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必然产生相应的变革。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人们对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观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开放的国门,宽阔的视野,现代的传媒技术,宽松的舆论氛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全国戏曲研究工作的发展状况相似,川剧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新的起步。较之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川剧研究工作的重心有了明显的转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资料汇集梳理向理论研究层面深入。如果以年代来划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可以称之为川剧研究的初发始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对川剧资料的全面发掘整理为主要任务,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曲牌、锣鼓的发掘梳理,表演经验记录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成果之丰,可谓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在川剧史抑或巴蜀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综观这一阶段存留下来的正式出版或内部印行的书籍,大致有:全面介绍川剧知识的《川剧浅谈》1本,表演程式、经验记录整理8种,音乐曲谱、曲牌集6种,脸谱、画册3种,《川剧剧目目录》1本,各种剧本丛刊、汇编、选编共汇集传统剧目1000余个,《四川戏曲》杂志出刊6期,《川剧艺术研究》丛刊出版3集。由此可见五六十年代川剧研究工作的概貌。60年代中后期到1978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川剧研究工作进入蛰伏期。1978年至今,是川剧研究工作全面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出版的大量川剧著述表明,川剧研究工作的重心已开始由资料整理转向理论研究。80年代,继全面介绍川剧的《天府之花》出版后,邓运佳先生推出了川剧历史上的第一本《川剧艺术概论》,继而前无古人的《中国川剧通史》、《川剧简史》(上下册)、《振兴川剧十年》、《巴蜀目连戏剧文化概论》等著作在90年代相继出版,填补了川剧研究史上的空白。
在川剧音乐研究方面,出版了《川剧音乐概述》、《川剧高腔散论》、《王官福司鼓艺术》等系统的研究著述,较之过去的曲谱、曲牌汇编,它们不再停留于纯粹的整理编辑,而是在资料汇集的基础上,对川剧音乐从内涵到外延,包括性质、功能、文化价值等方面予以理论层面的分析认定和学科性的解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有一批川剧丛刊或期刊出版,如《川剧艺术》季刊、《川剧学习与研究》季刊、《川剧艺术研究》丛刊、《四川戏剧》双月刊等,从传统艺术到探索剧目、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从艺术改革到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探讨研究的议题几乎是无所不及,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之以往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突破。
其二,由个体局部评介向系统整体研究转化。川剧向来以剧目的研究室性和表演艺术见长,以对表演艺术的研究为例,上世纪50年代初,对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极富造诣的艺术家身上,或者是某些老艺人的代表性剧目,如刘念兹、齐建昌记录整理的阳友鹤《川剧旦角表演艺术》,胡度、余夫等分别整理出版的四本关于周慕莲舞台艺术经验的书籍,省文联编辑的《川剧舞台人物创造》,收集了10篇老艺人谈表演艺术的文章,另在其他报刊上也有不少此类文章发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学科研究的规律性来看,此种个体的局部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为后来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以后,据不完全统计,已陆续出版了15种个人的舞台艺术专著,对生、旦、净、丑各行当均有较系统的研究。这些著述一般都具有容量大、叙述全、研究深的共同性,在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代表剧目、艺术见解进行分析介绍的同时,还从一些侧面披露出社会的变迁对川剧艺术发展的影响,涉猎到形形色色的川剧班社、演出习俗、舞台面貌以及川剧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在剧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一些专业性的川剧表演文集如《川剧表演技法撷英》、《川剧表演身段教程》等相继出版,也从一个方面对川剧表演进行了系统性基础性总结。这些著述的涌现,标志着川剧表演艺术研究已取得整体性的长足进展。
回顾历史,20世纪50年代的川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艺术本体的历史遗存进行全面的开掘上,对传统剧目、音乐、表演艺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非常重视,这些具体翔实、分门别类的资料积累,虽不能等同于理论研究的成果,但为后来川剧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1978年,四川省川剧研究所恢复建制,1985年重庆、成都的川剧研究所建立,也为川剧研究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起,川剧研究工作开始进入了学科化理论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