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审计局 桂兴志 王欣【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重要方针和政策措施,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如何发挥国家审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找准审计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有担当。本文试图探索,如何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加强文化建设 国家审计 担当【正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重要方针和政策措施,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门,具有对文化建设实施审计监督的职责;同时审计作为一行业,一个系统,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是审计系统应当履行的职责。如何发挥国家审计在文化建设中的建设性作用,找准审计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为文化建设作贡献,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有担当,是值得审计人员探索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审计监督职能,服务国家文化发展,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来发挥作用。一、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服务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审计人必须担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要完成这个工程,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势必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如此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必然加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项目建设。那么,如此庞大的财政专项资金如何用实用好,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思想上与中央高度一致,行动上切实执行中央部署,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审计进行监督,保证国家文化建设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因此,国家审计机关首先要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及深化文化改革中发挥监督职能,保障投入到文化建设中的财政资金收到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确保财政投入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提高文化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位,(一)一)突出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监督,确保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目标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根据文化改革发展目标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针,国家审计应该重点关注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到位,对一些成功的或失败的典型改制案例,要分析原因,及时反馈。因此,国家审计要把监督检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注重揭示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落实中的问题,促进政策完善和落实,为决策提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要注重检查《决定》中关于财政、税收、投资等方面政策是否落实,国家审计通过全面加强审计监督与服务,促进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重大经济方针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政策取得实效;要注重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并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对文化单位、文化建设和投资项目的审计,保障文化建设资金及文化资产安全,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审计机关要高度关注文化投资项目建设情况,对这些建设项目的审计从规划立项起就介入,前移绩效评估关口,跟进评价每个工程项目的规划立项是否符合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中央政策规定的投资方向,及时跟踪政策执行效果,重点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是否思想统一、行动迅速,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严防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工程 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依法合规,确保文化建设项目的决策科学、程序完备,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公开、安全、透明、有效,保证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按预期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二)突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监督,护航文化基础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依靠充足的财政资金和科学的预算管理来支撑和保障。因此,国家审计应全力保障为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和资产的安全,关注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和资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关注文化建设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关注文化建设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情况,检查国家投入的大量财政资金以及所形成的大量的有形文化资产和无形文化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及其安全性。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决策、执行等相关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检查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否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的规定,揭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建议;以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重点加强对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新闻网站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审计,关注这些改制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监管情况、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性、文化政策的执行进度和力度,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高度关注基层文化站、社区文化建设、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和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盯紧文化建设资金流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向基层倾斜,促进健全完善由政府主导、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跟踪审计力度,密切关注文化建设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确保文化资金和资产的安全,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保驾护航。(三)突出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促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里层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体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结合起来,从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方面提出意见。