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中国标准化 - 园艺 茶叶中的矿质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中国茶叶 - 李旭政 鹿血中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孙磊,贾俊梅, 水中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 黄玉云,王文政,卢志雁, 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江苏环境科技 - 张文渊 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张文渊 动物性食品中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肉品卫生 - 孙昌华 彭顺贵 体育环境中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赵闯 动物性食品中所含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肉品卫生 - 王培虎 茶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茶叶机械杂志 - 周振欣 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 中国茶叶 - Chung S. Yang,Joshua Lambert,江和源,Mousumi Bose,桑圣民,翁蔚(译),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贾奎寿 郑秀琴 电池主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环境导报 - 无 氟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 张小磊,何宽,马建华,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1】
摘要: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强调了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合理设置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课前教学准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
通过课堂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加工、检验、研发等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腐bai变质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营养水平、反应机理和安全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和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安全性质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从而直接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对于一个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在食品行业领域从事相应的教学、研究、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严格的按照学科分类来说,食品化学既可以分为化学类,又可以分为食品类。
食品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错而产生的新课程。
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因为学习食品化学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同时它又是后续要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它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食品、化学、生物、工程、医学、农学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向食品化学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都在利用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壮大自己;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全国多数大学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国外的大学中更是如此。
一、认清课程的重要性
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
首先,它讲述了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成分的结构;其次,它研究了食品各种成分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理化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再次,食品化学课程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食品、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食品化学为科学调整食品营养、完善消费者饮食结构、减少食品原材料浪费、降低食品生产加工成本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课程主要具有:①章节多,知识面广,每一章节都可自成体系;②内容简单易懂,便于传授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很少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计算;③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时时注意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紧跟食品领域发展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④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具备知识结构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去粗取精,科学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编写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案。
不同作者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其内容一般都包括绪论,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理化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还包括食品的色泽、风味、食品中的酶、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有害成分等内容。
一般每种成分都单独成一章节,而这些内容又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营养学、酶学和食品添加剂这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重叠,并且由于教学课时所限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的侧重点,在课堂上基础知识应进行简要授课,重点强调食品化学的核心知识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善,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移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三、充实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大学课堂,板书已经渐渐被减少,但是PPT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而板书教学注重逻辑思维的传授。
大学教育应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结果的演示,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板书、PPT、视频、动画、模型、讨论、实例等方法,改变理论课的单调枯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理论课知识,还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和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食品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矛盾的不断涌现,仅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质料充实教学内容,特别应注重收集与食品化学相关最前沿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了解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选择。
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食品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品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化学后能把各门专业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而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遇到的一些现象和实际生产中一些成功的案例,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改变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启发学生能以某一个基础知识点为纽带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教授学生所有专业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服务于食品行业的高新人才,而随着的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适当引入高新技术的使用和食品行业的热点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食品行业的最前沿。
教学的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定期邀请食品行业的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比如生产技工、质检员、管理者等到学校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新需要、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不经可以和课堂内容互补,还能使学生尽早的适应食品行业,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对食品化学充满兴趣。
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居于卷面成绩对学生整学期的学习给予评价,我们应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多方面、多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说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出食品化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食品化学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蓉蓉,杨瑞金,张文斌.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88-90.
[2]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Z].
[3]毕金峰,刘长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2,(01):55-56.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华霄,赵伟,夏文水.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4982-4984.
[5]王志兵,邱芳萍,彭悦.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84-86.
