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赏识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提倡以鼓励、宽容为基本态度的教育方法,现已被应用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分析,阐述了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此提出了家庭中赏识教育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赏识教育 家庭
近些年来,“赏识教育”在全国各地崛起,教育家们对此各执一词,褒贬不一。在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中,“赏识教育”这一观念也得到了很多的反响和实施,教师们也各自对实践的检验对这一教育态度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和如何将其合理应用到教育中的意见。然而,对其进行关注的也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群,以学校教育为主要载体。但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如何看待“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该如何取舍“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此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阐述和归纳性的总结。因此,本文将对赏识教育做一些个人的理解和评价,并对其如何在家庭中得到实施提供一些建议。
一、赏识教育所谓何物
1.周弘与“赏识教育”
提到“赏识教育”,就不得不说到周弘。现今对赏识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者,大多数人都认为赏识教育正是源于这个父亲对教育的感悟。周弘是南京的一位普通工人,面对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周婷婷,他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就此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用心的培养。2001年周婷婷进入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盖特劳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2002年成为2001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的杰出女性之一。周弘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家长的心态,从心灵深处物无条件的相信孩子“行”!他坚信对孩子就是要赞扬、肯定、夸奖,批评和否定是孩子的“杀手”,对于孩子要竖起大拇指,说“你能行”,“你真棒”,甚至要“无中生有”,他反复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并称其为“赏识教育”。
周弘的这一观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甚至有人宣称“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称周弘为“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对于此,笔者并不认同,认为下如此大的定论还是需要深思和考量的:
首先,对于赏识教育的想法,并非是最近才有的,我国很早也有诸如“寓教于乐”之类的说法。清代颜元,他在四百年前就有过一句至理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不难看出,这已是典型的“赏识”方法。在国外,斯宾塞也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主张让儿童在快乐的情绪中掌握知识,认为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个性和智力的发展,而要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就需要父母给予肯定和支持,让家庭营造出一种和睦愉悦的气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都是“赏识教育”先例。既然如此,怎么能说赏识教育是由周弘创始的呢?更无从谈起教育理念的“发明”。
其次,关于“教育理念”一说,是否得当也值得商榷,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所说,“教育理念”是一整套教育理论,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验证和实践研究,现今所谓的“赏识教育”,只是一个父亲对自己残障孩子教育的经历总结,顶多可算作是一种个人的教育经验或是体会,何以上升到理念的层面,又如何能够如此轻易的就将其推广到所有普通的孩子身上?笔者认为,关于现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的观念,是周弘自己通过实践对其进行的一种理解,代表着他自己的思想,而“赏识”这一概念本身,这一教育观念本身,每一位学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不能将这一古已有之的教育方法因一人之说而定义,“赏识”本身所涵盖的教育思想是宽广的博大的,不能以偏盖全。
2.关于“赏识”的教育思想
《辞海》对赏识的定义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赏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爱,是一种心态,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和观念,更应成为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赏识教育即是提倡以信任代替怀疑,以宽容和耐心代替焦虑,以关爱和容纳代替不停的指责和贬低。它要求教育者无论是孩子表现与否都能够给予孩子信任,看得起。赏识孩子不是停留在行为和表面,也不仅限于一方对另一方,而是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念,通过他人的赏识让孩子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肯定自己,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不灰心却也不骄傲,成长在一个快乐积极的心态之下。
很多人片面的把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和赞同,认为赏识就是等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称赞或是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也给予肯定。孩子的心中自有一个天平,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自身的评价,不需要家长盲目的或是敷衍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赏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唤醒和解放孩子自身的力量,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被他人尊重和需要的人,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而不是渴望父母或是师长表浅的夸赞。赏识教育并不是等同于一种技术或是行为本身,而是一种教育的情怀和修养。教育的成功是让孩子内心形成一种强大的自我,使其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这才是赏识的目的,而非单纯的对与他人肯定和赞扬的追求。
二、赏识教育的儿童心理学基础
1.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青少年期的儿童在生理发育上十分迅速,2―3年内即可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使得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的状态,容易引发种种的心理矛盾出现。与此同时,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对他人的评价十分的敏感,强烈的我向关注,以及很强的自尊心都使得青少年期的孩子迫切的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广为常见的情绪困扰之一就是自卑感,自我评价过低,常常处于一种既敏感又掩饰和否认自身缺陷的状态,有时还表现出来较强的虚荣心。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例如焦虑、抑郁、孤独等等。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家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更加需要注意帮助其处理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机制。
