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自然规律;人之道,指人间的法则利而不害指有利而无害;为而不争,指付出而不索取全句以天道喻人道,指为人处事,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多为善而不为恶,多付出而不索取.
拓展资料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应该与前面的内容,全章一起看。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第81章,九九归一,最后这句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也成为全书的总结。本章全文如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中可划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要说明的是,世间常有表面与内涵不一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我们常说的“美丽的谎言”,而没人描绘为“美丽的实话”;“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良的人多不会狡辩,关于狡辩者多非善类;“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只要比较一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就很明了了,本科生博者不知,所以毕业论文常常选题很大很广,“大题小作”,而博士生知者不博,毕业论文选题很小很细,“小题大作”是也。
第二段:“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要理解这句话,先看一则故事: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因此,“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其意思是:圣人不会去积累(名利什么的),但他会因为尽是帮助别人,使自己更加充实,因为尽是给予别人,而使自己更加富裕。这与《道德经》前文里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差不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是老子该思想的实践之一),因此,人愈是忘我愈能保存自己;愈是为我愈要迷失自己,这就是“我”与“无我”的辩证关系。而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思想与此也相似。人生不必要太执着,太执着了反而找不到自我。就象央视播的《七剑下天山》里,游龙剑楚昭南发出的感叹“原本下山是救人的,却反而杀了更多人”,甚至一度叛变。其实他没有错,错的是他太执着了,执着杀多铎,最后变成为了杀多铎而不择手段,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后一段:“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表达的是,“天道不自为主,不自为宰,不自为大”的理念,它说明了,天道给予所有的一切万物一样的对待,是没有偏私,没有亲疏、没有主客之分的,这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善意,是永远与人同在与万物同在的,但万物之中人会去有意的改变世界,即句中“为”的意思了。这句话的后半句“为而不争”是告诫人类的,就是要人类不要太过的与其他万物争,要向天道学习,要“为而不争”,留出给其他万物生存的空间。现在的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其实就是人类没有接受“为而不争”的思想,而任意妄为地发展的结果。有意思的是,《圣经》中竟然有一句话与此句意思几乎一样,圣经里上帝对子民说,你看那地里的百合,没有浇水,没人施肥,它不是长得好好的,照样开花,照样结果。如果降低一个层面,从个人来看,“为而不争”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定程度上意思一样,这是一种在常人看来是无斗志的处事态度,但实际上却是最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