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秦始皇你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依旧带着一身霸气和帝王之风,笑看这在你身后发生的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似乎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一声怒吼:我才是中国的始皇帝。历史的车轮倒回到两千多年前,当灭掉战国时期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时,你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你完成了秦国几代国君的梦想,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你“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历史把你定格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精英之凝聚体——秦始皇。你的统一六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你的专制集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后朝的历代君主尊奉你的制度,一次次的分离聚合推动了中国历史滚滚向前。你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郡县制之先例,你接受了韩非的主张,开依法治国之先河。你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希望“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可是历史却与你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仅仅两世就结束了你亲手谛造的统一帝国。你后悔也无奈,你悲痛也不甘。你不是输给了历史,而是输给了你自己,是你的残暴统治失去民心,从而把秦朝一步步推向“死亡”的边缘。否则就不会有“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感慨,也就不会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场面。有人说: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你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帝王,而在百姓眼里你却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君主。从郑国渠到灵渠,从骊山陵墓到万里长城,哪里没有百姓的血汗与辛酸?哪里没有尸横遍野、饿殍满地的惨状?可是,若没有你,又怎么有杜牧的《阿房宫赋》的盛誉?没有你,又哪里有万里长城的雄伟巍峨?没有你,又哪来兵马俑——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诞生?你给中国文化设置了太多的悬念,你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你给后辈人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去想像阿房宫的繁华峻丽,去体味孟姜女与望夫石的动人传说。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敬畏,敬畏你的严刑峻法;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感叹,感叹你的盖世无双;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思索,思索你的雄韬伟略;你留给后人太多的警示,警示你的仁义不施而导致强秦二世而终。你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是时事造就了你,给了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也好,错也罢,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翻腾的浪花。秦始皇——这个名字穿越了时空,响彻至今。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言人,你的雄才大略,你的非凡气质和过人气魄必将激励华夏儿女重整旗鼓,重振雄风,再展鸿图,再创辉煌。
蓟运河古称鲍丘水,元、明两朝称潮河,清代始称蓟运河。现属国家一级河道,承载着本市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塘沽、以及河北省玉田县等地的行洪。
