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什么论文,挺好的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中餐摆放礼仪●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漫画餐桌礼仪
餐桌上的学问今天,我参加了一个数学能力的比赛。一回家,就拉住爸爸问这问那,“爸爸,一根绳子围成图形,周长一样,面积相同吗?”爸爸肯定地说:“没问题!”午饭时,我再次问爸爸:“爸爸,刚才那道题,你还没回答我呢!”爸爸从我的汤中,用筷子挑出一根粉丝,放在桌上,我一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奇怪地看着爸爸,爸爸先把这根粉丝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又把粉丝围成边更长的长方形。又问我:“它们的面积相同吗?”我摇了摇头。爸爸又接着说:“那么我考考你,你知道单摆吗?”他边说,边一手拿起粉丝,另一手攥着粉丝的另一端,猛地一放手,粉丝摇摆起来,“要是你知道这,你就是小小伽利略了!”“伽利略,他是谁?”“他可是伟大的科学家哦!一天,他正在教堂内看书,突然一阵风把教堂内的灯吹得摇动起来了,伽利略想:灯摇的速度似乎一样嘛!他回到家,在每根绳子上都系了一块木板。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一根与自己脉博跳动速度相同的绳子,速度都是---------每分钟72跳。他终于发明了脉博计时器。”每次在餐桌上,我都会有些收获,增长些知识。我也想起了语文书上的一句话: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聚沙成塔,今天的我又比昨天的我增长了知识。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下面笔者试从《鸿门宴》一文中分析刘邦的个性特征.一、坚忍克己,胸怀大志.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忍克已,因而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为他将来胜算项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鸿门宴上,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隐忍不发,甘居下坐.二、善用人才,虚怀若谷.刘邦善用人才,像张良,樊哙等这样一批能臣勇士都对他忠心耿耿.同时,他又虚怀若谷,善于采纳他人意见.他每走一步棋,必然卑躬征询.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 ,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三、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读者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四、能屈能伸,有勇有谋.为了化解两军的对立情绪,也为了求得自保,刘邦亲临项羽军中释嫌.明知这一去可能有去无回,可他能够从容赴宴,这既表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又表现了他的才能和胆识.为了用言辞进一步打消项羽的戒心,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言辞,可谓尽显其智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刘邦首先讲到自己和项羽的战友情谊,接着讲到他和项羽的战略分工,再言及自己无意立下了大功,终没料自己对项羽的赤胆忠心却遭到了不详其名的小人的“离奸”.寥寥数语,却分析得鞭辟入理,有理有节,使项羽对他的猜忌全部撇清.鸿门宴虽是楚汉之争的开端,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刘项两人的不同性格.读者可以从刘邦的这些个性特征中,窥见楚汉之争中刘邦能够真正取胜的原因.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 摘要: 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 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正确的餐桌礼仪不 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 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 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关键词:餐桌礼仪 入座 进餐 离席 茶文化 酒文化 中西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 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 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 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 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 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 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 “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 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 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 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 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 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 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 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 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 10~20 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 近, 不可随意伸出, 以免影响他人。 坐姿要端正, 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②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 么事情, 要向主人打个招呼。 动筷子前, 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 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③ 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 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④ 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二、进餐 1、上菜 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 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 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 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 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 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 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 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 用来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 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 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 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 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 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 过热,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 至于吃饭, 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 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 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 吃一顿,更不要贪杯。