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区域性总体构造轮廓
在着手研究一个地区褶皱构造时,首先应通过对包括研究区在内的小比例尺地质图及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的解译分析,或在露头良好的地带进行横穿区域构造线的路线观察,了解全区地层时代、层序及构造总体的特征,如区域构造线方向及其变化,背斜和向斜发育特点,背斜、向斜是否构成更高一级的大型褶皱,褶皱枢纽的倾伏方向,全区构造发育的强弱变化情况等。总之,应尽可能对区域构造基本轮廓有一个初步了解。
2.查明地层层序和追索标志层
查明地层层序是研究褶皱和区域构造的基础。首先要注意区别层理和其他次生面状构造。要系统地进行地层研究,根据古生物和岩石沉积特征查明地层层序、时代和按填图要求划分地层单位。在化石缺乏的地区,要注意利用岩石各种原生构造或伴生小构造(如层间小褶皱、劈理等)来查明岩层的产状是正常还是倒转和岩层相对顺序,然后根据地层对称重复的分布关系,确定背斜和向斜的所在。
地质制图是研究褶皱的形态、规模和分布特征的重要方法。在填绘地质图时,除填绘所划分的地层单位的界线和其他构造界线外,还应注意追索和填绘标志层,并观测其产状。所谓标志层是指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或所含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且厚度不太大而稳定的岩层。在褶皱规模较大,或构造比较复杂,特别像变质岩地区,在层理或地层层序尚未查清的情况下,选择像石英岩、大理岩等作标志层,追索其分布和系统测量其产状是研究褶皱构造和填绘地质图的重要方法。
在油气田或层状矿床的普查勘探中,常根据所选定的标志层或矿层的顶面或底面在矿区内各地出露的高程和产状,结合钻探和物探资料,编绘构造等高线图(图4-61)。这种图件能准确地反映褶皱的形态和规模。
图4-61 三维构造等高线图
3.观测褶皱的几何形态
(1)测定褶皱轴面和枢纽的产状。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或褶皱轴)是确定褶皱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基本要素。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有时可以从露头上直接量得该褶皱的轴面和枢纽产状。但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地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用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测定出其轴面和枢纽产状。
(2)根据同一剖面上不同层位及不同高度的岩层倾角的变化,结合同一岩层厚度在褶皱不同部位的变化,分析褶皱各层的几何关系,判断是平行褶皱还是相似褶皱,或是顶薄褶皱。
(3)转折端处的岩层产状在研究褶皱形态方面有重要意义。无论褶皱两翼岩层层序是正常还是倒转,而在转折端处的岩层层序一般是正常的,据此可以帮助确定岩层正常层序。但对平卧褶皱、翻卷褶皱和叠加褶皱则是例外。
(4)观察褶皱的出露形态和平面图像。褶皱的出露形态不仅与褶皱本身形态、产状和规模大小有关,而且还受到地面切割的影响。由于风化侵蚀,地面这个天然切面起伏不平,可以从任意方向切割褶皱,如图4-62所示,虽是一个简单的圆柱状褶皱,但在不同方向的切面上所出露的形态就各不相同,地面可以是其中任一个面,因此褶皱在地面上的出露形态只是褶皱在这个方向的地面出露效应,是褶皱不完整的,甚至是被歪曲了的形象。因此,必须通过详细观测,对褶皱在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出露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赤平投影的解析和几何作图揭示褶皱的真实形态和产状。
图4-62 褶皱在不同方位的切面上的出露形态示意图
褶皱在地质图上的图像是褶皱在地面出露形象的平面投影。因此,在地质图上分析褶皱形态和产状时,要注意地形效应,地质图的比例尺越大受地形影响越大。一般来说,当地面起伏不大,轴面近直立、枢纽倾伏较缓的褶皱,地质图上褶皱的各岩层露头线转折端点的连线,接近于褶皱的轴迹,其方向大致反映了枢纽倾伏方向。但是,对于斜歪倾伏褶皱,尤其是斜卧(重斜)褶皱和形态较复杂的褶皱,或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则地质图上两翼岩层露头线转折端点的连线与枢纽方向就不一致了。如图4-63表示一个斜卧褶皱,从地面(假设地面平坦)上看,岩层露头转折端点连线表现出向南倾伏,但是,枢纽的实际倾伏方向却是正东,两者方位竟相差90°。
图4-63 斜卧褶皱立体示意图
A—岩层露头线转折端点连线;B—箭头所指为枢纽倾伏方向,倾伏角25°
(5)绘制褶皱剖面图及褶皱横截面图(见图47)。褶皱是一个复杂的立体形态地质体。对褶皱形态的研究,除通过野外填绘的地质图来表示外,往往还要用剖面图来表示。一般总是绘制褶皱横剖面图(即铅直剖面)。横剖面图可以是实测的,也可以从地质图上用作图法绘制。
(6)还应认真研究褶皱的纵剖面,了解其纵向变化规律。结合地质图(平面图)、横剖面和纵剖面进行综合研究,就能了解褶皱在三维空间的整体形态及在不同区段内形态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可绘制立体图解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