蓟运河的名称很多,见诸各类史书记载的有十几个.汉代称鲍丘水,因发源于塞外的鲍丘山而得名;隋代称沽水,因其上源与发源于沽源县的沽水相通而得名.到了唐代复称鲍丘水,又在流经潞县东(今通州)与原河道合流,这就是至今在宝坻境内尚存的鲍丘河.唐末五代时期,改称泃河,是以上源的泃水相通而冠名.到了宋代改称潮河,其含义是"潮夕往来",但确切的含义是承上源潮河之水而得名,在这个时期,潮河也从蓟运河下游泄海.古代的巨渠水也从蓟运河泄海.史书上常见的"梁河",是刘仁恭占据梁城(今宁河镇)称号"大梁"而得名.《明史》记载的"梁河","粮河","运粮河",都是今天的蓟运河.明代开凿直沽新开运河转运粮饷,主要是避开海上运输风险.原来往蓟州及辽东运输粮饷,主要是从大直沽转运出海,由北塘海口进入蓟运河.《明世宗实录》记载:"先是海口淤塞,漕舟从天津出海,复折入梁河而达蓟州,道远水湍,舟数败.议者谓:直沽东有二道,一曰新开,一曰水套,北接梁河,径四十里,可以疏浚成河,改由北道,无涉海之虑,谓之新河."此处出现的"梁河",就是蓟运河.潮河的名称经历明清两代.《宝坻县志》和清乾隆年间的《宁河县志》收录的八景之一"潮河银练",就是描绘蓟运河漕运张帆行舟和潮汐波浪素光如练.在宋辽战乱期间,蓟运河为辽所辖,西部的海河曾是界河.在《辽史》对蓟运河有芦水之称,主要以闻名的芦台而冠于水名.元朝定都北京,粮运任务很大,把往通州粮仓运粮的通惠河和连通的潮河,统称为大都运粮河,北京当时是元大都.蓟州防兵军粮,主要来自南方到直沽寨(天津)的转运仓储,先是出海复折蓟运河,后是通过新开河转运蓟运河,直达蓟州.以后《明史》记载出现的"粮运河","粮河","运粮河",皆出自元代.除此之外,蓟运河还有众多的俗名见诸于典籍.如"东路河","白龙巷","沽水","泻肚河","窝头河","北塘河","芦台河"等.潮河称白龙港的典故不仅记载于《方舆纪要》,在明代的《天府广记》也有记载:"潮河在宝坻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源自梨河,泃河,鲍丘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为粮运河,入于海."所谓"白龙港".传说潮河上游有石盆峪,"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水悬崖而下入与潭,潭外为盆,水从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潭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昌平山水记》顾炎武著)想"白龙港"之名源于此传说.在蓟运河流径玉田境内也有长沿河和柳沽河之称.所说的北塘河,芦台河这都出自近代,外国侵略者以主地名给河流命的名.特别是j-p驻屯军在二十世纪初,窥集经济情报所写《冀东综览》和《天津志》都是称蓟运河为"北塘河","芦台河".j-p撰写的资料称:"北塘河的发源地之一,是万里长城罗文关附近的乾河.经遵化州,在果河沿同果河相汇合,由蓟州至白龙港.另一发源地是发源于将军关附近的涧河,在平谷县与朱龙河相汇合,称为潞河,蓟运河.其流域甚为辽阔,所到之处有舟楫之便."民国年间,乘潮火轮船可上行至宝坻,蓟县.当时据日军探测,蓟运河下游河段,平均河阔为二百米左右,水深三十到五十英尺.这就是从汉代到近代,蓟运河的基本变化。
海,是所有外流河的宿命,淇河亦然。
它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在山西流了很短一段,马上入豫,经辉县市、林州市、鹤壁两县一区(鹤壁淇滨区、淇县、浚县),在浚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村淇门入卫河,经卫河汇入海河,奔流入海。
从1∶100万的地图上看,淇河长不盈,大地上轻描淡写的一条毛细血管。
总长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就这两个数据而言,是小河。
但它一路奔流,重复着河的宿命,践行自然的约定,5万年间,先后通过黄河、卫河,奔流入海。
解读淇河,讲述淇河边的故事,最起始的因由是一本反复读过的《诗经》。
《诗经》共305首,有39首诞生在淇河流域。
淇河是流淌在《诗经》里的河流,带着人类最初清冽的纯净。
两年前,我与淇河有一面之缘。
寒冬腊月,“霰雪纷其无垠”,我自安阳结束采访返郑,中巴车穿鹤壁城而过,忽然车厢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全车人都挤到了两侧玻璃窗前,只见淇河大桥下的河水,在飞舞的雪花中,水是蓝的,像晴空下大海的颜色。
这是中原的河吗?怎么可能?惊鸿一瞥,总有些什么让大家的心变得柔软。
乘客们谈论:它是豫北唯一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
江河遍地的远古、中古甚至不远前的现代中原,一条干净的河流不是奇迹,但在当下,它因稀少显得弥足珍贵。
怎么个稀少法?2007年5月18日,鹤壁市水利局副局长肖用海指着海河流域图说:“海河流域就这么几条河,滹沱河已干涸,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滏阳河、漳河、卫河都已污染,涞河还未被污染,淇河在流入卫河前,全流域未被污染。
”而鹤壁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淇河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面水Ⅰ—Ⅱ类水质标准,达到或超过了功能区标准,为我省最清洁的河流之一。
”这又是件曾经平常现已奢侈的事情。
一条河,汤汤奔流,该怎么解读?空间概念上,我曾想沿着河岸,从上游走到下游。
时间概念上,又该如何把握它呢?“淇河文化的概念不是历史考古学的概念,而是社会文化学的概念,非‘时限’意义上的文化认定,而是‘域限’意义上的文化认定。
殷商以至春秋战国时代,是这一地域文化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时期。
”河南学者任骋认为。
