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说,许多大学生都有拖延症的毛病,那么是何种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主观原因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人格特征的形成与是否拖延有很大的关联。研究表明,人格中特有的神经质及责任心缺失与拖延行为相关,其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更是产生拖延行为的根源。在家庭不和睦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更爱采用拖延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抗拒:在家庭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因为“唯我独尊”的个性,也会有拖延行为的发生。
我发现在我身边的同学中,一些追求完美害怕失败或特看重别人如何评价的人,在完成作业或社团交付的任务时更易拖延。同样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过于追求自我“完美”的人,对校方、团组织、教师布置的任务,会产生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被命令”的心理,也会直接影响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当然还有部分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低估自己对学习、工作的胜任力,从而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对布置的任务会感到焦虑和无助,进而一再地推迟任务开始的时间。这种通过个人主观行为的拖延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或由于个人的过分自信而故意产生的拖延行为,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需要高校的心理医生、辅导员、教师对此加以心理疏导并能及时给予纠正。
(二)客观原因
当然,拖延行为的产生也有其客观原因。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并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尤其在每年的毕业季,学生要择业、就业,再加上竞争加剧、创业遇到挫折等客观因素,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心理压力。这时他们会受到周围同学或亲属的影响,受到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趋向于“间歇性”地逃避竞争,从而形成在选择职业方面的有意拖延行为。
以上这些客观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群体情绪或选择职业的困感。由于不能满足个体价值的实现,或与本人预期目标存有差距,在择业中,多数人会抱有“再等等看,不愈”的心理,从而产生拖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