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赋在内容上的变化。
1、西汉时期的汉赋,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东汉辞赋家张衡的《归田赋》,它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它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辞赋由事类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
二、汉赋在体制上的变化。
1、手法。
(1)、西汉时期的汉赋,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2)东汉辞赋家张衡的《归田赋》,开启新风,注重抒情。使用雅致精炼、平易清新的语句。风格开始由叙事大赋转入抒情小赋。
2、词句。
(1)、西汉时期的汉赋,辞藻丰富华丽。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2)、东汉辞赋家张衡的《归田赋》,不再追求气势的铺排、辞藻的堆砌,而类似于四六句骈文,开了骈赋的先河。
3、抒情。
(1)、西汉时期的汉赋,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2)、东汉辞赋家张衡的《归田赋》,融情于景,不再讽谏。作品流露出对长期官宦生活的厌倦感情。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感情。最后写企心淡远,纵心物外的情趣。以宁静、适意的生活环境,与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扩展资料:
原文:
《归田赋》两汉: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释义:
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美好的仲春时节,气候温和,天气晴朗。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龙鸣般唱,在小丘上虎啸般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鱼。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虽然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张衡是一位有多方面建树的人物,他既是一位有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文学家。他的《归田赋》就是一篇备受后人赞赏的作品,被称为短篇中的神品。这篇短小精粹的小赋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的厌恶之情和企心淡远、纵心物外的情趣。
当时正值东汉王朝全面崩溃的前夕,政治极端黑暗,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祸国殃民,愈演愈烈。再加上连年灾害,弄得田园凋蔽,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面,张衡既无力改变,又深恶痛绝,因而不得不进行人生的反思,寻求自我解脱的道路。这种思想情绪发而为文,便写出了这篇《归田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