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已经使得计算机课程成为高等院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计算机课程对实践要求非常强,因此如何搞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对学生更为关键。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和对本科教学改革的尝试,从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和探究的潜在力量,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1]: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当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到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而不会把学习看成自己的负担。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对知识的世界积极进行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充满激情,会主动克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然而学习的兴趣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培养、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搞好教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如何培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2][3],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来阐述具体的方法和经验。(1) 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任何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浅入深,学生对一门课程的认识也是如此,刚开始的还没有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或者认识不深,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逐渐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等到认识全面的时候已经到了学期的期末,想要好好学习却已经有些晚了。为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在刚开始的教学活动中,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该课程无论是在专业体系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学生才会在主观上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他才会有动力去学,并在学习中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课程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1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必须和具体的课程相结合。以笔者为本科生所授《Java语言及应用》课程为例,除了在第一次课上向学生详细讲解该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外,还需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列举 Java 语言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前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 Java语言能够学有所用,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自身就业都有所帮助,这样学生就会对 Java 更感兴趣,更有动力去学。对于 Java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领域,笔者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收集到许多资料,并把它们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资料主要是与 Java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例如,①据全球市场调查分析显示:截止到 2004 年底全球已经有 25亿部电子设备采用 Java技术, Java智能卡发行量已经达到 10 亿张;采用 Java 技术的手机达 7 亿多部; 7 亿台 PC中应用了 Java 技术;140家电信运营商支持 Java技术;全球有 450万以上的 Java 开发人员;JCP(Java 社区项目)已经有 912 家会员企业。②Java 应用领域已经涉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其应用领域覆盖了从小到嵌入玩具、手机、智能卡、大到影响一个公司、大学乃至城市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近到办公室、家庭中的设备、远到为移动设备、汽车、外太空飞行器等提供控制和服务。主要有基于 Web 的远程教学、“实时企业”、安全的金融应用平台、外太空探索等。③Java在未来应用的几个热点领域:数字电视、智能卡和无线应用等。(2)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如果能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游戏中去,这样就能寓教于乐[4]。除了可以利用Java语言编写各种小游戏程序外, Java还专门提供了Robocode这个游戏,供Java学习者游戏和学习。Robocode 是 IBM 公司用 Java 开发的 Robocode IDE 整合环境, 是专为程序员设计的网络对战型游戏,这种游戏就是通过对战车型 Robot(机器人)的控制来互相射击,以 Java开发的 API(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编程接口)来控制战车行进和射击。如今在国外如美国、日本,Robocode 已经作为学习 Java 语言的最好的教学辅助工具。Robocode 拥有漂亮时尚的图形界面。通过 Robocode 进行游戏的时候,将学习到如何编写 Java 代码,如何处理 Java 中的事件,如何创建内部类,还会学到更多 Java 的基本知识,这是 Java 初学者最好的学习软件了。在编写设计 Robocode 时,除了能学习到相关的 Java编程技术外,还能学到算法设计、基础三角学甚至是分布计算原理等更深层次的知识。Robocode 使用一套规定的安全机制,以便允许任何人撰写的、而且符合安全规定的机器人在系统上运行。这些机器人扩展了 类, 类使得游戏者可以通过调用诸如 ahead(100), turnLeft(90) 和 fire(1)等方法在游戏中控制自己的机器人。在此游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学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知识、类的继承、方法重置以及算法设计等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生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快乐地游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余时间,笔者给学生们介绍了 Robocode 的背景知识、安装和运行,并且结合实例讲解其中的 Java 知识,定期组织比赛。学生们对其非常感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自娱自乐,又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加深了课堂上那些深奥难懂知识的理解。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尺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该游戏有正确的认识。(3)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提升到自主学习参与教学[5]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法在日常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让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2质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都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核心,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本科教学更应该提倡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但也不能片面地夸大学生的主导地位,同时参与教学也是要适度的,否则就会轻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教学活动的混乱,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了。总之,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社会影响下不断发展来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兴趣学,才有兴趣做,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其实践能力。2. 