在对文化单位、文化建设项目审计中,坚持不仅要揭示问题,还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文化改革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带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参谋。对审计成果加以综合归纳、提炼,从制度、体制、政策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为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为领导的决策和政策法规的完善提供依据,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顺利实施,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审计,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建设方面的法规建设、执法力度,积极提出建议,促进加强文化建设中的立法工作,推动完善网络、新闻出版、社会舆论以及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在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的效益效果进行审计中,突出关注政府投入的资金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无重复建设、弄虚作假、管理不善等问题,一方面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防止造成损失和浪费。积极关注文化建设中资金使用和文化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金和项目效益最大化,使民生工程确实惠及千家万户,民生政策恩泽普通民众。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文化发展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指标,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资金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系统评价,促进文化建设目标责任的落实,推动文化领域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开展围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绩效审计,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和对文化科技创新。要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落实审计建议。审计的过程就是加强管理的过程,整改提高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审计监督作用的具体体现。审计的关键在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及时纠正,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落实到位,才能体现出审计监督的目的和作用。审计的职责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督促和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解决问题,规范管理。为此,审计机关坚持审计与整改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制度,落实责任制,完善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检查,督促整改,真正成为发挥国家审计在文化建设中的建设性作用。二、加强审计自身文化建设,铸就审计文化之魂,审计人理应担当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就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育人,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计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打造具有审计工作特点、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顺应时代潮流、利于创新发展的审计文化,也是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贡献。审计之魂,文以化之;监督之责,文以铸之。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进一步加强先进审计文化建设,以铸就审计系统的文化之魂,拥抱文化强国的新纪元,是历史的昭示、时代的呼唤,是审计人履行国家治理使命根本保障。大力弘扬审计文化精神,必须把握其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解决好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全体审计人员就能满怀创造历史的自觉和自信,书写出铸就审计文化之魂的新篇章。(一)要认清铸就审计文化之魂的根。审计监督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刚组建时期的审计目标是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为审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于是,审计人从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角度,倡导了科学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由此可见,审计文化形成于审计发展的历史演进和中国特色审计事业变革实践中,得益于优秀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抟炼和升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一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治国理财方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也是凝聚审计文化之魂的源头活水;二是孕育形成于审计诞生征程。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国家审计从看门狗、啄木鸟、经济卫士到免疫系统再到国家治理,经过了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无不烙上审计文化建设的深深烙印;三是创新发展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阐释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对审计文化的精辟概述。近三十年来,审计人在实践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审计人文精神,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活力,帮助审计人员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审计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构筑和谐的人文环境。振叶寻根,探流溯源。审计事业所特有的审计文化生发之根,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历史和时代的丰厚馈赠,它铸就了这支审计队伍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无比忠诚的政治品格,也塑造了这支队伍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精神。(二)要把握铸就审计文化之魂的本。从本质上讲,审计人员是审计文化的存在物。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承载精神内核的物质制度形态,是文化繁荣发展之本。本固而枝荣,魂毅方英雄。铸就审计文化之魂,必须牢牢把握其立命之本:一是思想理论之魂。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党的理论,以及以其为指导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成果,国家先进文化最核心、最本质和最精华的瑰宝都在思想理论里。对此立审强审之魂,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二是制度法规体。如若思想理论是承载审计文化记忆的精神内核或灵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和制度,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规则和制度,一切赖以构成审计人员开展审计的方式、手段、审计人员生活方式的法律法规,都是承载审计文化记忆的载体,是审计文化以文化人的基本方式。魂体统一方成文化。对此将审计行业同其它行业区别开来的特有文化载体,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三是精神行为范。审计文化的精髓神韵,生长在审计人的肌体细胞里,流淌在一代代审计人的精神血液里,审计人坚定信仰、崇尚法律、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扎实苦干、客观公正等,一整套光荣传统作风、一系列精神优渥积聚、一代代模范榜样,是激扬心旌和励亢士气的精神鼓鼙,时时浸润和撞击着每个审计人的心灵,融贯着审计事业光荣历史和辉煌前程,对此三十年来形成的审计文化遗传基因,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把握住发展审计文化的这些本,就能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审计人的宗旨和本色。