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转移缺口问题粗碎设备的出料口与下方带式输送机之间的间隙较大,大部分被碎物料小于或等于300mm。这些石头直接打在带式输送机上,会使缓冲辊断裂,加速输送带的磨损。用缓冲床代替下皮带机的缓冲辊,改变卸料槽的倾斜角度,减少对下皮带机的冲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落差特别大,空间允许,考虑增加缓冲进料设备。2.滑槽磨损问题由于物料的多角特性、原料的高研磨性和某些物料的输送落差大,大多数溜槽在输送过程中冲击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改进措施,如在受冲击较大的溜槽内铺设锰钢或其他衬板,或改变溜槽的结构,使溜槽内形成磨料,如在溜槽入口处设置矩形缓冲仓,将溜槽底板做成阶梯状。输送带土物料时,建议采用加厚阀门钢板和加大溜槽角度,不要采用磨料的结构设计,因为磨料溜槽的结构容易造成带土物料堵塞溜槽。3.灰尘收集和运输破碎筛分车间是粉尘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粉尘治理措施为破碎筛分车间采用全封闭结构并配备除尘器,堆场配备喷雾除尘设施。通过科学设计,粉尘可以达标排放。除尘器收集的石粉应通过气力输送或拉链机和电梯设备输送到石粉仓集中存放,除尘器收集的石粉不得回落到下游皮带机上,避免二次扬尘,增加下游环节的除尘负荷。在系统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含水率可能会超标,阴雨天气等原因可能会导致石粉受潮,最终导致石粉库板结。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料的含水量,车间要做好密封,石粉存放时间不能超过3天。4.含泥量过多人工骨料主要用于控制成品中的含泥量。成品骨料含泥量的控制分为源头控制、系统加工工艺控制及生产组织措施.源头控制主要是合理组织料场建设,严格区分弱风化和强风化的界限,将强风化料作为废料。系统加工工艺控制: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一般采用湿式作业,在成品分选分级前,设置专门的洗石设备,向筛分设备中加入高压水进行洗涤,或向直线振动脱水筛中加入高压水进行洗涤等措施。水电工程中经常采用湿法作业,可以有效保证骨料的含泥量达标。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以用筛分设备对粗碎物料进行分离处理,将0 ~ 20 mm的颗粒筛出。目前,商业骨料加工系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丢弃一些含泥量高的原料。生产组织措施主要禁止无关设备和人员进入成品堆场。堆场地面要平整,有适当的坡度和排水设施,防止车间外的泥水进入堆场,避免二次污染。成品存放时间不宜过长,要尽快使用。5.石粉含量控制中规定细骨料的石粉含量湿法制砂工艺采用立轴破碎或棒磨机制砂。产生的砂用水洗涤,然后通过螺旋分级机分离。砂中的石粉被螺旋分级机的溢流水带走,因此砂中的石粉含量较低,需要回收石粉以满足工程需要。目前工艺中一般设置石粉回收车间,配置水力旋流器回收细砂。回收的石粉通过皮带机均匀加入成品砂入库皮带机。6.含水量控制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型水电工程往往采用全湿法制砂技术,即立轴冲击制砂和棒磨机制砂都是湿法生产。为了使含水量降低到规定的范围并保持稳定,一般采用直线振动筛或真空脱水、离心脱水等机械脱水方法,除去砂子中的大部分水分,可使原含水量约为25% ~ 15%的砂子脱水。然后经过5-7天的自然储存脱水,可将含水量降至6%以下。这种方法脱水效果好,但需要设置三个成品砂桩。院子占地面积大,院子里的污水很难收集处理。当场地充足时,这种工艺可以用来生产沙子。由于场地紧张,难以形成大型储砂系统,为节省投资,可采用半干法出砂工艺,即采用立井破砂工艺,湿式出砂工艺采用棒磨机出砂工艺,立井破砂为主要方式。然后,两个车间生产的沙子在带式输送机上均匀混合后进入堆场。这种方法可以将砂的含水量控制在6%以内。骨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和工程的质量。骨料的质量取决于骨料原料的质量、破碎设备的选择、加工工艺、运行管理水平等因素,因此必须在设计和运行的全过程中严格控制,尽可能提高成品骨料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