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甜味剂的分类 根据《食品添加剂手册》描述: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因其热值较低,或因其与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非糖类甜味剂甜度很高,用量少,热值很小,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称高甜度甜味剂,是甜味剂的重要品种。 2 甜味剂的构性关系 1898年,Sternberg首先报道了化学结构与甜味的关系,他推测,甜味和苦味与羟基和氨基的作用有关。甜味分子和苦味分子大体上没什么不同,而且不受立体几何构型(双键位置)的影响。1914年,Cohn的《有机呈味物》一书中列举了上千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他们的味道。他发现多羟基化合物和D型氨基酸经常是甜的,而高度硝化的化合物常常是苦的;在一个分子中引入氯原子常会诱导产生甜味。他认为要激发产生一定的甜味,分子中必须引入生味基。Cohn还发现,在同系物中,甜度和分子量之间成反比关系,对此他提出两点解释:一是随分子量增加,水溶性下降至不溶,以致甜味消失;二是生味基在只含少量化合物的系列中很重要,而在含大量化合物的系列中却不怎么重要。五年以后,Oertly和Myer根据Witt的染色理论提出一个甜味物质分子必须含两个部分。即一个生甜基和一个助甜基。其中生甜基必须是一组能与助甜基结合产生甜味化合物的原子。否则该化合物不具有甜味。曾广植等(1982)提出了六个生甜基和九个助甜基。这为AH-B生甜基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通过Ellis等人对糖和糖醇的受体作用机理的研究得出在甜味剂浓度与其甜味响应的关系上,糖和糖醇表现出线性函数关系。而高强度甜味剂则表现出双曲线函数关系。通过甜味剂构性关系的研究, 曾广植(1990)提出开发一种卓越的、低热量的,又具有类似蔗糖的各种性质的甜味剂是甜味剂未来发展的目标。 3 甜味剂的作用机理 甜味是通过刺激动物的味觉而感知的。甜味是甜味化合物与甜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巴甫洛夫的反射性原理:即甜味通过人或动物的味觉产生强烈的食欲刺激,通过大脑皮层的反射给消化系统,引起消化道内的唾液、肠液、胰液及胆汁大量分泌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相对量也加大,加快胃的蠕动,使食物或饲料的分解消化加快,养分得以充分吸收,从而提高食物(饲料)的消化率。不同的动物种类具有不同数目的味蕾和味觉感应器官,对味道的感觉不尽相同。各种动物的味蕾数目见表1。 表1 各种动物的味蕾数目 种类 味蕾数 人类 9000 猪 15000 牛 25000 鸡 250-350 猫 473 蛇 0 动物的味觉主要由舌头感知,动物舌面上长有许多突起物称为乳头(Spillane,1989)。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敏感性不同。一般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周围边缘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最敏感。味刺激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随唾液流入味蕾孔穴中,吸附于受体膜表面上而产生味感.而甜味剂就具有很好的水溶性。为动物感知甜味提供了必要条件。甜味剂味的强度还与水溶性有关,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没有味的(Tseng Kuangchih,1987)。甜味剂于舌表面接触时,须在舌表面溶解后才能产生甜味。而且产生甜味的时间有快有慢,而且味觉持续的时间也有长有短。蔗糖比较容易溶解,甜味觉的产生较快,消失也较快,糖精较难溶解,味觉产生较慢,而味觉持续时间却较长。 4 甜味剂的研究进展 国际甜味剂研究情况 目前国际上甜味剂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中国糖业信息网报道,最具有典型代表的新甜味剂有:甘草酸、属中药甜味剂、绿色食品添加剂,提取了中草药甘草的甜味剂成分。据日本媒体报道,该甜味剂钠盐的口味极甜,稀释400倍仍有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200倍(以蔗糖为甜味剂指数),且试验表明完全无毒。据《饲料添加剂》(1999)报道,比利时一家公司从菊苣中提取了出一种被称为Rattilose的甜味剂。热值为 kc/g功能特性与葡萄糖浆相似,当它与阿斯巴甜同时使用时,即成为一种高强度甜味剂。它还对双歧杆菌有作用,有助于消化。据《中国饲料》(1998)报道,天冬糖精的成分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其甜度为蔗糖的100~200倍,低于糖精。这一产品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研究证实是安全的,其所甜化的食品将普及运用。天冬糖精可用来代替咖啡和红茶中的糖,也可用于甜化水果食品和其它食品。甜菊精是从甜菊中提取的,目前美国食品工业已开始发出各种功能性甜菊精,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具有防腐作用。新柚苷是从柚皮中提取的甜味剂,国外制到的新柚苷二氢酮的甜度为糖精的3~5倍,是蔗糖的2000倍,据王笠村等(1998)]报道,它与糖精钠一起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增甜效应,增强甜度达30%。据糖业信息网报道,荷兰一家公司新发现了一种名为TBGBR的超级甜味剂,其甜度为糖精的500倍、蔗糖的20万倍,目前可被称作世界上最甜的物质。据报道,该甜味剂已处于大规模人工合成实验阶段。 国内甜味剂的发展趋向 据孟晖(2002)报道,目前人工合成或天然产物提取非营养性,无热量的高强度甜味已成为我国甜味剂研究应用发展的重点,我国甜味剂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糖精钠,虽然甜度很高是蔗糖的300~500倍,但其产品中含有致癌物质,邻甲苯磺酰胺,安全性受到怀疑,而且浓度稍大味会有不适口金属余味,因此我国逐步减少糖精钠的产量,促进新型甜味剂的发展。据刘发高(1994)报道,甜蜜素化学名称环已基氨基磺酸钠,甜度是蔗糖的30倍,有蔗糖风味,无余苦味。我国目前是甜蜜素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年生产能力约3万吨,年产量约万吨,出口主要去向是东南亚和西欧。今后国内甜蜜素不宜再建新装置,而是改造现有装置,增加出口的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并开拓其应用领域,促进我国甜蜜素健康稳定发展。加快甜叶菊糖结构调整及安全论证,有条件地适度发展甘草甜素,加快阿斯巴甜的生产步伐。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国内甜味剂的发展趋势是高强度、无热量、安全性高,并采用增效剂,逐步向复合型甜味剂发展。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