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扈永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科技之光
作者:扈永进
豆瓣评分: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4
页数:295
内容简介:
《科技之光》是“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之一,介绍了人类史上对科技文明与进步起到举重若轻作用的天才大师的经典巨作,以及新科研技术创新,解读了这些发明的历程及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对中学生或大学生,都能开拓其视野,有利于养成国际性、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一本书让你探索文明,打开世界,预见未来。
通识教育起于哈佛,后风靡世界。本书秉承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选取了包括爱因斯坦、牛顿、霍金、图灵及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多篇著作,更有相关领域专家的精彩解读,让读者能够以开拓性的思维重新认识人类科技发明!
大师巨作:从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运动定律”,到霍金“宇宙起源”……
专家新解:从中国“四大发明”“薛定谔之猫”,到“虚拟现实(VR)”……
23篇精彩文章,博古通今、贯穿东西!你也可以像天才大师及大学学生一样,成为一个真正懂思考、会思考的人,充分发挥你的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扈永进
知名教育学者,中小学通识教育课程研制者与践行者。现居广州。
著有《未经编辑的声音》《今日教育之民间立场》《走向批判的行动研究》《先秦诸子导读》《国际理解读本》等作品。
2017-06-10知识分子知识分子
编者按:
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在国家倡导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浪潮下,“北大如何发展,成为大势下的弄潮儿?”受到多方的关注。最近,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以《北大教育发展之路》为题做主题演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整理|吕浩然
►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主旨发言实录视频
《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
北大教育发展之路
为什么要有大学?大学会永远存在下去吗?大学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未来,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未来是什么样子?AlphaGo如果可以自我学习,现在的一些工作和行业是否会消失?我们的下一代干什么?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复杂的、综合的、全球性和经常变化的,常常不是传统意义上某个单一学科专业或者一个人能够解决的。未来带给我们机遇也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浸泡中成长的新一代,学习生活行为也发生很大变化。大学教育的目标与本质是否存在一些基本与不变之处,大学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改革创新?“守正创新,引领未来”,这是北大的坚定选择。
讲到传承,100年前,蔡元培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普通教育”的宗旨“养成健全的人格”。他提出“文、理两科,是农、工、医、法、商等应用科学的基础”;他引入德国洪堡大学教育与研究合一的思想,提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是因有此代大学问家之教授与将成为下一代大学问家之学生而成其大的”,提倡师生共同追求学术。
胡适校长对于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也有很形象的比喻,“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对于大学教育,他说“一个受过训练的人在看一件事是用批判和客观的态度,而且也用适当的智识智识学问为凭依。”提出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
上世纪50年代,北大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特点是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传授,为适应国家工业化体系构建及时培养了专门人才。
80-90年代,北大实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以适应和满足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对优秀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的传统,既包含了“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博雅教育的理念,也形成了牢固的专业教育基础。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我们的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一生奠定基础: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合作沟通、实践创新,学会担当负责,学会在未来生活中想要学习掌握任何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通过“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北大教育发展之路,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的教育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常常是渐进的,点点滴滴,不断累积,在坚守传承中改革发展。
这几年来,我们正在从几个相互联系的侧面推动一些变革,努力构建一个更开放的可持续改进的基于专业教育基础的通识教育体系。
