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窑湾古镇,就不能不说窑湾古镇的八大会馆。在一个古镇上,能够同时存在八省会馆,这在大运河流域是独一无二的。
会馆,是一个商帮成熟的标志。 所谓商帮,是由于亲缘和地缘关系结成的独特的商业群体,来自同一地域的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同乡和宗族亲情关系,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并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规范作用的商业群体组织。
为什么商帮文化能够成为窑湾古镇最为经典的特色文化?窑湾古镇的商帮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商帮文化使窑湾古镇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要研究窑湾古镇的 历史 文化,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窑湾古镇位于徐州新沂市西南35公里、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自唐朝建置,至今已有1300余年 历史 ,但作为商贾重镇,却是由大运河而兴。它位于中运河中段,扼南北水路之要津,其商业地理价值十分突出,被称为大运河的黄金拐点。全国各地的货物依托窑湾码头实现南北流通,有的还远销南洋、台湾、日本等地,“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水运的兴盛带动了窑湾工商业的迅速繁荣,在清初至民国的鼎盛时期,镇上设有大清邮局, 钱庄、当铺、商铺、工厂、作坊 等达360余家,成为运河商贾中心,有 “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
各地客商涌入窑湾,商业经济迅猛发展,作为维护经济发展环境和秩序的需要,商帮也应运而生。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窑湾交流融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包容性和统一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窑湾商帮文化。在康熙年间,窑湾古镇先后建成了 安徽、福建、河南、江西、山东、山西、苏镇扬 七个会馆,标志着窑湾古镇的商帮文化特色的形成。
由于窑湾古镇位于大运河中段,也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点 ,因此南方和北方的商人都向窑湾聚集,南方有福建、江西、安徽、苏镇扬等地域,北方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域。康熙年间,窑湾古镇因大运河的贯通,水运和商业迅猛发展,各地商人的聚集数量巨大,为商帮的形成提供了商人群体基础。商业规模巨大,需要稳定的经营环境和秩序,保证商人的经营活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商帮的形成,可以最为有效地满足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康熙皇帝十年大典期间,下旨大赦天下,全国十多省明代旧官员带领族人和乡亲来到地震灾区窑湾经商发展。这些明朝旧官和商人,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文化素质高,商业意识强,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为了适应窑湾的商业经营环境,为商业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商帮成为他们最为切合实际、也最为得心应手的选择。
许多商业城市,虽然商业比较发达,但由于本地商业势力较强,外地商帮很难形成气候。而窑湾古镇在中运河开通前,并不是一个商业城镇,本地没有任何商业强势。 中运河开通后,各地商人一拥而入,商业迅速发展。 由于本地没有商业强势,客商的势力也相对均衡,南方和北方各有四大商业势力,这种均衡也为商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窑湾古镇的商帮没有主帮,所有客帮在这种均衡的环境下,实现了均衡发展。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形成了窑湾古镇独特的商帮文化特色,而运河沿岸的其他城市,不具备以上的条件,也就不能够形成鲜明的商帮文化特色。
窑湾古镇在明清时期同时存在八大会馆,这是一个独特的商业现象。明清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商业城市不计其数,北有 德州、沧州、临清、台儿庄 等,南有 清江、扬州、镇江 等,许多城市商业规模巨大,但是商帮文化的特点却远没有窑湾古镇这样鲜明。
会馆林立,为大运河古镇会馆之最。商帮以亲缘和乡谊关系相结而成,会馆不仅是商帮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某一地域商帮形成并成熟的标志。窑湾古镇的八大会馆中, 山西会馆、福建会馆、苏镇扬会馆、江西会馆、山东会馆、安徽会馆、河南会馆 均初建于康熙年间,只有河北会馆初建于乾隆年间。这表明,早在康熙年间,窑湾古镇的各个商帮都已十分兴盛并发展成熟。位列十大商帮的晋商、徽商、闽商、赣商、苏商、豫商,鲁商均在窑湾建有会馆,在一个古镇同时存在八家会馆,可见商帮在窑湾古镇的兴盛。
