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ǎo chì sháo
炒赤芍为赤芍的炮制品。赤芍的炒法宋代已有,见《校注妇人良方》。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炒赤芍颜色加深,偶有焦斑[1]。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宋代有炒制(《校注妇人良方》)[1]。
明代有酒炒(《景岳全书》),并认为生用“能泻能散”(《蒙筌》)[1]。
清代有醋炒(《本草备要》)等[1]。还提出了“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以酒炒,入女人血分药以醋炒”(《本草述钩元》)[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酒炒等[1]。
净赤芍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
炒赤芍的炮制方法:取净赤芍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赤芍为类圆形厚片[1]。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1]。质硬而脆[1]。味微苦[1]。
炒赤芍颜色加深,偶有焦斑[1]。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赤芍药片含芍药苷不得少于[1]。
赤芍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赤芍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如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等[1]。
关于赤芍是否去皮进行了研究,认为去皮后芍药苷降低,皮部含量占,髓部仅含[1]。而白芍则恰好相反,木质部较皮部含量高[1]。另有研究认为,酒炙后没食子酸含量随酒炙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d儿茶精含量呈下降趋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