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 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 是单纯的吃饭。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 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 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 品尝菜肴上即可。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 餐厅员工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要以第一主人作为中心,从宴席的左面 位置上菜, 撤盘时从宴席的右侧位置。 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和主宾的前面, 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的原则。上菜或撤盘时,都 不应当在第一主人或主宾的身边操作,以免影响主客之间的就餐和交谈。 ② 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的传统礼貌习惯,即在给客人送上 鸡、鸭、鱼一类的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当将鸡头与鸭 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 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③ 要将食物送入口中,不可伸舌去迎食物。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 ④ 注意交谈,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且不可只顾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或 谈些荒诞离奇的事而引人不悦。 ⑤ 用过的餐具,吃剩的菜,牙签等应放在碟中,切勿放在桌上。 ⑥ 宗教的饮食禁忌, 切不可疏忽大意, 如回族不吃猪肉, 若宾客中有回族人, 那么主人在点菜是就应回避有关菜肴。同时,处于健康或地方饮食偏好的原因, 宾客对菜肴有所禁忌的,主人也应当有所顾及。 ⑦ 在使用筷子时切勿一边交谈,一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中被认为是不 吉利的,切不可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 的食物。 三、离席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 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 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 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 其他人告辞。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 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 这种做 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 因此要避免。 四、餐桌上的茶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茶 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历来有“客来敬 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 上正式了。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 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 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 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 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 上茶时, 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 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 烫伤客人或自己。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在茶被喝掉 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 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 的要求与否。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喝 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 茶具要清洁 ② 尽量不要用一只手上茶,且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搭在茶杯杯口,更不能浸 入水中。 ③ 从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人 ④ 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可在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喝茶润喉,否则会显 得不专心,甚至打断交流。 五、餐桌上的酒文化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饮食文 “无酒不成席” ,酒不仅是一种物质存 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酒论英雄” 在,也是一种酒神精神——“至人”境界的象征。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摆脱束缚,宣泄其创造力提 供了重要途径, 酒为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 在中国, 酒已经融入到了传统的礼仪、 风俗、文化之中,酒是催化剂,是润滑剂,酒也是一种社交。在酒桌上,我们往 往能看到敬酒、劝酒的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也是一门学问。中国人 的酒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场所, 也是一个观察和考验人的重要窗口。 从喝酒、 敬酒、劝酒、拒酒、醉酒等酒桌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立场以及作风人品。 敬酒应由主人先敬主宾,而后陪客敬主宾,再来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 互敬。敬酒前应了解对方的习惯,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免出现尴尬的现象。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 作为主人要掌握好宴会的热度,且适当的调节宾客之间的尴尬, 如遇到不能饮酒之人,主人应劝服敬酒的人用饮料或茶水代酒。 ② ③ 缘。 作为宾客,切忌席间喧宾夺主。 不能喝酒的人,应礼貌地说明,切忌把杯子倒置,应轻轻按着杯 ④ 端酒杯的手势也要注意,可右手执杯,左手垫杯底,碰杯时自己 的杯口应低于对方酒杯的二分之一,以示谦卑。如若自己的地位高于敬 酒的人,则酒杯不宜过低。 ⑤ 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 一定要先敬尊长者, 以示尊重。 如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时,敬酒最好按顺序,切忌厚此薄彼。 ⑥ 桌面上不谈生意,酒后大家心知肚明,不必特意提出来。 六、服装礼仪 俗语说,“看场合穿衣服”,穿着打扮一定要看场合,一成不变永远一套衣服 往往是不对的。赴宴选择服饰的基本原则是时间(T) 、地点(P)和场合(O) 三大原则,即“TPO”原则。 时间原则是指穿戴时应考虑早晚、四季、时代的特征,要注意冷暖保温,并 与时代同步。地点原则是指服装要与所去的地方相符合。场合原则即指服装要符 合场合的氛围。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 如有戴帽子的宾客,在进入会场后理应脱帽,并放在合适的位置。 ② 在参加宴会活动时,都不应佩戴墨镜,若有特殊情况,应向主人或 宾客解释并致歉。 