改进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改进成绩考核方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课[6],实验课教学是提高实践能力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其目的在于丰富和发展课堂所学知识,学会必要的编程技能,使之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实验课是把间接经验转变为直接经验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实验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日常的教学中,一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实验课,都认为实验课就是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动手做一遍,导致很多的实验课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和老师不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实验内容安排不当,此外还和实验课的考核形式有关,大多数实验课的成绩不记入期末成绩中,而只是作为平时成绩来考察。为了改正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为此,在 Java 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了新的改进和尝试。(1)科学细致地做好课前准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编写出新的实验大纲,并且精心设计了丰富的实验课内容,并且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设计出三种实验内容,供学生自己选择,这三种实验内容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一样,只不过难易程度不一样。(2)严格要求,细心辅导。在实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并且写出完整的程序流程图。辅导时重点辅导层次处于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层次高的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帮助文档或网络来解决遇到的疑问,实在解决不了才给予解答。考核时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一般并不检查程序的运行结果,要求每个人重点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做,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如果程序的某些地方(比如说某个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程序结果又如何等等。如果程序不是学生本人设计的一般都答不上来,这样可以极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应付了事。(3)认真总结,共同提高。针对学生在实验课上遇到的共同难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对于实验内容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每学期均对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进行修订,增加新内容,删除掉过时的内容。3. 采用网络教学辅助,加强课后辅导。随着现代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校园网的普及,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互动式教学的实现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构建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笔者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所学的 WEB 开发技术(apache、php、mysql)设计开发了一个教学辅助网站,这个网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转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于新兴的网络教学方法来辅助课堂教学,甚至局部代替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2) 丰富和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教育教学作用: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素材、教学辅助网站,从而可以发挥网络的教育教学作用。(3) 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甚至是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网站,使网络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使其可利用课外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来修正网络教学,从而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课堂的教学时间和实验课的时间毕竟都是有限的,仅仅靠这些时间就让大部分学生掌握Java 中众多的知识点并自己动手编写 Java 程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继续学习和实践,作为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后辅导。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天天跟在学生身后,时时刻刻督促学生学习,因此对于课后的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自觉进行,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给出相应的策略。为此笔者专门通过各种渠道(主要是软件公司和互联网)收集到很多实例程序,然后精心整理并加以适当地修改,然后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时间里去阅读,同时也相应地留一些课后思考题。阅读一些经典程序就像阅读一本精彩的文学作品,让人陶醉,让人享受,并且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一般是课本上所没有的。通过多读源码,多写,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规范的编程习惯。在教学辅助网站中设有专门的课后习题板块和师生交流板块,学生在课后遇到什么疑问和难题都可以在上面留言,教师在家里通过网络就可以为学生答疑,相当于把课堂延伸到网络上,实现随时随地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对本科教学改革的尝试,从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其效果非常明显,经过几学期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其前几届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参考文献:1.布鲁纳(美国) 邵瑞珍译 教育过程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年06 月第1 版 P34、79-892.祝占吉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9月第3期P69-703.王润玲 运用情感教育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年10月 第20期 P37-384.雷伟华 论游戏运动活动与创造性思维开发 科技广场 2005年7月 第7期 P114-1165.薛振碧 参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探索 2005年第11期 P59-606.高艳华 黄声烈 计算机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 现代情报 2005年9月25卷第9期P200-2014
你要的太多了,你可以去图书馆看看那样的书很多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关于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关系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与体育相关,在社科研究持续拓展,信息传播技术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因而很容易引发混淆。本文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分别进行了解读,阐述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提出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体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文学诞生于远古时期,对后世的体育文学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体育文学的创作又随着全球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假如说体育事业将会万古长青,那么体育文学和体育事业将会得到共同发展。在如今体育文学和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体育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体育文学作品的内涵来看,作家们已不再限于从金牌来看,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生活面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让体育价值在不同意义上显现出来。