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益生菌产品不止是酸奶、冻干粉更有一些妇科胶囊及牙膏甚至是面膜都在宣传添加了益生菌。其实很多老百姓在还没有搞清楚益生菌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食用它了。那么益生菌在选择过程中什么最重要哪?其实就是安全。安全有效--永远安全是在有效的前面。
益生菌是含有生理性作用的活菌或死菌,经口服或其他途径摄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微生物和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提高机体定植抗力或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随着科学家们对益生菌的深入研究,益生菌补充剂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虽然关于益生菌的负面事件比较少,但其安全性问题仍需重视,特别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安全使用历史的新菌株。
我们通常所说的益生菌主要是指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乳酸菌。这些益生菌广泛应用于发酵食品中,如酸奶、乳酪,或者将益生菌直接制成菌粉食用。益生菌制品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菌种的选择。选择菌种的必须来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标准,在安全应用上已有很长的历史,大多数菌种被认为是没有致病可能性的共生微生物体,且绝大部分分离自健康人体的肠道和食物。
近年来,有一些关于益生菌不良作用的报道,特别是一些乳酸菌菌株与菌血症、心内膜炎、尿道感染等疾病有关的报道。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乳酸菌菌株都安全。只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的菌株,其安全性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益生菌的有效性大家比较关系,实际上益生菌产品或菌株的安全性才是首要需要关心的,及时效果一般,但是不能对人体有害。应该益生菌企业有相关的标准,益生菌菌株要尽力做到不含耐药基因;不含毒性物质;无口服毒性;无溶血毒性;无致敏性;使用历史悠久,使用人群广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产品的安全性,让人吃的安心,用的放心。
安全性标准之一:不含耐药基因;
耐药基因是细菌对抗抗生素的因子之一。一旦含有耐药基因将可能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一旦这个耐药基因比较多,菌株再发生了变异成为致病菌,到那时候人类可能就没有药物可以控制住它们了。万古霉素是一极为重要的糖肽类抗生素,在临床上通常被推荐用来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糖菌(MRSA)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组织和骨感染,主要用做经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失败后使用的最后手段,也通常被认为是抗菌药物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对万古霉素如果耐药,那就真是无药可救了?
一些乳杆菌菌株,如某些罗特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具有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且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特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菌株中都含有这个耐药基因。如果没有其它选择性压力的存在,作为益生菌传递耐药性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这种耐药基因分两种:A 型耐药和 B 型耐药。A 型耐药对万古霉素高度耐药,这些耐药菌可被万古霉素诱导,并通过质粒传播,编码这种耐药的基因为vanA;B 型耐药对万古霉素不同程度耐药,可被万古霉素诱导,由 vanB 基因介导。虽然益生菌菌株不含耐药基因,但是其它细菌有可能把耐药基因传给它们。有人等对多株罗 特乳 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进行耐万古霉素基因的分析表明,其中均未检测到 vanA、vanB 和vanC 基因的存在,但这6株菌均对万古霉素有耐药性,推测可能是其它菌传递给它们的。
因此,在选择益生菌菌株时,需要检测菌株中的耐药基因,检测它们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含耐药基因的益生菌菌株才是更安全,更放心的菌株,即使某一天它们感染了人类,人们也可以轻易的用药把它们杀死,不存在安全问题。
在临床上,益生菌菌株对某种抗生素具有抗性通常与感染有关,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益生菌可能会成为潜在致病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简单说就是抗生素抗性是会传染的,会传染给其他细菌,如果人生病需要使用抗生素,由于病菌已经有了抗药性,使用抗生素就不起作用了。这就是超级细菌的由来,因此,与君共舞益生菌在菌株的选取上提出所有菌株必须不含耐药基因。
安全性标准之二:不含毒性物质;
益生菌的安全性研究还需要对其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予以重视。主要指菌株产生的生物胺。生物胺是由氨基酸经微生物脱羧作用产生的一类低分子碱性有机化合物。低剂量的生物胺对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一旦过量摄入则有毒副作用。
此外,毒性代谢产物还包括菌株产生的溶血素、溶细胞素、肠毒素和D-乳酸等。益生菌产生有害的代谢物质还包括发酵蛋白质产生的氨、吲哚、酚等物质或有害酶类。虽然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产生有毒物质的非常少,但一些双歧杆菌菌株有较低的脱胺酶活性,具有较高的同化氨的能力,同时对胆汁酸有较强的脱饱和能力。因此,建议益生菌企业在开发益生菌产品时需要评估产生毒性物质的能力,尽力选择那些不产生上述毒性物质的菌株。
安全性标准之三:无口服毒性,无溶血毒性;
