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刘敬儒的《程氏八卦掌》第四章,重新整理使其更适合移动端阅读
形意拳的技击特点是直进直出,硬打硬避,所以练功方法多采取直进形式,通过五行十二形的练习,达到“ 脚打踩意不落空,进退好似卷地风 ”、“ 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脚踏中门抢地位,硬打硬进无遮拦 ”的境界。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引进落空,以巧破千斤,于是就采取以盘架子、推手为主的练功方法,而达到“ 听劲 ”、“ 懂劲 ”、“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破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的境界。八卦掌的技击特点是“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斜出正人,脱身换影 ”,所以它的练功方法就是围小树而转通过左旋右转、拧裹钻翻的掌法练习,达到掌法赢入、身法赢人、步眼赢人、功夫赢人的境界。
功理功法是练习八卦掌的要领,只有遵照这些要领去锻炼才能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程氏人卦掌的功理功法是“十要八法”。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走转为主的拳术,所以练功时要“走”,较手时更是“以走为用”,要想走好,首先就要练好“八卦趟泥步”。
练习“八卦趟泥步”时,要头正颈直,微收下颌,嘴微闭,舌抵上颚,用鼻呼吸,上身正直,同时提肛溜臀,坐身屈膝,自然呼吸,气沉丹田,二目向前平视。行步时,前足轻轻提起,沿后足之内踝骨处向前行进。行时,膝微屈,不掀足尖,全腿放松,不要绷劲。落足时五趾抓地,抓地时后足沿前足之踝骨处行进,姿势相同,行走步数不限,回身前足可在后足前扣成丁字步.行至起势处,前足在后足前扣丁字步回身。可如此来回反复练习。回步行肘几乎擦地而过,仿佛行在泥水之中,故名“八卦趟泥步”。
直行趟泥步练习纯熟后,可练走圈。走圈的姿势和动作要领与直线趟泥步相同,不同之处是要走圈。走圈时里足直迈,外足微扣。每圈走八步,圈数不限,但左转右转的圈数要相同,呼吸自然,气沉丹田。
走圈有了基础,就可以练习八大掌了。“八大掌”是八卦掌的核心套路,是练习八卦掌的根本。只有通过八大掌的刻苦练习,才能得到八卦掌的真功夫。有些老人,没有武术的基础,没有气力再去走圈练掌,为了健身和益寿,随意走走转转换换掌势是可以的。但有些运动员,特别是从事武术工作的人不在八大掌上下工夫,一味追求复杂美观的套路,参加比赛和表演,尽管可能会得到金牌,只能是花架子而已,难得到八卦掌的功夫,更体会不到八卦掌的精髓。
为了更深刻地透悟八卦掌之精妙,进一步提高八卦掌功夫,可以练习八八六十四掌,从而掌握八卦掌的单换用法、双换用法、顺势用法、背势用法、转身用法、磨身用法、翻身用法、回身用法。同时还可以用八八六十四手来丰富自己神奇莫测的八卦掌法或手法,熟练掌握八卦掌的技击特点,学到真正的自卫防身的本领,出手成招,克敌而制胜。
拳谚云:“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因为熟能生巧,巧能变化,出手成招,一战成功。怎样才能招熟?就是除了练习八大掌、六十四掌和六十四手外,还要“操手”。“操手”就是从千变万化的掌法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最擅长的手法进行单独操练,每天一练就是数十遍,经年不已。如程廷华先生的最著名弟子李文彪先生那样,为了练习一个塌掌,每天要打钉有狗皮的木板,一打就是三年,掌心都为之凸起,与人较手时,只要打上三成劲,对方就吃喝不下,何况七成劲、十成劲.无人敢接此手。“操手”的目地有二,一是把手法练熟,出手就能用上;二是把劲力练出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自己的“绝招”。除了练”绝招”外还要操一些程氏八卦掌中最常用,最好用,最具特色的手法,不仅熟而生巧,最主要的是练习八卦掌的劲力重点是“寸劲”和“爆炸劲”。练不出“寸劲”、“爆炸劲”就不算作八卦掌法。所以老前辈说:“ 练掌不操手,什么也没有;练掌又操手,出手就能有 。”
练习八卦掌的过程就是“说手” “喂手” “领手” “试手”的过程。每掌每势怎么用?老师要讲解,教明白,叫“ 说手 ”;老师出手让学生来用,叫“ 喂手 ”;在学生掌握一定手法后老师要领着学生用,叫“ 领手 ”;“领手”后才能在同学之间试一试,这就叫“ 试手 ”。通过“试手”互相切磋,找出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再去练习八卦掌法,自然会更上一层楼,突飞猛进。过去练功时老师经常在自己的学生中栓对,让他们经常比试,不断提高技艺,就是这个道理。
1963年,我26岁,曾在北京市最盛大的一次“全市武术冠军赛”上获得了形意拳、八卦掌成年组的冠军。当时可谓掌法娴熟,步法灵活,身法优美,获得了全场观众、武林同道和老前辈们的好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练得虽然姿势很优美,但还未能气沉丹田,更没有炼出内家功力,只是形体运动而已,完全算是外家拳,八卦掌的皮毛罢了。
