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0fad9303f7cdf57f588b1621fa9c514f969f3adc.jpg)
二胡可是纯民族乐器!和唢呐,琵琶什么的都不一样它可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呵呵它属于民族弓弦乐器什么地方吸引人?这个有点难每个人欣赏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啊我觉得无非就是这几点1.丰富的表现力2.抑扬顿挫的声音,忧伤的声音和感觉希望您满意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胡艺术 传统民族文化 音质 音色 演奏技巧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
宋代陈阳的《乐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朝已经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成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统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二胡演奏水平。
元代,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就清楚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拉弦乐器的通称,传遍大江南北。
直至近代,胡琴始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二胡艺术特色分析
1.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二胡艺术的源泉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精粹。
二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
二胡所具有的独特的静态幽淡美、自然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二胡艺术音色柔和、抒情细腻、重神韵,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文献中有的说是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有的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有的说“帝俊生晏龙,是始为琴”。
究竟如何,因无实证,尚无定论。
就已知资料而言,琴在周代已确实存在。
古文献中就有记载琴能“尚恬淡希声,决糜漫烦响”。[1]此外,《乐记》中对琴声的感觉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二胡艺术的发展就受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演奏方法到审美趣味无一例外,其追求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2]
音乐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神灵的崇拜,景物的诱发,心中的激情,现实的冲击,个性的挣脱,结构的探寻等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激发出动人的旋律创作。
二胡艺术的创作形象动人,不但受益于我国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灵感。
《红楼梦》里描写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3]二胡曲《黛玉葬花》,是取自评弹曲目“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演奏者以轻拢慢捻的手法,丝丝入扣,声声入情,再现了林黛玉“自卑、自尊、自怜”的悲情艺术形象,让人产生怜香惜玉般的无限伤感。
《满江红》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词牌,宋人王善及近代的作曲家曾为之谱曲,在我国广为流传。
作者将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加以变化发展,将四川扬琴音乐与昆曲巧妙揉合,为图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
该二胡协奏曲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激发起对侵略者的憎恨。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经艰险,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能打败一切侵略者,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
全曲充分表现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壮的音乐主题,它具有历史题材所需的古朴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民间的丰富养料。
2.纯净的音质、淳厚的音色是二胡艺术的生命
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音质是指声音的质量,如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的程度等。
音色是指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
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
[4]在音乐世界中,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质、音色,从而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
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腔”味最浓的乐器之一。
所谓“腔”,是指声乐演唱中的声腔。
之所以说二胡带“腔”,是因为二胡极富歌唱性的圆润音色近似人声,而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则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并以接近人声为贵。
同时,二胡又长于演奏旋律以表现音乐中细腻、缠绵、哀戚、柔美闻名于世。
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多变的演奏技巧是二胡艺术的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非常之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和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上,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各显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则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其中左手的滑音和揉弦,右手弓法的在二胡演奏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
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
滑音是二胡左手最有特点的技法之一。
其功能:一为表现音乐,二为调节技巧。
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首先体现为点缀音色,深化感情色彩。
滑奏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对发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浑然一体。
[5]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
揉弦给二胡音乐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美,例如二胡曲《江河水》中为了表现特定的性格,顿挫的节奏感,以及颤动的内心情感,采用了压揉技巧,压揉,即是二胡揉弦技巧的一种独特方法,其效果压抑、激愤,具有明显的内在潜力,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祝桐君校注.与古斋琴论四卷[M].
[2]郑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J].黄钟,2006,(z1).
[3]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2002,(1).
[4]雨牧.浅谈二胡音色的变性[C] .二胡文集.
[5]苏沙宁.二胡滑音的二重功能[J].乐器,1993,(4).
