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①对愁眠。 姑苏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②姑苏:今江苏苏州。 ③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点 评〗:这首诗写景细微,比喻贴切,描绘出了一幅景色奇 丽,色彩鲜明的秋江图。 〖国画欣赏〗:此帧画家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了“半江瑟瑟半江 红”的艺术效果,诗情画意,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 印象。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夜泊——在靠近枫桥的岸边停船过夜。枫桥,在江苏苏州市西郊。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 ③渔火——夜间捕鱼用来照明的灯火。 ④姑苏——苏州的别名。 ⑤寒山寺——枫桥西面不远地方的一座寺院,由于初唐诗人寒山和尚曾经住过而得名。 ⑥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简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 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客船,旅途中所乘的船只;愁眠,含愁而睡、难以成眠的人。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或许受到天色变化的刺激吧,远远近近有内只乌鸦惊叫起来。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入夜以来,江岸边飒飒有声的枫林,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都在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咚——咚——咚——”,寒山寺的半夜钟敲响了,凝重,悠长,划过夜空,越过江西,飞进这江边小船的船舱里来,扣击着、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怀,使人感到轻柔的暖意,同时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 古人写诗,最爱借景抒情,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首绝句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张继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xiexie 你去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困难。而 议论文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学习困难学生议论文的写作尤其困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 范文 ,供大家分享。高中议论文范文:中国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可我们堂堂中华儿女“没脸没皮”之人遍地皆是。 看看我们的周边环境:口香糖吐的随处可见,口香糖的糖胶已经给我国的环保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可是做为中国人我们还是不以为然,在游览时仍有无数“没脸”之徒将其随口就吐在地上,那些白色的痕迹就是对中国人“没脸”这一事实铁一般的见证!还有那些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画的人,他们视鲜明的警告牌于不顾,把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弄的遍体鳞伤,这种种可耻的行径难道不是中国人“没脸”的表现吗? 在看看那写所谓的人民公仆吧!国家三令五伸的指出要勤俭节约,胡锦涛同志也提出了“八荣八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可是我们仍可以看到那些拿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他们打着公差学习的 口号 出去旅游观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没脸的“公仆”拿着人民的血汗钱铺张浪费却不为人民谋福利,这样的情节是多么的可耻与可恨! 最后在来看看我们中学生的表现。我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 教育 ,孝敬老人,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过着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天最先吃饭的人是你,最先离开的人还是你,难道这样就叫孝顺吗?在学校对老师面红耳赤的是你,课堂上谈笑风声的还是你,难道你不为自己的散漫而感到脸红吗?我想有一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对于那些不懂得尊重他人,自私自利的人来说又何以谈尊严呢? 一个民族的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要长立于世界的东方,就必须清除那些不良的行为,一个民族的素质是需要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因此我们要牢记八荣八耻,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我爱我的国家,也爱我们的民族,只要那些“没脸”之人该过自新,相信我们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高中议论文范文:等待 有人为等待穷尽一生,回报他的没有成功,没有喜悦,只有失败,只有伤痛,也有人等待了一生,虽未实现最终的目标,却依然每天欢声笑语,怡然自得。 等待是漫长的,这漫长的等待会带给你失望,甚至毁灭你的希望,把你送进绝望的深渊,这只是因为你太在乎结果,而忽略了等待的过程。 等待是美丽的,春天播下的一粒种子,要经历烈日的灼烤,狂风的肆虐,暴雨的冲击,才能迎来金黄的秋天。但是她是快乐的,满足的,她享受这一切,她把这一切看作大自然给她的考验和恩赐,鸟儿的歌唱,风儿的亲吻, 雨水 的抚摩,这一切都是大自然送给她的礼物。她在幸福的等待中迎来了收获的成功。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等待的过程同样充满了美丽。在漫长的等待中,当你失落时,埋怨时,你是否想起那些被你忽略的细节,一次小成功,一个突破?享受这一切吧。你会快乐,会满足,会成功。 是沉默还是爆发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等待,等待,不在等待中成功,就在等待中失败。 等待是为了寻求时机,等待是在酝酿希望,等待是在创造光明的明天。 