[6]汪姣,张科贵.师范院校食品化学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73-374.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2】
摘要 作为高校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理论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食品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食品化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1],国内高校多数食品院系均将其作为校级和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来进行重点建设。
为了适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满足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不断改革和优化食品化学的课程建设,在借鉴省内外同行教学经验[2]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食品化学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食品化学既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之上,因而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问题,确保教学重点和方向,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科发展要求。
如同属专业课的《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导论》《食品添加剂》《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均同时安排在同一学年授课,为协调冲突的教学内容,规避内容重复,学院自2009年开始多次组织学科方向类似的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题讨论和研究,确定了交叉内容在各自课程建设中的重点和方向,达到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支撑,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运行下来效果显著。
对于公共必修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与食品化学交叉内容的调整问题,食品化学课程则把教学重点放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发生并影响食品品质变化的内容等方面,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2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食品化学课程较抽象、偏重理论的特点,低年级学生通常会感觉学习内容较为凌乱、缺乏系统性,不好把握重点,为了避免初学者产生畏难心理和情绪,继而影响学习热情,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其穿插教学全过程,达到调动并维持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丰富课程内容针对性
为了增强所授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一般常结合生产实践中的一些成功事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结合教学理论中某个知识点,通过联系分析生产生活案例、点面结合、融会贯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如通过提问为什么苹果、土豆削完皮后会变色等问题;还结合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如笔者所在学院教师承担的魔芋多糖成果单独作为糖类专题讲座等。
将这些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食品化学的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加课外科研的积极性。
通过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将来在食品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快速入门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以及新产品开发打下基础。
创造主动参与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优化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适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将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实例教学法等优化组合,充分借助各类教学资源,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3]。
如曾以分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式教学,把某一教学热点交给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要求每个学生以幻灯片形式交由教师审查合格后,在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则进行课堂讨论的引导和纠正。
此方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深入学习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自我学习和与人探讨等能力,也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掌握。
将课程论文纳入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食品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程论文写作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在考查学生对食品化学综合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等方面起到必要的推动,让学生主动去探寻论题领域的研究概况,使自学内容超越课堂和教材,达到延伸食品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
课程论文的内容设置重点考核对相关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一般结合教学内容的某一章节开展,形式上则根据低年级专业知识掌握特点和班级人数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或由授课教师根据当前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参考论题。
教学实践证明,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食品化学的教学过程,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在调动自学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 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借助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以理论紧贴实践为切入点的教学实践要求[4],充分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和学校学院开展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各类大赛,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
科研课题研究中有很多实验设计是带有探索性的、尝试性的,部分内容紧贴食品化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近年来,部分学生以毕业课题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之中,使其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开放实验室,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近年来,将实验室进行弹性管理,建设了面向本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给予其开展食品化学实验充足的实验时间。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申请进入实验室既可以开展如美拉德反应、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等相关大型综合性设计实验[5-6]工作,也可以对集中开展的基础教学实验进行重复验证。
学院近几年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建设工作,学生结合学校挑战杯和学院创新基金开展涉及食品化学方面的小项目、小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提高,所体现的实验技能和研究水平也逐年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及实验人员也能因材施教,更好地起到指导作用,对提高业务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第3学期单独开设了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从实验场所、实验经费和时间上给予保障,达到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和重视应用[7-8]的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借助食品化学综合性设计实验,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并变得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从查阅资料、制订实验实施方案、后期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得到锻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4 参考文献
[1] 阚建全.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华,戚向阳.地方本科高校食品化学课程合作讨论式教学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5):115-116.
[3] 张汆,贾小丽,孙艳辉.高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22(4):49-50.
[4] 赵国华.食品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 王志兵,邱芳萍,彭悦.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2):84-85.
[6] 付莉,杨爱丽,顾英.《食品化学》与创新型实践教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78-79.
[7] 侯方丽,徐金瑞,胡勇.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0(9):182-183.
