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现行的中医教材,尤其是本科阶段教材的编写,中医界人士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些教材能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应该予以肯定;也有些人认为,现行的教材应该是原汁原味的经典,而不应该是现在教材中某些内容的断章取义,甚至有些是对经典的误导。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话要说—— 观点1 本科教材应以传授知识点为主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主编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基础类课程和临床类课程的基础,属中医学专业的龙头课程。编写好《中医基础理论》本科教材,关系到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责任重大。以我为主编的编委会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一、二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行业的规划教材,也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和综合性大学、医科院校的中医相关专业使用最广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我担任了十多年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中医基础理论范畴内的一些学术疑难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这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原则应该以给学生传授到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就能称得上是一本好教材了。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适合本科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以人为本,量体裁衣”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以符合五年制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宗旨。在内容上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高于以往任何一版教材,符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以中医学的传统(即原汁原味)内容为主体,兼以吸收近5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近5年发现的新理论和创建的新假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每章后附有“现代研究进展”,体现中医学理论进展的时代性特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在充分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医学与哲学分论的原则。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着严格的区别。《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坚持把中医学理论与古代哲学思想分开叙述,如将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分开叙述,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术语规范统一与概念逻辑建构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涉及的中医术语,尽量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中的表述,以体现我国在中医术语标准研究方面的成绩。术语含义的统一标准,便于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概念和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是中医学科学理性的重要标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对涉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逻辑建构,使其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在重点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以引导学生尽快打通认知方面的盲区,增强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认知能力,为其后的学习铺平道路。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同源性思维,而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医学。 观点2 中医教材需要更新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 顾植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中医药不可谓不重视,中医院校规模空前,培养的学生不少,但为什么大家感到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整体临床水平不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中医教育的不成功,问题首先出在教材上。 现行教材基本承袭民国教材模式 古代中医教育以家传师承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校教材的系统编写始于民国时期。当时社会风气以西方科学为时髦,对中医学持怀疑、否定态度,卫生行政机关也由西医掌握,认为中医“不科学”而将中医排斥在学校系统之外。中医为求生存,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不得不向西医学靠拢,以西医为参照系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基本承袭了民国时期中医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编写第一、二版统编教材时,为顺应当时的现实,以取得立足之地,在内容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西医学的一些知识对中医基本理论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一套现代中医理论的新模式。以后的各版教材都只是稍作修补而已。 现行教材存在诸多问题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医教材,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思想已有很大差距。兹将主要表现简述如下: 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自然界周期性节律变化而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更高层次的结晶。五运六气思想起源很古,对中医学基本理论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藏六府”的模式即来源于五运六气。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讲:“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此言极有见地。《黄帝内经》中曾运用五运六气探讨了疫病发生的规律,我们的科研课题显示运气理论用于疫病预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疫病预测仅是运气学说临床应用之一端,不能说五运六气就是疫病预测,中医学的许多重要原则都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总结出来的。近代有些学者不去认真研究五运六气的精神实质,却把社会上一些简单利用五运六气常位推算方法,仅凭天干地支的机械推算就去搞疾病预测的现象认作是五运六气的代表加以评判,从而粗暴地否定了五运六气。中医教材中摈弃了五运六气,许多中医的道理和原则都讲不清楚了。 教材宣扬中医看病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但辨证论治是中医较低层面上的特色,《黄帝内经》并不突出辨证论治,反复强调的是谨守病机、无失病机。辨证时把某一时间点上采集到的症状集合在一起,分析它们的寒热虚实等属性,是空间的、静态的思维方式;抓病机则要求从动态的、时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角度看问题。证是象,证象不明显时会无证可辨;而抓病机每能握机于病象之先,抓的是先机。辨证论治引导学生有是证、用是方,容易被理解为对症疗法;抓病机则要抓产生证的关键因素,深层次的因素往往是不显于表的隐机、玄机。分析病机时还要把握时机,七损八益是从动态的角度教人抓时机的重要原则。 更新中医教材到了关键时刻 国医大师陆广莘呼吁重铸中华医魂。中医的魂是什么?首先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医药理论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太极河洛,是阴阳五行。太极河洛是古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基本认识,阴阳五行是时间的动态模型,这些都是中医思想的灵魂。教材把太极河洛摈弃了,把阴阳五行改造了,现在讲中医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向社会和世界弘扬中医文化,但我们完全不讲中医理论中对太极河洛思想的精妙运用,反而讲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这样的文化还能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吗?不是讲西医的知识和技术对中医没有用,问题是教材有意无意地用西医的思想来要求中医、改造中医,抽换了中医的魂。 中医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 观点3 教材编写应留有空间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力红 作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体验者,更有幸作为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入室弟子,对中医教材多少有些许感悟。教材,顾名思义乃施教之材。 过去的教材乃教师所有,以兹确定教授的范围,学生未必全有。如教授《四书》,便以《四书》为教材;教授《内经》,便以《内经》为教材。《四书》、《内经》基本为原文,最多加少许名家之阐释,以为举一反三。现在的情况略有不同,教材乃教师和学生共有,故教材不仅是教师教授的材料,亦为学生学习的材料,这便成为教材编写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因素。然而教与学本相因相长,故虽曰二,实为一。 教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唯有其活,方有化的功用,故曰教化。此为中医教授的一大特征,是我们今天探索教材编写需要注重的问题。所以教材绝不应该仅限于集聚知识,只做硬件,而必须是软硬的结合体。 依据这一原则,教材虽然必须确定教授学习的范围,但亦须确保足够的空间。唯有足够的空间,教师方有充分展示探求、体悟、修学过程的机会,而这一鲜活的过程,最是学生需要吸取的。教材留有空间,教师和学生皆有事可做。教材若无空间,越填越满,越编越厚,教师无事可做,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无事可做,只是强记应考,教便成为“死”的过程,便难以产生“化”的功用,此最为教学之所忌讳。 当然,有感悟、有上进心的教师每每不甘于此,干脆弃教材不用,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内容和方法教授。如此一来,反受学生欢迎。若国家花费大量人财物不断更新的教材,不为求取上进的教师和学生所喜爱,那么教材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这实在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