一次突击前的埋伏,不是胆小,而是再等待,等待给敌人致命一击;一场狂风暴雨前的寂静,不是无能,而是在等待,等待给世界带来更打的震撼,彩虹降临前的风雨,不是无情,而是在等待,等待勇士们接受磨练。 但是假使树下的小草不奋力生长,它永远见不到阳光;假使屋檐的雨水没有不懈的坚持,它永远不会滴水石穿;假使茧中的蚕不勇敢的拼搏,它永远不会成为美丽的蝴蝶。 智者用双手和大脑去等待,迎来的是希望,愚者用幻想和言语去等待,等来的是失望。“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样,希望和光明都只会现身在付出了努力的等待后。 没有的付出的沉默,只会走向灭亡,没有努力的等待;只会陷入绝望,我们要智慧的等待,快乐的等待。 高中议论文范文:绝境 溪流越过千山万水的绝境,才得以汇入百川大海; 荆棘鸟飞过千里之外的绝境,才得以找到生命的归宿。 绝境,让人收获。天宝年间,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子陷入了金榜无名的绝境,名落孙山的他独自泛舟至寒山寺,作下了如今孺妇皆知的《枫桥夜泊》。今天,又有谁记得那个当年气势如虹的状元,又有谁不知道张继的《枫桥夜泊》。灵感往往来自失意,收获常常在绝境中获得。陷入绝境并不等于一无所有。反而,它能使你收获更多。 绝境,贵哉! 绝境,让人坚强。2006年,有这样一个人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整个中国,他就是洪战辉。那年,父亲精神失常,母亲离家出走,妹妹不幸死亡,家里一贫如洗……这一切的一切如千斤巨石压在了一个乳臭未干的男孩身上,而他凭借着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走出了绝境,并激励着我们。绝境历炼出了一个如此坚强的大丈夫。陷入绝境并不代表着你就要屈膝投降,而是要用坦然的心志去接受她吧,用顽强意志去战胜她。可以说,是绝境铸造坚强,是坚强摧毁绝境。 绝境,贵哉! 绝境,让人成功。世界著名钢琴家贝多芬是一个命运不测的人,双耳失聪,双眼失明让他的音乐生涯变得险阻重重,而他却从绝境中获得了成功。创作出了经典之作《命运交响曲》和诸多闻名世界的作品他说过“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是的,他做到了,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一首首享誉世界的音符,还在于他那永不言弃的精神。所以陷入绝境并不 意味着你失败了,而是给了你创造成功的机会。 绝境,贵哉! 对于那些坚强,坦然的人来说,绝境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因为在陷入绝境时,他们看到的不是眼前漫无边际的黑夜,而是明天充满希望的光明,因为他们知道绝境让人收获,让人坚强,让人成功。 绝境,贵哉! 猜你喜欢: 1. 高中议论文作文优秀范文 2. 高中经典优秀议论文800字 3. 高中议论文范文 4. 高二900字议论文范文4篇 5. 高中优秀议论文800字范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而听得多了,不觉产生了一点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 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可是现在有人说,这幅图画不对了。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因此断定,诗中“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种说法,我觉得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传说刘义庆因事触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兆。获释后遂作此曲。又,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传为魏何晏①〔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我们能不能用“乌鸦的习性”把这些曲名和传说故事全部勾销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我们能不能以“乌鸦的习性”夜间栖宿于巢中不出为由去考证一番,说这月明之夜南飞的乌鹊是一种别的什么夜游鸟呢?事实上,夜间栖宿巢里的乌鸦,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受到什么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如无文献史料可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须知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啊?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①〔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 对于“江枫”的新解尤其牵强。我没有作过调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就算有这两座桥吧,诗人怎么会把它简称为“江枫”写入诗中?显然,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仅不合古人的习惯,甚至也不合最会滥用简称的今人的习惯。像这样的简称,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再者,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简称,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说,除了留给一千几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证文章之外,什么意义也没有。最后,这个“新解”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 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 因此,我认为,若是把“愁眠”解释成一座山,只会把全诗意境破坏无余,只会把这诗篇给糟蹋了。这种解释法是不足取的。也许考据家会说:“明明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说张继不是写的它呢?”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没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在张继这首诗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呢?事实上,考据文章所谓“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语已经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还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会上去无疑。