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的《早》的赏析:《早》这一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其的写作特点为:1、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2、形散神聚,内涵丰富,写法灵活吴伯萧先生不光记录访问的所见所闻,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三味书屋的陈旧、简陋又精致的工笔描写与对蜡梅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写意描写相结合,把现实的无声的静态描写与历史的有声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直抒胸臆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民族精神。3、文笔隽永,语言流畅,过渡自然从这一篇课文中不难看出,吴伯萧先生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来访问这一文化古迹的。自然触景生情,延伸出许多东西来。如由迎面而来的清香联想到书香,再联想到读书声。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等等。所以不难看出,《早》文与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较多的相关性,如书屋的陈设、“早”字的来历等。拓展资料一、《早》全文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历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二、吴伯萧简介1、基本简介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着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生平历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25年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解放战争至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萧又在英国进行访问。后病逝,享年76岁。3、个人履历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
吴伯萧的《早》的赏析:
《早》这一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其的写作特点为:
1、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
2、形散神聚,内涵丰富,写法灵活
吴伯萧先生不光记录访问的所见所闻,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三味书屋的陈旧、简陋又精致的工笔描写与对蜡梅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写意描写相结合,把现实的无声的静态描写与历史的有声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直抒胸臆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民族精神。
3、文笔隽永,语言流畅,过渡自然
从这一篇课文中不难看出,吴伯萧先生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来访问这一文化古迹的。自然触景生情,延伸出许多东西来。如由迎面而来的清香联想到书香,再联想到读书声。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等等。所以不难看出,《早》文与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较多的相关性,如书屋的陈设、“早”字的来历等。
一、《早》全文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历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二、吴伯萧简介
1、基本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着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2、生平历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25年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
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解放战争至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
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萧又在英国进行访问。后病逝,享年76岁。
3、个人履历
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
最近以来,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精心编造的作品起码告诉我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下面为大价钱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人间正道是沧桑 观后感 ,欢迎查阅。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1
最近,电影频道播出的《人间正道》影片看后让人受益匪浅,这是和最近出品的《黄克功案件》一样是一部让人拍手叫绝的作品。《人间正道》是一部反映延安时期,我们共产党人反腐除贪的真实 故事 ,这是弘扬法治,反腐惩贪的好题材,这部影片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许。试想,一个政党,一个政府若不依法办事,不惩贪除腐,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让广大群众寒心,就会失去希望的生机,这样政权生命和政治生命就会终结,而这部片子犹如一声春日惊雷震荡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这部和《黄克功案件》同类题材的弘扬法治精神的影片,看后让人精神振奋,特别是对于我们各级官员迪不小;作为一个伟大的政党还是一个个人,无论你对社会作出多么大的贡献,无论你对革命功绩再大,但是一旦你滋生了腐朽的思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人民就不会原谅你,就必然要遭到法律的制裁。剧中的人物肖怀忠,先怀着一种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情怀,由亲自点名作为当时延安的税务局长,为了革命的发展壮大需要。他也曾为党的事业出力流汗,鞠躬尽瘁的奉献自己,但他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在成绩面前,私欲滋生,置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放弃了一个共产党人应具有的情操,把人民的安危置于脑后而不顾,借权受贿,无视边区政府的法律尊严,忘记了人民的寄托,最后在人生的道路上断送了自己的生命,留下可悲的遗憾,受到法律正义的处决。
肖怀忠的作为,亵渎了党的政策,辜负了人民的期望。在剧中,对此案件做出了公正的处理,它不因肖怀忠曾对中国革命有贡献而徇私枉法,是一篇共产党人倡导法治精神的宣言书,它彰显了我们共产党领导人民秉公执法,彻底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从根本上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和意志。这种气贯长虹的作为给我们现在实现依法治国做出了表率。我们共产党人只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在于我们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无论你官多大,无论你功再高,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没有法律之外的特殊阶层,他打破了几千年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陈腐信条。