2.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
精神分析学派十分重视人的早期经验,尤其是儿童时期在原生家庭所拥有的早期经验,他们认为成年之后的许多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早期孩童时期所有过的创伤或是特殊经历。由此可见家庭的成长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不可泯灭的强大作用。与家庭内部成员的感情,家庭的和谐相处,成长环境的健康和积极,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内部,不仅是对待孩子,成员之间学会互相赏识,营造一个温馨宽容的氛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适当的肯定与及时的称赞都会为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机制、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之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
3.从行为主义的理论角度
无论是幼年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都有着人类拥有的共性。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观念和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强化。儿童做出了正确的举动,家长予奖赏性的强化刺激,就会使得他今后做选择时倾向与这个正确的举动;同样的,当儿童做出错误的行为,家长予以惩罚即负面的强化,就会使得儿童对这一行为予以回避,今后避免再犯。而“赏识”无疑也是心理强化的一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是表现优秀时,家长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赞扬和反馈,这样能够促使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同时也要求一个“赏识有度”的原则,行为主义学派的实验证明,当强化一再出现进行刺激时,所起到的作用就会渐渐变弱,因此,“赏识”也需要一个正确的强度与途径,关于此笔者将在后面的实施措施中予以补充。
三、关于正确赏识的建议
1.“先识后赏”,有原则,不盲目
“赏识”,只有在“识”的基础上去“赏”,才是真正的赞赏。教育终究是一种理性的事业,只是为了夸奖而夸奖就是让孩子觉得不真切,不诚恳,从而引起反感。讨好的赞扬只能让孩子感到家长的虚伪,这反而会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心,收不到好的效果。赏识并不等于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赏识不需要一味的顺从和宽容,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缺乏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去肯定,针对于某个具体的方面,而不是泛泛的说一些“你真乖”“真棒”之类的空洞表扬。
家庭是孩子接触时间最久状态也最为放松的成长环境,父母一步步看着孩子成长,有责任也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内心,多沟通从而观察到他们真正的想法。相对于学校环境来说,家庭里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然而家长是可以的,那么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赞扬和肯定就更应有具体性。如果一个孩子很少受到家长的赞扬,那么家长突然性的转变,随口就夸,只会让孩子觉得虚假,无所适从。还有些家长为了赞赏而赞赏,孩子还未取得成功,就敷衍的夸奖以示鼓励,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让孩子不再信任所谓的夸奖。大多数的孩子都有较为正确的自我评判能力,无论是来自于老师还是同学的,都会对自己做出的成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只有真挚的,确得其所的称赞才能直入人心,让孩子感动并建立自信。
2.接受差异,信任和尊重
前面已提及,周弘在对赏识教育做宣传时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太认同。首先,不能够奢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大师,都是天才,这是不切实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十指尚有长短,更何况人呢?同在一个班学习的孩子,必然有好有坏,即使将来从事了自己所喜欢的行业,也未必每一个人都能走到领域的尖端。其次,难道赏识孩子是因为抱着每个孩子都是大师,都是天才的信念?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赏识就是单纯的对其值得肯定的行为予以夸赞,即使他仍不如人,每一点由努力而来的小的进步都是值得去赏识的。
3.张弛有度,过犹不及
“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切忌用过了头。现今的媒体和教育界,为何总用独生子女的种种做文章,总是发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问题,就是由于在中国这么一个计划生育的特殊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运而生的种种问题。事实上,当今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在“赏识”孩子这方面做的不错,却是误解了“赏识”的真正含义,认为爱孩子就是顺从,支持孩子就是有求必应,每当孩子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就大肆的宣扬和夸奖,甚至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长此以往,怎能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正所谓“过犹不及”,赏识教育就像孩子的甜品佳肴,食之适当为好,用的过量必然会带来恶性后果,更不能让其成为“唯一”。
4.身教大于言传
心理学之所以强调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幼儿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学习速度和同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人生观、价值观又都处于十分不稳定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长期所处的环境,其成员的性格、行为都是一直在孩子眼里心里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忽视。
5.在批评中“赏识”
很多关于赏识教育的文章都将赏识归结为表扬、称赞,认为批评就不是赏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学生被老师批评也可能是带着赏识的批评。“合理批评”也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批评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尤其注意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批评和惩罚要有理有据,针对某一件事情,让孩子能够信服,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对孩子其人格本身大打击一通。另外,对孩子进行了批评和惩罚之后,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孩子改变,允许出现反复或是需要时间,正如教育研究者们所讲“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毕竟,家庭是孩子能够获得宽容的最后保障地,他需要被接纳,需要时间去改正、进步。
