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泉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温泉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日本的温泉沐浴文化
【摘要】沐浴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沐浴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家庭浴池、大众浴池和温泉浴池,温泉是日本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日本文化;沐浴:温泉;自然环境
一、日本的自然环境和温泉的历史
1、日本的自然环境和温泉
(1)日本的气候和温泉
日本人酷爱洗澡,究其原因,这和日本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部,南北狭长的日本列岛,地处亚热带和亚寒带之间。受复杂的地形和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气温和气候的差异很大。除日本东北部和北海道属温带季风气候外,其他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日本人靠沐浴来降温或暖身。
(2)日本的火山和温泉
日本是世界著名的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素称“火山之国”。据统计,全国约有大小火山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分布特征来看,日本火山广布全国,但又相对集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在日本火山群中,约有80座是活火山,几乎占全国火山总数的30%。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较为活跃或相当活跃,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火山不仅是自然灾害,同时也是观光资源,因为火山是温泉形成的主要原因,温泉则是火山献给日本人最好的礼物。火山让日本赢得了“温泉之国”的美誉。
而所谓的“温泉”,根据日本1948年制定的“温泉法”,定义为“从地底冒出的温水、矿泉水、水蒸气和其它气体(不含天然瓦斯),凡温泉源头的温度超过25度,或者含有一定量的温泉物质,既可以称为温泉”。所以,温泉不单是指温度够高的水质,还要含有矿物质,就连一般人们所说的“冷泉”,尽管温度不高,但因含有温泉成分,在日本也称之为“温泉”。
2、温泉的历史
日本的沐浴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家庭浴池、大众浴池和温泉浴池。温泉的历史比较古老,在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天皇泡温泉的详尽描述,说明在很久以前日本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温泉。到了奈良时代,由于佛教的传入,各地兴建寺庙,其中,僧侣们的沐浴对温泉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那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温泉的治疗作用。平安时代的《万叶集》中关于神奈川县的汤河原温泉、长野县的上山田温泉的记载说明了东部的温泉也得到了开发,温泉当时主要被用做贵族和僧侣们的休闲、治疗以及各种宗教活动,那时的温泉与宗教有着很深的联系。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将首都从京都搬到镰仓后,东海、东北、甲信等地的温泉也开始出现在史料文献中,患病的僧侣们为了治疗而出发去各地的温泉。在室町时代,温泉成为了达官贵人等的休闲娱乐场所,不对一般民众开放。到了安土桃山时代,温泉已经很广泛地被用于治疗负伤的士兵,尤其是在甲州和信州,武田信玄以及真田幸村等战国武将们都有自己的“秘汤”。到了近代的江户时代,由于医学还不是十分发达,温泉的医疗效果备受重视,从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在这个时期,不光将军、名流间盛行温泉治疗,一般民众也开始享受温泉。
二、日本人的沐浴文化
沐浴在日本既有宗教上的意义:清净以及信仰所表现出的对神的感谢;也有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清洁、活血化瘀、治病疗伤,由此而得的清洁感和活性化,使肉体器官机能恢复,健康得以维持;沐浴更是一种娱乐和至高的享受,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手段。
1、温泉是日本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从北到南约有2600多座温泉,有万家温泉旅馆。据悉,每年日本约有亿人次使用温泉,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数。因而,日本有“温泉王国”的美称。日本的温泉不仅数量多、种类多,而且质量很高。各地几乎都有有名的温泉,对日本人来说泡温泉是一种享受,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到节假日,或携妻带子的家庭游,或甜蜜情侣二人世界,或老夫老妻的夕阳红,把大大小小的温泉旅馆填个水泄不通。甚至一些外国旅行团都参加了进来,使温泉变得更加热闹。
下吕、有马、草津是日本的三大温泉乡。下吕温泉,位于岐阜县的下吕市,自10世纪开始便已名扬天下,有众多游客来访,现任的天皇与皇后曾两次选择这个地方度假,足见其盛名。有马温泉,是日本关西地区最古老的温泉,历史悠久,始于1300多年前。有别于一般草根阶层的娱乐场所,有马自战国时代起,就一直是上流社会的度假地,洋溢着高雅的贵族气味,是日本最奢华、最昂贵的温泉区。草津温泉是高热泉,泉水涌量全日本最大,在连续几年的日本温泉评比中,都列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温泉第一位。草津温泉坐落在群马县,已有1800的历史,自然环境优美,以疗效极高而著称,自古便作为治病健体的著名温泉而远近闻名。
2、沐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按照日本心理学者的解释:“人类生来便有回归母亲胎内的愿望,泡在浴缸就像浸泡在母腹羊水中似的,有一种安全感和安心感,因此泡澡后有从疲劳中解放出来的感觉,觉得很快乐。”与欧美的群体性、感官性、狂欢式的“快乐”不同,日本人的“快乐”表现为:个体、内向、内省、追求精神上的“极乐净土”。在这种自省式“快乐”的同浴里,没有穿着金衫与披着草褂的区别,只有自然赋予人类的差别,彼此坦诚而无隔阂。特别是在以男性为强势的日本,呼唤男性放低视线,平等正视女性,这层意义显得更为可贵。
