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06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开设伊始,就受到了李待军校长的高度重视.组织并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教研组长、专任教师组成的会议.会上李校长详细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现代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大家群策群力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的宗旨是“确定好一个主题、开展好一项活动、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全体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称.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总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没有课程标准和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可学的操作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门“校本化”的课程,仅仅靠“模仿”和“选用”,很难使它成为学校“自己的”课程.我们觉得,要实施好这门课程,必须走校本化之路;因地制宜,利用社区资源,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整合自己的优势,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创出学校品牌.另一方面,我们在考虑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时,取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把综合实践活动分成两步走:一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二是以学科实践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又有相当科学知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如何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发出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呢?又怎样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开展符合学生特点、体现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呢?我们在学习、思考之后,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构建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实践性、教育性、自主性的活动内容,增强课程内容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以提高学生急需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另外,所研究内容试图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我校也力图抓住这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契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下面就本课题的开展情况作一简单的汇报:一、明确课程目标,构建内容结构1、围绕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确立课题的研究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定位的大讨论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定位于:从认识家乡入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再以热爱家乡为中心,辐射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学生认识范围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逐渐加长半径,扩大圆面,丰富内涵,升华主题,提高品位,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课程开发的目标是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我们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发展了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出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2、按照“三维”结构,构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框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决不意味着活动内容可以随意而定.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课程,但是它也存在它的内容框架,不过这种内容框架不是由学科教材当中的章、节、目组成,而是由活动的序列构成.一个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果毫无序列,就无法解释自己的课程框架,无法解释开展这些活动的必要性.当我们在考虑活动有序列的时候,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要保持自然探索、社会实践和自我发展三者之间的大致平衡.综合实践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不外乎这样三个“维度”.保持三者的平衡,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结构的和谐发展.第二,要对学生在校三年当中的活动做出统一的安排,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当的活动.只有这样,不同年级的教师才能抓住活动的要点,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把上述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我们的具体的做法是: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地域资源优势,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出发,在不同年级确定适当的活动“主题”,在同一主题下,由学生选择开展不同的“活动”.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按“维度→主题→活动”这样一个逻辑结构展开.课题组就发挥乡村和校内课程资源的优势作了几次讨论,将烈士陵园等作为德育教育的基地;将集发观光农业园作为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把校内苗圃作为环保教育基地,把图书室、信息技术中心等作为探索性、信息化学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3、依托地方资源,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我们感到有责任把丰富的地方资源进一步整理和发掘,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让我们的学生不要遗忘,更要以此为骄傲.因此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行动了起来,投入到了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的工作中.在这过程中,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学校与社会联动开发,突出教师、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调查整理,我们把家乡的自然人文资源分成了以下几类:(1)、优美的风景:风景优美的碣石山,秦皇岛有机农业生态带横贯其中.(2)、育人的基地: 烈士墓是远近闻名的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都有中小学生到这里缅怀烈士的英勇事迹,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体验幸福的来之不易.(3)、悲壮的历史:勤劳勇敢的人民,在战争年代,不畏强暴,同敌人作过殊死的斗争;在困难时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创造了新的生活.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悲壮的历史.(4)、淳朴的乡风:泥井本土的风俗,是勤劳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有吃秧歌、元宵灯会等习俗.(5)、成材的学子:当年在我校勤学苦练,现在高等学府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取得佳绩的莘莘学子.(6)、爱国的热情:近年来,在我镇涌现出许多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回报人民的感人事迹.(7)、辉煌的成就:近几年我镇在经济、农业、工业、商业、教育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村村通水泥路、实现一镇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等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实地调查,特别是发动学生和家长搜索、提供素材,我们形成了第一手的资料,在进行细致的梳理后,把我校的办学理念贯穿于校本之中,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材.校园环境资源的利用.我校非常重视使校园文化成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力图把校园建成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学校每一个区域的划分,每一个景点的建设,都带着浓郁的家乡气息.有突显家乡建设成就的长廊,有学生宣传家乡的书画廊,有展示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动手制作的精美的手工作品.这些布局的设计完全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理论,也渗透了我校“为繁荣家乡育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校能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会带动家乡的发展,更会为祖国的将来做出贡献. 二、强化组织管理,建立保障机制课程内容的现实规定、课程特性和实施情境的复杂性都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实施的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两年多来,我们从实际出发,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的实施相适应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1、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形成责任分明、协调一致的合力.为了使本课题的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健全了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教科室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成果鉴定、资料管理等;教导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执行和检查考核;教研组负责计划的制定、总结、实验的指导、教学研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回.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科室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科室.