体育文学作品立足于剖析体育问题,让体育在各不相同的价值层面上表现为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体育作品当中的文化,而且要让体育文学从冠军文学当中摆脱出来,立足于文化,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 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的解读 体育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种运用身体运动来求得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的社会活动,而体育文化则是一种以人类的体育行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象,是出于人对于体育之所需,在现实中对各类体育活动和活动组织形式所采取的活动规范以及设施之构成。所谓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关系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以及体育物质条件等。一般来说,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以及体育观念文化三个部分构成。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体育文化不但应当满足人类自然本质之所需,而且还应当满足现代人对于体育文化之需要,所以,体育和人之间能够构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关系。假如应用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即为人类社会活动与体育活动当中所设置起来的一整套规范化价值体系,主要用于满足人的自身需要与改造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类型。 体育文学将体育与文学进行很好的结合。体育文学随着文学与体育的形成而不断发展,而从体育文学出现之日起,人类的运动就成为了文学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中原本的辉煌切实转变成永恒的美,不但能够抒发出从自由体育运动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揭示出体育和社会之间更为深刻与复杂之联系。远古时期的体育和军事、祭礼、娱乐以及生产劳动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现代社会范畴内的体育是锻炼人的身体以及增强体质的各类活动,主要有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登山、滑雪、摔跤以及自行车等多个项目。实际上,当前体育的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身体锻炼的范围。如今,还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等竞争要素的各类身体运动均为体育。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 1.两者产生的根源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源自于人们的体育运动。一是体育文化主要来自于体育运动。体育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种身体文化的样式,也是人体运动发展之后的产物。人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之后,身体运动已经从采集、狩猎与捕鱼等物质生活需求物的得到与生产的体力劳动当中脱离开来,摆脱了纯生物性以及物质功利性。一旦人们将身体运动视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有目的和有选择性地挖掘人体的潜力,并且积极地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其身体运动也就具有了体育文化的含义。 2.两者的发展轨迹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伴随着体育活动之发展而得到发展,所以说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体育文化之产生是在人们从动物性转化为人性过程当中各类因素进行综合演化之结果,即体育文化是人在改造自我时,从动物的本能转变为自觉行为人性时,将原始的野性和进攻性运用劳动、游戏、教育和合理竞争关系逐步加以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就是体育文化。体育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体育文化始终是一个逐渐加以发展的漫长过程,也是人类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但是,在人和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尚不清晰。有资料证明,人类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影响,还是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体育科技人员得到了大量新发现,由此而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与人文社会学视野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方向发展。虽然早期体育因为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但是其所创造出来的体育形态、性质与目的大体上是一致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学会了跑、跳和攀爬等大量技能以及生产知识,并且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步形成了如今绚烂多姿的体育文化。 3.两者均具备民族性 体育文化是以民族形式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于民族体育之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各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之中,语言、宗教、道德、艺术以及民族气质的稳定性等共同构建起各类传统文化,从而证明了一种传统文化迥异于另一种传统文化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因传统文化之影响,在体育文化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而且是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的,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性,体育文学同样如此。因为民族在产生与发展中所产生的语言、性格、民族风貌、风土人情、传统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让各民族文学均打上了本民族的印迹,而体育文学作为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自然也就具备了民族特性。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不同点 1.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形式:其一是健身性,也就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而选择参与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其二是竞争性。竞争为体育之灵魂,缺少竞争也就意味着没有超越,自然也就不会有创新与发展;其三是休闲娱乐性。休闲体育不但能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而且还能让人原本高度紧张的神经有所放松,从而调节现代人的情绪与心理;其四是教育性。这是因为体育竞技场中的体育道德也是社会公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体育文化之特点可分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两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整体性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练神和练形之间的和谐统一、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意识。西方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清晰明确、竞争公平公正、尺度客观标准、评价合理准确,所以也被称为物理体育。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十分强劲的竞争,激发人们勇于进取,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战术来攻击对方,并且更加合理地满足人所具有的原始动力,也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宣泄,与此同时,也能造就现代人强烈的竞争意识。 体育文学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体育文学作品是作家出于直接受到源自于体育的灵感而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体育文学以体育为主要题材,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体育项目。二是,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多为体育界人士,且着重表现人物的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体育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和体育活动自身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作品中孕育了对体育精神的高度赞美与歌颂。体育文学作品通常会涉及某一项具体的体育运动,然而作者在创作的意图上并无十分明确的体育意识。