“同浴”文化也和日本的教育息息相关,父母是孩子认识男女的启蒙老师。孩子在和父母赤裸的接触中,会自然地回复天性,能彼此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家人,能毫无顾忌地把心里话说出来;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放低自己的视线,面对孩子,聆听哪怕是关于性器官的疑问。日本人相信,这样能够使得父母用孩子的视线去看待他们,从而使得童年时代的孩子减少孤独、不自信等意志上的欠缺。在十九世纪初式亭三马写的反映当时日本风土人情的《浮世风吕》中,他认为:“天下之中,洗浴是教育的最佳捷径。无论你是贵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洗浴之时人人都赤身裸体,同降生时一样,这种裸身的交流交往,使人忘却高低贵贱,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佛教境界。”
日本的澡堂是一个休息的场所,更是一个社交的场所。因此,尽管日本人家中都有自己的浴室,但仍有许多日本人喜欢到付费的公共澡堂里去洗,为的是寻找伴侣,寻找说话的人。
或者感受腾腾的热气,闻闻干燥的毛巾香,听听洗澡时的泼水声和木屐“啪嗒啪嗒”的声音,大声说话的声音,呼朋唤友的声音,这些都是他们习惯和熟悉了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密感,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血缘关系。尽管素昧平生,但却可以很轻松、自由地交往。这里不带任何社会背景、等级差别、地位歧视,完全是“个人”与“个人”的交往,在日本被誉为“无遮无掩的交往”。
三、日本温泉沐浴法
在日本有一句流行语,叫做“酒喝三家,澡洗三次”。泡温泉一般是晚饭前一次,可洗掉一天的疲劳,睡觉前一次,可睡个好觉,第二天早上泡一次,可增加精神体力。泡温泉的正确方式是讲究次数而不是时间长短。日本式的温泉浴洗法是先在浴池边的水龙头处将身体用香皂冲洗净后再入浴池,一般浴池旁边都配有剃须刀、吹风筒、毛巾,高档的还有免费按摩椅等设施。入浴池泡浸时间,热温泉(43℃-45℃)一次5-10分钟,温热温泉(40℃以下的)以20-30分钟为宜。入浴后,不要马上擦洗掉身上沾染上的物质,以免减低温泉浴的作用(皮肤敏感易起斑疹的除外)。泡浴后用干毛巾擦干,静静休息30-60分钟,当然,注意不要着凉。另外,由于吃饭前胃液的分泌受到压制,饭后心跳会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因此,肚子太饿或太饱都不宜马上入浴,要稍事休息。
如果说是日本潮湿的地理气候、紧张的工作结构迫使日本人每天不得不入浴,以此清洁肌肤、放松身心的话,那么,当沐浴变成日本人结交朋友、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时,沐浴就成了日本人特有的生活乐趣和人生享受,同时,也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沐浴文化。
谈日本的温泉旅游文化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温泉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本文沿着日本温泉旅游文化发展的足迹,阐述了日本温泉旅游的种类和形式以及多功能综合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温泉;旅游;文化;发展;趋势
日本列岛由于火山众多,所以温泉资源非常丰富。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用温泉抵御自然的寒冷并温暖身心的习惯。后来温泉成为社会交流、互相交换信息的场所,最后逐步演变成现代的精神放松、内心抚慰型综合温泉旅游形式。所以温泉不单是一种旅游资源,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日本的温泉旅游既没有名山大川、人文古迹,也没有世界遗产那样的文化,更没有悠久的历史题材。看似极为单纯的温泉旅游,每年却吸引游客达亿人次以上,也就是说日本国民每人至少一年一次以上住温泉旅馆洗温泉。在日本,和温泉有关的娱乐、饮食、购物、疗养等旅游形式花样翻新。温泉旅游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场。 一、日本温泉旅游发展的历程
日本人开始泡温泉,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绳文时代(约6000年前)。江户时代温泉不仅是人们洗浴和消闲的手段,而且还用来防治疾病。“汤治”(温泉理疗)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流传,农闲期人们积聚在温泉地,通过泡温泉解除劳作疲劳。趁去神社参拜之际到各地游山玩水,下榻则为有温泉的旅店。在当时,带有温泉的简陋住宿是现在温泉旅馆的雏形。
日本人的世世代代和温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在明治开国以后,由于崇尚西方文化,出现过排斥传统文化的思潮,一时间温泉疗养被视为狂想和不科学的习惯。特别是进入昭和40年代(1965年开始)日本掀起了团体旅行热,不管是都市还是偏僻的山村都大搞温泉开发,建造大型温泉旅馆和大宴会厅。
可以说温泉旅游起源于朴素的形式,由最初的入浴抵御严寒、消除疲劳到治疗疾病、神圣信仰,逐渐演变到巡礼和游山玩水,进一步发展到洗温泉兼有参拜神社、迎送宴会等多种内容的旅游形式。
二、温泉的种类和泡温泉的形式
顾名思义温泉是地下涌出温水的意思,但不是所有温水都能成为温泉。过去认为涌出水的温度高于当地的平均气温就可以称为温泉。但由于各地的气温不一样,比如北海道和九州的温差就很大,所以按照气温的温泉定义法出现了各地泉水温度不同的缺点,已经不用了。现在的温泉定义法确定:地下涌出温水的温度在25度以上,或者在其温度以下但含有一定成分的水源定义为温泉。
日本是多火山、多地震之国,因而温泉种类繁多。温泉随着季节的变化可分为春泉、秋泉、寒泉等;按照成分还可分为单纯泉、食盐泉、碳酸泉、硫磺泉等;按照洗浴方法又可分成蒸气浴、沙泉浴、泥泉浴等;按照常见类型可分为疗养温泉、露天温泉、混浴温泉等。
所谓的疗养温泉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积蓄的身心疲劳,和烦恼,通过反复的入浴和温泉地的气候、环境、运动、饮食和其他物理疗法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从而达到对慢性疾病的治疗目的。
露天温泉顾名思义是暴露在大自然中的洗浴场所。设计人员在建造露天温泉时动了很多脑筋,根据地形、自然环境把露天温泉修得各具特色,同时也注意遮挡,大可不必担心被人窥视。露天温泉有的修在绿色世界之中,使沐浴与欣赏大自然融为一体,置身于露天温泉中的人可以眺望四周的连绵山峰、茂密的林海,让人全身心放松有一种解放和超脱之感;
三、多功能综合发展的日本温泉旅游
在日本国内旅游中,温泉旅游是一大项目。现在温泉旅游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那种只要有温泉设施就不愁游客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以旅行社主导的大量集客、大量消费的经营方式已显得过时,而是要如何适应新的旅游理念、满足个人旅行者的需求以及外国旅行者的要求。
(一)策划开发综合旅游商品