(三)要突出铸就审计文化之魂的重。就广义而言,具有时代特色的审计文化,是指在审计领域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成果或发展形态的总合。审计文化大象无形,铸就其魂却有其重。大力发展审计文化,要以文化制、以文化审、以文化技,但根本和核心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文化的本质意义。要着眼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造就出推进审计事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新一代高素质审计领军人才:一要以文铸审魂。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发展前进一步,审计的理论武装就紧紧跟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之魂,塑造审计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之魂,做到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大力发展审计文化的根本要求。二要以文养道德。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是审计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的脊梁骨。以文载道养美德,深入持久培育当代审计人核心价值观,使审计人坚守审计职业道德、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廉洁奉公的审计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进步,这是大力发展审计文化的根本任务。三要以文育人才。人立而后文化立。坚持在文化熏陶中实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与审计人员全面发展的统一,使我们的审计队伍有文化,审计人员人人成为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既有全面提高素质的自豪,更有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自觉,这是大力发展审计文化的根本目的。铸审魂、养道德和育人才,都要始终着眼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线,用文化熏陶培育审计人,激励科技强审,帮助审计人员提素质强能力,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审计任务,这是大力发展审计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在文化建设中突出出来。突出了发展审计文化的这些重,文化建设就能纲举目张,在服务国家建设中心任务中实现大繁荣大发展。(四)要勇立铸就审计文化之魂的新。文化的使命是传承,文化的生命在创新。文化创新是具有历史主动性的创造活动。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创新,以自强不息的文化建设理念,引领审计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创建和弘扬先进的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共有的思想宝库,增强审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一是勇立审计文化思想理论之新。思想理论是审计文化最美的花朵、最高的质量和品位,思想理论创新是审计文化最本源的创新。要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审计理论的大发展大繁荣大普及,推进创新性审计理论的生成和运用,更加重视审计理论研究建设,重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思想理论创新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积极抢占世界审计思想博弈的制高点,使思想走在行动之前,成为国家审计引领审计转型的导航仪、提升实力的催化剂和保持活力的动力源,让理论创新的闪电照耀审计文化发展的征程。要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工作,为审计实践发展提供指导。进一步深化审计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为审计实践提供有力指导。二是勇立审计文化发展路子之新。审计文化发展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审计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眼走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文化发展路子,坚持精神性和物质性、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社会文化和审计文化相统一,汲取和借鉴一切有利于审计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一切有利于凝聚广大审计人员文化之魂的优秀成果、一切有利于提升审计能力的先进理念。通过创新组织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创作的内容形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焕发审计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加强信息宣传建设,是扩大审计宣传力度,提高审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强审计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信息,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使社会充分了解审计、理解审计和支持审计,充分展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工作影响面,为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勇立审计文化建设手段之新。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机关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曾作过重要指示,为审计机关开展审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一要大力弘扬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导向,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为统领,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来引领审计干部行动,塑造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二要深入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坚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尤其要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以及科学判断和决策能力,审计人员要争当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三要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基础,提升审计人员的自律意识,做到以责立志、以德立身、以能立业、以行立信。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全面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把廉政纪律作为高压线,切实加强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四要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把人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着眼点,用新的理念和观念,宣传、引导和激励审计人员,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做到以道理服人、用事实说话,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言行举止规范文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处理问题。营造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的文化氛围。文变染乎世情,废兴系乎时序。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中国特色审计文化与人类先进文化比肩共进之日,就是审计事业蒸蒸日上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之时。[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2]《国家审计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杜晋奇(本文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一)审计论文标题与署名 论文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全文、吸引读者、便于检索、意明简短(20个字以内)、避免空洞、少用问题型标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分段标题的方式,如“审计诚信:永恒理念下的沉重话题”、“审计信息·审计意识·审计环境”和“无形资产保护:类型·层次·目标”等。