殷商以至春秋战国时代,是淇河最阳光灿烂的青春期,搬演青春故事的舞台,不在它的上游,而在它中下游80余公里的地段,太行山东麓广阔的冲积平原,即鹤壁市境内的两县一区,地标城市便是朝歌(今淇县)。
因此,我截取了殷亡周兴的历史拐点及其后春秋战国时间段落,写淇河本身的个性特质,写流淌在河上的不朽诗篇,写河边一城,写城中才女侠客,河与城,城与人,人与河,如何相依相存,同止同息,共同打造了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呈现出绚丽变幻的地域文化。
【今归海河,奔流入海】作为一条外流河,文化意义之外的淇河,其个性特质是什么呢?它源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千回百转,东流入海。
鹤壁地方史志专家王俊智说:“淇河发源地和上游,水流是时断时续,水量也不大。
”由于采访时间的限制,我未能实地见证源头,从当地电视台拍摄的资料片看到,淇河源头非河非潭非泉,只是晶莹水珠,渗出地皮,小水花银亮,三五步后,水渐成溪。
淇河在太行群山束缚中,河谷形状汇集成长的过程,是像所有的河流一样的——高山融雪、雨水、泉水、风化的岩石碎块,井然有序地向河谷汇集,像一条条反射着太阳光的白亮缎带,渐渐宽大,慢慢地向远方移动。
交错的河谷形状像伸开的手,攫住了大地上的一切,最终将这一切交给大海。
然后在海陆交汇的地方,沉积挤压成岩浆,交还给大地,开始新的轮回。
淇河上游奔流于太行山中,水量本不丰沛——近些年又清瘦了很多,有些地段甚至消失,潜入地下。
比如在辉县境内,淇河潜入地下,导致1958年所修的一个中型水库——要街水库完全干涸。
这是包括淇河在内,好多河流都存在的问题,除自然因素导致的水文变化外,重开发利用乏涵养反哺,令河流萎缩以至断流。
淇水东流,经风光旖旎的河头村、水磨村,进入鹤壁境内,即进入中游,水面开阔,水势平缓,风姿绰约。
【人物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
汉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
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
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嬴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
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人物身世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
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
)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
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
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
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
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
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
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
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
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
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
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奢侈生活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
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
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
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
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
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
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
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
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
地理事物的别称。
例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全面一...