一、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完善: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丰富个性化培养方案;全校范围自由选课,学部内自由转专业;调整辅修与双学位政策,对课程实行同质化要求。取消辅修收费与限制,只要毕业时达到辅修的课程要求,就可以申请得到辅修学位。通过鼓励辅修,促进学生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元培学院、人文学部和相关院系等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二、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核心通识课程规划与建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加强写作与表达等课程建设。人类优秀文明的交融,杰出学者与优秀学生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是北京大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成长体验:改善学生学习交流空间,增加小班研讨教室,鼓励多种形式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比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进教学评价与反馈;活跃社团和实践活动,丰富面向前沿的学术活动,促进国际交流培养跨文化理解。
四、创新创意与创业教育:让更多本科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企业家精神,提供双创空间与环境,活跃学生思维。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黄车ofo”,就是一个来自北大不同学科的学生创业典范。最近陈宝生部长称赞他们身上“体现了思想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和服务的力量”。
我讲的这些举措,只是构建多样化、多模式、个性化的立体教育体系的几个侧面,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和割裂的,我们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希望通过这些举措,鼓励院系间更多合作与融合,包括课程开放和共享,以及协同建设一些跨学科的新专业方向或者课程模块。给学生更多选择和流动的自由,引导激发其主动学习,并由此促进和激发院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希望未来的北大,是一个充满学术活力,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不断进步的大学。
注:本文获北京大学授权刊发,题目为编者所拟。
作者简介:作者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后在美国克利夫兰市从事土木工程咨询工作,回国后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
留学美国,我收获了什么?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每每思及,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时隔今日我才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总结我多年的收获。本文是我系列连载的第一篇。
(一)专才教育VS 通识教育:中美大学间的博弈
我在国内上的本科,出国后去读了研究生,期间作为TA(助理教员)也接触了不少的本科生。因为中美高校都接触过,我可以感受到中美两个教育理念的差别。中国注重的是专才教育,而美国注重的通识教育。
中国的专业分的很细,口对口,每个专业根据以后的就业岗位量身打造,宗旨就是能让学生更好的就业。比如说我在中国学的是水利水电工程,跟它相近的专业有水文和水资源、土木工程、海洋工程、农业水利工程、能源和动力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等。这些专业内容相近,却各有侧重点。我们出来了之后就可以直接去水电设计单位、水电施工单位工作。但是反之,水利水电工程的学生如果想尝试其它相近专业的工作,比如土木工程,就不一定很顺利。因为人家土木工程的毕业生更占优势。
这点在我要赴美读研究生时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在美国的众多大学里,我找不到一个叫做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相反,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生态农业这些学科中都有水利工程的涉猎,不过侧重点不同。甚至在很多美国大学,环境工程和土木工程是归到一起的。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最终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尚且如此,本科生的专业就更宽泛了,甚至有很多大学新生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的方向,在入学时选择的是不确定专业(major undecided)。因此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学生们会参加很多通识课程,探究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即使是入学后就方向很明确选择了土木工程的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也都是我们国内所说的都是大土木。只有在毕业后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比如做有人喜欢结构,会做建筑结构的设计;有人喜欢交通,可以做道路桥梁相关的工作;有人喜欢造价、项目管理,就可以做施工工程管理;甚至像我,喜欢和水打交道,毕业后的工作是水力计算的模型构建。
中国高等教育和美国高等教育,一个注重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一个注重教育的通识性和广度。这样的教育理念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判断,没有对和错之分。中国的用人单位,期待你学校出来之后能第一时间适应这种学校和社会的转换,迅速解放生产力,投入工作之中。因此,他们期待你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比如像我们专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绘图能力,对本行业规范条例的熟悉程度,专业具体理论知识,以及计算能力等。我曾经在国内的设计单位实习过,无需上岗培训,设计院在上班第一天就交给我绘图工作,要求我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而我,凭借国内高校教育的扎实根基,的确可以很快上手。