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调查,围绕家乡的山水,围绕身边的事物,你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课题是什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筛选、归类,最后由教科室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可以说,这些计划集全校师生的心血和智慧,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学生的需求,更体现了我校综合实践依托地方资源的特色.这些活动主题富有新意,又源自学生生活,贴近学生,都是他们乐于探索实践的.2、制定相关制度,促进课程实施.课题开始研究之初,能完全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并不多,针对现状,我们建立了相关制度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本课题的研究能基本达成.①保障激励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指导工作的复杂性和师资配置的难度.为了更好的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我校对于申报担任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教师承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及辅导员成果奖,期末根据实际(参照教师档案袋和指导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表)进行评比奖励.②校本教研制度: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手段,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水平.以定期检查与抽查等方式,督促任课教师按计划组织教学.允许教师采用“拿来主义”,鼓励他们多看一些相关的杂志、文章、课堂教学录相片、网络资源等,让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模仿着在教学中实施,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更感性的认识.安排任课教师到秦皇岛去取经,回到学校后立即向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听课所得,又分别请外校教师到我校指导教学,帮我们提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同时我校还邀请了县教研室、进校的专家到我校对教师进行课改知识的培训,解答了教师们在课改中存在的困惑,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方法.其次,我们借鉴语、数学科开展活动的成功经验,每两周组织教师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研讨和教师汇报示范活动,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具体方法.另外,课题组定期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推荐、印发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并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开展“六个一学习研究活动”,即读几本与综合实践相关的理论专著,写一份学习体会,参与一个课题的课题研究,上一堂公开研讨课,交一份完整的主题活动方案,写一份活动案例或论文并公开交流.由教导处和教科室联合对教师的“六个一”进行评比考核.以上活动的有效组织开展,确保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基本胜任这门课程.3、重视宣传发动,取得广泛认同.我们利用学校的橱窗、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以及向每位学生家长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积极向学生家长宣传、解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对学生成长的好处,努力取得家长对学校开设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走向社会,积极联系我校的“学校德育基地”、“学校文明共建单位”及部分工厂、公司、企业,走访、联系一些劳模、老干部、老教师、本地的致富能手及关心学校教育的人士,和他们就我校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讨论,取得了共识,获得了他们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使他们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又一支生力军.三、实行制度化管理,促进课题研究1、课时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我校联系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2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1+1”的形式,“1”为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单独列入课表,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老师;“1”为综合活动大课,每周1节,以年级为单位集中安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列入课表.在平时的教学中,由各年级组长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负责将课时进行调整组合.可以根据需要将1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地方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2、人员管理: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实践证明,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因而,我校在教师的构成上,以“教师小队”形式,以一个年级为单位组建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从而来有效地开展各类活动.各年级的教师指导小组由年级组长、班主任、一些相关的科任教师(如:信息技术教师、自然教师、劳动与技术教师、品社教师等)组成.一次活动的指导老师不局限于一人,可以聘请校内相关老师客串.此外,各年级还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聘请一部分社会教育力量,担任校外辅导员,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3、过程管理: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动态管理.(1)集体备课制:每次主题研究活动由年级组成员先初步商量一下,由一位教师负责制定活动方案,方案不在于详而在于是否能真正让学生展开研究实践活动,是否具有操作性.教师在活动中不一定要完全照着方案进行,因为活动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甚至衍生出新的子课题;每周安排一位教师上一堂活动观摩课,全体教师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2)每学期案例评比制:期末请每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选一份最好的案例参加学校案例、论文评比,优秀案例送交上一级参加评比.在这种管理机制中,教师们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主动研究探索.四、开展主题化活动,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我们开发地方资源为的是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空间,使学生认识了解资源,更重要的是研究利用资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设计系列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增长见识,发展能力,提升才干;让灵动的山水成为鲜活的教材;让厚重的文化成为孩子的精神养料.在开展“走寻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中,发动学生去走访在家乡建设事业中有特殊成绩的领跑者,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老党员、老英雄,在外辛勤求学的学子,学生们收集了很多的材料,在分享的时候大家感触最多的是他们那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学生们纷纷申报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把教师“凉在一边”,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合作意识、人际交往意识、问题意识,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开展“我是碣石山小导游”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发动学生整理碣石山各景点的传说和故事,串编成导游词在每个景点进行解说.这充分证明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结合“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家乡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让他们在美丽的环境中认识各种动物和植物,采集和制作各种标本,鼓励他们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创作活动.让他们欣赏各种美妙的动人景象.让他们聆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溪流水的哗哗声,悦耳动听的鸟鸣声,湖涛涌动的拍岸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大自然的乐趣.从而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走进历史,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昌黎的文明史和先进文化的遗产,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历史知识,在社会课的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优秀文化知识.让学生走进村镇,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院,带上自己心爱的礼品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这时学生特定的社会角色是“下一代或儿女”,在慰问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如:菜场等)打扫环境卫生,参加义务劳动,这时,学生特定的社会身份是公民,打扫环境卫生是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应有的公德责任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参观、考察和访问,了解昌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感受昌黎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同时增加了学生对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感性知识.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感知,在实践活动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变革、去创造,从而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成立了十几种班级活动小组,他们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家乡的资源进行手工制作,他们的作品就张贴在校园的走廊上.