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表达情感时“说”得不过瘾就“吟诵”,“吟诵”还不过瘾就“歌唱”。可见,歌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本人比较喜欢唱歌,也喜欢研究一下有关唱歌的理论。有朋友评价我唱歌水平一般,但写的唱歌的文章水平高于唱歌的水平。我自己也承认我“说的比唱的好听”。不过,我的看法,唱歌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你想唱,你就可以唱;如果你想唱得好听一点,也不难做到。不信,请看看我为您整理的文章。
浅谈美声唱法的基本要领
美声唱法的摇篮是欧洲的意大利,传播到中国仅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它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深远的。美声唱法是个译名,是从意大利文Bel Canto翻译过来的。Bel是美丽、美好或美妙的意思,Canto是歌唱的意思,直译应是“美妙地歌唱”,它在中国一直被译作“美声唱法”,其实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或流派。因此,也有人译作“美声学派”。在实践中,我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应包括这两层意思才更恰当。现在的专业院校、师范院校的系科及专业团队中,多以美声唱法作为歌唱训练的基础,其它各类唱法,有的也很重视对美声唱法要领的吸取和借鉴,社会上喜爱严肃音乐的听众及喜爱美声唱法的歌唱者们,更是希望了解一些美声唱法的要领。笔者认为:美声唱法的要领可以归纳为把握三个要素,处理两个关系。
一、努力把握三个要素
爱好音乐的人都知道,许多乐器的演奏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动力、发音体、共鸣。以二胡为例:运弓是二胡演奏的动力,琴弦是发音体,琴筒是共鸣腔体。而声乐演唱实质上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的。歌唱时的气息支持(呼吸运动)就是歌唱发声的动力部分;位于甲状骨(即喉结)内的声带是歌唱发声的发音体,而良好的声带发声状态又是以充分打开喉咙为前提的;身体内部的空间,尤其是头腔里的额窦和上颌窦(面罩部位)是我们主要的共鸣腔体。因此,呼吸方法、打开喉咙、面罩共鸣(头腔共鸣)是声乐演唱的三要素,更是美声唱法的三要素。如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中央乐团声乐指导吴其辉先生,谈到美声乐派的发声技巧时说:“三年中,我跟十位老师上课,他们的讲法主要是面罩共鸣、呼吸和打开喉咙,或讲共鸣、位置、气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三个要素呢?我们可以分别探讨,以便于加深理解。但是,实际上这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一)美声唱法“呼吸”的要领
在美声歌唱艺术中,正确的呼吸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不仅是歌唱发声的动力,而且发声是否准确、音质是否优美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说过:“掌握了呼吸就掌握了歌唱的本质,因为呼吸贯穿整个歌唱的始终。”(《蒋英教我学声乐》,赵登营,《音乐周报》,1999年11月5日第2版)很多歌唱爱好者的体会也是:唱歌就是呼吸运动。而帕瓦罗蒂则有这样的名言: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要掌握好呼吸,必须把握三点。
其一,懂得气息支持。歌唱的气息支持,主要指横膈膜肌肉的支持。说起横膈膜,有的学唱者总觉得有点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横膈膜是一个呈圆形的大而有力的由肌肉和腱组成的肌肉膜。处于自然松弛状态时,呈圆拱顶状横置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吸气时,肺部充满了气息,横膈膜收缩下降,两肋扩张,胸腔上下扩大,同时,肝、脾、胃肠等内脏器官被向下推动,使腹壁及腰围向外膨胀;呼气时,随着肺部气体的排出,腹肌收缩,迫使内脏器官恢复原位,横膈膜松弛上升。由此可见,横膈膜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就是呼吸的全过程。因此,许多声乐家都说,横膈膜的运动,就是呼吸的原动力。人体的肌肉分随意肌和非随意肌两类。随意肌有神经分布,可以由意思分配。如手、臂、腿、腹等部分的肌肉就可以根据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行动;非随意肌没有神经分布,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其行动,如心、胃等部位的肌肉,横膈膜也属非随意肌一类,无法直接控制。那么,用横膈膜来调节和控制呼吸,是否就成了一句空话?不是。因为我们完全能够利用随意肌来控制非随意肌。在腹式呼吸运动中,无论从外观或从内在感觉上,我们都只能看到和感觉到腰腹部向四周的扩展和收缩(包括两肋),而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具体的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这就说明:我们是通过腹肌等随意肌来推动横膈膜的。因此,我们通常把腹部的支持看成是横膈膜的支持,并且把其运动过程看成是呼吸时歌唱的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些有经验的歌唱者常说:唱歌是嗓子不累肚子累。这实际上是懂得了歌唱的气息支持、反复运用腹肌推动横膈膜而必然产生的现象