二是主副标题的方式,如“论我国审计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建设与运用问题——基于100篇审计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论文作者的中文署名置于中文标题下一行。作者姓名的译名署名置于外(英)文标题下一行,中文译名一般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中间为半角逗号并空格(即“, ”);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空一格;名字不缩写;斜体。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 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二)审计论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它要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应当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以及论文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供读者了解论文全貌并吸引其通读全文。摘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其间不应含图表和注释。若论文摘要中需分层次表述内容时,一般应采用文字表达的方式,而不宜使用数字表达的方式。论文的中文摘要字数一般控制为按照论文总字数的5%,即200~800字。摘要放在论文之前,但其撰写应当是在论文完成之后。注意在摘要中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过渡性和串连性语言,以避免句子的结构过于呆板。外文摘要项的英文标示词用“Abstract”,其摘要内容应当与中文基本一致。 (三)审计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文献检索使用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的词条应为通用词汇,一般要求使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中所罗列的专有名词,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为2~6个字,按其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中文“关键词”应当排在“摘要”正文下一自然段,每个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外文关键词排在外文摘要正文下一自然段,且与中文关键词严格一致。英文关键词用“Key words”,后接英文状态下的冒号“:”,其间用英文状态下的分号“;”分隔。第一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可大写。(四)审计论文目录 目录是论文内容的主要线索,它的功能是为了帮助阅读者极快地了解论文的主体结构。一般论文不需要目录,但是较长的论文在必要时可以考虑加一个目录。按照现在学士以上学位论文的篇幅要求,需要增加一个目录。目录内容应当层次清晰,并与正文题序层次、标题内容与所处论文的页序完全一致。主要包括引论(或导论、绪论)、正文主体(一般只到二级标题,即条次与款次)、结语(或结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和后记等项。若论文中专设目录时,目录应单设一页。目录下各项内容应标明与论文正文中相应内容相互对应的页序,标题与页序之间的空格应当用中圆点填充。(五)审计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部分包括引论(或导论、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语(或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基本要求如下: 1. 审计论文引论(引言)。论文的引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要评述,以及论文所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引论”可作为一个单独条(如“一、”)次排列,但在标题前不加题序。一般情况下,论文应当有“引论”项,但其内容不宜分设款(如“(一)”)和目(如“1.”)来表达作者观点,但可用文字表达必须的层次。如果引论内容不长,也可不列“引论”字样作为标题,只用一个自然段综合表达即可。引论的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目的和背景;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态势;研究的理论意义、政策意义与现实意义。引言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并揭示主题;不要云遮雾障,不见天日,难见主题;避免自我吹嘘,贬低别人。 2. 审计论文本论。它亦称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与主干,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紧扣主题,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文字简练,表达通顺,标点符号使用得当,文法规范,图表规范、整洁、美观,引注准确,重点突出。在本论写作中,要依据拟定的提纲和搜集的资料,围绕主题和论点安排材料,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充分的论证,表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一般有三种结构:一是并列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在论述问题的若干方面为并列、平行关系;二是递进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在对所论述的问题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三是总分结合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对所论述的问题,先总体论述、后作分别论述的总——分结合式,或先作分别论述、后作综合论述的分——总结合式。由于本论内容丰富,若篇幅较长时,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内部划分若干部分,再列明几级标题(大标题、小标题)或用层次级别顺序号来表示;内容简单,篇幅较小时,也可以采用一层结构,只划分大的部分,仅列明大标题,或用一级顺序号来表示即可。 3. 审计论文结语。对于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的学术论文,可以在本论之后写结语。它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得到的主要结论,也可涉及论文存在的研究局限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结论是论文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与精华,要以严肃的态度,准确的文字和适当的词语来如实表达。结语一般不宜过长。它可以作为一个单独条次排列,但在标题前不加题序。如果结语内容不长,也可不加“结语”字样,而只是在正文后另起自然段写出结语类的文字即可(如:综上所述……),但宜在段前空一行。对于一般性篇幅不长的学术论文,可以不写结论,仅视与前言和本论的需要相衔接而写相应的结尾。 (六)审计论文注释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注释项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体现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一种尊重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早在我国古代,对典籍的注释就曾采用了注、解、传、笺、疏、章、句等多种形式,在现代学术论著中的注释项虽然已经相对简化,却仍然是论著文本的一个重要附属部分。论文中在运用注释方式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 注释范围。论文中的注释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引文注释,即文中引用他人原话和相关资料所载数据时对出处的交待;二是间接引用注释,即文中吸收他人观点时对出处的交待;三是内容说明注释,即对文中需要补充说明而在正文中又不便详细阐述的其他问题所做出的解释。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转引方式。 2. 注释形式。注释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脚注(置于每页页脚,可每页重新编序号或者全文总编序号);二是尾注(置于全文末尾,全文总编序号);三是旁注(用括号说明前面的某一内容)。但现代论文中的注释一般采用随文加注,并多以脚注形式标注。 3. 注释序号。注释序号一般以带圈的数字用上标编号,如“XXXXX①,……”(提倡用word软件的“插入”——“脚注”中的自动编码功能)。注释的序号每页从“①”起重新编号,且不宜直接置于单列一行的条、款、项、目上,也不宜直接置于相关表格名、插图名以及公式之后,而应当置于相应的导入性文字中。除直接引注外,注释序号一般宜插于文尾的标点符号内。 4. 注释格式。注释的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即通用word软件的默认标准)。注释中凡是涉及引用相关文献时,其标示内容及格式规范与后述参考文献的要求相同。 (七)审计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在论文篇后附参考文献,表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参阅其他资料情况,表明学术界对该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他人继续研究提供线索。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涉及范围。主要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内容有密切关系,且在写作中部分参考或者借鉴了他人文献的观点和材料时,为了对其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为了指明主要资料出处并便于检索而列出的一项论文要素。其范围不仅包括注释中已涉及的文献,还可包括论文写作过程所涉及的其它文献。但不能列示阅读或者是与其没有多大关系的文献,因此,要避免出现列示参考文献时的充门面等不正常现象。 2. 列示数量。主要参考文献应当列于文末,可另起页。一般情况下,论文后附主要参考文献的列示数量应当没有规定限额。但有时有些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要求有一定的数量。如,有的学校现行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就要求不少于15项(其中至少应包括3部以上的著作,还应当至少包括2项以上的外文文献)。 3. 列示顺序。主要参考文献列示顺序一般为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的拼音增序排列,外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名的字母增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则按发表时间增序排列。4. 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的字号一般小于正文半号字体。各条参考文献首行缩进两个字符后列序号(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也不必列示序号),序号一般在方括号(即“[ X ]”)内列示,括号后空一格,再接相应的文献信息。一项文献的信息列示超过一行时,宜采用“悬挂缩进”格式。中文文献各要素之间的小圆点宜用全角状态下的圆点符号(即“.”),外文文献中的论题宜用斜体标示。著作类文献凡属第1版时则不必标明版次信息。 5. 著者列示。主要参考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列示方法为:中文著者先姓后名,外(英)文著者先名后姓。列示时不须标明编著形式(如:“张光明著”只标“张光明”,但译者需要注明,并用逗号“,”分隔,如:“李有明,译”)。一项文献涉及多个责任者时,应分别处理:外文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名,空一格后附“etc.”;中国著者应标注至第一、二、三著者的姓名,三位以后的著者则以“等”字省略,各作者姓名之间以及所列示的最后一位作者姓名与“等”字之间均用逗号“,”分隔。 6. 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一般可分论著图书类、译著图书类、学术刊物类、学术会议类、学位论文类、报纸、在线文献和其他文献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文献主要项目均包括作者、文献名、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如期刊类为“[J]”)、版(期)次(第1 版不必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和引用部分起止页等基本信息,但据文献特点在列示方式上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在论文写作中,若还涉及到科技报告和专利等其他类型的文献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参考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2005年10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的要求作相应处理。 (八)审计论文附录 附录为论文的非必选项,它的主要内容可包括放在正文内显得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专门符号内涵释义、计量单位缩写表、专有名词缩写表和检索表,以及软件程序的有关说明等。若无需要,也可不单列此项。附录应另起一页。附录编序前应当冠以“附录”两字(如:“附录一”、“附录X”)。 (九)审计论文后记 后记为非必选项,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作者对论文过程的记录与写作感悟,也可以是对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论文工作的组织与个人表示感谢。后记文字要简洁、得体、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后记应另起页。后记内容的版面要求与正文相同,文内顺序宜用文字表达。 (十)审计论文鸣谢(致谢) 论文中的鸣谢部分主要体现三层意思:一是对论文写作过程支持者和指导者的感谢,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资助的感谢等;二是对论文写作中所引用或者参考文献作者的感谢;三是对论文编辑与发表过程匿名审稿者和编辑的感谢。在表达方式上,有文题“鸣谢”方式和文末 “鸣谢”方式。文题“鸣谢”一般用“*”脚注方式;文末“鸣谢”有的单列,也有与“后记”结合在一起。论文中是否有该项,由作者自行决定。若从学术礼节的角度,一般宜有此项内容。 附:审计专业论文规范格式的主要表达形式 (一)行文 1. 用字规范。论文中所用汉字必须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规范汉字,在文本状态下,所有文字必须字面清晰,若必须更改,要使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标准校对符号,不能随意涂抹。 2. 段首规范。论文的每一自然段、每一层次单行列示的题序和标题前均按汉字书写习惯缩进(即首行缩进两个字符,专门规定“居中”的除外),而不宜按英文格式悬挂缩进。一般情况下,英文文字的首段左边应顶格,但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左边需空两个半角字符。 3. 字符规范。论文中所有中文表述内的标点符号应当统一用全角状态下的字符;论文中所有英文大、小写与标点符号一般宜用“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半角字符。而所有英文间的标点符号则统一用半角字符,但均应在标点符号后加一空格。论文中凡是涉及阿拉伯数字的宜用半角字符(如12345),而不宜用全角字符(如12345)。 4. 避免背题。论文中凡是单列一行的各级标题均不得背题(即标题出现在某页的最后一行,内容在次页),必要时应强制使用相关软件中另起一页的排版功能。 (二)正文文本 论文中除“引论(或导论、绪论)”部分和“结语(或结论)”部分不需列出题序外,其他表明论文层级的内容应当统一由题序数字和标题表明相应的层次。正文的标题序号一般可用中文(一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和阿拉伯数字(三级标题与四级标题)混合标示(或者仅用阿拉伯数字)。在格式上有文科格式和理科格式两种,不论采用哪种格式,均需要注重全文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论文中的级次,一般宜以四级为宜。若无特别需要,文中不宜用特殊符号来标示论文的各级层次(如:“●”和“■”等)。除章节之外的论文层级的具体要求如下: 1. 条次格式。条次是正文的第一层次,在标题前以“一、”、“二、”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则标示为:“一、XXXXXXX”。题序和标题占一行,一般居中,题序和标题之间用顿号间隔(而非下圆点“.”),结尾处无标点符号。 2. 款次格式。款次是正文的第二层次,在标题前以“(一)”、“(二)”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第一款则标示为 :“(一)XXXXXXX”。题序和标题占一行,行首空两格,题序和标题之间不加标点,结尾处无标点符号。特殊情况下,可接着“(一)XXXXXXX”后空一格,要接着叙述内容亦可。 3. 项次格式。项次是正文的第三层次,在标题前以“1.”、“2.”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则标示为:“1.XXXXXXX”。题序和标题占一行,题序和标题之间用下圆点(用英文全角“.”)间隔(而非顿号“、”),结尾处无标点符号。
先是要想好写的是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方向的。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些都是要自己先想好的。审计讠仑文摘要 摘要是讠仑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它要尽量反映讠仑文的主要信息,应当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以及论文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文献检索使用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的词条应为通用词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为2~6个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去询问壹品优 。很高兴为你解答。
221 浏览 3 回答
260 浏览 3 回答
237 浏览 3 回答
147 浏览 5 回答
166 浏览 4 回答
294 浏览 3 回答
312 浏览 4 回答
289 浏览 5 回答
241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5 回答
86 浏览 4 回答
123 浏览 3 回答
172 浏览 8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