在对我校九年级学生起床、上学情况和农村卫生情况作了调查后,有的学生向同学、家长、社会发出了倡议书,有的学生与家长签订了《环保条约》、约法三章,有的学生写信给校长、老师、建议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学生的睡眠时间,还有的学生用作文、画画、创作手抄报、宣传栏等形式,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五、实施多元化评价,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虽然是一个校本课程,但我们课题组成与经过讨论认为它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必须通过评价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说,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实践的评价强调多元化,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伙伴、校外指导员等都可作为评价者.应该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仅针对他们结论成果.只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基于以上理念,我校对学生评价采用的是档案袋评定制.我们让学生按活动小组建立自己的活动档案袋,保存本小组活动所得的资料.比如学生活动的照片、搜集的资料、体验日记、作品、评价表等.由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等级评价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态度,特别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体验,力求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与层次性.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以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潜能生、学困生的兴趣得到了适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同时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增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走出校园,组织各类有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探索.投身这青山绿水之中,学生们领略了家乡的美丽,激发了探究的欲望,点燃了创新的火花,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我们的研究活动也得到了兄弟学校及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程开发与实施经验交流研讨会”在我校举行;2007年5月我承担了市十一五科研立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研究》.以上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一些很不成熟的尝试,感觉我们的工作还是很粗浅的.我们愿在教科研的广阔空间里不断追求、前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执著耕耘,迎接灿烂的明天.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初中综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教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信息技术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微课的运用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信息技术教学;作用;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是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过去传统的教师上课讲,学生听,课后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微课的出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变革更加迫切。如何站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让学生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微课”的诞生正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
一、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给中学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新的生机和空间,特别是微课的出现和运用让中学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微课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视频以及“小清新”活泼的形式吸引着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繁杂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根据主体的不同按需学习,真正体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分层教学,可以说,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因此,充分运用“微课”资源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为我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教育发展之路搭建起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根据国家课程规定开设的地方性综合实践性课程。作为地方课程,要从地方的实际出发,成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也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形式。微课作为新出现的教学形式,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应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及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形态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表现力强、灵活性好、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发挥微课的作用,必定会提高信息课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但能解决信息技术课中的难题,还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运用
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根据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阶段:七年级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本实践操作;八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学会简单的数码编程;九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初中三年的教学目标和每个阶段微课的使用方案都要明确。三年中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是有阶段性的,用微课堂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创建一个学生真正喜欢和需要的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课程资源。将微课资源适当地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或相关环节。
(一)教学内容安排。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微课的开发和利用,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出发,立足于课堂教学。本校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通过合作探索,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堂延伸以及学测考试复习四个阶段,来研究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一阶段: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设计研究方案及读书计划;第二阶段: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至少一篇读书心得,上一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再次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上第二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在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书写至少一篇读书心得,准备一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第三阶段,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再次完成一篇读书心得,上最后一堂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整理资料,充实结题报告内容,并提出结题申请。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使用微课资源,通过微课的运用,去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的目标是教师要学会如何将微课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运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去学习和改进制作微课的软件平台,使之更符合实际中的教学要求和易操作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的哪些章节、哪些环节适合应用微课,防止过分滥用微课资源反而影响正常的教学。
(三)微课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微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用简单的片断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微课的出现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微课以崭新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很受教师的欢迎。许多地方和地区都利用微课的形式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例如,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都举办了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竞赛,一方面展示了老师对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老师的组织能力,使老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其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许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与微课的运用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录播室。能紧密联系学校和学科,班级的实际以及校情、学情,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反思。我们要关注微课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与学,发现应用典型,详细分析使用微课课程前后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影响。对不同教师利用微课课堂的教学行为及课程设计加以研究,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4,(9).
[2]郑良美.网络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J].高中生学习,2014,(4).