在党的--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时代背景下,此影片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特权和公权的天平上,在情感和正义面前,这部片子使人敬佩,让人折服,使人晰然泪下。现在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部片子和《黄克功案件》是一个石惊天破的醒世恒言。“党内没有特殊党员,谁犯罪都要伏法”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不同之处。依法处理肖怀忠是我们共产党人严惩贪腐,公正执法的铮铮誓言。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嫉恶如仇,真正为广大群众谋利益,敢于执法如水的典范。执法公正,民心所向,执法不公、不严,失去的不仅是法律的尊严,而且断送的是支撑政权基础的民心。看罢此片最后的结局,正义的枪声为贪腐送终,让人情怀激荡,但愿处决肖怀忠的枪声能穿越历史的时空,每时每刻都在广大党员的耳边萦绕,能震撼每一个当政者的心灵,愿我们都能以此为戒,做一个心底无私、心怀天下的人,愿我们每一个当政者能善待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计利当记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在人生奉献中升华自己。
古人有言;为政重在廉,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做人,德不善而弊显,行不俭则祸生。任何时候,从政,应德厚才高身正,治国当吏清法严政明。在官唯明,理事唯平,要让国清民安,就要奉法为重,就要一碗水端平,只有一碗法水端平的社会才是 清明 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的社会,才会国泰民安。
尽管处决肖怀忠是一件必然的案件,但却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大义和反腐除贪的决心,也体现了共产党人执法如山,执法公正无私的情怀。缅怀历史,在实现法治中国的道路上,在反腐倡廉的行动中,我们应以此为戒。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好好地观看此片,从中吸取教益,力争在自己为民谋利益的岗位上,善用自己的权,当记苍生苦,不忘鱼水情。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心,堂堂正正的做人,清清廉廉的做官,做一个人所敬佩的好人,好官。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2
刚看完五十集大形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另人激荡回肠。该剧以史为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漫长而又艰辛不屈不挠的发展历史;以瞿、杨两家的人物为点,揭示了国、共两党离离合合、情舍情掀、情与理曲折争斗的历程。该剧的最大亮点是把单一的历史真实,放在鲜明的个性人物中,大大提高了严肃的历史政治题材,融进今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视觉情感享受,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剧中,共产党的艰难曲折奋斗史处处可见:国、共两党早期合作创建黄埔军校;蒋介石发动上海4,12叛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的烟火。国、共两党的众多人物似曾相识: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瞿秋白、畅家三母子、陈庚、李克农、潘汉年;国民党方面的宋庆玲、张发奎、陈立夫兄弟、杜律明、陈明仁等等。上述人物,我们都很容易在剧里找到他们人生中的印记,体现了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艺术的真实再现。在艺术表现上,人物的高度概括中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杨立青是一个带有顽皮、嘻笑中藏着智慧,在玩忽的生活中又充满坚定理念,最终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高级将领。杨立仁是国民党的中坚分子,残酷中又带有家教潜藏的人性;他双手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但在家里他敬老爱弟妹,甚至于对共产党的后人费明也爱护有加。剧中最为鲜明个性人物要数董建昌;他算是国民党原老级人物,对培养国、共两党军事人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坚信实用主义,那里有好处有利益就往那里走,政治理念飘忽不定,但他在生活中尤其是处在旧中国腐化社会氛围里,他还算是一个有良心正直上层军人;他一生追求正直善良有坚定理念的杨立华,也为杨家排过许多困难、分过许多忧患。董建昌在剧里表现不算多,但个性形象、个性语言鲜明独特,戏份极高,认识深刻。其中,在国民党大举围剿江西红军一集里便是突出的代表。
在董建昌官邸:杨立华找到董建昌,坐在大厅沙发的杨立华,满面愁容,心情焦急。她担心弱小的红军、担心刚刚投奔了红军顽皮未脱的弟弟杨立青的前途生死,打听战争的情况,问 杨立青的处境。而董建昌一付若无其事之态,对双方战事轻描淡写;而对杨立华由远而近靠座,还一面嘻笑奉承,求爱拥缠。使杨立华既厌烦又无奈,从一张沙发走到另一张沙发,避开董建昌追缠 ,但又不得不坐下来听他落实答理。形态生动逼真,心理内涵丰富,极俱艺术吸引力。
但剧中似有不足的,那就是杨立青的塑造缺少变化,一路生来带着顽皮、嘻笑、油滑,甚而有点轻浮之感。这些特性固然有他个性的一面,但他不 竞是成长中的共产党人代表,在蒋介石的大屠杀、党内矛盾、两党争斗中应有改变,但剧中似乎看不到这点。并且在杨立青与女游击队司相遇中,还是以他的迷人眼神,带点狡诘的微笑吸引对方(正如他的班长所说的:这小子是贾宝玉,总得女孩欢心),另她依靠杨立青,相信共产党。这同史实上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有着很大的反差。但毕竟是完美中的点点缺失,无损全剧宏大优秀,值得高度赞美的一部长篇电视剧。
但愿我们的编剧、导演能出更多更好象《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样的好剧集,寓教于乐,承继中华民族,创造今日和谐发展的社会。国、共两党历经几 十年离合纷争,也会随着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下和谐共处,一笑免恩仇。正如瞿、杨两家大部份成员巳走到一起;今日离异了百年的澳门、香港(剧里出走香港的杨立华)巳回归祖国;台湾(剧里去台的杨立仁)也会随着三通开放,政治、经济、 文化 和人员的往来交融实现回归。一个振兴的国度,一个和谐统一的中国就将要展现在我们面前!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3
电影《人间正道》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首映式。影片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八一电影制片厂、龙江电影制片厂、北京红心爱心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加强税收工作。-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肖怀忠曾在战场上战功卓著、满身伤疤,也曾因掩护而被炸弹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女色和金钱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最后处决腐败分子肖怀忠。电影充分展示了以-为首的党中央防腐倡廉的决心,对当下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必须的警示好处。
《人间正道》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好教材。影片讲述了1942年秋,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加强税收工作,以粉碎敌人的封锁。-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在战场上,肖怀忠战功卓著、满身伤疤,甚至曾因掩护-而被炸弹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女色和金钱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最终被处决了的下场。这充分展示了以-为首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作为一名在 教育 一线的教师,顿时感觉到自身的胆子又重了,时常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值得学生、家长共同称赞的好老师。首先,要加强学习。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廉洁清正。深入学习钻研业务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透过多种学习的形式,观看反腐倡廉的教育影片和反腐教育书籍,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进一步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在工作中,持续与家长的正常关系,防微杜渐,确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其次,要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教师的职业神圣而光荣,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