中国 地理别称、美称1.火洲——新疆吐鲁番(夏季最热)2.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夏季气温高)(夏季气温高) 3.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盛产水稻,淡水渔业发达 )4.天然大温室—海南、广东、广西(主要果菜生产基地)5.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 农业)6.地上河——黄河下游河段(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太高)7."中国的忧患"—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成灾)8.水能宝库—长江(水能资源丰富) 黄金水道—长江(内河航运价值高)9. 九曲回肠---荆江(河道曲折) 黑色的金子—— 石油10. 工业的血液 ——石油1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12.四大“米市 ” ——无锡、芜湖、九江、长沙13.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铁路线、公路线、航线、航空线14.世界屋脊 就不用说了15. 日光城 ——拉萨(日照时间长)16以下别称献给宝岛台湾(宝岛也是台湾的别称): 亚洲天然植物园(森林面积占岛屿2/3,树种丰富) 海上米仓 (盛产稻米‘蓬莱米’) 东方甜岛 (盛产甘蔗)水果之乡(热带、亚热带水果四季不断) 森林之海 (森林资源丰富) 东南盐库(我国东南部重要产盐区) 17. 南大门 ——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18.祖国的“ 热带动物王国”——西双版纳(热带动物资源丰富) 19.“ 聚宝盆 ”——柴达木盆地 (物产丰富)————————华丽的分割线———以下来自互联网———————————————地名别称我国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本名今名之外,还流传下来各种别称。
有些城市有多个别称常州有4个——延陵、毗陵、晋陵、阳湖。
文人墨客在写诗作文中涉及某个地方时,往往不直呼其本名或今名,而是拐弯抹角地用一些古称或别称来代替,如唐人李白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诗句;宋人柳永有“钱塘自古繁华”的词句;元代周密撰有《武林旧事》;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自号广阳子,其著作名为《广阳杂记》;清人纪昀著有《滦阳消夏录》;清末革命党人秋瑾自号“鉴湖女侠”; *** 有“索句渝州叶正黄”的诗句等。
不知底细的读者面对林林总总的地名别称,确实茫然不解。
其实“锦城”(成都)、“钱塘、武林”(杭州)、“广阳”(北京)、“滦阳”(承德)、“鉴湖”(绍兴)、“渝州”(重庆),等等,都是某个具体城市的别称。
北京,古称“燕京、蓟门、幽州”,因北京是春秋战国时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地,也是汉朝以后幽州州治所在。
秦始皇灭燕后曾在其地置广阳郡,因而北京别称“广阳”。
“直沽、津沽、沽上、津门”都是天津的别称,因天津本名直沽,明朝永乐年间筑天津城后,即别称"津沽、沽上";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其地正当畿辅门户,故别称"津门"。
上海简称为"沪",因境内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又一简称为"申",因境内黄浦江旧称春申江或简称申江。
重庆又名"渝州",因隋唐时曾置渝州于此。
又因重庆全年雾天在一百天以上,故别称"雾都"。
南京是我国古都之一,别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战国时楚威王在此设金陵邑,秦时改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迁都于此,改名建业,西晋时改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
南京简称为"宁",因古时这里是江宁府的治所。
开封也是著名的古都,别称"汴京",汴是古代水道名,唐代在此置汴州;又因开封在战国时为魏国都城大梁,故又称"梁",或与"汴"合称"汴梁".太原别称并州,因太原为汉朝以后并州州治所在。
杭州别称"钱塘",因秦代在此设钱唐县,唐代改为钱塘.南宋时迁都于此,并为临安府治所,故杭州又称"临安".杭州西湖西部的灵隐、天竺诸山,古时统称武林山,故杭州另一别称为"武林"。
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都城,故有“吴中、吴门”等别称。
另外,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城西有阊门,阊门有金阊亭,故苏州还别称"姑苏、阊门、金阊"。
扬州古称"广陵",因秦代曾在此设广陵县;又称"江都",因隋代曾在此设江都郡。
《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之句,于是后来又摘取"维扬"二字作为扬州的别称。
常州有别称"延陵、毗陵、晋陵",因春秋时此地为吴国贵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汉代设毗陵县,晋代改名晋陵。
因县东有阳湖,清初曾在此置阳湖县。
"阳湖"就成为常州另一别称;清代散文流派阳湖派也小有名气。
绍兴别称"山阴、会稽",因绍兴春秋时为越国都城,秦朝时置山阴县,隋朝改为会稽.又因境内有鉴湖,故绍兴别称鉴湖。