二胡艺术地域特色研究【2】
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 二胡 艺术 的 研究 在 发展 ,特别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其发展的脉络、演奏的技巧及艺术的风格流派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关注不够。
本文试从时间的历时性研究转入空间的共时性研究,就二胡艺术的地域特色作简略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 键 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 地理 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人的体质和 社会 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
人的 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 科学 依据。
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 理学 的研究 方法 ,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 分析 ,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
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
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 音乐 范畴更近了。
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 影响 ,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
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 刘天华移植 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
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
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
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 应用 了上述节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
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综上所述,二胡 艺术 发展 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 科学 的评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 方法 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 研究 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 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
就 音乐 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
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 内容 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
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
二胡艺术亦是如此。
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 中国 二胡艺术中 影响 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
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 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 政治 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
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
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
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
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
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 历史 文明程度。
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经济 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
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
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
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 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
丹纳在《艺术 哲学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 时代 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 自然 与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
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
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
“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 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 文献 :
[1]朱道忠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中国二胡 2004年 第2辑
[2]程民生 《开拓历史的空间——历史的地域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7版
二胡的艺术魅力论文【3】
摘 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
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
“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
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
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
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
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
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
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
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
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
“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
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
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
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
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
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②王晓红.民族乐器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63.
③张慧元.全活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243.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祥哥的胡琴》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一条碧清的小溪边,有一间又破又烂的屋子。屋子已经千疮百孔,风,阳光,月光都能穿过这些小孔,进入这屋子里。破旧的墙壁上挂着一把胡琴,衣着破烂但非常洁净的小男孩在注视着母亲为自己缝补衣裳。月光洒下,小溪边也树立着房子的影子,连半夜起来的鸟儿都注意到了。
读到这里,我已经了解了,祥儿的家住在小溪边,家里边很穷,从他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母亲孩子为他缝补着已经烂了的衣服可以看出家里没有钱买新衣服了。祥儿很听话,在母亲为自己缝补衣服时,安静的坐着,不打搅母亲做活。
这把胡琴是父亲留给祥儿的,是一把很旧的胡琴:青色的竹干,因为手经常把握,变得红润了,涂松香的地方经常被弓摩擦,成了很深的沟,绷着的蛇皮也褪了色。这时父亲经常拉的琴,现已经是祥儿的。母亲让自己也像父亲一样能拉出最美的音乐。
祥儿每天都练习拉琴:这声音像是在锯木头,这是叫花子胡琴,难听死了,不如把琴给我们玩……只有母亲很欣赏自己拉出的琴声,祥儿拉琴进步的很快,越来越好听了!祥儿走进森林拉琴,这时,一个声音:小弟弟,我教你拉琴吧!祥儿这才看到,是泉水哥哥。祥儿就伴着泉水的声音拉起了胡琴,渐渐的琴的声音和泉水的声音荣为一体了。风哥哥和小鸟哥哥都教祥儿拉琴,聪明的祥儿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本领。小溪听着听着就忘记了流动停下来,小鸟听着就站在树枝上,微微闭着眼睛,风也安静下来,用自己的手抚着祥儿的头发,大自然都要沉醉了!
听话的祥儿按照母亲的话,自己练习拉琴,尽管好多人都不惜欢听自己拉出的琴声,可祥儿依然不自卑,走进森林,伴着鸟儿,泉水和风儿的声音,将鸟儿、风儿和泉水的声音融入到自己的琴声里,使自己的琴声更贴近自然,更融入自然,美妙的音乐在自然中产生。
祥儿从自然界的声音悟出了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母亲倍加欣赏:孩子,你现在已经比你的父亲拉的好,可以到城里参加音乐会比赛,把自己编的曲子拉给世界上所有的人听吧。
当祥儿穿着干净的却又有许多补丁的衣服走上台时,所有的达官贵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是哪的野孩子,也要在这表演拉琴,瞧他的胡琴真难看,就是个破烂。这哪是琴声啊!真难听,赶快下来!祥儿坚持拉完一首曲子,仍然向所有的人深鞠一躬,走下来,留下那些咒骂声回荡在台上。
祥儿在母亲的心中,已经是拉琴最好的人,可是在音乐厅里,那些有钱的人怎么会说很难听呢?难道大音乐家的表演只有他们才配得上欣赏?这已经说明,在音乐厅里的那些人看不起祥儿,觉得他是乞丐,冒充的音乐家,也不管祥儿拉出的声音多么优美,在他们眼里,祥儿就是冒牌的。可祥儿是坚强的,也很懂礼貌,从容面对发生的一切。
母亲迎接归来的祥儿,聆听祥儿讲述的一切事情,笑着说:别人不喜欢祥儿的音乐,我最喜欢了,拉给妈妈听吧,听着你的琴声,编草席就更有劲儿了。
琴声从破旧的小屋里传出来,风儿投过空隙钻进屋子聆听着,阳光投过小空隙钻进屋子聆听着,拉纤的纤夫听到琴声也顾不上滴落的汗水,走得更快了。小鸟儿落在屋顶上伴随着琴声唱起了歌,被红红的铁削灼伤了手的铁匠忘记了疼痛,琴声像棉纱一样盖在田野的农夫身上,农夫把锄头握的更紧了……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都被祥儿的琴声吸引了。
谁聆听我的音乐,不是城里的达官贵人,不是那些看不起穷苦人的人,而是每时每刻都在鼓励自己成长的母亲,坚守在田里劳动的农夫,是背着绳子的纤夫,是温柔的风儿,和暖的阳光,皎洁的月光,同样有优美歌喉的小鸟,甚至是大自然中的一切,所有和自己一样有温馨家庭的穷苦的人。
从祥儿的拉琴到自己的学习,每一点点的进步都能得到爸妈和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每一点点细微的进步都能得到大家的赞美,能融入到这大家庭中学习,是非常荣幸的,不仅是在家中能学习知识,还能在学校里学习更多的知识,还有在这互不谋面的博客大家庭里,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就像祥儿的琴声融入到大自然中,从大自然中吸收融合音乐的真谛。学习也是这样,除了书本的知识,还要学习大家之长,补自己之短。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表演给台下的人看,而是为了充实自己。
有同学会拉胡琴吗?
我听说,以前的胡琴都是用马尾和蛇皮做成的。这在《祥哥的胡琴》这篇童话里有说到,应该不会是假的。
《祥哥的胡琴》这篇童话故事很简单。它讲述一个叫祥儿的孩子,从小失去父亲。在父亲临别之时,把一把用得很旧的胡琴交到祥儿手里,让祥儿学会拉胡琴。
祥儿没有学过胡琴,也不知道怎么拉。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培训班,祥儿只能自己学琴。他经常一个人跑到小溪边,跟着潺潺的流水声学拉胡琴;他来到空旷的田野里,跟着轻纱一般柔和的风声学拉胡琴;他走进茂密的树林里,跟着鸟儿的鸣叫声学拉胡琴。
慢慢地,祥儿长大了,成了祥子。他能用胡琴拉出水声、风声和鸟鸣声,共同融为一体的,大自然的和谐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祥子的胡琴拉得越来越好,拉出的调子也越来越奇妙。
祥子想去城市里看看,想把自己编的曲子拉给更多的人听。
在城市里的大理石音乐厅里,祥子的胡琴刚拉响,下面的听众就坐不住了。他们说:“从来没听过这样的.曲子!”“他就是个冒充音乐家的!”“把咱们的耳朵都弄脏了,非得赶快回去洗一洗不可!”
城市里的人们不愿意听祥子拉胡琴,他回到小溪边的小屋里。他依旧用那把旧胡琴,拉自己编的乡村合奏曲,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
听惯了胡琴的人,总能感到甜美,总能感到舒服。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感谢祥哥的胡琴!”