温泉旅游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泡温泉解除疲劳。但是,要使温泉旅游长盛不衰还必须注入新的旅游观念。如果温泉旅游只泡温泉,那是不完全的,还必须有综合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策划。其商品构成有三大因素,即交通工具、温泉地、季节。第一是交通工具。温泉旅游大多为一日游或二、三日游。一日游的交通工具,团体多是乘大巴士或者利用城市轻轨电车;个人或家庭多是私家车。第二是温泉地特色。旅行社向游客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如温泉的历史及有关传说、泉质成分、设施及膳食内容等。游客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温泉,有无露天浴场,有无健身和美容功能、膳食有无特色等,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不同价位预定饭菜。第三是季节性。
(二)温泉与医疗养生相结合
这种兼温泉、医学理论和运动生理学相结合的多功能经营方法,又为温泉习俗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该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温泉圣地又出现了集温泉旅游、现代医学、运动生理学为一体的新型“保养馆”。旅游和健身两种理念的有效结合,不仅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情趣,而且又为养生保健开拓了新的途径。而多功能综合发展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建立温泉商业街。
温泉大多位于绿色环绕的山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近年来随着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发达,著名的温泉所在地已成为旅游胜地。
日本的温泉经营正在面临变革。为了适应个人游客的需求,地域市街的活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构筑优美安全的街景,使游客浴后能漫步在小桥流水的街道上,能欣赏优雅的街心风景。把温泉所在地办成宾至如归的地方是温泉地的使命,同时也是对游客的一种服务。
对游客来说温泉不仅仅是入浴场所,也应成为人们娱乐、旅游消费的场所。所以温泉旅馆所在街道的繁荣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入浴后能在恬静优美的街道散步、领略当地的风情、品尝当地的土特产等已成为温泉旅游地的魅力。
温泉和地方文化的创新和开发,不仅是街道景观的开发,更重要的是那些深藏在历史和生活中的、内在的、似曾相似的普通的东西。这些才是生活中的观光,才能使观光者产生故地重游的冲动,以至想在这里生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心理和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泉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旅游形式。日本的温泉旅游的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与现代都市文化迥异的乡土文化,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曹志伟.日本旅游文化[M].西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大悟.日本旅游业评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苏杭.日本的新发展战略[J].观光立国.当代亚太,2004(6)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第五周:复习“数据库设计”理论
第六周:基本框架完成,确定使用技术细节
第七周:完成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完成部分论文
第八周:完成前台界面的设计,完成部分论文
第九周:进行程序测试,继续编写毕业设计论文
第十周:继续进行程序测试,继续编写毕业设计论文
第十一周:整理资料、文档、图表等,修改毕业设计论文
第十二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打印,按要求装订
第十三周:软件验收和准备毕业设计答辩
第十四周:毕业设计答辩及成绩评定
7、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
[1]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2]蔡加珍,刘伟华,关于网络时代旅游业发展,旅游科学,2000-03:14~17
[3]钟海生,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旅游报,2002-04-19
[4]张俊霞,网络化时代旅游业的变革与重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2~44
[5]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6]张俊,广东能成为旅游业的“信息省”吗?中国旅游报,2002-04-21
[7]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8]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9]丁力,旅行社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李志庄,Ctrip直面“新旅游”,中国旅游报,2000-03-10
[11]蒋国庆,焦芳,成长中的电子商务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2]周树青,电子商务情景案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13]曾强,中国电子商务蓝皮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4]旅游网络的反思,中国旅游报,2002-03-08
[15]Ho, James. Evaluating the word wide web: a global study of commercial sites [J].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97.
[16]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7]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旅游管理,2000-05:17~21
[18]张树民,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0-04
[19]Robert M K. 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spa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22),3:385~406