1979年,我43岁,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1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了八卦掌的金牌。1980年我又参加了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第2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又荣获了八卦掌金牌.为北京市争了光。北京市体委为了表彰1980年在全国性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在北京晚报特辟了一个栏目《1980年北京体坛冠军录》。于是北京晚报于1981年1月6日刊出了对我的报道,题目是“披星戴月练功人”。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功夫很不错了,心里沾沾自喜,滋生了一种狂傲思想。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的八卦掌,只能算半个内家拳,距离八卦掌的真功夫还差很远很远。后来每当回想起来,深感汗颜。
通过自己的刻苦练功和执着地追求,通过向武术界的老前辈们学习,更通过自己在东城武术馆和北京武术队的教学,教学相长,使我认识到练习八卦掌,除了遵照“十要八法”外,还必须做到下列几点,才能少走弯路,早出功夫、早出人手,“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此言不谬也。
形意拳讲究“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八卦掌讲究“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气合 ”;太极拳讲究“ 用意不用力 ”。这足以说明“意”在内家拳中的重要位寰。我练八卦掌四十余年,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实践证明,“意”在练功中起统帅作用,“以意为先”是练习八卦掌的真谛。
有的老前辈说:“ 意如飘旗,又如点灯 。”意思是说,“意念”就像古代行军打仗时的军旗,夜晚打仗时的指挥灯,指挥作战时攻守、进退、转移、变动。练习八卦掌时也一样练功时要意识集中,用意念去支配气的运行,通过长期的锻炼,气自然能达到沉丹田,自然能达到掌、指、肘、肩、胯、膝、足,这样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真功夫。虽然练习八卦掌时要舌抵上腭,提肛溜臀,气沉丹田,但练功时不要一边想着掌法,一边又想着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气道运行,否则,非练出病不可,希慎之而又慎之。练习中用意念去统帅掌法的变化,用意念去支配自己一切动作,自然会达到畅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目的,自然会达到步法灵活、自然舒展、上下协调、内外合一的目的。
形意拳练习时从明劲入手.出功夫快;八卦掌也从明劲入手,出功夫也快,但两者都偏于刚,如果练法不当,很容易伤身。不少人在练形意拳时经常震脚,仿佛劲力又刚又整,而致腿部静脉曲张;不少人练八卦掌时托着重物练,双臂僵硬,致使气血上升,血压升高。练习太极拳的人能怯病强身,道理何在?就是因为练习太极拳时以柔为主,合乎生理。所以练习八卦掌要做到全身放松。但“松”不是“软”;也不是一味的“柔”。八卦掌法要求的“松”是肌肉不僵硬,关节灵活而舒松,手指在意念支配下屈伸,以意领气,以气领力,引导气血贯达,力达掌指,这样才能使全掌灌满暗劲,练到内外合一,劲力刚柔相济,不仅功夫快,而且能够充分打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疏筋活络,平和阴阳,起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八卦掌的练功方法是“走”,一转就是几十上百圈。走圈练习中不能休息和中断,要一股劲练下去,直至功法套路练习完毕。这道理与“趁热打铁”一样,如果走转时经常中断,累了休息一下,掌法就断了,劲力就断了,气沉丹田也断了。从头开始,岂不白白浪费时间和汗水。只有坚持一般劲地练下去,最少也要100圈,练得通身大汗才好。通过自然呼吸的走,气沉丹田的走,手掌充满气血,仿佛手掌厚了,仿佛手指租了,仿佛手掌变大了,这时手掌沉了,充满了力量,恨不得找个目标打它几掌才痛快,练出了掌上的浑厚力量。
八卦掌的“走”不是逃跑,而是用法。较手时“ 忽左忽右,打了就走,走了就回 ”,全有赖于“走”的练习,在走中变掌换势,一边走一边练习掌法、步法、身法,练习明腿暗腿,练习肩、肘、腕、胯、膝各种打法。
“走”是长生之宝,因为走圈时气道最畅通最易向下行气,气沉丹田,所以“走”是练习气沉丹田的最理想法门。八卦掌的气沉丹田,不是用憋气、压气练出来的,也不是单练气功练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气沉丹田”的目的有二,一是只有气沉丹田,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真正内劲;二是只有气沉丹田,才能疏经通脉,怯病强身,益寿延年。所以武术界老前辈们经常说:“ 练就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
一、练功时要谨防三病,即努气、拙力和腆胸挺腹。“努气”就是憋气,造成胸闷气涌而伤肺,不科学地用腹压气,造成肠胃出血而伤身。“拙力”就是肌肉不放松,不是以意领气、以气领力,循序渐进,而是过于用力,肌肉绷得死紧,造成僵劲,使动作滞涩僵硬而不灵变,影响了内劲的产生和通达,更谈不到虚实互用、刚柔相济了。“腆胸挺腹”会造成周身不灵活无法练习八卦掌的意、气、力,无法练出八卦掌的内功。不气沉丹田何来“丹田长命宝,万两货金不与人”呢?