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一般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但是该人物的性格发展往往与作品所描述的体育运动间缺少必然联系,而且体育文学作品情节会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会更加注重在社会与人性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却不执意表现出某种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文化对于我国文学影响的不断深入,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之间从冲突走向了结合。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每次文化交流与结合均能带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立足于推动交流与融合,为体育文学之发展增光添彩。 1.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文学的发展 人类运用体育竞技能够持续不断地挑战自身的体能、心理以及精神之极限,这正是人类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体育的基本精神就是让个人在精神、肉体与道义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完善的人。作为体现人类的理想追求,体现人的心灵文学和体育精神理想是一致的。自从我国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坛以来,就在1982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首获金牌榜第一名,在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榜第四名,让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一来,就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文学始终是和时代、和生活同步的,体育热必然会很好地促进体育文化事业之发展,而同一时期的体育文学作品则紧紧地跟上了时代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情感联系在一起。在1984年奥运会前后,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严文并、臧克家、田间、苏叔阳等就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我国体育健儿的优秀战绩欢呼不已,比如,臧克家撰写了《欢情――女排凯旋》,冰心则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等。我国体育健儿的巨大成就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了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群众,推动他们写出了大量反映体育健儿拼搏历程的优秀体育文学作品。 2.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实现了体育文学的繁荣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强,西方各类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大量涌进中国,一些作家开始认识到生活的视野应当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与加强了文化方面的意识,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来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新形势下的体育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类作品能够开阔我国作家的视野以及思路,加快了我国体育文学题材和主题等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体育文化的促进,批判性创作理念才真正为作家们所接受与共享,促使其创作出诸多精品力作,让我国体育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比如,作家刘心武所撰写的《5・19长镜头》、作家赵瑜所撰写的《兵败汉城》就是受到西方现代思潮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体育文学佳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是两个差异甚大的概念,然而两者均源于体育运动,而且随着体育运动的逐步发展而得到发展。鉴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现代体育的持续发展,体育文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变得更加显著,也必然能够得到更快发展,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4】董海琳.陈俊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魏一峰.新时期体育兵败与报告文学【J】.成宁学院学报,2007(4). 【6】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5). 看了“体育学术论文范文两篇”的人还看: 1.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2. 大学体育毕业论文范文 3. 体育论文范文 4.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5.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1.也评“澶渊之盟”历史教学 1984/02 2.宋代榷酤发达原因初探西北师院学报 1985年增刊 3.榷酤与北宋边防西北师院学报 1986年增刊 4.南宋抗金名将刘锜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 5.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兰州学刊1987/05 6.庆州兵变与王安石变法甘肃社会科学1989/04 7.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述论河北学刊1989/06 8.宋代榷曲、特许酒户和万户酒制度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9.宋代蕃兵设置时间考中国史研究 1990(4) 10.中国烧酒起始的论争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0(8) 11.宋代榷酒制度中的买扑形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1 12.宋代酿酒业简述中国史研究 1991/3 13.试论宋代酒价及酒的利润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3 14.宋代非商品酒的生产和管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 15.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西北民族研究1991/02 16.论金朝经营陕西甘肃社会科学1992/02 17.关于《青苗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3 18.中国烧酒起始探微历史研究 1993/5 19.宋代酒课的征收方法析论河北学刊1993/02 21.宋代画市场初探美术史论 1993/1 22.论宋初的西部边疆政策西北史地 1993/1 23.宋代酒课征收的方法析论河北学刊 1993/2 24.宋金太原之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6 25.论宋代酒业产销的管理体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26.关于宋代政治史的分期问题甘肃社会科学1994/02 27.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了吗?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03 28.关于宋代酒课的几个问题——与杨师群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02 29.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4 30.宋代酒的销售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31.北宋抗金名将王禀事迹述评中州学刊1995/02 32.宋初黄老思想三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33.On the Origin of Alcohol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04 34.读漆侠、乔幼梅先生《辽夏金经济史》书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4 35.宋初统治思想略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36.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3 37.宋代建元与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04 38.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04 39.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续) 李华瑞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01 40.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7/03 41.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4 42.西夏酿酒业初探见:首届国际西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 43.关于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方针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44.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 45.论西夏联辽、联吐蕃抗宋固原师专学报1998/05 46.