七、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1、餐桌上气氛的不同:中国人就餐,讲求的是热闹,在餐桌上谈天说地, 敬酒劝酒,完全抛却了平日里的安静表面;而西方人的餐桌上式及其安静的,不 同于平时的热情,而沉默地切割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2、座次的不同:在中国,以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 偏为次。而在西方则右为尊,左为次。 3、餐具的不同:中国人饮食的餐具一般包括筷子、碟子、汤匙、碗等。在 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而酒杯则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专用座 子上或纸套内,公用得筷子和汤匙则最好放在专用座子上。在西方的餐桌上,餐 具主要有刀、叉、匙、盘、玻璃杯等,其餐具的摆放较中餐要复杂,垫盘居中, 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酌情摆 放。 西餐中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 从左到右, 依次摆烈性酒杯、 葡萄酒杯、 香槟酒杯、啤酒杯。 4、上菜顺序的不同:中餐上菜顺序为:先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 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及水果。西餐的上菜顺序通常是:先上面包黄油,其次是 冷菜,而后汤斗海鲜,再是主菜,然后是甜点,最后是咖啡及水果。 5、停菜方式不同: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置在靠碗右 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后方可离去。在西方,用 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 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 平行放于餐盘上, 尽量将柄放于餐盘内,这样可避免掉落,也便于服务生收拾。 6、饮食观念的不同:饮食的第一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为满足生理需求,但 是第二目的呢?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餐 最求“味” 的享受,在食物的制作上尤其讲究,制作方式五花八门,以达到味觉的享受,但 营养的流逝是巨大的。而西餐的第二目的则是健康与营养,其制作方式也就较为 单一。 八、结语餐桌礼仪可以使餐宴过程有序和谐,避免一些尴尬局面,使人进退得宜,也 可以使宾主之间相谈甚欢,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 对餐桌礼仪的借鉴、应用,一方面可以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适应,另一方面 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做好必要准备。近年来受海外市场的影响,餐桌礼仪还被许多 人视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礼仪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时展示 修养、才华的好机会,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以及事业的成功。 以上所述餐桌礼仪都较为正式,在正式的餐宴上需注意。但在一般家宴,或 亲友聚会中因气氛比较轻松自在,太过讲究客气反而显得生疏、刻板,而使亲友 尴尬。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这种场合就可以抛却餐桌礼仪,有些必要的礼仪会更 显得你得体大方,也使亲友有被尊重、重视的感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礼 仪得体大方,但又不拘泥于此,掌握好尺度。 参考文献: 1、 《餐桌礼仪与口才》段洁 陈谦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 《成功有礼(2)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张玛莉著 广州出版社 3、 《现代中餐礼仪》林莹 毛永年著 4、 《谈饮食礼仪》谭素君 周书存著 上海科普出版社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5、 《新编实用礼仪教程》周霄 穆容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6《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李维冰 华干林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餐桌上的文明时间: 来源: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1 年 07 月 16 日 来源: 清远日报 ■生活礼仪周敏 中餐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说起饭菜品种之丰富,烹调之复杂,样式之精 美,如果中国人称自己是第二,估计全世界其他国家没人有勇气自夸第一。 但中国人会吃饭吗?说这话肯定得罪人,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 中国人吃相不雅似乎与中餐一样,闻名于世了。 在泰国、 澳大利亚等地,中国旅游团游客一般 都是被安排在当地档次较低的餐馆进餐,一是旅行社节约成本,另外国人不注重餐桌礼仪也 是重要因素。 有人把问题归结于中西餐有别,但看看国内外媒体批评一些国人用餐“衣着随意,高声 喧哗,抢菜浪费,满桌狼藉”,就可以看出用餐不文明与吃中餐还是西餐是没有关系的。 也有人说我们餐桌文化的传统就是“热闹”。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上这样写 道:“我国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由来之久”。 类似这样 的阐述不在少数。但我们在将美食佳肴一代一代发扬光大的同时,把老祖宗的一些优良传统 也遗忘的差不多了。 “热闹”不是中餐的文化传统。战国时代就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说法。更早的《礼 记》 记述了孔子的话“夫礼之初,始于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直白地说就 是“讲文明有礼貌从吃饭做起”。其中“毋抟饭”(别抢着吃)、毋诧食(咀嚼时不要出声)、 毋刺齿(不要边吃边剔牙)等诸多告诫,千年之后似乎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餐桌礼仪很丰富,也是非常琐碎的。被调查者列举的不雅观的吃相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 的。一般来说,餐桌礼仪包括获取食物要有分寸,点菜和自助餐时都要注意,菜量应以吃完为 宜;吃饭喝汤时身体不要发出各种声响;得当地使用东西方各种餐具,不要犯忌讳;还应注 意,吃饭中不要喧哗和频繁接听电话。一般讲究的宴会场合,最好把手机置于静音状态,否则 像防贼一样接电话,是十分失礼的。 餐桌上的礼仪确实需要特别留意。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花费不少时间在餐桌上, 还有很多社交活动也都发生在餐桌上。 所以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 从调查 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注意餐桌礼仪的,但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的。 这些 看似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但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 (作者系清远礼仪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北京礼仪学院客座教授、清远优雅文化传播有限 公司总经理) 餐桌边的中国文化南方周末 2006-03-09 16:19:00东汉古墓壁画《宴饮百戏图》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墓北壁出土.图中人物席地而坐于场地的两侧,宴饮观戏,每一位宾客面前都盛放有相同的圆形器皿,里面的食物虽难得知,然必是相同的.这便是古人分餐而食的盛大场面.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宴饮图》.图中人物跽坐于席上,面前有俎案,上面放置食物.河南东魏石刻《胡床》.图中人物所坐的是胡床,面前放置食具的是俎案.胡床替代了席地而坐,但是俎案依然如前一样低矮.这种不协调的进餐姿势,是促进大案高桌开始出现并发展的主要动力.