祥哥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努力刻苦,不耻下问,一心追求音乐。为此,他获得了大自然的教导。泉水叮咚,风儿悠悠,小鸟则是清脆响亮,叽叽喳喳。他们的歌声,是大自然之音,是音乐的真谛。祥哥得到了他们的教导,也领悟了音乐的极致,体会到了到自然的声音。
祥哥的音乐就是这样传入了城中,那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啊!清脆响亮,又婉转着,悠悠的歌曲牵引着所有人,但他们却是这样的评价的:“肮脏的音乐!”“冒充大师,这个!”大家的咒骂与气氛让祥哥不知所措,他有些彷徨。
但,错不在他,那些所谓的绅士、贵人们所想要听的并不是美妙的音乐,是那些人们所赞叹所崇拜的音乐家的著作,是那些所谓真正懂音乐,有品味的人才能欣赏的。他们并不是在临听这美妙的音乐,他们只是一味在证明自己是有品味的,自己是会欣赏的,自己是有涵养的绅士。而往往,这样的人是永远无法真正领会音乐的,永远无法体会音乐真谛的。
祥哥回到了家乡,那个孤僻的小村子,同时,他也找到了会欣赏,不是领会,品味音乐的人——憨厚的农民,他们总能领会祥哥胡琴的涵义,他们才是真正懂音乐,懂大自然之声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是用来临听的,是用来品味的,音乐,是大自然之声。
今天我读了童话《稻草人》其中的一篇《祥哥的胡琴》,里面主要讲述了祥哥的父亲去世后,祥哥开始学习拉胡琴,却遭到别人的嘲笑。可是当他遇到风儿哥,泉水弟,鸟儿后,他学会了拉大自然的歌曲,后来他到大剧院里演奏时却遭人白眼,回到家乡后,收母亲点化,为全村子的人拉曲子。
我的感悟:祥哥力尽千辛万苦才学会的《大自然》,这首曲子,却不被人待见。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把听音乐当成一种很高雅的行为。殊不知大自然才是一切歌声之根源,这些人已经不再知道大自然,一个不知道大自然的人,是一个灵魂完整的人吗?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写的童话《祥哥的胡琴》。
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叫祥儿的孩子,他的父亲去世了。留给了祥儿一把胡琴。祥儿长大了,可是他还不会拉胡琴,拉的声音像据木头一样。他一边拉一边走,尽管他拉的胡琴非常难听,但是祥儿还是感到很欢快。他走到了森林里。遇到了小溪,小溪对他说:“你想拉出好听的曲子么?”祥儿看到没有人。就继续拉他的胡琴。小溪说:“我是小溪,就在你的脚下。”祥儿说:“快教我吧,溪水哥哥。”小溪又说:“只要你听着我的曲调,跟着我的调子就行了。”祥儿跟着溪水的节奏拉胡琴,慢慢就和小溪的声音融为一体了,分不出哪是溪水哪是胡琴。小溪说:“恭喜你,你已经学会了溪水的声音。”
祥儿继续往前走。他遇到了风,风说:“你想学好听的曲子么。”祥儿看四周没人,就继续往前走。风说:“我是风,就在你旁边。”祥儿说:“风,快点教我吧。”风又说:“只要你跟着我的曲调就行。”祥儿跟着风的节奏拉胡琴,马上就和风成了一体了,分不出哪是风哪是胡琴。风说:“恭喜你,学会了风的声音。”
祥儿继续往前走。他遇见了小鸟,小鸟说:“你想学好听的曲子吗。”祥儿发现四周没人,就继续往前走。小鸟说:“我是小鸟,就在你旁边的树上。”祥儿说:“小鸟,快点教我。”小鸟又说:“只要你跟着我的节奏就行了。”祥儿跟着小鸟的节奏拉胡琴,慢慢和小鸟的声音融为一体,分不出哪是小鸟哪是胡琴。小鸟说:“恭喜你,学会了小鸟的声音。”祥儿把这三种音乐合为一体拉给妈妈听。妈妈觉得太好听了,让祥儿拉给所有人听。祥儿到音乐会上去演奏,可祥儿还没演奏别人就嘲笑祥儿穿的像穷人一样,开始演奏了,刚开始他们的嘲笑声还很轻,后来嘲笑声越来越大。最后他们干脆不停了,祥儿回到家。妈妈说:“怎么这么早就回家了,不是让你演奏给所有人听吗?”祥儿就像妈妈说了前因后果。妈妈说:“他们不爱听,我爱听呀。”祥儿拉的胡琴虽然没有音乐家好听但让所有人感到快乐。