论宋哲宗元祐时期对西夏的政策中州学刊1998/06 47.论宋夏战争河北学刊1999/02 48.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文献1999/02 49.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2 50.《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2 51.论北宋与河湟吐蕃的关系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52.宋史研究的新视点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53.“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1 54.唐末五代宋初的食人现象──兼说中国古代食人现象与文化陋俗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55.从《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看李焘对王安石及新法的态度文史 2001/02 56.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法的评议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 2001/05 57.南宋浙东学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史学月刊2001/02 58.《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5 59.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抚州师专学报2001/02 60.评《明清高利贷资本》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 61.漆侠先生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01/03 62.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63.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 史林 2002/03 世纪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回顾和瞻望(1900-1949)(日本)中国史学 2002/12 65.也评朱熹论王安石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2002 66.西夏纪念综考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年西夏研究专号 67.评邓广铭、漆侠五十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河北学刊2003/03 68.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04 69林希与《林希野史》见:李埏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2003 70.《西夏经济史》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 71.宋史研究现状与前瞻见: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2.略论南宋政治上的“法祖宗倾向”韩国宋辽金元研究,2003(8) 73.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见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 74.朱胜非与南宋和战文史 2004/01 75.宋代思想的新诠释见: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 2004 76.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 河北学刊2004/02 77.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02 78.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下) 河北学刊2004/04 79.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论中国农史2004/03 80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 2005年增刊 81.《金宋史论丛》读后史学集刊2004/03 82.宋代的酒文史知识 2004/02 83.一桩难以了结的公案北京日报2005-3-7理论版 84.论宋代乡村客户的社会流动见:唐研究,2005年11卷(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5.200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 86.《宋史》论赞评析史学集刊2005/03 87.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书2005/10 88.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S1 89.靖康之变文史知识 2005/11 90.北宋治河管理机制述论中韩辽宋金元史研讨会论文,2005 世纪西夏党项拓跋部族源及西夏国名研究见:20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92.从矿冶业看宋代经济光明日报2006-1-28 93.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见:10-13世纪北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4.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史学集刊2006/01 95.西夏巡检简论中国史研究2006/01 96.广知邃密求贯通——李华瑞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03 97.2005年辽宋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2 98.关于唐宋变革的两点思考见:唐宋变革论合肥:黄山出版社,2006 99.宋代历史小说中的王安石形象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0.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与发展历史教学 2007 101.北宋黄河河防中的官员奖惩机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2.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04 103.2006年辽宋西夏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02 104.北宋黄河河防中官员奖惩机制(与郭志安合作),河北大学学报,2007 105.北宋治河与防边见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6.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考辩文史哲2008/01 107.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02 108.北宋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费用见: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 109.论宋代祭龙祈雨习俗的嬗变见: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日本中国史学会等,2008 110.文天祥与南宋末年宰执之关系考见: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11.宋代放生池考见纪念邓广铭教授100周年诞辰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 112.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08/05 113.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8/04 114.论题: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透视历史教学问题 2009/01 115.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06 116.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中国史研究 2010/01 117.劝分与宋代救荒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1 118.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问题评述史学月刊 2010/03 119.西夏历史与文化文史知识 2010/05 120.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2010/04 121.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下)2010/05 122.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文史哲 2010/06 1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变法2011/01
260 浏览 3 回答
224 浏览 5 回答
128 浏览 6 回答
188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3 回答
354 浏览 4 回答
306 浏览 5 回答
87 浏览 4 回答
172 浏览 4 回答
343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3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251 浏览 4 回答
338 浏览 3 回答
26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