反观美国用人单位,他们不像中国的公司一样,期待你一出来就可以胜任这些工作。他们更注重的是你今后发展的潜力。而这点是需要从你过往的经历以及成绩上面判断。他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领导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大多数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新员工培训,帮助你更好的在岗位上服务。他们认为: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习,但以上的能力才决定你今后在岗位上面可以走多远。
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来源:
更多硬货,欢迎访问
(1.)通识教育英语的写法是liberral arts,,在中文界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叫法,最常被翻译的就是通识教育
(2.)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指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要参与公共生活才是完整的人,也就是说,要会打仗,会辩论,能打官司,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所以得懂哲学、逻辑学、语言、演讲术、音乐、天文、数学,等等等等。西方教育对于通识教育给予的地位很高,认为他的地位在一切应用学科之上。甚至觉得没有掌握通识教育的人受了再高等的教育也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春藤的绵羊。虽然很多人觉得通识教育都是在学一些可学可不学的知识,实用性并不强,但是他却被称之为是统治者的技艺
(3.)这里介绍下美国大学一般的同时教育课程体系
1.西方文化研究,主要涉及欧美的文化和历史
2.少数文化、非西方文化研究,主要涉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美洲印地
安、少美国黑人等等数民族及非“欧美主流文化”的研究。
3.写作,主要教授大学学术类写作的基本纲要,包括如何立论、引证、收集证据、
论证、结论等写作基本要点。
4.专业写作,主要教授更高级写作技巧,通常与各专业课结合,提升学生在专业领
域搜索、阅读文献、总结并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写作通常也在各类通识教育课
程中占20%左右的分数,可见在美国教育中,很重视学生学会知识后的应用)
5.人文与艺术,主要涉及历史和艺术,比较常见的如音乐史、文学史、文学研究、作
品赏析等。
6.自然科学与技术,主要涉及物理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生物、植物学、
神经学),天文地理等等
7.社会与行为科学,主要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8.数理逻辑推理,主要涉及数学、计算机编程、逻辑学、统计学等。
9.大部分学校还要求至少修习一门外语,常见的有法语、西班牙语、德语、
中文、日文、阿拉伯语等等
时至今日通识教育也被称之为自由技艺,因为社会没有那么多统治者,但是通识教育绝对对培养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做过统计那些经过通识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和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人才相比,时间越长受过通识教育的人越能超越后者。而且在生活中更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也许在一开始就思考和摸索自己的人生要比学会一门技术养活自己重要的多
《宋明理学十五讲》是一本由杨立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页数:287,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一):有理有趣,难得的一本我能读懂的理学介绍
此书有理有趣,在我接触过的几本讲理学的书中是“鹤立鸡群”。下面几点是我的阅读所得和发散思考。
1.我对儒学的纵向理解:几乎与世隔绝的东亚超大超强农业区--》农业民族汉族的哲学/宗教--儒学:大气自信务实--》直到中国近代被西方工商业社会打脸,而且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传统反而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资源诅咒--》儒学失去解释能力和引导能力,受到怀疑不再主流-...--》中国社会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人口规模和地理规模使得竞争力呈现--》儒学中大气自信务实的一面开始复活。但是,社会的微观基础哪些变了哪些没变,是现在说儒学时要特别注意的。
2.邵雍很像罗辑。
3.首次看到有人说明白韩愈的贡献和地位,附带理解了韩为什么位列唐宋八大家。
4.宋优待士大夫和什么王朝气质/皇帝仁厚毫无关系,而是很实际的关乎立国之本。
5.理学名家每多扯到周易,我觉得很牵强。我怀疑是不是古典著作存世太少,以至于留下来的被过度解读和过度使用。
6.儒释道之别大概类似现在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无 *** 主义。并无对错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具体的社会情况。
7.李白的诗有道味,杜甫的诗有儒味,顺便猜测一下王维和李商隐的诗是释味。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二):听杨老师讲宋明理学
从小是理科出身的我,对于文科的知识,历史啊地理啊,政治啊。这些学科都不感兴趣。看到文字多的书就会觉得头晕,可是看了杨立华老师的《宋明理学十五讲》这本书,感觉心静了,似乎也想明白很多事情。
宋明理学,也就是宋明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传统。它的代表人物很多,比如韩愈、程颐、朱周敦颐,等等。这些人拥有渊博的知识,也有一手好文采,能写文章,谈诗作画,真可谓是才子。正是这些才子的带领下,中国古代的哲学才有了发展。
从小就喜欢这些人物的文章,像韩愈,朱熹,还有周敦颐的作品。以前只是欣赏作品的文字内容,优美动听,或者婉转流畅,或者千回百转。文章似行云流水,让人不得不称赞,有好多的文章也被收录到语文课本中。现在看来,这些文章,不仅是作者对景对物的描写,也是对自己思想的阐述。