[8] 陈海华,甄天元.食品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7):206-207.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最近几年来, 毒大米、假奶粉、假白酒、毒罐头等一 系列的假冒伪劣食品事件频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 访谈》和《经济半小时》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曝 光。一宗宗的案例触目惊心, 给个人、家庭、社会、 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 此, “食品添加剂”这个本来就比较敏感的名词, 此 刻显得尤为突出。现在很多消费者简直是谈“添加 剂”色变, 购买食品也只找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 的食品。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 了消除消费者的这种影响, 本文在阐述食品添加剂概 念和作用的基础上, 详细论述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 全的关系, 以及怎样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产品色、香、 味,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 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 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 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 物质;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 使元 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 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 加剂属于化学合成产物。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 类, 共有1 587 个品 种[1]。 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生产绿色食品的食 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将“天然食品添加剂”定义 为: “以物理方法从天然物中分离出来, 经过毒理学 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或“由人工 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经 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该标准 中“化学合成添加剂”的定义为: “由人工合成的, 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不相同, 经毒理学评价 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虽然在食品中仅添加 ~ , 但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 调整食品营养结构, 提 高食品质量档次, 改善食品加工条件, 以及食品资源 的综合利用等,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食品添 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食品中的作 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有利于食品的保藏, 防止食 品败坏变质; ②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 ③保持或提高 食品的营养价值; ④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⑤增加食品 的品种和方便性。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隐患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用于食品之前, 已在实验室中 进行了多次安全性测试, 但它毕竟不是食品的基本成 分, 因此,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 的焦点。事实证明, 有些食品添加剂能引起摄入者急 性和慢性中毒,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形性 等, 威胁着人类健康。有些添加剂可引起过敏反应, 如糖精可引起皮肤瘙痒症和日光性过敏性皮炎; 香料 中很多物质可引起呼吸道器官发炎、咳嗽、喉头浮 肿、支气管哮喘、瘙痒、皮肤划痕症、荨麻疹、血管 性浮肿、口腔炎等; 柠檬黄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 疹、血管性浮肿等; 大量摄入对羟基苯甲酸酯可影响 发育; VA 过多摄入会导致畸形等。 有些食品添加剂虽然添加的量甚微, 但是它们有 可能在机体内蓄积毒性, 或者当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及不同添加剂之间相互作用时, 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 的有毒物质。有些食品添加剂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会 发生转化, 如焦碳酸二乙酯与食品其他成分起反应, 可形成强烈致癌物质氨基甲酸乙酯, 赤藓红色素可转 化为荧光素, 亚硝酸盐可形成亚硝酸化合物等。另 外, 食品添加剂具有迭加毒性, 即2 种以上的化合物 组合之后会产生新的毒性作用[2]。 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突出问题表 现在5 个方面, 其中关系到食品添加剂的描述就有: ①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 其中豆制 品尤为突出; ②一些食品未标明添加的防腐剂、着色 剂、甜味剂的具体名称, 标注的执行标准错误; ③含 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标签未标明蛋白含量及添加至 饮料中的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的具体名称( 国家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4 年抽样调查结果) 。 《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 对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也未把“天然”与“等同天然”区 分开来, 有争议, 以致生产和使用厂家在使用时造成 混乱。 超标或长期使用食品添加剂, 会给人们带来危 害、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和在人体中残留废液, 破坏 新陈代谢[3]。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2 方面: ①食品 添加剂本身的危害, 例如, 发现不少食用合成色素具 有致癌、致畸作用; 亚硝酸盐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 癌物亚硝胺; 一些漂白剂、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对人体 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②掺杂作假, 主要表现为 超范围使用、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和标志不明确的现 象[4]。虽然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 “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 使用食品添加剂”, 但有些不法商家, 利欲熏心, 如 用色素对质量低劣或腐败的食品着色的手段, 以次充 好, 前几年的毒大米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及宣传工作 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应受到严格的监控 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原料应经过严格的筛选, 采用合格、新鲜的原料, 生产加工过程应得到严格的 监控, 使得卫生得以保证, 没有外来物的混入和微生 物的侵染。 