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公务员一般不存在被辞退的可能。但是为了不出任何差错,联系你参加成人学历考试,重新获得学历,这样的话,万一有什么其他情况,你也可以说的过去。编制就是待遇。高校收入分两块,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最核心的是财政拨款,因为每年雷打不动,而且必须花完。像科研经费其实是很虚的东西,因为本身不能发工资,名义上看着高,但不能花,而且一个预算能好几年,每年都在结转结转。有些985高校,预算100亿,结转能有几十亿,这钱银行比较开心。财政拨款是按生均拨款来的,即使穷如河南,也一万多了,清北能到五六万。就是人头费,一个学生,财政雷打不动就要补多少钱,所以你们看到高校扩招,政府并不积极,因为政府要真拿钱。财政拨款是学校的生命线,但现在改革没完成,很多模糊的地方。比如这个生均拨款,其实是包括了编制人员工资的,但是又不像以前专门列出来,现在的趋势是一笔钱给高校转过去,怎么使用由学校自行决定。所谓在编,本质就是待遇。在编人员工资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省财政的基本工资(如果学校是部署,那就是中央财政,学校是市属,就是市财政,不过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是省属),不多,够活。一般情况下,你入职后,学校财务部门需要将你的信息传送至省财政厅备案,省财政厅那里在你们学校的名册上就有了你的名单,你就是吃财政饭的人员了。然后,基本工资之外,学校负责的你的绩效和补贴,这个就看学校的收入情况了。也就是说,财政在给学校经费的时候,是包含了编制人员的基本工资。比如这次疫情,假设学校因为要退学费,还要还贷款,财务出现问题,绩效会停掉,但基本工资不会停,因为这是上级发的。待遇还不仅仅是工资,人员身份也不同,很多地方博士入编,还需要填写干部履历表,具备国家干部身份。因为你是事业编制人员,你的名单是要上传到上级主管部门(教育部、中科院、教育厅等等),还要上传到上级财政部门。如果要开除你,需要同时去这两个部门更新信息,事到不是很麻烦,但体制内的都知道,这种能没有就没有。事业单位不是不能开除人,而是开除一个人太麻烦,我没有在私企待过,不知道一个2000人规模的企业开除一个普通员工需要什么级别的人决定,但我想应该不用老总亲自出面。高校要开除人,院级党政联席会要讨论,然后上报人事处,然后校党政联席会要讨论,讨论决定后再上报上级主管单位。领导们都很忙,折腾一圈,只要不是非开除不可的人一般也都留下来了。高校对于编制内人员流动非常敏感,这个人如果没问题走了,叫人才流失;如果这个人犯错误走了,说明你们单位有人犯错误了,还是严重的错误,叫工作不力。影响不会很大,但总不是好事,一层一层的向上汇报丢人。编制=雷打不动的固定工资+免于被随时开除的风险。所以,有编制的人底气都比较硬,处级干部指挥不动普通青椒是常事。我们这日常开会,怼领导是常态,当然,怼的都是中层领导,大领导还是没人怼的,不过人家大领导也不跟普通群众频繁接触。或者领导是业界大佬,双肩挑,也不敢怼,这个主要学界的尊卑问题。很多人有误解,因为编制是养懒人,尤其是双非院校。你们是不了解实际情况,那些人不出科研成果,不是编制的问题,你就是不给他们发工资,他们也出不来成果。2005年以前,高校进的人没几个是搞科研的,大量的本科生直接留校教学,正经的硕士生都很少见,逼死他们也出不了多少成果。但是,你还缺不了他们,因为本科生的课要上,教育部又推广小班教学,几十年的师资不可能几年就换掉。没人上课不仅是业务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我们这的上课主力,都是老教师,只能是一步步的新老交替,等他们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