合肥别称"庐州",因隋代置庐州,合肥为州治所。
长沙别称"临湘、潭州",因秦代设临湘县,隋代置潭州,长沙为其治所。
曲阜别称阙里,因孔子曾在城内阙里聚众讲学,而历代在此叠加增修的孔庙几乎占全称面积之半。
承德因地处滦河之北,故称"滦阳"。
广州别称"五羊城、羊城"或"穗城",传说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到此。
济南称为"泉城","泉甲天下"。
生活在济南的,还知道附近的章丘被称为"小泉城"。
现在生活在这,越来越钟情于泉城的山水之间了.福州别称"榕城",是因为北宋时曾在城内遍植榕树。
厦门别...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济宁,一条古老的运河从这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中缓缓穿过。
清晨,河面上飘着一层薄纱般的轻雾,朦朦胧胧。
漫步在空气清新、绿树成阴的运河两岸,伴随着小鸟清脆的歌声,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
白天的古运河畔景象别致。
当太阳高照的时候,微风吹来,河面上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俯瞰大运河,犹如一条绮丽多姿的星光大道,又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碧玉带,风光无限;雨天的时候,雨点像一串串晶莹透亮的珍珠,慢慢地洒落在河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汇成了一首欢快的“雨点奏鸣曲”,美妙动听! 夜幕降临,晚霞把绚丽的光彩撒向运河,五光十色的城市路灯和高楼大厦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仿佛也加入了装扮古运河的活动,水面上隐隐约约地倒映着两岸的光彩,就像给运河披上了绚丽多彩的“七彩衣”,美丽极了! 大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更为我的家乡增添了无限美丽的风光。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美丽的大运河! 记得采纳,O(∩_∩)O谢谢
工程将为蓟运河河道两岸恢复自然堤岸,斜坡种植喜水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在沿岸堤脚建设亲水栈桥。
同时,避免不适宜的土地利用对河流产生污染和视觉破坏,保留更多的河岸生态绿地空间,为市民提供滨水休闲空间和联系城乡的滨水休闲场所。
此外,还将开辟蓟运河两岸具有历史文化、景观意义的主题公园,提升蓟运河的品质形象。
走在运河边人烟稀少的柏油路蔚蓝的天空,轻柔的白云,享受秋天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冷风透身,不由得让我站在田间想吸尽这花草的芳香,陶醉其中久久不疲。
低头瞄了眼,看到一株曼陀罗,它的花期就像这秋的万里晴空偶尔有白鹭闪过,显得有些凄冷。
这被称作天使的号角的曼陀罗冰冷的花期。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济宁,一条古老的运河从这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中缓缓穿过。
清晨,河面上飘着一层薄纱般的轻雾,朦朦胧胧。
漫步在空气清新、绿树成阴的运河两岸,伴随着小鸟清脆的歌声,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
白天的古运河畔景象别致。
当太阳高照的时候,微风吹来,河面上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俯瞰大运河,犹如一条绮丽多姿的星光大道,又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碧玉带,风光无限;雨天的时候,雨点像一串串晶莹透亮的珍珠,慢慢地洒落在河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汇成了一首欢快的“雨点奏鸣曲”,美妙动听! 夜幕降临,晚霞把绚丽的光彩撒向运河,五光十色的城市路灯和高楼大厦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仿佛也加入了装扮古运河的活动,水面上隐隐约约地倒映着两岸的光彩,就像给运河披上了绚丽多彩的“七彩衣”,美丽极了! 大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更为我的家乡增添了无限美丽的风光。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美丽的大运河! 记得采纳,O(∩_∩)O谢谢...
蓟运河是海河流域北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干流河道始于蓟县九王庄,流经本市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塘沽四个区县,全长公里,经北塘口入海。
“蓟运河又东南折北七里余,经于家铺东,又东七里余入于海”(《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十八 河渠志 水道三)长期以来,由于蓟运河河道蜿蜒曲折、主河槽过水断面小、堤身薄弱、堤防下沉、高程不足,险工险段多等原因,已成为本市防洪的一大难点和隐患。
