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该办法以概括加列举的方式,界定了包括剽窃、抄袭、侵占、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买卖论文等在内的七类学术不端行为。
1、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此《办法》规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这就是说,凡是高校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准则和学术诚信,都是应该查处的学术不端行为。
当然,这只是定义,并不是查处学术不端的具体依据。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语: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至于什么是学术准则,什么是学术诚信,范围实在太广,内容实在丰富,所以还得有细化条款,《办法》中也有相应规定。
2、学术不端行为有哪些?
这才是重点啊,你注意。《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经调查,确认被举报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一)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七)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3、认定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
有人可能认为,如果对不上这七条,岂不是算学术不端,就可以大胆而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种理解大错特错,因为《办法》规定的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比这种理解的范围要宽得多。
如果将上述七款内容分一下类,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涉及成果方面的行为,这就是前三款。总之,不能造假,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一切应该都是真的,都是自己的,不能造假。
第二,涉及署名方面的行为,这就是第四款。总之,不能无中生有,研究了才能署名,没有研究就不能署名,也不能是参与研究了不署他的名。
第三,涉及成果使用的行为,这就是第五款。总之,不能编造学术成果,有什么成果就是什么成果,不能编造成果,不能把别人的成果写成自己的成果。
第四,涉及论文买卖的行为,这就是第六款。总之,论文应该是自己写的,不能是别人写的。不过,要鉴别这一个那是极其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