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只是形式!一千字就可以了,论文具体格式学校会给你要求的!还有,不要急,他们会让你去培训的!呵呵,就是交钱!150 ,没关系,别着急,我当时也很担心,但结果还是良好,我们一起答辩的好多良好!放心吧!按照他要求来救可以了!这里可能看不见格式,我的论文成品可以给你看看!你把邮箱留下! 通过《魏公子列传》浅析《史记》的人物塑造技巧 学员:李。。。 指导老师:王锷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史记》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囊括了四千多个历史人物,作者文笔出众,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就通过《魏公子列传》从五个方面来论述《史记》的人物塑造技巧。关键字:司马迁 魏公子 礼贤下士 贤能《史记》之前的史著如《左传》、《国语》、《战国策》 ,它们所记载人物往往是在政治、军事上名声显赫的人物,偶尔涉及小人物,但着墨不多。而《史记》第一次运用巧妙的人物塑造方法,给人们展现了千姿百态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在《魏公子列传》所提及的历史人物有二十个,作者着重描写的有信陵君、侯赢、朱亥、平原君、魏王等十三人,他们形态各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魏公子列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魏公子列传》主要塑造了“魏国公子”信陵君和“夷门监者”侯嬴这两个社会地位极为悬殊的历史人物,从而表现了作者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仁爱谦和、知人善任的政治理想,以及忠于知己、见义勇为,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道德观念。以下将从信陵君及侯生这两位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来做分析。(一)信陵君信陵君,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之一,也是司马迁极为推崇的理想人物,他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而信陵君在《魏公子列传》中,他也表现出以下的性格特征:1.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信陵君在当时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士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便开篇作者是对信陵君的介绍和评价。其次在“公子与魏王博”的事件中,对“赵寇至”这一消息的不同反应。魏王是紧张担忧,而公子却是胸有成竹、遇乱不慌。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聪颖过人、料敌如神,而是由于“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最后,再通过“自迎侯生”的典型事例,形象地写出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具体情况。当信陵君听说魏有隐士侯嬴后,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又老又穷的“夷门监者”而厌恶和嫌弃,恰恰相反,他立即“往请,欲厚遗之”,并且置酒以待。如此异常尊敬和谦恭,实在难能可贵。2.见义勇为,救人急难在秦国“进兵围邯郸”的危急时刻,平原君是“数遣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现了他的焦急;魏王则是“恐”和“畏”,表现了他的自私和懦弱。而信陵君,“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于是他得到虎符,“矫魏王令”,杀晋鄙,整军队,率军救赵 都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舍生相救的高贵品格。3.善纳良言在窃符救赵这一事件中,侯赢提出了策略,“公子从其计”。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信陵君从谏如流,纳纳善言的性格特征。在留赵期间,公子志得意满不愿回赵,有门客提出意见后公子虚心采纳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于在信陵君救赵的刀光剑影中,虽然记叙较为简练,但却突出了他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高尚品德,形象地写出了他是个有勇有谋的治国人才:所以才完成了窃符救赵的大任。(二)侯生1.地位低贱,品行高洁。传中首先介绍了侯嬴低下的社会地位:“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对公子的“厚遗”“不肯受”,对贵族公子的热情礼遇,他认真的考察,表现了他的沈稳老练。但当他发现信陵君不仅态度谦恭,而且心地真诚之后,他便也以诚相待,并发出了由衷的赞美。2.远见卓识,足智多谋。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成功,主要依仗于侯嬴,否则,信陵君等人必将落得“肉投馁虎“的结果。对于入晋鄙大军中的结果他也预料得十分准确。3.忠于知己,死而无怨。公子将率门客救赵时,他对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果真,当魏公子至晋鄙军时,“侯生果北乡自刭”。这都表现了侯赢为知己而死的崇高精神。二、《魏公子列传》的人物塑造方法(一)、通过外貌和神情展现人物外貌与神情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作者在深入研究研究考察和翻阅史料典籍的基础上,从而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迎侯生一事中公子的神态是“执辔愈恭”,表情是“颜色愈和”,态度是“色终不变”。侯生是“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写出了信陵君的求贤若渴和侯生对公子的试探之心以及他本人高尚品格;在救赵行动成功后,赵王要“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的志得意满都通过对人物表情的描写将其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邺城公子将兵符交给晋鄙核对时,晋鄙“举手视公子”几个字加以刻画,这样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把一位嚄宿将当时当地惊奇、自信、决不轻易交出兵权的神态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谓神来之笔。