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应该把围桌而食的吃法改为西方分盘而食的吃法.事实上中国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餐桌边的中国文化□禅风儿最近张五常先生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对中国文化提出批评.他认为"无论科学,文艺中国人没一样比得上欧洲";"无论科学,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绘画等,炎黄子孙没有一项比得过人家,输得面目无光".这些话出自五常先生之口,真令我惊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跑了世界几千年,是不争的事实;进入近现代落后于西方国家,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其中的消长关系及背后原因,都是极为复杂的题目.我想,要谈论这样大的题目,至少应该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全面的了解才行,可是从张文中却看不出其有何了解.对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事情侃侃而论,也许是现代流行文化的特征.所以,不只是张五常先生如此,到处是瓦釜雷鸣,我们都习惯了.让我们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认为,西餐的分餐制比中国的合餐制文明,卫生,中国人应该把围桌而食的吃法改为西方分盘而食的吃法.不光是像我和五常先生这样没有太多机会读书的人搞不清楚,就连中国的大政治家,北大的大学者都发表过此般言论.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历史上我们是怎样吃饭的吗仔细了解一下历史,会发现,中国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长得多.从古代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彼此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各吃各的.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鸿门宴,就是这样干的.而从分餐变到合餐,始诸唐代,完成于北宋.这个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分配方式的演进这是由分餐向合餐过渡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当食物相对匮乏时,"按人均分"是比较适合的分配原则.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即"各取所需".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住宅建筑的演进最初,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人们习惯于在房屋之内置备一火塘,将炊具架于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来分配,大家围火而食.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进餐场所.到春秋战国时期,厨房和餐厅的分工已普及.这个分工推动了餐食制作的精细化,减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须完成的很多进食工序.比如食客对大块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费力的工作,现在可以在厨房里完成,餐厅摆放的是精细处理后的餐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无此分工之前,若采用合餐,对于一般的家庭四五个人(事实上,古时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于四五个人的),在同一个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盘食物,似乎是自寻烦恼,而有了这一分工,人们只需从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食物多样化的演进我们的餐饮在不断推进,菜肴的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假如8个人吃12道菜的话,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种餐具,这样不但浪费人力和餐具,而且占用很大的空间,在每个人的小俎案(古时一种低矮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摆放12个食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餐食家具的演进很早以前我们是没有桌椅的.此前,古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铺放在地上作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东西作为食案,吃饭时在席上跪坐着吃,即所谓"跽坐".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带来了新的家具.早在东汉后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种比较低矮的坐椅)就已传入中原.这种椅子的应用使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这样,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适应坐姿变化的要求,便渐渐地被淘汰.而且,这时的房屋较以前更加高大起来,正好需要高大家具的配合.于是大案高桌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那么,如果再沿袭原来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个人或许尚还可以(其实已经很拥挤了),人数再多就会造成糜费,而且也太沉重,占用空间多,何不合而为一,同盘而食呢作息时间的演进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大约从商代到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内,基本上实行一日两餐制,即"食时辰(七至九点),下市申(十五点至十七点)".大约在战国末年,一日三餐制渐渐流行,增加了"宴辅"(十九点至二十一点).要在这个时间内吃饭,就必须配备照明,而当时的照明工具绝不是我们现在电灯这样的亮度,其光照范围也非常狭窄.分食的宴会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会昏昏暗暗模糊不清.采用合餐则可以统一方便地解决照明问题.进食餐具的演进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在西方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合餐是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其演进过程的本身,也体现在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上.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养成了对别人关心照顾以及我们民族谦让的美德,也使中国人变得温良和善,进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以及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用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相对于文学,艺术,音乐,雕塑,建筑,绘画,科技等人类高级活动,吃饭是最简单的活动.但是,如果连这样简单的吃饭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去评价我们浩瀚而复杂的文化 又怎敢贸然定下这样的结论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文明进行过全面的盘点和系统的集成,所以像五常先生那样无法全面了解历史文化的真实,是在所难免,情有可原的.而对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东西妄加评论,则是五常先生自己的问题了.
283 浏览 2 回答
80 浏览 2 回答
188 浏览 5 回答
198 浏览 2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192 浏览 5 回答
293 浏览 5 回答
213 浏览 3 回答
157 浏览 3 回答
340 浏览 5 回答
145 浏览 5 回答
293 浏览 6 回答
302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6 回答
186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