如果真是“又名”,为什么要在唐时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张继船过姑苏,就不会知它名,当然更不会把它写进诗篇了) “愁眠”之外,再起一个“孤山”的“又名”呢?这倒真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 “新解”还有一说:“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我却看不出渔家掌灯和旅客在自己船上“愁眠”有什么“无从解释”之处。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许渔家掌灯? 总之,我觉得,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老实说,作为一个唐诗的读者,我很不赞成这种“新解”。我希望,作这样考证和索隐的,只是那些旅游业的实干家。他们为了给寒山寺附近的名胜古迹招徕①〔招徕(lái)〕招揽。游客,去作这样的索隐和考证,以及给《枫桥夜泊》作出这样的“新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 《枫桥夜泊》传诵千年,前人评说很多。但把“乌啼”“江枫”释为“桥”,把“愁眠”释为“山”,则绝无仅有,真可谓“新解”。本文对此提出质疑,不但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欣赏诗。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反驳了哪几种“新解”?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的?为什么总是联系诗的形象和意境来反驳? 张继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登天宝进士第。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高仲武谓其累代词伯,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今编诗一卷。 Image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张继 又名: 张懿孙 性别: 男 生卒年: 不详 国别: 中国 作品 正式发表: 枫桥夜泊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 (753)中进士。张继在至德中与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饰。七绝《枫桥夜泊》情致清远,历来为人所称,北宋时已刻石于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就“夜半钟声”提出疑问之后,后人纷纷致辞,大多均列举例证,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鸣钟的事实。张继诗还有若干首表现了对于时事和人民生活的关切,如《阊门即事》描写农民被召从军后田园荒芜的情景,《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反映安史乱中唐室播迁、财政拮据的状况。还有《送邹判官往陈留》一首,写齐宋一带备受战争破坏,其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几句,为《中兴间气集》编者高仲武所赞赏。 席启寓刻《唐诗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诗》均存张继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张继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xiexie 你去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确是众家争议最多的地方。教科书中解释说:“江枫”无疑是指江岸上的枫树,“渔火”是指江中船上的渔火。有的学者也认为:“这还需借用现代的水文地质知识来寻找答案:一般说来,在江边种植的枫树开始总是竖直的,但是,由于其下部边坡的土壤长年累月受到了河流的侵蚀作用,慢慢地就会导致近河侧的土壤大量流失,树体在重力作用下便会不断朝河中倾斜,破坏严重的甚至会与水面平行,形成了躺卧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如今在苏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内仍能目睹到此种现象。”施蛰存七十年文选(诗话、词话、书话)《 张继:枫桥夜泊》中说:“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这一句本来并不难解,只是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施蛰存阐明的观点也是江上的枫树和渔火对愁相伴而眠。 对于前一种“水土流失”说,笔者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种在假设前提下的推断,不足为证。而“水土流失”学者还进一步拓宽联想的空间:“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边斜卧的枫树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时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渔灯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发现它们正双双偎依‘相对而眠呢?”本人对此说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如果水土没有流失,还会出现那样的推断吗?显然不会。“水土流失”说就难免显得单薄和牵强了。从现在目睹到苏州老河有枫树横卧江面的现象,来推断千年前也会出现此种情景,显然不能准确解释出“江枫”的真实意义。对于肯定就是“江上的枫树与船上的渔火对愁而眠”的说法,笔者也有自己的见解:要解决此一认识,必须从枫桥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中破解。清人王瑞履在其《重论文斋笔录》中道:“江南临水多植乌桕,秋叶饱霜,鲜红可爱,诗人(指张继)不知枫叶生山,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也。此诗‘江枫’ 二字,亦未免误认耳。”从植物学角度观之,此说不乏其理。所以,笔者认为:江上枫树与江中渔火对愁眠的解释是不确切的
259 浏览 4 回答
327 浏览 6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4 回答
156 浏览 2 回答
134 浏览 4 回答
319 浏览 3 回答
309 浏览 4 回答
121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
349 浏览 6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
317 浏览 4 回答
23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