四、总结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发展至今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不仅仅是能由某一个教育经验或是某一个成功的方式方法就能予以说明的,它值得教育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下去。现今的“赏识教育”热让很多家庭和教师对这个教育思想烂熟于心,但却未必理解了其真正的含义和精髓。笔者本着对“赏识”这种教育的态度表达了一些看法和实施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家庭教育起到帮助作用。另外,本文只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看待赏识教育态度的应用,虽然关于赏识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和教师该如何实现的措施已经有很多研究文章,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或是对比或是调和为一致,此类的研究并未多见,比较欠缺,因此,今后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也可朝向这方面发展和深入下去,以达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
参考文献
[1]欧阳维建.呼吁符合人性的家庭教育[J].南方周末(文摘博览),2002,12
[2]许传利.糊涂父母“糊涂的爱”[J].家长学校(家教误区),2006:21
[3]易小平.家庭教育中的“七忌七重”[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5(9):52
[4]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报,2008,6
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赏识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围绕发现学生优点这个环节展开,教师在其教学活动当中要以一个赞赏的眼光来鼓励学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赏识教育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赏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运用
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它在教育教学当中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还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本文采用多种方法,针对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赏识教育的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所谓赏识教育,其主要将尊重人体作为一个必要条件,使得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承认,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并给予其充分的激励和引导。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人格健康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不仅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认可程度,也是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与心理认知的比较。学生的自信从何而来,来源于师长的有效的信任,对于学生主体来说,其在听到教师的表扬之后,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2.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内在动机的核心就是“认知动机”,这样一种形式上的动机会在较大程度上产生驱动力,不仅是追求信息方面的驱动力,也是学习活动本身的驱动力。通过赏识教育,能够不断对于学生进行奖赏,从而较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并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在学习过程当中具有内在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进步。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处于性格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意识还处于发展当中,并且年轻气盛,难免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一定的矛盾性,在一些时候,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烦恼,或者进行情感交流。对于教师而言,其本身就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教师的行为会对于学生性格的发展方向带来重要的影响,更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运用赏识教育来营造民主自由的班级气氛,能够强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走向人生的舞台。
二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适时原
则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情感变化的不同表象特征来进行表扬,譬如说对于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项目,有的同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多年的经验,在成绩评定的时候会拿到高分,难免会喜形于色,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当给予赞扬性赏识,要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自己的情况,认清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每个人爱好的运用项目也各不相同,很容易就会出现层次上的分化。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需求,一旦发展某个同学身上存在情感盲点,就应当及时予以剖析和激励。
(二)适度原则
就教育本身来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表扬和批评是同时存在的,不能将其分离开来,或者过分偏重于某一个方面。赏识教育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适度原则,就是将表扬放在一个主要的层面上,然后将批评放在一个辅助性的层面上来,使得受教育者的人格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使其能够认清自身的价值所在。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要想正确运用赏识教育,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的需要来进行表扬与鼓励,而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勉强进行赏识,这不仅有悖于赏识教育的初衷,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使其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
(三)真诚原则
很多研究与调查都能够看出来,过分夸张的表扬对使得学生的耐性降低,失去挑战性与竞争性的意义,有的教师在表扬的时候只会使用几个空洞的词汇,如:你真行、真厉害、太好了、妙极了这样的夸奖,在学生眼里,这样的夸奖无异于一种敷衍的态度。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微微颔首、伸出大拇指,或者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够表达出来教师的欣赏之意。
三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
建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就是将对于学生的上市纳入到教育教学系统当中来,不论学生以往的成绩如何,都应当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念头。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切勿当着诸多同学的面来责罚某一个同学,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得被责罚同学的心灵受到创伤,也会使得其他同学内心感到恐惧。教师本身应当具有较为强烈的进取之心,也要有高超的体育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内心钦佩于老师,才能够接近教师。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让学生看清自身存在的潜力和价值。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之中找到自己的长处,找回自信,树立自尊。