二、练功时应选择风景秀美、安静避风、空气新鲜的地方,最好围着一棵小树走转。因为小树是假设的敌人,围绕小树练功可以增强自己的攻防意识;小树是圆心,围小树练功可以看到自己拧腹的角度有多少,以便及时调整;在小树下练功,直到走出一圈沟,增加练功的信心;小树会慢慢长大,功夫会一天比一天深,树长艺长,常年坚持,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以娱身心。
三、练功时的“起势”之点。八卦掌的技击特点是“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斜出正入,脱身换影”,所以它的练功方法就是围小树而转,通过左旋右转拧裹钻翻的掌法练习,而达到掌法赢人,身法赢人,步眼赢人,功夫赢人的境界。练功方法与技击特点是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但与练功时的“起势”之点丝毫没有关系。可是有的人硬是规定“起势”之点,必须从某卦某方位“起势”,否则就不是八卦掌,这反而把初学八卦掌的人搞糊涂了。
其实,董海川先生传授的八卦掌从未强调过“起势”地点。强调非某某方位“起势”不可,不过是制造神秘罢了。其实练功时,在圈上的哪一点“起势”,是先左转还是先右转,都无关紧要。在任何地点“起势”,都能练出八卦掌的功夫来。当你给人们表演时,希望面对观众或主席台“起势”,以示有礼貌。如果参加武术比赛,面对裁判长“起势”,这是比赛规则。自己练功时可以根掘练功的时间和场地的情况,自由选定起势之点。
四、要持之以恒。初学八卦掌的人,走趟泥步时定会左右摇晃,练习走圈时,更会如此.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坚持练功,腿部力量增长了,身体就能掌握平衡,掌握了八卦掌的要领,就自然不会左右摇晃,也不会上下起伏,定会稳如坐轿一般,走起来平稳而流畅。
初学走圈时有头晕现象。这是因为长时间盯着小树.或二目只从虎口瞧,目不斜视,目光太专注,造成头部供血受阻所致。只要目光稍稍移动,就不会头晕,练功时间长了,自然会克服此现象。
练习八卦掌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恒心、有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如此定能成功。我教过不少学生,有的学生练得很好,但不能坚持,结果一事无成。有的学生初学时很笨,各方面条件都不很好.但他能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练习,一练就是几年,结果成了把好手。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说“持之以恒”是学好、练好八卦掌的根本。
五、练习八卦掌的人要练习气沉丹田。一种是通过自然呼吸,达到气沉丹田;一种是动作配合呼吸,用腹式呼吸气沉丹。后者出功快,但必须在已经达到初步气沉丹田的基础上运用。如果硬沉硬压、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通过自然呼吸,自然会感到小腹饱满或鼓荡.仿佛腹部变粗,这就是气沉丹田的开始。由于功夫深浅不同,感觉也不尽相同,只要顺其自然,功夫一到定能达到高深的境界。
六、练习时要舌抵上腭.提肛溜臀。舌抵上腭能生津液,有助消化和气沉丹田,道家称“金津玉液”。提缸溜臀目的有二:一是为打通任、管二脉,即“搭桥”;二是利于力达腰、脊、臂、手。但不要过于用力去缩“谷道”,以免出现不良现象。
七、学会八大掌,特别是学会六十四掌后,练功要有计划。每天练多长时词,每天练哪几掌,都要有安排。不能每天把所有套路都练一遍,要有选择地练习,重要的掌更要多练习,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
八、练习八大掌离不开“青龙探爪”一势。不要转一圈“青龙靠在爪”就换势要多转要转五圈、六圈或十圈方可。八卦掌的老前辈刘凤春先生一个单换掌练了三年,就是一个“青龙探爪”加一个换势练了三年,功夫大成,威名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