此外,写张良时,用“状貌如妇人好女”来概括;说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司马迁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读过张良的传,我们很难忘记他的“如妇人好”的相貌。《廉颇蔺相如列传》 写蔺相如出使秦国,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这些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好像可以亲眼看到一样。 (二)、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魏公子列传》塑造人物形象,固然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但是司马迁对表现人物性格无关的具体过程,如如姬盗兵符,魏公子战败秦军,则一笔带过,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能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描写上。他用那支传神之笔,将人物描绘得须眉毕露,栩栩如生。在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行动的描绘,在“迎侯生”的重要情节中,信陵君没有讲一句话,全部通过动作细节来表现:“往请”、“ 置酒”、“ 自迎”、“执辔”、“ 起为寿”。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神态是“执辔愈恭”,表情是“颜色愈和”,态度是“色终不变”,举动是“为寿侯生前”。侯嬴考察公子时,侯嬴的举动是“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其的神情是“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还例如:赵王要“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的志得意满。魏王有难,请公子回国,公子诫其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毛、薛二公进谏时,“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的反应等,这些细节,一方面表现出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描写不但无损于传中人物的形象,相反的,却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进一步深化了本传的主题思想。生活细节的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基本手段。我们写作文时老师也总是强调这一点。细节描写在一般历史著作中出现很少,在《史记》中却相当多。《李斯列传》 一开始就是这样一段:“(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单纯从史学角度来看,这种细琐小事是毫无价值的。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是非常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又如 《司马相如列传》 中卓文君偷听相如弹琴,“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体现了卓文君的复杂心理,寥寥数语即使人物凸现了出来;张汤儿时劾鼠如老吏,刘邦微时的豪放无赖,陈平为乡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等,都是由细琐的事件呈现人物的性格,避免抽象的人物评述。 (三)、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相扶。”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宾衬主,以次衬主,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就会使主体更突出、更美好,从而收到美的艺术效果。为了突出魏公子的形象,本传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力地映衬了信陵君的形象,犹如烘云托月。如在“公子与魏王博”的轻松气氛中,突然传来“赵寇至”的紧迫消息。魏王的反映是:“释博”、“心不在博”;而公子的反映却是:“止王”、“复博如故”。赵王的胆怯多虑与公子的贤能从容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待毛公与薛公的态度上,公子轻装简从与他们结交,三人相游甚欢。平原君获知此事后,却在公子姐姐那里大加批评,指责公子不过是与市井小民厮混的妄人。至此,平原君之浅薄无知与公子的礼贤下士也形成了对比;在筹划杀将得兵之计中侯赢的深谋远虑、老成持重,与魏公子的宽厚慈善、真诚仁爱,又是一种对比。作者描写了众多人物,这些人物作为陪衬.众星捧月般地对魏公子起衬托作用,使魏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呼出欲出。此外,《留侯世家》 中,汉初“三杰”的命运也形成了对比,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毫发未伤。张良深知“敌国灭,谋谋臣亡”的道理。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他是一个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典型,与工谋于天下,拙谋于自身的韩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苏秦列传》 写才能杰出的苏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的弟弟苏代、苏厉却得享天年,由此二人的命运形成的对比;《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写主父偃锋芒毕露而遭到灭族,公孙弘深衷厚貌却安享富贵尊荣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在典型事件发展中塑造人物司马迁善于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能代表其历史功过与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加以描写和渲染,使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鲜明、生动地突出出来。《魏公子列传》 中“窃符救赵”比较典型,在情节的发展中,信陵君侠义仁爱、急人所困,侯生的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如姬知恩图报的大无畏精神,朱亥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都—一表现了出来。在公子亲自驾车迎侯生这一事件中,表现了公子礼贤下士、谦虚仁爱的品格。