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导语: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摘要: 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 老子 养生思想 源头 原则 方法 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在第46章中,老子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把有道和无道的世界进行了对比,揭示战争的根源是君主无道。君主无道是扩张领土,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所以说懂得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44章是针对普通人修道而言,46章是针对国君修道和治理国家而言。但不管普通人也好,国君也好,修身养性也好,治理国家也好,都须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才不会招来灾难。反之,则祸害无穷,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2、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在《道德经》第22章中,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遵守着一(即道)行事而成为天下的典范。不自以为是,才声名远扬;不自我显露,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才能高于别人。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在《道德经》第45章中,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章的意思是:大的成就仿佛有缺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非常挺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非常善辩像说话迟钝。不停跳动可以战胜寒冷,内心安静可以驱赶酷热。追求清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都是相反相成的哲学道理,充满朴素的辩证思想。矛盾事物的双方,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又密不可分,互相成全,互相配合,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事物还会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委屈则全,少取多得,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耀,与人无争,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等不仅是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修道养生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
3、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章的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带铠甲和兵器。对于这种人,犀牛用不上尖利的角,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在危险的境地中而避免了死亡。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可见,老子就是这种修道得道,顺其自然,不避兕虎,善于养生的长寿之人。
三,老子养生思想的具体方法:
1、 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在《道德经》第16章中,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