[20]杨福强,李骏阳,企业网络营销决策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06:27~29
[21]旅游网络,何去何从?
[22]路子,白翠玲,旅行社网站的性能及其发展态势,地球信息科学,2001-04:63~66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随着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市场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旅游市场逐渐细分化。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研究人员开始深入到各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研究中。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老年、青年、女性以及家庭旅游市场的研究中。营销人员将家庭购买决策视为产品开发、定价策略以及媒体选择的基础。
近40年来,家庭决策一直作为国外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间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使家庭旅游的决策过程呈现出不同特点,有关研究推陈出新[2]。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家庭旅游决策中的角色分配和决策模式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家庭收入、家庭生命周期、夫妻冲突与互动等。
以Ryan和Seaton and Tagg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孩子是家庭出游的催化剂,父母非常看重孩子的满意度,孩子不愿意去的地方容易被排除在备选目的地之外。Iliatrault 和 Ritchie的研究发现,孩子影响夫妻间的角色分配,在有孩子的家庭由于妻子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多由丈夫主导决策,在没孩子的家庭多为夫妻共同决策。但是当孩子参与到家庭旅游活动中的时候,更多的则是母亲主导决策。Howard and Madrigal曾经发现,在涉及孩子的娱乐服务活动中,母亲主导信息收集和最终决策的制定 。另外孩子的年龄对其参与家庭旅游决策的程度存在一定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决策的影响逐渐变大。Swinyard 和 Sim有关孩子对家庭决策过程影响的研究中,将孩子分为两组:12岁以下以及12-19岁。研究发现,在信息收集阶段,年龄最大和最小的孩子的影响作用存在重大区别。在Howard 和 Madri-ga的研究中,将孩子的划分为三组:4-5岁、6-10岁以及11-14岁,结果也发现随着年龄段的提升,对决策的影响变大。但是在亚洲国家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孩子要面临高中或大学的升学考试,他们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最小。
旅游需求是高收入弹性的,家庭收入能够影响家庭旅游决策,这首先体现在对夫妻间角色差别的研究中。早在1958年,Wolgast的研究发现,在收入高的家庭更多地由丈夫主导决策的制定。后期Nichols 和Snepenger进一步提出,低收入家庭多由妻子主导决策,中等收入的家庭多为共同决策,而在高收入家庭则多由丈夫主导决策制定。
Bartos指出的,有工作的女性比没有工作的女性参与家庭度假决策制定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一个家庭中,妻子的职业就是照顾孩子,由丈夫主导经济,那么在面对一些昂贵的决策时,丈夫起主导作用。Antoine Zalatan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历与妻子参与决策的程度呈正相关,教育能帮助女性获取有效参与决策的某些潜质。另外妻子工作时间越长,在金钱方面就更具自主权,有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根据资源理论,妻子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作用将逐渐提高,同时夫妻共同决策的现象将更为普遍[3]。
Consenza and Davis和Fodness将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了家庭旅游决策制定的研究中,认为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家庭成员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不同。Nichols 和 Snepenger提出,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向后延续,共同决策现象呈下降趋势。Martinez 和 Polo的研究认为随着婚期的增长、家庭生命周期的延续,丈夫主导决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双方或家庭成员之间熟知彼此的喜好,作决定的时候常为对方考虑,这种熟悉效益促使决策人作出双方都满意的选择,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合作大于冲突,同时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愈加专业化而且倾向于参与划分更细的决策。
3、本论文的国内相关动态
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还是针对整体市场中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的简单描述。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对旅游者动机以及体验质量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显不足。特别是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十分薄弱,通常只是对国外理论的论证和阐述,运用实际案例进行说明的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粗糙,关注的往往只是问题的表象。国内学者一方面顺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对旅游市场作不断细分化的研究,特别是包括家庭旅游市场在内的一些当前蓬勃发展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应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选取实际案例,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处理数据。比较而言,国外旅游研究领域虽长期重视家庭旅游决策研究,但其理论成果的本土化应用仍值得质疑,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行为内涵与表现的独特性。