现有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已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 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所有新申报的食品添加剂, 必 须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试验和一定的安全性评价, 才得 以许可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工厂的申报也要经过层 层审批。因此可以认为, 现已将食品添加剂的危害降 到了最低水平[5]。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是安全健康的保障 安全性是食品永恒的主题, 也是食品添加剂的命 脉。对于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和最大 使用量, 各国都有严格规定, 受法规制约, 以保证食 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这些规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 严密的毒性评价基础上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也是 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毒性评价指标为ADI 值, 即每日 允许摄入量。在这一安全剂量内, 每天摄取直到终 生, 对人体都安全无害, 不会造成副作用( 慢性中 毒) 。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都是依据 此ADI 值限定的, 因此, 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 标准, 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危害人体健康的, 是安全 的。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国内, 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 但食品添加 剂的滥用、错用、超标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有些 食品在成分栏里不标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实质上 是蒙消费者。更有甚者, 有些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 品却写上“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字样。此外, 一些企 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如使用过期或不纯的食品添 加剂、不按照标准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禁止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诸如此类做法, 实不鲜见。可 见, 即便有了法规, 还有待严密监控体系的建立, 以 确保食品生产厂商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 准》使用添加剂。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宣传 造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原因有多方 面。 ( 1) 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宣传得不够, 使人们对 食品添加剂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工业化食品标志上 没有注明添加剂的成分, 即使有, 也是一些专业性极 强的化学名称, 这造成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 区。误区1: 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无害的, 只要在食 品里添加了一些非自然的东西, 就是有害的; 误 区2: 任何含添加剂的食品, 都对健康有害。 ( 2)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为了 迎合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不尽科学完整的认识, 有 些食品生产厂家明明在食品中使用了添加剂, 却硬是 打出“本品不含添加剂”的招牌, 并把食品中不含添 加剂当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为了树立添加剂在消费者心中的形像, 以及其在 现代食品工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必须依靠政府和 厂家正确、有力的宣传, 同时还有待于消费者消费素 质的提高。 正确引导消费者 离开“量”去谈“毒”、“害”和“安全性”是 不科学的。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多种天然的毒素, 之所 以没使人们中毒, 一方面是由于人体有一定的排毒解 毒机能, 更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所含毒物的量很少, 不 足以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的 化学物质, 呈现某种效应( 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致 命等) 都有一个相应的剂量关系, 只有达到这一剂量 才起作用。只指出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不能说明问 题, 甚至会引起误解, 而必须指出其使用或存在的剂 量及其对人体呈效应时的剂量。有毒有害还是有毒无 害, 取决于剂量。同一种化学物质, 由于使用剂量、 对象和方法不同, 则可能是毒物, 也可能是非毒物。 “天然”并非等同于“安全”。如今更有一股崇尚 自然的风吹向大众, 在许多消费者的眼里, 只有天然 的食物才是无害的、有营养的。但是天然的东西也未 必是安全的, 合成的东西也未必是有害的。例如, 天 然的植物、动物和天然的酶制剂等也会产生污染, 如 果加工时不注意, 就会侵入到食品里, 危害人体健 康; 植物的病虫害、喷洒的残留农药等, 在提取天然 色素时, 也往往被携带到添加剂中, 污染了食品, 从 而影响了人体健康。可口可乐产品中也使用了多种添 加剂, 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可见, 引导 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是非常重要的。 4 小结 离开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不可想象 的。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 标准使用, 它既可在食品中发挥积极作用, 又不会危 害人体健康。因此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不必对食品添 加剂存有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 也应懂得食品选购的 常识, 避免因食用过多添加剂而损害健康, 特别在选 购儿童食品时应更加谨慎[6]。 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一 个全球性的课题。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引起了国家 高层和各级政俯的高度重视, 各地的法律法规也纷纷 出台。如广东将明确“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 当地政 府要总负责; 一个品种的食品安全, 其生产经营企业 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和相关责任追究制, 广州市 将在2006 年建成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食品 安全流通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社会监督网络和 食品安全监管等五大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体xi. 自己删减一下啊,望采纳
158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2 回答
247 浏览 3 回答
119 浏览 5 回答
99 浏览 6 回答
138 浏览 4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
250 浏览 4 回答
317 浏览 3 回答
360 浏览 5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4 回答
151 浏览 3 回答
172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