益生菌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耐药性是最受关注的安全问题。菌血症是由于细菌进入血液而引起的疾病。心内膜炎是由微生物定植在心脏瓣膜或相邻心内膜上引起的,多数发生在先天或后天瓣膜损伤的病人身上。微生物进入血液,黏附并定植在瓣膜上。实际上,因为益生菌感染的病例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器官移植或癌症)及年老体弱者身上。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密切注意一些可能存在毒性的菌株,比如肠球菌属中的某些种通常含有致病基因,其中,在食品中作为益生菌使用的屎肠球菌不含有致病因子,而粪肠球菌是典型的多种致病基因携带者。
虽然益生菌仅有一些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有毒副作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任何风险,但也关注其潜在的致病性。所以说,选择的益生菌菌株必须尽可能的不会引起上述不良反应。
安全性标准之四:无致敏性;
有些益生菌的重要益生作用是免疫刺激。如果益生菌能激发宿主对病原菌的抵抗,那么免疫刺激对免疫缺陷宿主是很有帮助的;然而,如果益生菌能在免疫缺陷宿主内导致有害的炎症或自体免疫性,益生菌引起过敏个体的超敏反应,那么这种益生菌的免疫刺激作用对宿主就是有害的。益生菌本身的致敏性非常少有报道,但是益生菌产品中通常也会添加其它的辅料,比如有效产品里会加脱脂乳粉,大豆蛋白,有些还会添加果蔬粉,比如木瓜,猕猴桃等,这些物质本身就是过敏原,无疑会增加消费者过敏的风险。
因此,益生菌企业在开发益生菌产品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产品的致敏性问题,尽量减少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与君共舞益生菌充分考虑了致敏性的问题,在在配方上做减法,没有添加任何多于的辅料,尽可能把那些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去除,只保留益生菌和益生元两种物质,最大程度的减少致敏的风险,把安全性做到最高。
安全性标准之五:使用历史悠久,使用人群广泛;
2002年 ,FAO和WHO 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用于食品的益生菌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国内外研究者针对益生菌菌株的不同特性提出了多种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方法,诸如溶血性,胆汁盐水解酶活性,毒力因子检测,抗生素抗性,产有毒代谢产物,对胃肠黏膜蛋白的分解能力,血小板聚集等。其中包括体外和体内两种类型的安全性评价。
益生菌的体外评价是针对益生菌菌株的本质性质进行研究。对用于人体和动物的益生菌菌株而言,对其特性的体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益生菌本身的耐酸性,耐碱性,耐胃酸消化性,抗生素耐药性以及产毒素能力等,都是在体外的培养皿里做的。
无论菌株体外的功效有多好,如果在体内没有功效,也不能说明菌株具备益生特性。因此,益生菌体内研究是必须的。除了功效,益生菌的体内安全性评价主要涉及机体水平的病态学分析,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分析,产肠毒素和呕吐毒素的分析,以及细菌易位和遗传毒性分析等。主要是在动物身上做。
只有经过了体内和体外的双重验证才算的上是好的益生菌。然而,这些还不够,如果只是进行了上述研究验证,也不说明最后做成产品给人吃了就会也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即使益生菌做成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后,也要对其出现的相关副作用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因此,对菌株做人体服用效果和安全性验证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经过上面这些重重考验才能被认为是最好的益生菌。
转载需要注明来源
参考资料:
Sarkar S. Probiotics as functional foods: gut colonization and safety concerns[J]. Nutrition & Food Science,2013,43(5):496-504(9).
Wei Q U. Research advances in screening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J]. Heilongjiang Science,2017.
Ezendam J, Loveren H V. Immune effects,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J]. Toxicology Letters,2008,180(Suppl):S5-S5.
Suresh K, Naidu B, Adam J K, et al. The use of probiotics and safety concerns: A review[J].2012,6(4):6871-6877.
O'Brien J, Crittenden R. Safety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J]. Functional Dairy Products,1999,10(10):316-336.
Ishibashi N, Yamazaki S. Probiotics and safety[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1,73(2 Suppl):465S.
Ezendam J, Loveren H V. Probiotics: Immunomod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J]. Nutrition Reviews,2006,64(1):1.
Von W A. Regulating the safety of probiotics--the European approach.[J].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5,11(1):17.
钟综.浅谈益生菌的安全性问题[J].食品安全导刊,2017(13):70-71.
冯媛媛,乔琳,姚宏明,等.益生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7,44(7):2022-2032.
解傲.益生菌食品和益生菌补充剂的安全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8):985-989.
罗敏,柳玉.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发展史[C]//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营养强化剂及特种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