(二)充分挖掘体育教学资源中的赏识因素
体育作为一种充满着社会文化现象、崭新身体与智力的学科,其中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欣赏体育所带来的美感,无疑能够领略到这门学科所带来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从竞技角度来看,体育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和运动员本身所发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一种美感,以友谊为主的体育竞赛,彰显了一种情谊之美;以比赛胜负为目标的竞技中,则彰显出来一种斗志。并且运动员在赛场之上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美!从表演角度来看,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还是全运会、民运会等,其开幕式当中都能够看到较为丰富的'艺术节目,艺术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崭新了生命的蓬勃与朝气。通过体育学科的开展,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动态和谐之美的世界当中,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最佳时期。譬如说,当教师通过图像和影片为学生介绍国球——乒乓球的时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演示相应的动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教会学生怎样打乒乓球,还能够传递一种爱国精神与竞技精神,从而使得学生充满激情,带着饱满的精神去进行学习。
(三)教学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
实行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一个发现的眼光来发掘学生的优点,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那么赏识教育的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凸显。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和语言谈吐来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体育教师应当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热情,并不断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有的学生反应能力较差,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依旧要予以其一定的鼓励。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梦,并且在学生完成动作之后及时给出评价。具体而言,在每一节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找一位或者几位同学带领其他同学做热身运动。当然,由于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并不喜欢说话,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要予以更多的鼓励,多给他一些机会。教师应当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自己应有的高度。
(四)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事实上,对学生的尊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会在课堂上以批评和指责学生为主要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仅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带来很大程度上的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厌恶体育这门学科。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起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肯定和尊重,并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赏识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得到完美地实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蔡广浩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2]沈霞.赏识教育实践谈[J].青海教育,2014.
[3]李彩娥.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预防工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4]李龙元.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儿童自我赏识教育思考论文
摘要: 赏识教育对于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教育者不仅要赏识儿童,还应教育儿童学会自我赏识。通过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创造和谐的家庭赏识氛围、儿童自我赏识与教育者的提醒相结合、指导儿童自我赏识的内容等途径使儿童认可自己,学会激励自己,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儿童;自我赏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赏识教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观念的教育模式,是符合人性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可以应用在各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特别是儿童,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更需要教育者的赏识和自我赏识,从而形成并发展良好的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但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不再一味地追求“严师出高徒”,明白儿童是需要鼓励的,但却片面理解赏识教育,仅把儿童作为赏识的对象,认为赏识孩子就是要夸孩子、奖励孩子,却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儿童不仅是被赏识的对象,也是自我赏识的主体,他们可以自我认识、自我赏识。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深刻了解赏识教育,在赏识孩子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我赏识。即使没有别人的鼓励、夸奖,儿童也可以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自我赏识的涵义
(一)赏识与自我赏识
赏识是一种生命的需要,其中“赏”有欣赏、认可的意思,“识”意为认识、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赏识”解释为:认识他人的才能,给予重视或赞扬。所谓赏识教育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认识并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性,正确地认识儿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对于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从而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手段。自我赏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致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或闪光点并能够及时地肯定或鼓励自己,从而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的自我赏识就是儿童能够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和爱,儿童就要先学会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爱自己。
