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消费主体的主要特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使消费热点出现巨大的变化,消费趋势也异常超乎想象,并且使消费的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说来,消费主体呈现以下特征:一)年轻化。青年一代的消费热情引出了众多的消费热点和时尚,成功人士的年轻化带动了消费主体的年轻化。二)技术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各行各业对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一代消费者对新技术反应极其敏感,他们善于捕捉世界的微妙变化三)富裕化。据对全国14个城市居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在买车、买房、旅游、留学、办公司、买股票、子女教育新的支出方面已经占了居民全部收入的。可见,产品消费中由过去低价位产品为主转变为电脑、汽车、住房新三大件高价位产品为主。四)理想化。随着消费层次的分化日益显著,个性化消费特征也愈发明显。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孜孜不倦地追求,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开始追求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旅游。这四个特征使人们的购买欲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购买热点发生转移。例如,中国居民拥有手机和电脑两种产品的数量正在迅速提高。中国手机用户数量世界排名第二,电脑排名第八,预计这个位置在一两年内将会上升。时代的进步已把中国消费者带入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要与时代合拍,以信息价值衡量商品的标准正在取代货币价值标准,因此手机、电脑等产品都成了消费者的购买新热点。消费者比较重视广告宣传,在这方面,外国厂家的广告意识比国内厂家要成熟和浓厚得多。任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作用下产生的,而购买动机又产生于某种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生理方面的需要,又包括心理方面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要较之生理方面的需要对购买动机及其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消费者的需求观念已不再停留于仅仅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以及获得产品本身;相反,消费者购买商品越来越多是出于对商品象征意义的考虑,也就是说,如今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更加重视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消费者的生存需要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重却明显上升,所以现在商品中所蕴含的心理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一)求新心理。在购买商品时追求新产品、新花色、新款式,即追求流行时髦的商品。尽管这类商品价格普遍偏高。其实用价值也不比老产品好多少,但由于人们这种求新心理追求一种新鲜、新潮的感觉,所以新产品往往比较畅销。人们对新鲜事物往往总抱有一种好奇感和新鲜感,新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在人们的心目中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而对已有的事物往往觉得习以为常而不会给予很多的注意,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恐怕难以改变,然而正是这种需求心理,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经营者来说,就只有去满足消费者这种心理需求而不是去违背它。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有一种市场领先的勇气和追求第一的精神,而不是在领先者后面进行模仿,即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有新精神,并要立志于“永远争第一”。(二)求名心理。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而对其他非名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不屑一顾。这类消费者通常是高收入者和赶时髦者,他们对商品品牌往往非常敏感,名牌形象一旦受损,他们就可能放弃购买此类商品,而转向购买另外的名牌。新一代的消费者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求名心理一般来说最多表现在人们对轿车、服饰、烟酒等品牌的追求上。(三)好奇心理。在购买商品时,追求新奇、特别,注重所购商品要与众不同。新奇的商品交易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兴趣和欲望。这类消费者通常是比较年轻的,大多数为在校学生,他们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有很大的好奇心,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喜欢标新立异,并不注重商品的实际用途和价值(四)习惯心理。在购买行为中往往是凭自己的习惯不加选择地购买商品,主要体现在日常用品的购买中。在消费者长期使用的商品中,一般都有自己喜爱的或用惯了的日常用品,只要需要,往往不加思索就购买了。(五)同步心理。指消费者受相关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从众心理。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往往希望与周围的相关群体保持同步,所以大众化的商品容易产生同步购买心理。像vcd、电脑等产品刚出现不久,就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样一种心理:“你有我也要有”。这样就使得这类商品在新生阶段非常畅销,一旦达到普及就会马上衰退下来。这就迫使企业经营者不得不开发高一级的新产品,以寻求另一种生存方式。(六)求美心理。即对美的产品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长盛不衰的购买心理,因为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被精美的商品所吸引而不由自主的买了下来,即使是消费者本身并不需要的商品,但由于它的可爱和美观使人们想把它占为已有,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有这种经历。三、新时代的消费心理对营销产生的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成功的营销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广告宣传以及营销人员的营销技巧等,但却往往忽视了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因素。许多企业与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由于没有注意到消费者心理,而使看似巧妙周详的营销策划功亏一篑。在美国曾发生一场速溶咖啡(instant coffee)与普通咖啡(regular coffee)的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尽管速溶咖啡具有明显的优势,广告费用也远远超过普通咖啡,但速溶咖啡的生产厂家却发现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强烈的抵制。对于消费者这种非理智的抵制行为的原因,许多人认为人们不喜欢速溶咖啡的味道。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注定速溶咖啡销路不畅,生产厂家就无可奈何了!但生产厂家并不相信上述研究结果,他们猜想有更深层的原因。这一猜想为随后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曼森海尔所作的一项动机研究所证实。曼森海尔的研究结果表明,用速溶咖啡的主妇一般被认为懒、缺乏计划,不是个勤快的妻子,而用普通咖啡的人则很少被这样看。又如中国“红豆”服装企业集团在海外的企业名称译作"love seed"而不是直译的"red seed",这个名字的变换很好地将该企业品牌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含义传达给了海外消费者,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常有其深层原因,且这些原因有时是不易被察觉的。由于这些深层原因对商品销售有极大影响,因此要想成功营销,营销人员就必须去探测这种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