我读了这篇文章,想对城里的人说:你们听音乐,干吗看人穿的好坏,光听音乐就行了。祥哥勤学苦练,不会就请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叶圣陶童话集《稻草人》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祥哥的胡琴》。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比我们年龄小很多的小男孩祥哥,天真、善良、非常聪慧。他的父亲早年去世,他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间又破又旧的房子里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辛。他的父亲在去世时给他留下的唯一东西就是一把父亲曾经经常拉给家里人及左邻右舍带来欢乐歌声的胡琴,临终时嘱咐妈妈把这把胡琴留给儿子。虽然年幼的祥哥不懂爸爸的心意,妈妈却伤心得哭不出声音来。
爸爸去世了。四岁时妈妈就把这把胡琴教给了儿子,并告诉他:“你现在可以拉了,我希望听到你拉出好听的调子来,跟你爸爸拉得一样。”可是他拉弦的声音却像木匠师傅锯木头发出的声音——难听极了。周围的人都在讥笑他、唾骂他,可他的妈妈却微笑地称赞他说:“我的儿子真聪明!”他走进了大自然,遇到了清澈的泉水、柔和的风和美丽的小鸟,它们教他如何拉出美妙的调子。就这样,胡琴的声音和着泉水的曲调、风的旋律及小鸟的节奏,他把三种曲调融为一体,拉出来的调子越来越美妙,妈妈和他都非常快活。
城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音乐厅,建筑华丽壮观,是大音乐家演奏的地方。一次,音乐厅也邀请小祥哥去拉胡琴。穿着破旧、仍旧提着那把旧胡琴的祥哥走上了台,台下却传出了不协调的声音,“这把胡琴怎么这么难看,像乞丐的?”“怎么是个乡下人?”瞬间,琴弦发出的声音在音乐厅中流动起来。然而,不一会儿,观众的议论声越来越响,最后盖过了琴声,人们纷纷离开,留下的只有唾骂和讥笑及冷冷的厅堂、孤立的祥哥……他很生气,一口气跑回了家。当妈妈了解了情况后,笑着告诉他:“那你就在家里给我拉吧,我爱听。”从此,祥哥的琴声又带着大自然的一切从那又破又小的屋子里传出来,给周围的乡亲们解闷、安慰,然而这美妙的胡琴声却是大厅里的人们不愿意听到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自然的声音才是劳动人民最爱听的美妙音乐,祥哥应该坚持练习,不断努力,为妈妈和乡亲们演奏更美妙的音乐。
假期里,我又读了一遍《稻草人》这本书,其中最吸引我的一篇是《祥哥的胡琴》。
主人公祥哥和母亲住在小溪边一所又小又破的屋子里,父亲临死前给了他一把胡琴,这把胡琴已被拉得很旧了。在祥哥四岁的时候,母亲把琴交到他手里,希望她能拉出好听的曲子。可是他还不会拉胡琴,拉的声音像据木头一样。他一边拉一边走,尽管他拉的胡琴非常难听,但是祥哥还是感到很欢快。祥哥走到了森林里,泉水、风儿和小鸟都成了祥哥的老师,祥哥在大自然中胡琴拉得越来越好。祥哥把泉水、风儿和小鸟教他的这三种音乐合为一体拉给妈妈听。妈妈觉得太好听了,让祥哥拉给所有人听。祥哥到音乐会上去演奏,可听众们嘲笑祥哥穿的像穷人一样,刚开始他们的嘲笑声还很轻,后来嘲笑声越来越大,最后他们纷纷走出音乐厅。祥哥回到了家乡,家乡的人们听了他的琴声都感到甜美、舒适。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也只有生活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人才能听得懂。
126 浏览 5 回答
263 浏览 5 回答
272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
272 浏览 2 回答
166 浏览 3 回答
194 浏览 4 回答
144 浏览 5 回答
94 浏览 6 回答
290 浏览 5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
191 浏览 3 回答
250 浏览 3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