曾艳丽以长沙市为例对影响城市居民旅游行为的家庭结构进行了研究。笔者以家庭结构为主线,把家庭分为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三口之家、与父母生活的家庭、三代同堂的家庭,同时对各自的职业、人均家庭收入进行了划分。研究指出旅游支出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各类家庭中均不是主要支出,不同家庭结构的出游次数、旅游花费以及旅游意向花费相差较大。不同家庭结构相对一致的方面有:出游动机与目的地偏好山水自然景观、清净乡村、古城古镇等。获得信息的渠道以网络、电视、报纸为主,另外就是亲友介绍,出游时段以周末和寒暑假为主。出游的交通工具选择比例占据前三位的是火车、自驾车和飞机,自驾车旅游受到不同家庭结构的喜爱。
贾静(2003)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家庭的不同阶段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旅游消费行为主要受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孩子的影响,尤其孩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笔者也针对几类新型家庭并进行了简单分析。苏国良、吴必虎以及党宁(2007)首次对中小城市家庭规模和游憩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处于不同家庭阶段的家庭的收入、闲暇时间以及休闲娱乐偏好的分析,得出家庭规模和游憩需求的游憩现状、游憩潜力显著相关的结论[4]。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消费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民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消费现象,根据目前的消费者决策理论和研究视角,虽在个体或家庭旅游消费决策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所面对的主要是西方消费者;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还主要以西方"个体#消费决策的研究思路演进,特有的中国家庭旅游决策实证研究和思考还相对少见! 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还是针对整体市场中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的简单描述。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对旅游者动机以及体验质量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显不足,特别是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十分薄弱,通常只是对国外理论的论证和阐述,运用实际案例进行说明的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粗糙,关注的往往只是问 题的表象。今后国内学者一方面应该顺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对旅游市场作不断细分化的研究,特别是包括家庭旅游市场在内的一些当前蓬勃发展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应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选取实际案例,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处理数据。随着日益发展的家庭旅游对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业,景区和宾馆以及一线从业人员造成的影响是目前一项相对的空白的研究。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了解目前的家庭旅游决策模式对旅游等相关的内容所造成的影响,像这样全面的了解有助于优化家庭旅游。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总结法并联系实际系统阐述了家庭旅游决策,家庭成员及其影响研究的模式研究,在这样的家庭旅游决策模式下对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的影响。
文章框架:
绪论
1、问题的提出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3、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
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家庭旅游决策者
三、家庭旅游决策过程
四、家庭旅游决策方向
五、家庭旅游决策对旅游产品设计的影响
1.家庭旅游决策对景区产品设计的影响
2.家庭旅游决策对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影响
3.家庭旅游决策对宾馆饭店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六、家庭旅游决策对旅游企业营销的影响
1、家庭旅游决策对旅游景区营销的影响
2、家庭旅游决策对宾馆饭店业营销的影响
3、家庭旅游决策对旅行社营销的影响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研究步骤:
1. 研究家庭决策的成员,以及国内外的差别。
2. 研究不同家庭旅游决策者收集旅游信息的过程
3. 研究综合情况下,家庭旅游决策者关于旅游目的地以及吃住行游娱购的最终决定。
4. 研究家庭旅游决策模式下的家庭旅游分别对旅游业,旅游景区,旅游一线从业人员,旅游市场划分以及宾馆业所带来的影响。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实地调查法:在绍兴开元名都大酒店实习了半年,对酒店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分析总结法:对从各个途径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研究的进度安排:
1、 确定课题和指导老师
2、 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修改开题报告
3、 论文开题,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始撰写初稿
