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里,之前没有固定的简友,没有亲友团,没有同学和死党,我一直都是独立存在于。从去年开始,我试着去发现,勇敢的去关注文字写得好的作者,毕竟是写文的人,我在乎的还是文字,对简友的关注也是从文字里去发现的。 与 愚人 老师的认识也是我的一个文友推荐给我的,当时的我对写作比较迷茫,可能是出现了瓶颈期,有简友就建议我多去读读别人的文字。依据我个人偏爱散文,而愚人老师就是专写散文的作者,就这样我打开了别人发给我的分享链接,认识了愚人老师。 林建明:笔名愚人,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铜陵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定居上海青浦,从事建筑行业。业余时间爱文学,爱读书,爱码文。作者曾在《光明日报》,《长白山日报》,《德州晚报》,《铜陵日报》《铜都文学》《枞阳杂志》等刊物及多家微信平台发表文章一百五十余篇。 记得第一次去读愚人老师的文章,我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清新淡雅,老师总是用他那不疾不徐的语调,给你娓娓道来,你读他的文字,眼前总会呈现出他笔下的场景,犹如一缕春风从你身边佛过,舒适而温暖。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默默地欣赏他的文字,还不敢贸然去留评,有一次看到他写的文字实在是太好了,就果断的加了关注,这样方便发现他的更文,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晚上竟然会看到愚人老师也回关了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一个回关的举措,却让我在那一秒,很是激动,更多的是感动。一直误以为,有着这么丰富写作经验的愚人老师,会不屑于我们这些小白级别的人互动的呢,没想到,这么厉害的作家待人却还是如此和蔼可亲。 第二天,我又从多个简友的文章里,对愚人老师的评价一致好评,这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出愚人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了。他对别人很热心肠,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有身份作家的架势,这也让我以后在阅读他的文字里,多了一些坦荡,甚至有时候还会留言。 我在已经两年多了,一直都在坚持写下去,也曾几次坚持日更,可能因为白天上班太忙碌,有时候真的来不及日更,就睡着了。也有时候会因为没有灵感,纠结,就如前天我写的日更50时,就收到愚人老师的留言,短短的几行字,但我觉得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位写作前辈对后辈的指导和关切。 愚人老师的留言:不一定非要坚持日更,但一定不能断了写作,要有主题的写作,有千字以上的写作,然后勇敢地去投稿,这才是写作的方向。 这段话我重复着读了好几遍,老实说,像我这样木讷的人,在里,很少触碰到像愚人老师这样关切的话语。 我知道,在里,有才华的人有很多,但要配得上“清流”作者称呼的却是少之又少。自从认识了愚人老师,在我的心里,愚人老师就是里的清流作者。 都说文如其人,字由心生。愚人老师的文字里有着他的生活痕迹,也渗透着做人做事原则和底线。我觉得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价值体现:不在于拥有多么高深渊博的学识,也不在于拥有多么丰厚的物质财富,更不在于拥有多么靓丽照人的颜值担当,最重要的是但凡遇见过他的人,给别人留下温暖平和的舒适感。 无论是文字,还是人品,用“清流”两字来形容愚人老师是最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