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有一种无穷的吸引力,让我们在明白道理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思想,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沉静。思索世界,宇宙,人生这些大的话题。这些正是哲学的作用所在,在前辈的带动下,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宋明理学十五讲》这本书,杨老师用他渊博的学说,为我们展现了宋明理学的开始,发展,以及著名的思想学派。让我们对宋明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平时对哲学接触甚少的人来说,宋明理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看这本书,让我们在明理的同时,能够思考著名人物背后的思想,同时也完善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果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看得更远。
看《宋明理学十五讲》,了解宋明理学背后的知识,更了解韩愈,周敦颐,朱熹等等这样知名人物的思想和作品背后的渊源。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三):一窥理学堂奥
近年来,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大国,在民族自信恢复和西方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愈喊愈烈,儒学自是题中之义。历史常有相似,一千多年前中晚唐时期,也曾有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儒学高峰。
杨立华的 《宋明理学十五讲》,便从“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开讲。韩愈最广为人知的是被收入语文课本的《师说》。杨立华为认,这篇文章恰恰反映了当时师道的衰微,而韩愈为重树儒家的尊师重道,从反面奖掖后学。这是陈寅恪提出的韩愈对儒家复兴的六大贡献之一,其他则为:华夷之辨、排斥佛教、发明道统、古文运动和表彰大学。正是在韩愈的倡导下,东汉以降受神学影响渐趋衰颓的儒学开始形成文化主体性自觉,建立起自己的道统,走上复兴之路。
杨立华在自序中说,本书“强调哲学史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力图展现出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间思理的连贯的递进的层次”。他认为,要理解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史,就要回到《宋元学案》的基本架构上来,其中排第一位的《安定学案》讲的就是胡瑗。所以,在韩愈之后,他接着讲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得和石介。杨立华同时对挑战宋明理学传承谱系的学者表示反对,如认为王安石比二程、张载重要的漆侠,认为吕祖谦比朱熹重要的田浩,他还说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是“极具影响的失败的著作”。
本书根据是作者多年来在北大讲授宋明理学的心得总结,与哲学史的客观介绍不同,多处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尊朱辟王。杨立华十分推崇朱子,甚至认为可以说“孔子以后,一人而已”,把孟子都超越了。很多人诋毁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毫无人性,而杨立华认为,朱子的“人欲”指的是过度的欲望。他还赞美朱子的世界观“有如几何学般的精美和均衡”。由此可见,他“以辟王学为己任”也是顺理成章。他说“在经典解释方面阳明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他对格物的解释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错的。”思想争鸣本就百花齐放,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要做的便是不偏信,多阅读,形成自己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杨立华在最后介绍了罗顺钦的思想,而冯友兰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都未涉及此人。阳明心学在今日仍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罗顺钦的一生就是与阳明学斗争的一生。王阳明在《朱子晚年定论》中说朱子晚年强调向内用功而非向外格物,他指责其“考之欠详,而立论之太果”。 他曾给王阳明写信,阳明亦有答复,邀其当面交流。可惜的是,罗顺钦的第二封信未及发出,阳明便已病故。否则朱陆之争外,理学史上当多有一段论道佳话吧。作者认为,罗顺钦对两宋道学传统都有继承,可视为两宋道学在明代的发展,对明中后期的风尚有所校正,“他的努力和贡献,是弥足珍贵的。”
同样的宋明理学,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就较为专业难懂,因其引用原典直接解读,语言也极学术,其中的玄理部分非专业者读来如坠云雾之中。而《宋明理学十五讲》则保留了杨立华通俗个性的授课口语,将重要材料融入具体的讲解而不单独列出,还偶有“现代人对历史有一种可怕的优越感”这些评论当下的妙语。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可以一窥理学堂奥的终南捷径。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 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四):一个人的理学史
杨立华,所谓杨子者也,是说他自断道理,有一家说。昔者读他推送文章,不很喜欢,道理发挥到了,却只是一个精神发越,脱略俗务,凡乱象都往这里体贴过来,有近乎鸡汤者。自是先存了成见了。闻说熊先生十力一骂救了徐复观,是教看人只要明了他的好处,这样读书,才有长进。不是不明此理,读杨立华时到底免不了俗。取一两个晚上揣摩了,他董理义理处,确有的评,是见了功夫的。他力避佛道之说,臆祛王蜀之学,独在理学根统逐一辩证,所以不得不重北宋五子,而于张载之说,又多有发明。后面到了南宋,只把朱子做了宗主,余皆屑屑,是把心学贬了,此又是一得之见也。但瞧他瞧得分明,知道朱子之学如何广大精微,继往开来。朱子受了二程,把“天即理”作了自然法则性的理法性的宇宙观;受了周敦颐之学,将“太极”作宇宙根源的宇宙生成论;受了张载,是以"气"为构成宇宙质料的宇宙构成论。在这里面,更把天地生生之意之说拈了出来,混元一体立在那里,作为儒家精神究竟,功业消磨而斯文不坠,山川堕毁而一理不灭。自以见出儒家何以为千载卓立万国流行之事业,是把世界实在看了,把作为实在看了,于是人心性理莫不实在起来。但他激扬文字处,又将社会诸问题归结在了修养涵蓄上,以为通明心性知其所止则大节无不贯通,真书生之见也。言尽于此,似说他於大体上莹彻,只是於小小节目上犹有疏处,是瑕不掩瑜者也。末了又作狐疑说,以为不能尽得事物之变,而於大体上有莹彻者,未之有也。宋明理学诸大家之书,翻检得少,说是说非,只是推理所学,参校所知,纯是想当然耳。只好待将来一一审查比对了,再来仔细说话。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五):探寻宋明理学的终南捷径