4、 . 论文中期检查,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5、 定稿、制订成册
6、 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7、 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Fodness, D. The Impact of Family Life Cycle on the Vac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2):8-13.
[2]Belch,. Willis,. Family Decis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as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House holds Impacted the Family Decision-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2002,2(2):111-124.
[3]陆恒芹,苏勤,姚治国, 国外有关旅游者家庭旅游决策问题的'研究[J],旅游科学,2006,12.
[4]王慧媛 ,国内外家庭旅游文献综述[J],学院学报,2009,06.
[5] 王书霞,沈洋 ,浙江儿童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影响及分析[J],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08.
[6]邱扶东,汪静,旅游决策过程调查研究[J],旅游科学,2005,04
[7]杨琳,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口传研究[M],浙江硕士毕业论文,2002,12
[8]李湘云,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营销策略分析--以成都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0
[9]严艳,周文,张佑印, 基于市场的西安城市家庭旅游决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8
[10] 朱生东,杨媛媛, 家庭旅游的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J],黄山学院学报,2007,08
[11]殷平,蔡安雅,中国家庭出游决策现状及旅游市场营销建议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0,04
[12] 王昕,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06
[13]盖玉妍,旅游企业内部营销理论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4):85-87.
论文名称: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与营造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中国的度假旅游发展到现在,自1992年成立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来,各地方纷纷效仿,大小不一、等级不同,不论去哪里旅游,到处可见“旅游度假区”字样,发展之迅速,范围之广都超出人们的想象之外,但是如此积极的跃进,整体的效益并没有提高,而是在坎坷中进行。虽然对于旅游度假区已经有屡见不鲜的感觉,但是中国度假旅游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因此,度假旅游成为现在很热门的一项研究主题。
而从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前辈们对于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区分概念来看,中国的度假旅游区大部分都不能将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明显的区别开来,在我看来,很多的旅游度假区徒有其名,却并无实质或者说明显的与其他区分的内容。因此,对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就很有必要,在分析的同时能够相对找出一些方法或者措施便是本次研究论文的主要目的。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度假旅游成为今天很热门的一个话题,但是对于它的研究,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从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出发,通过研究,找到现在的度假旅游环境所应该具备的元素与中国度假旅游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外国旅游度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度假旅游环境体系。同时,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营造度假旅游环境所需注意的事项,使整个营造过程中通过最少的损耗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论文提纲
1 文献综述
2 度假旅游与环境关系
度假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环境对度假旅游的反作用
3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类型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特点分析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与国外度假旅游环境的比较分析
4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的营造
发展度假旅游的条件分析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原则
我国度假旅游环境营造的问题思考
度假旅游环境特色的保持
5 结论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给出论文撰写到每一部分的时间进度计划表(要与学院要求的最后交论文时间相吻合)。
序 号 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节点
1 完成论文前半章(度假旅游环境分析)
2 完成论文后半章(度假旅游环境营造)及初稿整理
3 完成论文修改稿及完善
4 完成论文三稿
5 完成毕业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蔡家成.度假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国旅游报.