其二,学会正确吸气。歌唱时的吸气量比平时生活中的自然吸气量要多,吸气的动作和力量,相对而言也比自然呼吸时大,而且最好是口鼻同吸。一些声乐教师常用这样的比喻来启发学生:要象闻花香那样;要象就餐时见到香气扑鼻的美食刚上桌那样。这些比喻很恰当,的确,那时吸气的感觉就是歌唱时吸气所需要的感觉。具体地说,正确的吸气动作首先应该是,人的站立姿势比较挺拔,情绪比较兴奋。人的精神状态与呼吸有一定联系,人在兴奋和激动的时候,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呼吸器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使呼吸深度和节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当然必须适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再者就是在精神比较振作的前提下,上身完全放松,胸部舒展,随着口鼻的同时开启,气息在上腹和后腰部位很舒展地向外张开,随即两肋也有舒张感,仿佛自己身体里的空间增大了。很重要的一个感觉是,要觉得气息是很自然地流进去的。这样才叫吸得好,吸得好才可能呼得好、唱得好。
其三,领悟气息控制。气息控制指的是歌唱中的呼吸运用问题。许多声乐教师教学时都要求学生领悟一种“吸中有呼、呼中有吸”的感觉,这种又吸又呼的感觉能帮助歌唱者一举两得:既能很好地控制气息,又能使气息流动、使声音通畅起来。正确的呼气与正确的吸气同样重要,因为声带本身不会振动发声,而是通过腹部向内收,尤其是小腹的向内向上收缩,甚至臀部也略为提着点儿以促使横膈膜向上回升,并以此推动气息向上向外呼出,使声带振动发声。歌唱发声是在呼气中完成的,没有呼气的力量就没有歌唱。当然,歌唱的呼吸还必须适应歌唱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在发声时,呼吸应随着音的高低强弱、乐句的长短分合进行调节;在表现上,呼吸应随着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二)美声唱法“打开喉咙”的要领
作为三要素之一,打开喉咙是美声唱法的重要发声技巧。人的喉咙包括咽和喉两个部分。咽是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状体。喉是由软骨作支架的,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通常称为喉结。男性的喉结较为明显突出。人的声带就是生长在甲状软骨之中。所谓打开喉咙,除了使喉咙向四周扩张外,更为主要的是一种使喉结(甲状软骨)向下拉和使咽部向上伸展扩张的上下反向垂直拉开的力量和状态。女声同样存在喉结向下的问题。只是由于女性的甲状软骨的角度比较大,从外观上看不出棱角来,但它客观存在,并影响着歌者的发声。打开喉咙,主要是使喉、口、鼻整个咽喉腔体形成一个适合发声共鸣的管道,即共鸣管。歌唱时时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好坏,音域的宽窄与这个共鸣管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从打开喉咙与呼吸和共鸣的关系而言,它既是疏通了呼吸通道,也是形成了发声通道、给良好的共鸣提供了保证。要做到打开喉咙,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利用打哈欠体验打开喉咙。生活中谁都打过哈欠,打哈欠时口、咽腔自然张开,喉结自然往下走,这种状态正是美声唱法打开喉咙所要求的。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介绍经验时这样说过:“几十年的实践给我的体会是,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把软腭提起来打开,一定要把咽壁向后拉,舌头要放平,在口腔里产生一个空间感。最好的歌唱是找感觉,只有打哈欠才能找到这种感觉。”(《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 2000年1月21日第3版)这里清楚具体地表述了打哈欠对于打开喉咙的重要作用。当然,歌唱时要恰如其分地保持哈欠状态,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因为生活中的哈欠与歌唱发声的哈欠毕竟还有不同,做得不好,容易把哈欠打过头,反而影响发声。经过研究发现:在打哈欠的最初阶段,有一个很自然、松畅的深吸气。这时的喉结位置就是歌唱时喉结的最佳位置,这时的喉咙打开状态就是歌唱时喉咙的良好状态。因此,一些声乐教师用“半打哈欠”的提法来要求、训练学生,这样的提法更精确,这样做是科学有效的。
