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毕业生来说,毕业季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毕业论文,而完成论文的流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论文查重。然而,各个查重技术软件有着不同标准,且不同的检测方式得出的结果相差甚远。不仅如此,部分学生的需求甚至催生了“降重”“代写”等服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本是为了防范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降重”手段花样翻新,论文查重越来越流于形式,其学术“测谎仪”的地位已降低。但目前众多高校和教师仍将其作为检测论文是否抄袭的标准,将未通过查重的论文等同于抄袭,甚至不允许未通过查重的学生参与答辩。
但查重真的能够甄别论文是否抄袭吗?机器查重本质上是一种文本比照技术,有其固有缺陷。譬如,同样一句话经改写和关键词替换等手段处理之后,便能成功“降重”。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使用了“复制粘贴+改写”的模式,但是经过一番关键词替换之后,论文仍然能够过审。这种情况下,论文查重不仅未能筛选出注水论文,反而让很多老师在后期的论文答辩等环节中有了网开一面的借口——既然已通过查重,基本就可以排除抄袭嫌疑。
由于过度依赖查重系统的判定,论文查重和“降重”等服务已俨然形成一道产业链。就拿论文代查重来说,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使用知网进行论文检测,但后者却暂未对个人用户开放,因此很多学生为了确保毕业论文不出纰漏,甘愿通过各种渠道花费动辄数百元的高价购买从高校等机构层层流转出的论文查重资源。再者,论文检测系统的信息也是实时更新的,同样一篇论文,不同的先后顺序,检测出来的重复率是不同的。而一篇论文,从初稿查重,历经盲审、学校代查、答辩查重等环节,作者为防止查重超标,往往要多次进行查重。
很多高校错误地将重复率视为洪水猛兽,盲目要求学生压低重复率,有的院系甚至要求论文重复率在20%以下甚至更低,这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尤为不公——即便在某一个细分方向上,其著作往往浩瀚如烟,存在一定量的重复实属正常。反之,若论文重复率过低,往往意味着作者或未查阅相关资料,或凭借文字游戏人为“降重”,前者虽然规避了引用等带来的重复,但是也使论文写作视野受限,后者则耗费大量精力,将本应该用于求新求知的精力放在文字的替换和句型的改写上面,徒劳无益。而且,学校规定的论文重复率只能算是底线,在实践中,毕业生为求保险,往往将毕业论文实际重复率降至更低。
在代“降重”服务已成产业的背景下,论文查重已不能界定论文质量,我们不能将过多的学术审查任务交给检测系统,而是应该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和后期的论文审核机制入手,多措并举地将学术不端行为挡在高校院墙之外。譬如,高校可以试行将毕业论文改革,在后两个学年就开始引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学期论文,以便为毕业论文进行素材积累。还可以将防范措施后置到论文盲审、答辩阶段。
而论文查重作为遏制论文抄袭的必要手段,有其存在价值,一旦完全弃之不用,抄袭之风恐会更盛。但防范学术不端不能过度依赖论文查重,因为机器的判定终究是停留在文本比对上的机械判定,难以在句意层面进行甄别。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