1、对于拼写紧缩词的意见,文字改革1959年第12期。2、谈异体词整理,中国语文1966年第1期。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汉字改革——论秦始皇“书同文字”,山东师院学报1975年第1期。4、精简字数的一条途径——试谈包孕字整理,光明日报1975年9月26日。5、堵住增加字数的一个漏洞——试谈口语中有音无字的书写问题,光明日报1977年12月2日。6、 关于“使”的两种用法,山东师院学报1975年第6期。7、 所谓“不同主语的分句,主语不可以承前省略”,语文教学1978年第2期。8、 一种特殊的主语省略句——关于“当”的一种用法,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9、 关于“贵宾们所到之处”,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作者之一)10、 语文讲读教学的语法分析,语文教学1978年第第6期。11、 形声字 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相承、相对、相反,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12、 因果、假设、条件,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5期。13、 谈连词“当”,语文教学1979年第9期。14、 “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六十年文字改革运动的一点经验,文字改革通讯1979年第5期。15、 “为了”用法的演变和规范,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16、 也谈连锁句中的“那”和“哪”,语文教学研究1979年第3期。17、 形容和限制 常用标点符号,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6期。18、 关于语法规范化,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1期。19、 词和词组 复杂的单句,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20、 谈主语承前省略,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21、 谈连动兼语融合式,语文教学1980年第5期。22、 复指成分应当取消,山东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23、 以原暂拟为基础吸收新的成果——谈制订新暂拟的两条基本原则,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24、 “暂拟语法系统”修订刍议,山东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25、 句组的语法分析,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26、 句组与比喻,电大语文1983年第5期。27、 试论超句,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28、 谈辞格句组,聊城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29、 汉字规范化琐议,语文建设1986年第5期。30、 谈整理待规范字的意义,光明日报1987年月9日。31、 关于语法的定义,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32、 “转变”的词性,语文建设1988年第4期。33、 抓紧整理待规范字,载《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34、 确定语素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12期。35、 笔画定序法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1990年第6期。36、 现行汉字必须规范化,语文建设1991年第2期。37、 谈异体字整理,语文建设1991年第10期。38、 汉语特殊句子的教学,香港语文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8期。39、 字体代变 趋易避难,语文建设1992年第9期。40、 汉字笔顺应执行统一的标准,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41、 汉语的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香港语文教育学院第七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7月。42、 谓语及其部分的蒙后省略,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43、 再谈异体词整理,语文建设1993年第6期。44、 实事求是的学风,载《张志公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选集》。语文出版社1993年7月。45、 字形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学习《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一点认识,语文建设1993年第11期。46、 异体词整理问题——庆祝殷焕先师80 华诞,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47、 从字到词素、语素——汉语语法术语的嬗变,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4年第3期。48、 谈超语段语素,载《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49、 语文教材中的汉字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5年第2期。50、 教材编写的汉字规范问题,——兼评《现代汉语知识》,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51、 词组的功能分类,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5年6月第34期。52、 汉语词分类的设想,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53、 字书编写的汉字规范问题——兼评几部中小型字书,载王均主编《语文现代化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54、 汉字教学应符合汉字的规范,载潘仲茗等主编《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55、 吴心田主编《实用辨字字典》序,济南出版社1996年1月。56、 谈中小型字书的汉字规范问题,辞书研究1996年第3期。57、 “蜡梅”与“腊梅”,语文建设1996年第7期。58、 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载《语文现代化论丛》第2辑,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59、 教师的楷模——忆殷焕先师,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39期,1996年9月。60、 应当承认中间状态的存在——语法规范的原则问题,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40期,1996年12月。61、 鲁迅作品中的异体词,语文建设1997年第2期。62、 “座位”与“坐位”等,中国语文通讯(香港)第42期,1997年6月。63、 “浩渺”与“浩淼”等,语文建设1997年第8期。64、 现行汉字应进一步规范化,语文建设1997年第11期。65、 语文教学中的异体词问题,载《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世界华语文学会出版(台湾),1997年12月。66、 关于竖心旁( )的笔顺,山东教育1998年第5期。67、 加紧整理异体词,中国语文通讯(香港)第46期,1998年6月。68、 “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语文建设1998年第6期。69、 语法学史上有价值的一部专著——读易作霖《国语文法四讲》,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70、 赵恩芳等《现代汉语复句研究》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71、 司继庆《实用汉语教学字典》序,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8月。72、 大舜石图园的小篆书写,齐鲁晚报1998-11-16。73、 谈竖排多行标题的排序,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74、 《现汉》修订本的异体词整理,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75、 正确判定错别字,语文月刊1999年第5期。76、 陈忠《信息语用学》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77、 金敬华、宋业瑾《话说中华——外国人旅居中国指南》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8月。78、 张常修《文艺语体与教学语法》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9月。79、 海峡两岸汉字笔顺的规范,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80、 何容传略,语文建设1999年第6期。81、 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辞书研究2000年第2期。82、 《四讲》与《新著》的几点比较,聊城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地9期。83、 不规范汉字与异体词,辞书研究2001年第2期。84、 推行规范汉字 提高学生素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85、 关于“古迹”、“题词”等的理解,语文建设2001年第6期。86、 学习《总表》的捷径,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7-9期。87、 电脑通用字库应当更新——谈 GB 2313-80存在的问题,语文建设2001年第9期。88、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高更生任顾问,中国教育报2001-07-31。89、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说明,高更生任顾问,语文建设2001年第11期。90、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高更生任顾问,教育部、国家语委2001年12月19日发布,2002年3月31日试行,人民日报2002-01-20。91、 异形词九问——部分专家就《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答疑,人民日报3002-01-20。(高更生回答其中的两问)92、 异形词答问,山东教育2002年3月第7期。93、 异形词整理很有必要,中国教育报2002-04-01。94、 异形词阐要,山东教育2002年4月第11期。95、 正确运用异形词 提高教学水平——学习《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96、 动词按宾语性质的分类,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61期,2002年3月。97、 教学语法的学术性,东方论坛2002年第1期;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海)第19卷第3期。98、 《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序,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8月。99、 现行汉字规范化的性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又载《语文现代化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00、 一部难得之作,林端《日语汉字音读研究》序,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101、形似字语用例析,修辞学习2003年第4期。102、 研究教学语法的楷模,《人淡如水菊——语言学家廖序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103、《实用现代汉语丛书》总序,李玉江、高更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104、 修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几点想法,载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五辑,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05、智能ABC输入法小议,信息网络时代的汉语拼音,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06、李景生《汉语字次句问题新论》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8月。107、刘效武《护花春泥——忆名师之教诲》序,作家出版社2004年5月。108、《谈规范汉字》,载李宇明、费锦昌主编《汉字规范百家谈》,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109、刘中富《〈干禄字书〉字类研究》序,齐鲁书社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