读《宋明理学十五讲》
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明时,经过一批先贤大儒持续不断的酝酿、生发、演进、发展、升华等数百年的积累,迎来了宋明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产生了一批大放光彩的理学名家,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许对宋明理学缺少认识,甚至知之甚少,但是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对于韩愈、程颢、程颐、周敦颐、朱熹、王阳明等这些历史名人一定不会陌生,对朱子的“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周敦颐的《爱莲说》、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名言警句一定不会陌生。杨立华教授的《宋明理学十五讲》就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解宋明理学的入门书。
这本书系出名门。本书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该书系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由全国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撰写,涵盖文、史、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作者杨立华教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本书是杨立华教授宋明理学讲稿的完善修订版,以讲课的形式,对宋明理学主要人物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文化价值等进行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本书的十五讲中,他对宋明理学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着的是对中华儒家文化的精深理解和真挚热爱。
作为通识教科书,我认为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在思想脉络上,体系严明。为了讲解清楚理学的发轫渊源,本书从唐代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讲起,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讲解,直至明代的王阳明、罗钦顺。对“诚体与太极、天理、气体与神化、理气动静、形上定体、无善无恶”等重要人物和思想观点,都进行了条理式的讲解。在这个思想进化过程中,作者对宋明理学发生、发展、完善、提升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有代表性的理学人物学术思想、历史贡献、思想局限都进行了讲解。对于宋明理学的关键人物和核心思想,如二程、张载、朱子等,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用较大篇幅进行讲解,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学术观点上,有破有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治学的重要原则。杨立华教授研究宋明理学多年,学识广博,成果颇丰,他在继成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在很多方面开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本书中,对每个理学名家的研究中,他先举出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优点在哪里,缺点是什么,怎样甄别分析一种学术观点,做出了有理有据的讲解分析,他领你登堂入室,教你研究方法,帮你梳理脉络,最终能有怎样的收获,还是要看自己了。毕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语言风格上,通俗流畅。作为通识教育的教材和读本,本书立足讲稿进行修订完善,不少地方还留着讲课时的语言风格。这也决定了其总体风格庄重凝练,义理、考据、辞章均能兼顾,不戏说不流俗不庸俗,有较强的学术味道。在静心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在倾听名家的敦敦教诲。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作者对理学研究倾注了满腔热情,对那些名家满怀敬仰,他对理学先贤的追慕、对中华儒家文化的弘扬,更成为贯穿全书的灵魂。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段关于“文化”理解,从微博流行到了微信上,让很多人沉思和反思。看过本书后,突然发现这也是这本书中的精髓之一啊。正所谓“道不远人”,那些饱含着智慧的哲理,从来都不曾远离过我们,只不过需要我们慢下脚步,静心去感悟。
顺便提醒一下,本书不适合碎片化浅阅读,集中一段时间、心无旁骛地读下去,将会有很多收获。
孟人梦言于2015年11月25日 使用转载请联系。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六):中国哲学历史发展中的一块基石
中国哲学历史发展中的一块基石
素质教育已成为现如今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公民教育必然趋势。倡导人格全面发展,力求造就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复合型人才,是现今教育的重中之重。《道德经》中曾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识教育正是“授人以渔”的“渔”。