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课下里与学生交谈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只有自身廉洁从教,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敬仰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相反,如果自身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职责心不强,对学生没有爱心,为人不廉洁,则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使学生产生对人、对事、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再次,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牢记自己老师的职责,“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
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职责、压力、 措施 进一步到位,只要每个人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廉洁的思想,以进步的思想来指导自身的行动,这项工作必须会取得成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此为警钟,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观看反腐影片《人间正道》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为影片里的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所感动。相信这部影片会触动大家的心灵,都会努力争做一名廉洁自律的好老师。
电影充分展示了以-为首的党中央防腐倡廉的决心,对当下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必须的警示好处。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4
正在央视热播的五十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已接近尾声。很多人看此剧正因是孙红雷的粉丝,另一些人看此剧是正因它是一部史诗性质的历史剧,而且触动了国共两党斗争、联合的那段敏感历史,并能够比较真实的反应这段历史。对国民党方面和其他中间力量的描述也比较真实的接近历史,就是说比较公正的书写历史。剧中人物当然是艺术塑造,但也基本有历史原型可依托。
该剧生动再现了从1920年大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历史,透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的命运纠葛为主线,展现了以黄埔早期人物为主体的国共两党斗争史,把20--年间历史大事件都囊括进去,书写出来,个人命运交错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大手笔之作。该剧由曾执导过《大明王朝》、《军人机密》、《走向共和》、《中国往事》等一批经典之作的著名导演张黎提纲导演;由《亮剑》、《汉武大帝》的著名编剧江奇涛创作;对编剧和导演,本人怀有崇敬之心。
这20--年间,国民党从执政党被赶到台湾,共产党从种.种磨难之中顽强的成长,成为执政党。这是一个历史的抉择。最近为纪念建国60周年,各种节目对民国那段历史报道很多。比如新文化户外、五四户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就应说20世纪初,中国的志士仁人、热血青年都对中国的命运充满焦虑,在寻求救国之道。个性是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国人对西方民主寄予期望,能从战败国德国收回胶东半岛的权利,结果是帝国主义之间牺牲中国利益,迫使国人坚定走苏俄的道路。
个性是9。18东北不抵抗把大片国土让给日寇,从那时起在青年中对蒋介石政权普遍反感。共产党的主张和学说受到普遍的欢迎。在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的回忆录里,就讲当年大家十分爱国,对共产党的激进思想青年都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我们看到了这批理想主义情怀的志士和青年,代表人物就是瞿恩和瞿霞兄妹,为理想而献身。当时参加共产党就意味着牺牲、奉献,参加的人理想主义多,投机分子少,为理想而献身,为主义而奋斗,战斗力肯定强,这也是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之一。
瞿恩(孙淳饰)黄埔教官、中共党员、地下党的负责人。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杨家的老大杨立仁是国民党的坚定分子,是特务头子。但剧本没有简单的把他 脸谱 化,而是展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十分敬业、不贪婪、爱恨情仇、种.种矛盾痛苦,活的很郁闷。演员黄志忠把这个主角演绎的十分到位,个性是他阴郁的眼神、肉笑皮不笑的表情,让人恐惧、厌恶。我们也是第一次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这样一个反派形象,这是一个进步。
蒋介石的忠实信徒杨立仁和国民党左派的杨立华,兄妹见面就争执不休。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董建昌,是与蒋介石有矛盾的第三种力量,影射的背景是桂系军阀。人物刻画的也十分好,有血有肉。他在政治上的狡猾老道、投机观望;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民族正气、慷慨赴难;在感情生活上的大度和执着。
孙红雷主演的杨家老三,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孙红雷本身就有一种痞气,适合演黑帮人物,比如《刀锋1937》和《像雨、像雾、又像风》饰演的黑帮人物,有情有义。演一些莽汉、流寇也好。在《潜伏》一片中,一反常态,演一个木讷文静的形象,倒也有突破。杨立青按剧本安排是一个玩世不恭、聪明活泼、幽默可爱的青年,孙红雷难脱他痞气的做派,给人感觉不好。
我最不喜爱的是剧本安排杨立青对林娥的态度,林娥是烈士瞿恩的妻子,是杨立青的师母,杨立青在追林娥时是不管不顾,表示要照顾她一辈子。但娶后有意冷落林娥,表示他对瞿霞的怀念,这种剧情安排是不符常理,也不符杨立青的性格,对林娥更是精神摧残。
柯蓝饰演的瞿霞、张恒饰演的杨立华都还不到位,总有差一点的感觉。
一部巨作,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
近期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及职工观看了反腐《人间正道》这部影片,我看过了这部反腐影片后不禁感慨万千,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效果。
《人间正道》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好影片。影片讲述了1942年的秋天,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同时加强税收工作,来粉碎敌人的封锁。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在战场上,肖怀忠战功卓著、满身伤疤,甚至曾因掩护而被炸弹弹片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金钱和女色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及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最终被判死刑的下场。这充分展示了以为首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顿时感觉到自身的胆子又重了,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值得大家称赞的好职工。
首先,要加强学习。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 己的素养,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廉洁清正。深入学习钻研业务和理 论水平。在学习中,通过多种学习的形式,观看反腐倡廉的教育影片 和反腐教育书籍,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进一步自身的思想 觉悟和道德水准。在工作中,保持与同仁的正常关系,防微杜渐,确 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其次,要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职工的职业精神是神圣而光荣的,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在工作中、下
