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秩序感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时尚育儿圈子2018年10月25日 · 《时尚育儿》杂志官方账号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文|鲁鹏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教育畅销书作者)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将面对一个相对子宫来说更为广阔的空间,将看到更多的人、事、物。慢慢地他会将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人事物当成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孩子只有在一种有序的环境中才能感觉到安全,才能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和人事物的深入感知。其实每个孩子出生后,内在都有一项基本的需求,并透过这个需求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秩序感。孩子秩序感的表现孩子 2 岁以后直到 4 岁左右,在此期间他的秩序感非常强烈,对物体摆放的位置、事情完成的顺序以及物品的归属等问题会有极强的“执念”,他会很坚决地维护他认定的秩序,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改变。其实从出生一直到两岁左右,孩子都处在一个秩序敏感期里,不管做什么事,他都遵循着某种秩序,比如走路要走固定路线,做事要有固定次序,包括穿鞋先穿哪只脚、脱袜子先脱哪只脚等,都会因为他的逐渐熟悉与熟练而变成固定的模式。只有这种有秩序的生活,孩子才会认为是正常的,任何一种随意打乱秩序的表现,都会给他带来不安。秩序感的重要性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孩子天生都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帮他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分辨与判断。即便是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也会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一旦他所熟悉的感觉被破坏,他也将会陷入烦躁中。这其实很好理解,孩子原本是从一片空白开始摸索的,逐渐熟悉所处的环境并在内心建立起秩序感。秩序感的存在会让他感到很安全,特别是环境中还有可给予他安慰或保护的人和事物。当他逐渐熟悉这个环境后,内心会慢慢安定下来。而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会觉得这个环境加入了陌生内容,内心的秩序感也就被打乱了,这会给他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慌,他会以哭闹、愤怒、情绪暴躁甚至是生病等来表现内心的不安。当孩子拥有秩序感时,他就知道每件物品应该放在哪个地方,即使“闭着眼”也能拿到想要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他能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其心灵可以完全融入这个环境中。如此,他自然会感觉到安全、快乐。这里的“秩序”,不单指物品应该放的位置,还包括遵守生活规律,对物品进行分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当孩子在环境之中建立内在秩序时,他的智能也在同时逐步建构。秩序感是孩子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从道德角度来讲,秩序感也是孩子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孩子对整齐的东西感到满意,对被打乱的东西会有急躁的表现,是因为他能理解整齐的是正确的,混乱的是错误的,所以他更追求整齐的、有秩序的,追求完整的、完美的,从秩序感中,他体会到了事物有好坏之分,行为也有对错之别。如果其秩序感能够正常发展,显然会有助于他的自律感的形成,通过巩固秩序感他也将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举动。相反,如果成人错误地理解了孩子对秩序感的追求,认为他矫情、任性、故意找茬,不仅无视他的需要,还训斥、指责他,那孩子内心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就会被打压下去,自律感的萌芽也就会被破坏,最终也会导致孩子在遵守规则和道德发展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父母应该怎样做理解、顺应、满足 面对孩子对秩序感的追求,父母要理解他的需要,尽量满足孩子对秩序的追求。如果孩子要求按照某种秩序去完成某件事,在安全和不违原则的情况下,让他按照自己认可的顺序去做就好。只要有条件,就要让他尽情享受到那种“完美”,保证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陪伴、聆听、认同 当孩子因某种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有情绪时不要手忙脚乱,要平静地陪伴他,听他“抱怨”,告诉他我们很理解他的感受,认同他的情绪,允许他发泄。采取强硬措施打破孩子内心秩序,就无法让孩子的幼小心灵体会到成长的美好,甚至不再有勇气去探索未知。孩子在一些小事上的执着让成年人觉得无法理解,但这也恰恰是孩子在这个时期的特点。他通过不断重复已确定的秩序来巩固自己的安全感。因此我们要顺应孩子与生俱来的秩序感,读懂他的每一个行为,从而帮他更好地成长。*本文系《时尚育儿》杂志约稿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妈妈圈微报——《时尚育儿》杂志旗下母婴app,最懂你的育儿灵感探索平台,为孕、0~6岁孩子的妈妈们随时随地提供试用、抢购、资讯平台,让新手妈妈的育儿生活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