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 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 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 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因此, 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 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 第一, 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 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 第二, 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 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 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 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 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 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 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 可相得益彰, 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 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 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 为患病者带来福音。比如说, 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 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 将能产生人体疫苗的基因转入植物食品, 人们就可以在食用食物的同时增加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但是,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 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 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 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还有, 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作了大量研究, 出现了许多相关报道, 如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 引起世界震惊。论文指出,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 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 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 天之后, 有44%的幼虫死亡, 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 并且没有精神。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 就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 BT 转基因玉米花粉中含有毒素。另据报道, 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与普通大豆相比, 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14%, 还有巴西坚果事件等。面对国际上出现的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 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发表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 大学Prakash 教授2000 年1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 已征集到世界上3 000 多位科学家的签名, 其中包括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James Watson, 绿色革命的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Norman Borlaug,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育种家Gurdev Khush。该声明称, “对植物负责任的遗传修饰既不新也不危险。如抗病虫等诸多性状已通过有性杂交和细胞培养的方法经常性地引入作物中。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 通过重组DNA 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 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进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和现代任何一项工业技术一样, 转基因技术也具有两面性, 有长亦有短。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时,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规范管理, 使转基因技术能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