(孟继祖1 史纪鑫2) 【摘 要】随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初中数学中综合与实践内容以独立的板块被提上日常教学的活动中。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填补了传统课程的空白,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的联系,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和主基调,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在2014年成功启动了学生发展核心思想的项目。作为初中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是初中教育改革的龙头学科,如何组织基于核心思想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工作,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数学老师必须直面的课题,下面结合我校数学课题组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意义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了四部分,综合实践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与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通过综合与实践教学可以体现如下价值。一是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发展,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的信心,通过问题让学生把学习的数学整合起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理解数学。二是综合与实践有助于教师发展,教师在研制开发生成课程问题时,开阔了自己的事业,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及素养,三是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建设,这一板块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的联系,丰富和完善了课程结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与实际有关,从而激发我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四是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模型思想。 二、突破综合与实践的瓶颈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突破制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瓶颈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改变。 (一)教师需要教学的情怀 教育之情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教育之源,则是生命使然。教育本身就是情怀的事业,一个人有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有好老师,是学校的荣光荣,一个国家源源不断涌现出好的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一个没有教学情怀的人的课堂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是讥笑和麻木的,我们作为教师要好好上课、要上好课。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能给学生以智慧的灵光,能树立教师的师德形象和威信,能让学生终生难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职业倦怠,不断学习,用豁达广阔的心胸、博学儒雅的风范、诙谐乐观的激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去点燃学生们追求知识的心灯。 (二)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教育方式日新月异,教育格局不断调整,从传统教育到互联网加教育,从人工智能再到将来新硬件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效果和教学的行为。很多人输就输在,对新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和来不及上,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强化学习。俗话说一年不学自己知道,两年不学,同事知道,三年不学,学生知道。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诗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有性格。因此,我们要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培养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打磨,要拥有扎实过硬的学科基础,要拥有即兴生成的课堂机智,要拥有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要拥有丰厚宽阔的学科视野和文化底蕴。我们要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历练好做这份事业的扎实根基和基本能力,以独有的高修养迎接各种教学的挑战。 三、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一)研读课标,应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课程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贯彻核心素养的学科准则,它能够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活动。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这一标准来进行编写。例如:“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这一知识,课标定位是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关于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在九年级上册第6章共6道大题,20道小题,平均每道大题后附道小题,而人教版则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26章,共16道大题,32道小题,平均每道大题后附2道小题,教材内容差别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一内容,就得依据课程标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根据校情和学情权衡把握组织教学。 (二)整合教材,依据科学素材精准施教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强的整合教材的能力。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应用的第2课时”教学中,教者以教材中的例三例四为背景,结合身边实际设计出与本市市情有关,与身边实际有关,更贴近师生生活的例题进行组织教学,三道题目分别从电学,力学,生物学和化学4个学科进行设计,体现了学科大融合,同时每道例题增加了小问题,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优化分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问题,重在整合,重在实践,这就要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其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则是落实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一大保障。这是因为综合与实践内容知识融合度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要求高,因此,在组建小组时,必须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协调分配,使每一个小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局面。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设计报道”这一课题学习时,提前安排,让学生周末准备。在周一的展示过程中发现,不论学生数学基础是否薄弱,每组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有上网收集与跑道相关资料的,有负责技术和整理的,有绘图的,有着色的,有展示的,也有补充的,他们在问题的解决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再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着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较好的理解他人的观点,通过问题过程和总和同学们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客观评价,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 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关于实践活动表现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通过多角度多指标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而且能够内化行为进行反省、取长补短。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3课时课题学习,“图形设计”教学时,学生通过精心设计,设计出不同类型不同色彩的作品。在评价方式上,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写一篇《我和我的作品》为主题的文章,学生的写作形式上有说明文、议论文和诗歌,从内容上看,有作品介绍、有态度的反思和感情的抒发。同时通过参观交流,展示分享,进行学生互评和师生点评,全面激发了学生创作激情和对学习的再认识。 (五)齐心聚力,形成全面融合格局 我们知道,独行快,众行远。要真正落实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必须形成全面融合的大格局。一是形成师师合作的教学团队。同一教研组的老师要结合本学年的教材内容,结合本年级的学生情况,共同商定具体实施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章节或具体生活问题,再进行设计实施方案,并提交同组老师进行可行性分析。或进行跨年级协作进行团队合作教学,另外,对于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邀请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完成。二是形成,师生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除了正常的角色扮演外,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和学生一同设置研究课题,一同研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题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是实践活动的基础,而实践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优质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了积极正面的印象,它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形态处于开放的状态。 总之,综合与实践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其应用的深度和广泛程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它强调了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后,我们应深入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课程,整合家长和社会资源,拓展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大的舞台去设计、去实践。以智慧生成智慧,以创造激发创造,使综合实践课程彰显出核心素养下独具魅力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2012(1):21,26,41.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M].2012(2):233-260. [3]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M].2014(6):158-160. [4]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M].2014(8):14-15 [5]冯钰.浅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放式教学的体会[J].教育革新,2019(4):30 注:本文为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项)(课题立项号:[2019]PLJZ038)《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亭市神峪初中 甘肃 华亭 744100 )
297 浏览 4 回答
299 浏览 3 回答
268 浏览 2 回答
115 浏览 3 回答
152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4 回答
226 浏览 3 回答
99 浏览 3 回答
305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155 浏览 3 回答
148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111 浏览 4 回答
34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