班后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直接地影响到身边人的身心发展。只有自身廉洁,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到身边人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我们在敬仰的伟大决策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相反,如果自身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责任心不强,则会对身边人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发生,警钟长鸣。
再次,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职工。牢记自己职工敬业的职责,“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是本能,而关心帮助他人是神圣的!”因为共产党员的付出 “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因此, 党员道德素质比党员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责任、压力、措施进一步到位,只要每个人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廉洁的思想,以进步的思想来指导自身的行动,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胜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此为警钟,牢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观看反腐影片《人间正道》后,我们这些党员都为影片里的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所感动。相信这部影片会触动大家的心灵,都会努力争做一名廉洁自律的好职工。
2021年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2021年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 2021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6篇
★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观后感范文
★ 《国家相册》观后感范文
★ 苦难辉煌纪录片观后感(2)
★ 关于初二茶馆读后感2021
★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观后感
★ 《筑梦中国》心得体会范文
★ 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5篇
赏析:
《早》是吴伯萧先生访问三味书屋后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形散神聚,内涵丰富,写法灵活。作者不光记录访问的所见所闻,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三味书屋的陈旧、简陋又精致的工笔描写与对蜡梅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写意描写相结合,把现实的无声的静态描写与历史的有声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直抒胸臆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民族精神。
文笔隽永,语言流畅,过渡自然。从课文中不难看出,吴伯萧先生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来访问这一文化古迹的。自然触景生情,延伸出许多东西来。如由迎面而来的清香联想到书香,再联想到读书声。
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等等。……也不难看出,《早》文与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较多的相关性,如书屋的陈设、“早”字的来历等。
吴伯萧在《早》这篇课文里重点写的却是梅花,这样以物喻人更突出了鲁迅的品德就像腊梅花一样冰清玉洁,在《早》这篇课文里,写鲁迅的父亲生病了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与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师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得回到了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的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迟到过,日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就这样——时时早,事事早鲁迅成了作家,你们知道这背后流了多少汗水啊!
《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即游览顺序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腊梅,恍悟腊梅花是清香的来源,突出腊梅花最为显著的特点: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学生心灵。
作者以花喻人用吴伯萧浪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梅花是因为梅花开得最早,冰清玉洁比喻鲁迅一生的品德就像腊梅花一样高尚。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一枝梅”。学习鲁迅先生的时时早,事事早!要珍惜时间。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伟大的贡献!
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下功夫,肯早,而且是像鲁迅先生的时时早,事事早我们就算面对再大困难也不会被吓退缩的。其实困难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你自己不去克服它一困难!还有做事一定不能气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第三次…….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就是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就像鲁迅一篇文章不行,再写第二篇,第三篇……直写到自己满意为止。
没有什么事一下子就做得响当当的,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失败,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坚持了你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坚持到最后就没有什么事做不成,因为有句名言叫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又比如说:“有知者,事竟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我们一定要勤奋,因为有才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勤奋,我们一定要学习梅花,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原文: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历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早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拓展资料: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25年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
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
解放战争至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萧又在英国进行访问。后病逝,享年76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伯萧:
207 浏览 5 回答
227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3 回答
239 浏览 3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
140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4 回答
125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6 回答
259 浏览 4 回答
216 浏览 4 回答
203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