别侯生救赵一事表现了公子从谏如流,善纳良言;奔赵战秦军表现公子舍生忘死,救人急难。对侯嬴的刻画亦是如此:公子来访,刻意“观公子”表现了侯生虽地位低贱,但品德高洁;对于救赵一事为公子谋划,表现他远见卓识,足智多谋。最后“北乡自刭”表现侯生忠于知己,死而无怨。还有屠夫朱亥,侯嬴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写出他的骨气,他的坚贞,同后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恩义,而终能在公子有大事时出来鼎力相助的义勇精神。这样,人物性格便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明显收到形象具体,真实可信的艺术效果。《项羽本纪》 中家喻户晓的故事“鸿门宴”也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场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奸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豪爽,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魏其武安侯列传》 中最精彩的就是魏其设宴、灌夫骂座和东朝廷辩的情景。其中,灌夫使酒骂座,使一个热闹欢快的场面,由于贵族矛盾的爆发,而引起激烈冲突。田蚡傲慢无礼,窦婴的顾虑忍让,灌夫的鲁莽直率,以及其他官员的趋炎附势,都在冲突中暴露了出来。此外,《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环境和场面描写,也烘托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五)、《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 苏洵称赞司马迁写人叙事:“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这种写法使得人物有血有肉、形象完整。因为《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纪传体通史,往往可能在许多人的传记中涉及同一件事,为了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司马迁就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这样就既突出了每个人在这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致给人以重复之感。魏公子“不耻下交”,“名冠诸侯”,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典型。在《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着力刻画了他如何与夷们监者侯嬴、屠者朱亥交游,如何“从博徒、卖浆者游”突出了他这一点。但是这位仁厚爱士的公子也有名不副实的行为,在《范雎蔡泽列传》 中司马迁记叙了他因惧怕秦国,而不敢收留被秦国追捕的魏齐,这是其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如《高祖本纪》 主要写刘邦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他知人善任,雄才大略,正面表现了一代开国帝王的风采。而其 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增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色,好美姬”,并且写了刘邦的无情和无赖,为了自己逃亡竟将儿女推下车去。父亲被抓,面对项羽的要挟,刘邦提出“则幸分我一杯羹”;关于秦始皇身世的记载,司马迁通过《秦始皇本纪》 和《吕不韦列传》 形成“互见”,共同存疑。《秦始皇本纪》叙述道:“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在《吕不韦列传》中叙述道:“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此外, 如《绛侯周勃世家》 写周勃之功,详细罗列他随高祖皇帝东征西讨所立的大小战功几十次,而对他的主要功绩诛吕安刘只是几笔带过,以“互见法”详记在其他篇中。初看似乎不合理,细想就会理解,作者是有意突出周勃的战功只多。(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作家在运用语言、行动描写人物时,依据情节和性格特征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一点在《魏公子列传》中体现不是很明显,而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很容易看出,如《淮阴侯列传》 中漂母给韩信食物,当韩信说日后将要报答她时,“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里一句看似普通的话,却将这个封建社会之下普通的漂母而赋予了一层侠义精神,表现了下层劳动妇女的朴实善良;《张仪列传》中,当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他的妻子说道:“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却幽默地回答道:“视吾舌尚在乎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被辱后的幽默、风趣,与其妻子戏谑的情状,对读书游说不动摇的意志,已然再现,寥寥几笔,内涵丰富,耐人咀嚼。刘邦、项羽微时见秦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不甘于自己地位的表白。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表现了他的贪婪狡诈;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仇恨与野心,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的处境。陈涉“苟富贵勿相忘”“雁雀怎知鸿图之志”“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一方面体现了他阶级感情又表现陈涉瞧不起同伴,另一方面用燕雀怎知鸿图之志,作比喻,符合其身分,富于煽动性,不相信人的富贵是由家庭决定的。 综上所述,司马迁对人物的塑造,主要是在具体的外貌与神情描写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对比中,在典型事件的发展中,在人物语言的运用及巧妙的“互见”手法中完成的。《史记》乃中国叙事文学的伟大里程碑。司马迁首变先秦叙事角度,开创纪传体史例及多种叙事法,为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2月;[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3].苏洵:《嘉祐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杨燕起、 陈可青、 赖长杨编《历代名家评史记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3月 ;[5]《史记评议》 李景星、陈永品点校整理,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4月 。[6]司马迁:《史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联系地址:江苏省 邮编: 电话:135。。。。。。。。。。。7
