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杆菌经血循环到达脑膜可引起本病,起病常缓慢或骤然发病,症状凶险者也偶可见到。本病为一种最严重的结核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是一种顽固而难治的病证。
一、病因病机
(1)感受时邪:外感六淫,皆能致惊。其中以冬春之风邪、夏秋之暑邪为多。当冬春之交,寒暖不调,气候骤变,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风邪,侵及肌表,时邪从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故病之初起,先有外感表证,继则引动肝风,或逆传心包,可见发热、头痛、项强、神昏、抽搐等证。夏秋之季,暑气旺盛,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易陷厥阴,引动肝风。又暑必夹湿,湿为阴邪,若被热蒸,化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清阳,则见高热、呕吐、痰鸣、神昏、惊厥等证。如感受疫疠之邪,则起病急骤,化热化火,传变迅速,以致实热内闭,引动肝风,邪陷心包而神昏、抽风。
(2)痰热积滞: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故可见呕吐、腹胀、腹痛、便闭、惊厥,或高热、呕吐、便溏、泻痢、惊厥等证。
(3)痨虫感染:痨虫从飞沫中吸入于肺,导致肺郁不宜,郁久化火,以烧灼肺阴,痨虫沿络脉入脑,头为诸阳之会,痨虫得阳气,从热势而动肝风,故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一系列脑膜刺激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主要有性格不活泼、痴呆、烦躁、易怒,不明原因呕吐,嗜睡,无力,大一点的儿童常诉有头痛。病情重时,大便结燥,体温逐渐升高,历时1~2周后,出现头痛头昏,呕吐纳呆,舌苔黄腻,神志恍惚,口干不欲饮,并有惊厥发作,胸满口噤,卧为着席,且出现颈项强直、脚挛急痉、克氏及巴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婴儿前囟隆起。晚期呈昏迷状态,呼吸不整,脉细弱不规则,瞳孔散大或不对称,对光反射消失。或肢体瘫痪,机体极度消瘦,呈严重衰竭征象。
2.诊断
(1)发热,性情改变,头痛,呕吐。
(2)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反射阳性。
(3)消瘦、舟状腹。
(4)血沉增快或偶尔正常。
(5)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晚期可转为阴性。
(6)胸部X线检查:可有结核病源。
(7)眼底检查发现脉络膜有结核结节可助诊断。
(8)头颅CT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
(9)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多微混浊呈毛玻璃状,细胞数一般在数十至数百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可有中性粒细胞增高),静置12~24小时后,有薄膜形成,蛋白明显升高,糖及氯化物降低。用沉淀法或以薄膜做涂片,可找到抗酸菌,或直接荧光法抗体检查阳性,脑脊液培养或动物接种阳性。
三、辨证施治
1.暑湿夹风型
【辨证】头晕沉重,呕吐纳呆,有时四肢抽搐,颈项强直,手足欠温,口干不欲饮,大便稀溏,身倦无力。舌苔黄腻,脉濡带数。
【施治】清暑和胃,升清降浊。
【方药】清暑息风散:香薷、姜厚朴、钩藤各10g,全蝎3g,粉葛、党参、白及、大青叶各8g,甘草4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呕吐甚者加厚朴8g,法半夏4g;抽搐甚者加蜈蚣2条;肢冷项强者加桂枝8g,生姜3片,大枣5枚。
2.热甚惊厥型
【辨证】高热口渴,突然昏迷,目闭不开,手足抽搦,四肢厥冷,牙关紧闭。唇干苔黄,脉象洪数。
【施治】清热息风,热退厥已。
【方药】及夏白虎汤加减:白及、夏枯草各10g,石膏15g,知母8g,钩藤10g,天竺6g,连翘8g,地龙6g,全蝎2g,甘草6g。
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高热不退者重用生石膏100g,用米泔水磨调作饮料;大便结者加泻叶茶、大黄各8g;昏迷不省人事者配合针灸,并用退热散敷脐。
3.阴虚夹风型
【辨证】忽然发热,头痛呕吐,四肢抽搐、项背强急,口渴心烦,小便淡黄,舌苔黄干,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施治】清肺养阴,润燥息风。
【方药】润肺息风汤加减:黄精、白及、麦冬、元参、钩藤各10g,天竺、地龙、全蝎、甘草各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抽搐甚者加蜈蚣2条;口渴甚者加花粉10g,大便结者加火麻仁10g;昏迷不省人事者配合针灸,并用上方1剂煎3次去渣保留灌肠。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凉膈散、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膏、羚翘解毒丸、牛黄镇惊丸。
2.验方
(1)杏仁6g,白蔻仁6g,薏苡仁15g,佩兰6g,苍术6g,独活3g,僵蚕6g,海风藤6g,六一散12g,连翘9g,忍冬藤12g。水煎服,日1剂。
(2)羚羊角粉2g,广角粉3g,玄参、钩藤各20g,竹叶心、麦冬各15g,生地30g,连翘心12g。水煎,日2~3次口服。
(3)生石膏、生地黄各15g,寒水石、麦冬各10g,白僵蚕、赤石脂、天竺黄、紫石英、生川军(后下)、生龙骨、生牡蛎各5g,桂枝、全蝎各3g,水煎服。另用牛黄清心丸1丸,研细冲服(适用于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4)山药35g,熟地25g,茯苓、生牡蛎、麦冬、火麻仁各16g,枣皮、丹皮、阿胶、白芍各13g,鳖甲、龟版各12g。水煎服(适用于阴虚风动型)。
(5)乌药、白芍、香附、吴茱萸、竹茹各13g,良姜12g,党参、茯苓、白术各16g,法半夏、甘草各7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脾虚痰逆型)。
3.针灸疗方
(1)神志昏迷者取人中、印堂、合谷、太冲穴;四肢抽搐者取内关、间使、曲池、足三里穴用泻法。
(2)取穴为外关、少商、合谷、百会、印堂、人中、十宣,用泻法,呕吐加内关、内庭、金津、玉液、内关、下脘。神昏、谵语、项强、抽搐,刺百会、印堂、人中、中冲及十宣出血。
五、调护
(1)室内保持通风凉爽。
(2)密切观察体温、神志、呼吸等变化。
(3)昏迷患儿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清洁皮肤,防止褥疮。
(4)壮热抽风的患儿,要及时设法降温、止痉。
(5)抗结核药应足量、足疗程,以免复发。
(6)注意营养,以清淡为主,忌食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