各成体系,充分发挥商帮经营优势。商帮利用亲缘乡谊,实现协调经营,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争取利益最大化。窑湾古镇的商帮,充分利用商帮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经营体系,既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能给予其他各帮充分的经营空间,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繁荣。各商帮之间还相互融合,形成了粮 行、盐帮、船行 等行帮组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窑湾还成立了邳宿窑湾商会,协调各商帮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事务,维护窑湾经济的稳定。总之,在商帮的体系下,商人各安其业,维护了古镇的商业繁荣。
各地商帮还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能够形成一呼百应之势。乾隆五十三年(1788),窑湾曾经发生过著名的 “打蛮船” 事件,湖南道运粮官罗恒太押运皇粮进京,他不仅贪污官府救灾粮,还趁山东灾荒,拐买年轻女性到江南贩卖,途经窑湾,被山东会馆得知,他们会集安徽会馆、河南会馆码头工人,打跑了运粮船贪官,救回良家姐妹,充分显示了商帮的凝聚力。后来,这事件被编成多种曲艺形式,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广为流传。
03窑湾商帮文化的南北交融特色
商帮,不仅是商业经营的群体,也是原始地域文化交流的使者。商帮作为地缘群体, 住房、宗教、教育、文化 娱乐 等均有着地域特色的需求。众多商帮云集窑湾,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同时也被带到窑湾,实现文化的交融。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和交流,成为窑湾文化的显著特色。 窑湾古镇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体现在 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筑风格的交融。 窑湾古建筑群各具特色,体现南北交融风格。 山西会馆和山东会馆庄重宏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传统标准模式。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山西人住房布局结构严谨,呈现山西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福建住宅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院落宽大,吴家大院有四进院落,是古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宅院;江西、福建、苏镇扬人住宅多注重室内装饰,多悬挂家乡名人字画。此外还有大户人家所建北京四合院构造、欧州宫殿式小洋楼,天主教堂则为典型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由此形成了窑湾古镇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
信仰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地域的商人,有着不同的地域信仰。在八大会馆里,山西人建关帝庙,福建人建天后宫,朝拜妈祖娘娘,苏镇扬人供奉孔圣和门神秦琼、尉迟恭,江西人建逍遥宫,供药王像、拜岳飞父子,山东人建三义庙,拜刘关张,安徽人供奉如来观音,河南人建河神庙,愿风调雨顺。
民俗、饮食文化的融合。窑湾古镇的民俗文化深受商帮文化的影响,夜猫子集市是窑湾特有的商业民俗文化,全国各地的商人在夜市里交集,各种经营和生活方式得到充分的交融。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琴书《打蛮船》极具苏北鲁南特色,传说《十大巧女》颇具江南风味,皮影戏为正宗山西韵味,巡街打更、抛绣球、茶馆扬琴、水龙会等各具地域特色。
窑湾古镇的特色食品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亦多具商帮特色。窑湾入夜后商人与花船歌妓云集,歌妓多来自江南和淮扬地区,秦淮船菜与淮扬菜系融合,渐成窑湾船菜,以河湖时鲜精心烹调,色香味俱佳,为苏北厨艺一绝。著名的 窑湾绿豆烧 原名绿酒,原为明朝宫廷御酒,明末由江西籍宫廷御医赵学敏等传入窑湾,酒含名贵中药50余种,如绿豆汤色,为保健佳品,乾隆时定为贡酒。窑湾甜油是清康熙年间,由江西籍名医宗柏云和赵学敏,在酱油的基础上融入 养生 理念研制而成,有滋阴养肾、增强人体免疫力、健胃美容的作用。南明弘光帝御厨镇江人马洪移居窑湾后,将糕点制作绝技传入,抗战前窑湾糕点店达20余家, 云片桂花糕、寸金糖、糯米金果、绿豆糕、中秋月饼 等至今仍为窑湾特色精品糕点。
窑湾是对大运河文化体现最为典型古镇,其商帮文化特色尤为突出。在各地商帮的经营下,南北文化在窑湾古镇充分交融,造就了窑湾古镇商贸文化的辉煌时代,在大运河沿岸,能够充分体现南北文化交融特色,留下如此深刻的商帮印记,窑湾古镇是绝无仅有的。
在对窑湾古镇的保护开发中,我们应充分发掘窑湾古镇的商帮文化特色,保持其原有的 历史 风貌和地域特色,注重保护和开发传统特色产品,使窑湾古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运河商帮文化第一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