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团伙性。涉案少年大多在14—18岁中间,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心理基础较薄弱,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同时实施犯罪行为时,常遇被害人反抗,总觉得个人势单力薄,故涉案少年常纠集几人去实施抢劫,这样即能使部署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因此青少年抢劫作案团伙性表现明显。 二. 作案地点以学校为核心,辐射周围。少年抢劫案件80%发生在学校周围,这一数字一方面与某市公安机关上半年开展的清理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有关,另一方面涉案少年或者为学校学生,或者曾系该校学生,清楚学校上学、放学,学生交费时间,熟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个人零花钱情况,同时将作案目标定位于中、小学生,所遇反抗微弱,外来干扰小,容易得逞。 三. 作案方式程式化。纵观这41起案件,涉案少年一般先将被害人拉至偏僻处,直接搜被害人口袋或采用语言吓唬,诸如“拿点钱给我花花,要不揍你”等类语言。如果被害人顺从交出则抢劫过程结束,如若被害人拿钱迟缓,少年抢劫者则采用下一步,即或踢被害人一两脚或扇耳光等手段威胁被害人交出财物。如若以上步骤未能使少年抢劫者得逞,则采用群殴方式或以手、脚、凶器将被害人殴打至轻伤、重伤,但采用此手段的犯罪比率很低。 四.连续性、传导性。涉案少年结成团伙者,均来往频繁,经常纠集,在初次作案得逞之后,侥幸心理占据上风,贪欲迅速膨胀,抢劫学生钱财则视为家常便饭不以为然。同时由于青少年有强烈的模仿性,而其自身辨别是非能力薄弱,耳濡目染他人抢劫方式及此后的吃喝享受,从而造成心理扭曲,以致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五. 抢劫钱财金额少,实物价值不高。就我区上半年涉少案件中抢劫钱财金额大多在10—50元,100元以上者很少。其中一涉案少年抢劫元和一副手套,“钱少不犯法”的心理纵容自己去犯罪。还有一少年强行脱去他人身上一件外套,获得满足的仅是恃强凌弱、好胜霸气的心理。 六. 涉案少年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低下,法制观念薄弱,其中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者居多。这一方面有九年义务教育执行上的缺失,另外,问题少年厌学情绪强烈,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家长训斥,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以致自暴自弃,与同病相怜人同流合污,在外闲逛游荡,以大欺小,在团伙相互刺激中反复犯罪。 七. 单亲家庭子女占涉案少年比率高。对涉案少年分析,生活在单亲家庭者居多,尤其以父母离异者为最明显。家庭的破裂,爱与关怀的缺少,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离异,少年常出现品行、思想障碍等问题,憎恨父母与社会,孤独中变得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思想上的波动无人抚慰,经济上的拮据少人关心,学习的退步听之任之,此类少年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