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电脑报》的产值增长了近千倍,而随着基数日渐膨胀要想保持飞速的成长已经很难。与TOM合资拓展海外市场与《电脑报》社及重庆中科普传媒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成立合资企业,TOM占合资公司49%的股权,《电脑报》集团占有51%股权,合资公司经营期限不少于20年。《电脑报》集团注入旗下《电脑报》、《电脑报合订本》、《电脑报配套光盘》和电脑参考图书广告和发行业务等资源。TOM沿袭了惯用的“现金+股权”的收购方式,现金支付电脑报亿人民币,其余则以每股港元发行新股给电脑报,新股数目约为3300万股,约占TOM现有股本不足1%。虽然《电脑报》对合资一事不愿发表更多的评论。李志高还是表示:“《电脑报》从零创业到现在一年几千万利润,一直都有深重的危机感。所以一切有利的资源我们都尽量利用。几年以来,我们一直想介入海外市场,但我们对此了解不多,我们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不仅TOM”。以《电脑报》现有的资金积累和盈利能力足够满足现在的发展,《电脑报》融资需求不强烈。与TOM合资,《电脑报》是想利用国际传媒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思路,通过他们这个平台,向海外市场进军。未来3年,《电脑报》的海外业务将达到10%。”《电脑报》的危机也许在于,偏居重庆,向外拓展少了些许地缘优势。而且《电脑报》普及电脑知识的内容定位,决定了《电脑报》走的是读者路线。不同于《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两大IT传媒的企业定位。这样在IT广告市场分成上,“计世”与“中计”占据了30%和20%的市场份额,而《电脑报》只有10%。《电脑报》不但被人指摘读者定位低端,而且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渠道的越来越广泛,《电脑报》的优势受到了挑战。 2001年,《电脑报》增长率为20%出头。业内认为,《电脑报》进入了一个发展平台期。否认发展进入平台期《电脑报》向来否认已进入发展瓶颈。《电脑报》常务副总编刘信中表示:“《电脑报》并未进入发展平台期,发行量和广告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我们有计划控制发行量,以节省成本,不使经营压力太大。”刚开始创办时,电脑报是四开四版的小报,第一年报纸亏损了20多万元,还要靠副业——办电脑培训班来维持生计。现在《电脑报》发展近100个版,发行量67万,《电脑报》最自豪的就是“中国发行量第一的计算机报”。电脑报社长陈宗周说过,“电脑报比10年前创办时足足增加了1000倍。”《电脑报》3年没有提价了,但是版面在增长,一份《电脑报》目前亏7毛钱,发行基数越大,报社压力越大。与同类报纸相比,《电脑报》的发行是其几倍或10倍,但《电脑报》的广告量不可能是其10倍,广告与发行不同步。刘信中告知 :“以前业界认为,《电脑报》拥有的是低端读者,但实际上从戴尔电脑的模式看,终端用户是最有效的。目前《电脑报》要做的是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眼下《电脑报》整合了多家报刊成为电脑报报业集团(中科普集团),看准出版、教育等市场,也意图打造一个集报纸、互联网、影视等互动媒体平台。刘信中认为《电脑报》目前的盈利能力在媒体和产业两方面。《电脑报》合订本发行一套达到5000万码洋;电子出版物和图书销售码洋是1个亿左右;出版将是《电脑报》将来的一个重要盈利点;在产业方面,《电脑报》与清华合作成立的软件机构,致力于自主研发成果等。计划上市后走并购道路TOM+《电脑报》是否能与《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集团三分天下还未可知。对于TOM来说,一切经营状况良好、传媒领域的排头兵都可能成为其收购对象。TOM在2000年上市后的短短1年之内实施了17项并购。在内地,两年来TOM收购或参股的领域遍布出版、户外广告、互动电视与音像乃至电信增值服务。包括9月9日与著名的三联出版社成立合资公司,经营期刊广告和销售发行业务。TOM的野心在于“致力于体育推广、户外媒体、印刷媒体及网上媒体成为行业翘楚”,并建立大中华区最大的中文媒体平台。但TOM的扩张太过迅速,无暇把这些性质不同的媒体有效的整合。有业内人士认为,TOM此前收购了PCHOME和香港的《亚洲周刊》,TOM“两岸三地互动合作”的模式,对《电脑报》的发展有所助益。作为同类媒体,可以资源互补、共享。除了借助外力,《电脑报》的上市想法更切实际。“以《电脑报》为核心,与之相关的21家报刊和《电脑报》所属的20家中小型公司组成的中科普集团运作上市”是老总陈宗周的想法。但《电脑报》的高层一再强调:“《电脑报》要上市,首先要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要求。经营方面按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把出版、编辑和经营剥离开。”事实上,政策原因以及《电脑报》内部利益的整合还要拖延上市时间。《电脑报》有关人士透露:“上市并非最终的目的,上市拿到资金后会走并购道路,买一些优良资产,把企业作大。但以《电脑报》目前的资金积累要想迅速作大尚有一定难度。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的科普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