在20世纪70年代初根治海河工程中,虽对干流河道部分河段进行了治理,但未达到设计治理标准,加之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破坏和地面沉降影响,导致河道过流能力普遍降低,堤防闸涵等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堤防险工险段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本市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四个区县和下游滨海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开发开放,急需进行全面治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蓟运河的历史是什么?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讲秦亡,必先讲秦之兴旺。 秦之一统,周德已尽。太公八百零八年之守已终。虽曰天命,亦得益于兢业蛰伏之秦人。 东周末年,周王失九鼎,诸侯雄起,历时五百余载,每每登坛而论战谋国者,上至王孙贵胄之公王如非子,任好,师隰,渠梁,驷,荡,稷,政。下及豪族寒门之官士有硕,奚,鞅,起,错,仪,翦,斯。此公王官士,乃秦人之精英。秦之昌强,源于文上诸君。(鄙人知识有限还有没提到的见谅。)非子牧马西陲,东效王庭,北和犬戎。不为他法,只求复先祖恶来于商之荣光。秦历数世。韬光养晦,比及穆公,王国始霸。仿汉人之习节,求自身之圆满为中原所纳,非屈于中原,实为图霸之心。穆公薨,传位师隰。师隰薨。位传渠梁。秦人不思进取,国力转衰。然渠梁不然,其志伟,其才广,其心雄。望复及穆公之彭。再霸于诸侯,令六国俯首称臣。时有一苛薄之杰士,东向秦来。公孙名鞅,狂妄自大,傲慢无礼,而崇尚刑名之法,有佐霸之才。见于渠梁,告知三术,帝术王术实为试探,王霸之道乃为真才。二人佛有灵犀在心,一拍即合。遂此,秦之霸业方兴。然秦虽强,但商鞅为人乖险而亦少恩。孝公薨,遂作法自毙,于商地捕,商君为惠文王所车裂。惠文王谮越而王,诸侯争霸正弈于中盘。时有一人姓司马名错,为太史公先祖。时任函谷关太守后任秦国大将。一口舌之士,名仪。趋步入秦,异于商君,为人谦和。同于商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二人论战,错胜,巴蜀归秦。楚地西部亦半入秦手。错之功不亚于起,为秦之统一奠基,实为大秦股肱。惠文王薨,位莅武王,武王力大无穷,九鼎为之举。然武王四年而薨。武王在位,曾荡平三川,三晋不能挡。位至昭襄王。昭襄王时有一文气武将,日后名冠中华,配享武庙。此人姓白名起。用兵打仗每战必力克。秦锐士在其手中得以更进一步。毙敌甚多自损亦然。真正为秦之统一残然六国。奈何口舌之士,梗塞其中,错失战机,邯郸一战,秦国败,武安君不愿为辱军之将,死于杜邮。白起虽死,秦军犹在。正如商君虽死,秦法未亡。昭襄王在位最久,因而国稳。此时八子魏冉之力亦不存,异人之后,为我始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亦有蒙王之伦伦兵伐于函谷关外,秦之统一已成大势,六国如草芥一般,无力反抗。历时十年始皇灭六国,前221年,世界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秦帝国。孰不知六国旧族,身归心异。始皇之亡不在制度,这是亘古的理论。众人皆言,亡于暴政。我不认同。始皇无德?无德为什么不屠杀六国贵族等他们造反?嬴政何等政治智商,不会低的。秦之亡,时兴于天命人力,亦亡于天命人力。天假大秦之手横扫六国,这里告诉楼主一点,秦的始祖是商的重臣恶来后代。众人尽知史记里有一个蹊跷的地方,始皇投玉璧于水中,奈何一人将玉璧拿回,言,今年祖龙死。始皇崩,不是天命吗?刘邦死前说,岂非天命哉?虽扁鹊何益? 项羽死前,此乃天命而非战过。这都是我中华先贤的感慨。秦亡于天命是一个方面。另一面,亡于人力。没有及时转型。儒家是王道,而法家是霸道。秦始皇仁不仁义,恩不恩德,总而言之他善待功臣,但是由于焚书坑儒他得罪了儒生,所以几千年冠之以暴君的名声。我尊敬始皇陛下,建议楼主读读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那才是真正的嬴政殿下。王道才能治国,而霸道不能,必然短命。毛主席说过百代都行秦制法,孔学明高实秕糠。秦始皇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外儒内法,儒法结合治国,加上六国的旧势力没有清楚,人心不稳。秦以霸治国的方针就失败了。 以上是我的愚见,文言文+现代文,楼主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询问我,我对秦帝国有一点了解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122 浏览 4 回答
228 浏览 7 回答
189 浏览 4 回答
306 浏览 5 回答
356 浏览 6 回答
222 浏览 5 回答
174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155 浏览 7 回答
88 浏览 4 回答
235 浏览 5 回答
143 浏览 7 回答
142 浏览 8 回答
164 浏览 5 回答
241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