通识教育,“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定位于“通识”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宋明理学十五讲》即出自该书系。作者杨立华博士系北京大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明哲学以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宋明理学十五讲》是根据2013年秋季学期“中国哲学史”课程宋明部分的讲义整理而成,是杨立华博士个人多年来讲授宋明理学的心得总结。
在书的序言中,杨立华博士说道:“强调北宋儒学的复杂多歧,并不等于找到了否定以‘北宋五子’为核心的道学谱系的根据;同样,发现了湖湘学派的重要影响,也并不能动摇朱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从中读者可以看出,杨立华博士十分推崇朱子,“以辟王学为己任”已然不言自明。
万事万物讲究一个根源,宋明理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经过了懵懂探索,渐成体系,完善,发展的高峰等等。中晚唐道教佛教兴盛,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非佛即道,真正有儒家正统观念的人越来越少,这一背景下,理性生活的提倡便应运而生。于是,杨立华博士的第一讲便是“韩愈与儒家复兴运动”。著名的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儒学复兴的一个先锋,而作为先锋中的弄潮儿韩愈,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在这里,杨立华博士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的《论韩愈》,总结了韩愈在这一场复兴运动中的主要贡献,分为六个方面:盛倡华夷之辨、排击佛教、发明道统、古文运动、表彰《大学》和奖掖后学。北宋初期,很多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如欧阳修、苏轼等,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人格建设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韩愈的影响。
从唐代韩愈的复兴运动,直至明代的王阳明、罗钦顺等人,作者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宋明理学的大体发展趋势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讲解。首推朱子,这是作者很明显的一个学术倾向,还有其他如二程、张载等,对于这些历史上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作者分别用单独一章甚至几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总结。尤其在语言上,因为是授课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相对于难懂的各类深奥的哲学史、周易等,这一本《宋明理学十五讲》确实是作为通识教育教材的好材料。
中国哲学史发展中,宋明理学是一块重要的基石。想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不能避开宋明理学这一块。在当今这个时代,金钱重要,学识和修养更同样重要,重读经典,修身,治国,平天下。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七):宋明理学的入门读物
关于宋明理学的书近些年来并不少,关于王阳明的研究更像是有一点烂大街了,时不时都会看到一两本关于王阳明的书籍出现在亚马逊的邮件广告中。当然,如此之说并非说宋明理学已经被研究透了,或者王阳明被研究透了,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把它们看透,所以才不断有人走上研究它们的道路,期许把其中的精妙之处挖掘出来,展现给世人一个可视性更强的宋明理学,一个更为直观的王阳明。
杨立华的这本《宋明理学十五讲》无疑是一本帮助我们入门宋明理学的书籍,或者说是讲义。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对人物以及思想虽然大部分是点到即止,阐述之中也有不少作者的私货,总的来说倒是给诸如笔者这样的宋明理学小白一个不一样的启迪以及一些阅读上的一些警醒。
关于宋明理学,杨立华从韩愈与儒学复兴开始讲起,这一点填补了笔者对宋明理学的脉络不清的一个误区。从韩愈到最后罗钦顺,一共十五讲,脉络却没有中断,将整个宋明理学串联得有条理,并且把重要的时期的思想阐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总是认为没有太多形而上形而下的思考。然而,却是不然。虽然儒家的思考更多在现实社会的运转,并不认为世界的存在不存在需要被证明。但是其中的哲理或者世界观还是存在的。不管是“格物致知”或者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都在阐述对世界的看法,对“天理”的探求。在宋明理学中一个“天理”一个“生生不息”都会关于形而上形而下,并且贯穿着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这对于认为秦汉之后没有哲学的言论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和一些观点的提出无疑是提供了反面的佐证。
这本书并不仅仅在阐述一个个学者的思想,还将人们“常识”的误解说清楚,避免我们这样的“圈外人”糊里糊涂就相信了谬误,而忘却原本的意思。比如说,教科书上常用的一个批判宋明理学的一个理由是“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宋明理学全然就是要消灭人的本性,要消灭人的追求。其实,不然。在这本书中,作者一再告诉我们,“人欲”是人过度的欲望。显然,儒家或者宋明理学在强调修身的过程中,是要克制自己的不应该有的欲望,而不是说消灭人的欲求。另外还有一个点就是关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贞节绑架,其实真实在《二程集》中的说法却是“极为厚道”,出妻要考虑将来的出路,要让她有再嫁的可能。作者在讲述介绍这些思想的时候,不忘提醒我们,阅读,不仅仅是知道了一两句,断章起义之事在流传中很容易形成,因此我们对这样的事情,读者或者受众应该有的是谨慎,就像我们在面对这本书的时候,如果可以,我们不妨阅读原本探讨古人原本的思想。
335 浏览 3 回答
197 浏览 3 回答
263 浏览 2 回答
146 浏览 4 回答
104 浏览 2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277 浏览 5 回答
347 浏览 4 回答
225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313 浏览 6 回答
159 浏览 2 回答
199 浏览 5 回答
130 浏览 2 回答
188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