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以前的博文里说过:不给学生修改论文的,没有资格当导师;不会给学生修改论文的导师,是不称职的导师。因为给学生改论文是教师(特别是指导研究生的教师)的必修课,是传道授业解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先例。我过去提到过冯�6�1卡门如何给钱学森改论文,我的导师郭永怀如何给我改论文,就此而言,名师也是我们的楷模。我在博客里曾零零星星地述及如何修改学生的论文,这里稍作综述,主要写给初为人师的年青导师看,学生也可参考。年青学子掌握其中的诀窍,可让你的导师修改你的大作时容易一些,而且为自己将来当导师做一些知识储备。近十年来,随着我的课题组队伍的扩大,修改论文的工作量渐见增大,每年大约修改本课题组学生的论文(包括学位论文)20篇左右,加上修改我主编的杂志上的一批论文,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说的就是经验之谈,不尽正确,欢迎在这里展开讨论。 �6�1总体把关 �6�1 我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遵循严复的译作三准则:信(faithful)、达(fluent)、雅(elegant);或者说,要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具体说来,要把好如下几关:1. 学术规范关。考察论文的完成和表述是否符合本组制订的“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的七款38条,决不容许出现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2. 学术质量关。从科学上考察论文的总体框架、逻辑思路、演绎过程是否完美无缺,细察所有叙述是否有理有据,对结果的分析是否详尽无遗,所有结论是否恰如其分;3. 学术表述关。具体把握论文的表述是否准确无误、清晰明白、生动得体,决不放过任何结构松散、词不达意、错字病句之类的问题。只有过了上述三关,论文才可取得放行送审的资格。下面分述之。 �6�1学术规范 �6�1 我收到的学生论文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周密运作型和即兴发挥型,第一种经过细心策划。从选题、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和创新结果等方面经过群体的仔细谈论,每个关键过程在小组seminar上做过报告,并经过斟酌。这类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不大会有先天性的问题。第二种主要来自年青人的一时灵感,事先未经过精心策划,常有闪光点。我看重这类即兴论文,常说,好论文来自灵光一现,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讥笑过那些醉心于策划诺奖的人)。但此类工作往往有点粗糙,调研得不够充分,与人“撞车”的可能性也大,一不小心,背一个“抄袭”的罪名,不是很冤枉吗?所以经常关注此点,让学生补做调研工作。一般来说,从学术规范的角度重点检查论文初稿的以下几点:——内容是否与已发表的论文“撞车”(包括是否与本人已有论文大段重复)?——对前人的工作是否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引述?——在论文的正文中,引用他人结果时是否有明显的标注?——所有分析、计算和实验的新结果是否真实无误?是否亲自做过?——论文表述中是否明确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当我自己难以形成正确判断时,就反复跟组里和所里的老师商榷,不放过一个疑点。我特别表扬了一些好的做法。例如,葛红霞的博士论文的每一章开头,都列出前人已有结果,再说自己的贡献。这样,她的点滴进展看来一目了然。旁人也许认为每一步的进步是有限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世上像德布罗意那样的诺奖水平的博士论文能有几篇?)。她的论文最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和全国百优提名。迄今为止,本组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未出现过大问题(当然小问题仍存在)。 �6�1学术质量 �6�1 这方面主要检查论文的前提、假设、方法、演绎、分析等方面是否有逻辑上的问题,第一类论文已防患于未然,在质量上有基本保证,问题相对较少,主要check未经严密讨论的第二类论文。经常发现的问题是:——前提、假设表述得不够充分、明晰;——方法的思路不够清晰;——演绎与假设之间的关系未充分揭示;——形成重要结论时依据不够充足,或实验或模拟规模不够大和次数不够多,或数据过于粗疏,或对计算或实验缺少uncertainty分析。对这类关键性问题,必须改正或改进后才予放行。 �6�1学术表述 �6�1 我经常感慨,在理工科圈子里,学人的语文水平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年青学子有的简直不会进行论文写作。因此,我经常做的工作是为学生“改作文”。时下年青人写科技论文的主要问题大致有:——结构松散,语无伦次,总体看来不像是学术论文;——脉络不清,祖述罗嗦,没有突出工作的“闪光点”;——语体不庄重,把口语甚至网络用语都写进论文了。例如,在英文写的论文里充斥着要不得的“It’s, don’t, let’s”等等;——写作不符合汉语语法和外语的语法;写中文充满欧式语言;写英文充满中式英文(Chinglish);甚至自创词语和语法,弄得中国人外国人都看不懂。现在我通常用word修订工具来修改学生的论文,要求学生不能一下子全盘接受我的修改,而应该逐一接受,也可以拒绝。这样,可以了解我为什么要改,以免重蹈覆辙;凡是我改得不对的地方当然应该拒绝。 这个话题还有很多话可讲,以后有机会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