2、Chuck .向萍.度假饭店的开发与管理(第二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龚立仁.旅游度假区 路在何方.中国旅游报.
4、黄向,苏丹.旅游英语.21世纪旅游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暨南大学出版.2009
5、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姜红敏.度假旅游相关概念界定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第12期
7、刘家明.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
8、骆文韬.走向21世纪的中国度假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9、Robert Christie Mill.李正喜.度假村管理与运营.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10、王运姣,王琪.关于度假旅游的研究评述.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5期
11、肖红艳、李琦.论分时度假在中国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5月版
12、徐菊凤.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13、杨铭铎,陈心宇.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14、杨群,盛红.深圳发展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前景分析.海岸工程2003年9月
14、杨霞.龙佑温泉度假区温泉旅游开发.消费导刊,2009(2)
15、郑冬子主编.旅游地理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6、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7、周建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势与规划特点.国外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论文题目:
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景区旅游便没有了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兴起,吸引了人们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但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也有诸多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已经着眼于中国情,对于政府、企业、集体在旅游景区治理中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做出认真的定位。我国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专业人才走出校门,参与到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研究智能光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的佼佼者彭德成著有《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并发表了大量文章,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问题研究的较为全面,并拥有其独特的见解。在《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中,他详细论述了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现在主要几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背后的利益纠葛等关键问题。但他也在书中表明,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命题具有长期研究的意义,它不应该被轻易定性,对他的研究也十分任重而道远。国外的旅游业起步早,尤其是欧洲的旅游业发展的最好,无论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遗产环境的保护都做得非常好。国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比较全面也比较先进,创新之处也很多,但可持续和人始终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取这个题目对于旅游景区的科学治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旅游景区治理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焦点,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加之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处于了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尴尬状况。因此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给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进的保护带来不良影响,旅游业的混乱与其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主旨背离愈远。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深入研究,能够发现现有治理模式的弊端,找出对应的策略,从而对旅游景区的治理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国内目前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总结在旅游景区治理这一问题上的先进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调查的结果辨清利弊。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已有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优缺点,理清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利害关系,寻找到更加科学的治理模式,以期改善我国在旅游景区治理上的混乱状况。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问题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论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阶段,选题和搜集整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学士论文,并对参考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第二阶段,阅读参考资料,撰写提纲和开题报告,并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初稿,参考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第四阶段,论文定稿,进行答辩。
1. 文献阅读
2. 综合分析
3. 对比总结
四、参考文献
[1] 彭德成. 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69-124.
[2] 王国新.唐代剑.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2-37.
[3] 王建春.任丽君.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23(1):87-89.
[4]王三忙.李树民.基于交易成本节约视角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科学,2006,(4):34-35.
[5]陈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择[D].厦门:厦门大学,2006:1-8.
杭州千岛湖开元度假村; 【摘要】 <正>本着"打造华东第一度假村"的美好愿望,度假村从筹建伊始就诚邀美国WATG、HBA和香港BELT COLLINS等国际顶尖设计公司分别担任度假村的建筑规划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自2004年4月30日开业以来,酒店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餐饮和一流的服务深受中外商务、休闲客人的称赞,以绝美的风景和浓郁夏威夷度假风情赢得了"东方夏威夷"之美称。
155 浏览 5 回答
161 浏览 3 回答
263 浏览 5 回答
210 浏览 5 回答
311 浏览 4 回答
258 浏览 4 回答
282 浏览 4 回答
182 浏览 5 回答
357 浏览 4 回答
291 浏览 3 回答
360 浏览 2 回答
187 浏览 3 回答
84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2 回答
167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