(二)儿童自我赏识的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1]詹姆斯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到激励的学生的在能力方面会有所提高,克服种种困难,增强自信心。儿童不仅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激励,也需要学会自我激励,儿童自我赏识的本质就是使儿童学会激励自己。
二、儿童自我赏识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学前阶段,儿童由于认知能力水平低,经验不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依赖成人的指挥,很多事情自己不敢主动去做,怕做不好被别人笑话或被成人批评。通过儿童自我赏识教育,使儿童能够接纳自己、鼓励自己,从而自信地去探索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未知的事物,主动地适应新环境、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有利于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传统的儿童教育是针对儿童整体,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希望儿童能够根据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做好每一件事,无法接受儿童的失败,特别是经常将儿童进行比较,这也会使儿童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觉得自己应该跟别人一样,什么事情都要做好。众所周知,儿童之间是由差异性的,我们应该让儿童明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都不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有利于儿童的潜能的发掘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儿童如果能够对自己的智力发展认可并鼓励自己,那么便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掘,并且通过不断地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儿童自我赏识教育的策略
(一)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
善于模仿是儿童的一大特点,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儿童获得很多的知识经验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其中成人特别是父母和幼儿教师是他们喜欢而且经常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并体现在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之中。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要有正确的儿童观。“作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只要教育的手段得法,人的潜能是能够得到充分发掘的。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身上都预设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发展的不确定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2]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让儿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赏识儿童,并用通过语言或行为进行鼓励。如对儿童的优点加以表扬,拍拍儿童的肩膀或抱抱儿童等。幼儿教师也要学会赏识自己,人无完人,教师也不是没有任何缺点的,但要让儿童知道,老师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并能够不断激励自己,使自己得到进步。
(二)创造和谐的家庭赏识氛围
儿童出生之后便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和谐的家庭赏识氛围对儿童自我的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有的父母在家庭中却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过于紧张或过于放纵的氛围,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自我赏识。有的父母抱着“骄兵必败”的心态,吝啬对孩子肯定和表扬,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甚至有时对孩子会冷言冷语。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有一定的依从性,经常根据成人的评价而评价自己。在这种氛围下,儿童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感到压抑和失落,对自己不认可,不能赏识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产生反抗情绪。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评价要一致,儿童做同样一件事情,如果父母肯定,而爷爷奶奶否定,容易使儿童判断不清。另外,可以借鉴国外赏识教育的经验,也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的作品摆在家中做装饰品,客人来了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客人等。
(三)儿童自我赏识与教育者的提醒相结合,做到赏识有度
儿童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对自我赏识的理解可能出现一些偏差,无法正确把握自我赏识的“度”。俗话说,过犹不及,过度的自我赏识即使内容是正确的,效果往往也会不理想,可能会导致儿童任性、骄傲、自负,遇到挫折无法接受。相反,儿童如果对自己赏识不够,容易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如有的儿童觉得自己很强壮,于是在玩游戏时抢夺他人的玩具,还给自己打气说:“看我多厉害,一下就抢到了!”。岂不知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帮助儿童澄清对自己行为的认识,甚至可以与适当的批评相结合,让他知道有些行为不对的,对别人会有伤害,不要盲目赏识自己。对于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的孩子,要多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欣赏自己的优点,并能够以此来激励自己得到更多的发展。
(四)指导儿童自我赏识的内容
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使每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质,有些儿童赏识的是自己的外貌、智力等特质,如觉得自己很漂亮,很聪明,并到处炫耀。其实这些都是先天优势,是不可改变的,对儿童来说仅仅赏识这些是极为不利的。成人要指导儿童赏识自己的个性、进步和努力。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凡事不用统一的标准来与其他人作比较,可以将自己现在的表现与以前比较,评价自己时关注自己取得的进步。要引导儿童正确地归因,总是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聪明,会使儿童过于看重结果,受挫能力降低。我们要引导儿童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后天的努力而不是先天的优势,让他们明白即使先天没有优势,通过后天的努力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美)威廉詹姆斯.对教师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37 浏览 4 回答
144 浏览 3 回答
179 浏览 2 回答
269 浏览 3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213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103 浏览 2 回答
239 浏览 3 回答
271 浏览 6 回答
308 浏览 2 回答
305 浏览 2 回答
203 浏览 5 回答
82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