因为他不想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只想默默无闻地做好事,他也是出于本能想要救这个孩子一命,并不想引起大家的关心。
这是一起非常值得敬佩的助人为乐的案件,石家庄气象局的局长救下了落水的儿童,之后和妻子牵手离开,他为人比较低调。
问题一:愚不可及 出处 愚不可及 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在政治清明的国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乱的国家,就表现的很愚笨。他在该表现才能的时候表现才能,别人也能做到;他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而现在这个词的指愚蠢得无人能及,变化这么大,估计连圣人孔子都想不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问题二: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川,不谋其政。 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 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问题三:哪些话出自《论语》?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问题四:20个出自论语的成语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 问题五:百合花的渊源 代表什么呢 百合 ― 顺利、心想事成、祝福 香水百合 ― 纯洁、富贵、婚礼的祝福 百合(白色) ― 纯洁、庄严、心心相印 葵百合 ― 胜利、荣誉、富贵姬百合 ― 财富、高雅 问题六:哪些成语出自《论语》这本书 一:《学而》篇 (16个) 学而时习之 《新成》P504 不亦乐乎 《成》 P67 犯上作乱 《成》 P176 巧言令色 《成》 P478 (重出,参后)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 P806 (朱熹批注) 行有余力 《新成》P496 言而有信 《成》 P727 知过必改 《新成》P591 (此篇与后篇重出) 慎终追远 《新成》P380 过化存神 《成》 P241 温良谦恭让 《新成》P457 (朱熹批注;另见) 小大由之 《成》 P695 贫而乐道 《新成》P306 切磋琢磨 《成》 P479 (原句出于) 精益求精 《成》 P327 (朱熹批注) 告往知来 《新成》P148 二:《为政》篇 (15个) 北辰星拱 《新成》P18 众星拱北 《新成》P602 一言以蔽之 《成》 P768 而立之年 《新成》P115 不惑之年 《成》 P51 知命之年 《成》 P838 从心所欲 《成》 P117 因材施教 《成》 P789 (朱熹批注;另参后也为朱熹批注) 温故知新 《成》 P654 周而不比 《成》 P854 比而不周 《成》 P30 异端邪说 《新成》P548 举直错枉 《成》 P335 (与篇中同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新成》P344 2, 见义勇为 《成》 P304 三:《八佾》篇 (9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新成》P396 杞宋无征 《成》 P462 了如指掌 《新成》P254 力不同科 《成》 P365 告朔饩羊 《成》 P228 乐而不淫 《成》 P336 成事不说 《成》 P95 既往不咎 《成》 P292 尽善尽美 《成》 P322 四:《里仁》篇 (13个) 颠沛流离 《成》 P146 (也作流离颠沛,参〈成〉P379)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成》P492 观过知仁 《成》 P232 (另参P160) 朝闻夕死 《成》 P831 恶衣恶食 《成》 P167 (另参P115) 一以贯之 《成》 P769 见贤思齐 《成》 P303 反躬自省 《新成》P121 劳而不怨 《成》 P357 (参后篇-2,相同,以后不再出) 父母在,不远游 《新成》P131 游必有方 《新成》P560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成》 P770 讷言敏行 《新成》P291 五:《公治长》篇 (8个) 朽木不雕 《成》 P714 ......>> 问题七:愚不可及,自作自受,正襟危坐,力排众议那些出自寓言故事那些出自历史故事 愚不可及 原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愚蠢)逃避责任。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典故】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可见难得糊涂早已成为政客们的一种权术了 自作自受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正襟危坐 出处 《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赤壁赋》:苏子悄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力排众议 出 处 宋・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 问题八:毕业论文答辩有什幺通过的诀窍吗? 充分准备――废话! 在答辩时有一段自我陈述,就是介绍论文的内容!这个时间要尽量长些――答辩的总时间是相对一样的,大概35分钟到55分钟(不同专业差别很大),如果你留给教员提问的时间越少,他能问的问题也越少! 套用我当年的经验,我们当时的答辩时间是45分钟,我的论文介绍准备了50分钟,最后到时不得不叫停!最终的提问时间也就留了10分钟绩只能问问基础,别的问不出什么!!! 如果你给导师留的时间越长,我们假设是20分钟,那么从基础问道精深,除非你学的非常精,否则很难答的――毕竟人家也是行家,哪有漏洞哪里不完善他们一定会发现的!但是如果时间不充裕,那只能问问皮毛! 我的经验就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308 浏览 2 回答
261 浏览 4 回答
86 浏览 5 回答
86 浏览 3 回答
233 浏览 9 回答
221 浏览 1 回答
164 浏览 3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261 浏览 2 回答
256 浏览 4 回答
120 浏览 5 回答
302 浏览 3 回答
333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