其二,利用u、i元音练习打开喉咙。很多美声唱法的爱好者,平时经常把元音u、I结合起来练习,用以打开喉咙,颇有成效;而在意大利,一些声乐教师为使自己的嗓音保持良好状态,也常做这样的练习。为什么只利用这两个元音而不是别的元音呢?在意大利的五个元音a、e、i、o、u中,发u元音时,喉位最低,声音最通。同时,u元音具有强迫内部的力量来打开喉咙的作用。i元音则可用来加强声带的力量。i元音教之其它几个元音,对声带张力的要求是最强的。在利用u 元音练习时,最初阶段声音可能比较暗淡、没有光彩。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声音就能出来了。发i元音时,因为声带承受的压力较大,练习时间不能太长,而且最好把i、u结合起来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既拉紧了声带,又稳定了喉头,避免了打开喉咙中的一些副作用。这个办法,看起来慢,一旦练出来,效果很好。
(三)美声唱法“面罩共鸣”的要领
“面罩共鸣”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唱法,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通常称为头腔共鸣或头声。“面罩”顾名思义,其部位在面部。确切地说,是在上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鼻窦、额窦及上额窦等。“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指歌者演唱时的一种感觉。凡是歌唱方法正确的歌者,当唱出明亮、集中、富有金属色彩的声音,尤其是唱高音时,感到在“面罩”部分即鼻窦、额窦等部位有种微微振动的感觉。实际上,凡是搁在面罩里的声音,都会出现一种频率很高的高泛音。美声唱法最可贵之处和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这种丰满而又明亮、松弛而又圆润的音色。面罩唱法还能起到保健作用,凡是正确的发声方法,总是低消耗、高效率的。充分利用面罩共鸣,可以节省嗓音,永葆嗓音的青春。有位大师说得好:谁会运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要想学会头腔共鸣或者说面罩共鸣,要领有三条:
其一,注意“与呼吸协调”。美声唱法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如何协调深呼吸与高位置。歌唱家李双江对这一点很有研究,他说:“美声唱法要求声音的爆发力,要求声音和呼吸的统一,高位置,通过气息的震动和声带的震动,把所有头部的腔体、面部的腔体,都震动起来形成一种混合的震动,再加上有支点的深呼吸的支持。这个深呼吸的支点最好是在丹田的部位,这个支点越深,它的力臂就越长,声音的力度也就越大,弹性也越大。”(《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 2000年1月21日第3版)这里已经把呼吸如何与高位置声音协调发展、相辅相成说得十分明白了。行家所见略同,大连的声乐教育家钟淑芬解决高位置头腔共鸣的办法是,告诉学生经常练习在500米以外喊人,于是气息状态、腔体的状态就准确了。要往远处喊人,很自然就得深深地吸气、就得“要求声音的爆发力”、就得使声音与呼吸很好地协调起来。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
其二,找到“声门适度感”。面罩共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声音进入面罩后,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的泛音。这种高泛音的色彩像缎子一般富有光泽,像银铃一般悦耳。这种高泛音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良好的呼吸动力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外,“声门适度感”就成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声门”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会干扰两条声带各自产生的分段振动,于是只有整体振动的基音频率,没有分段的边缘振动的泛音组合频率,声音色彩就不美。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必然空洞无力。怎样做到适度闭合呢?很多有经验的歌唱者和一些声乐教师的做法是:在声门上找气儿不找劲儿,让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里出来。“找气儿”可克服闭合无力,“不找劲”可克 服闭得太紧,这样就实现了适度闭合。观察自己的“声门”是否适度,可以从两个感觉上检查:一是从内在肌肉运动去感觉,看嗓子周围和下巴是否松驰,没用多余的劲;二是靠听觉,听自己的音色是否透明清澈,连贯流畅。
其三,多做“哼鸣”练习。面罩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因此,初学歌唱的人,要想得到声音的高位置实现面罩共鸣,需要多做“哼鸣”练习。当歌者全方位打开了喉咙,尤其是把声音送进打开了的鼻咽腔时,他(她)的鼻腔、面罩部分就有一种晕乎乎的、近似于麻木的感觉,这说明歌者已打开鼻咽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在意大利有个说法: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实际上“哼鸣”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动作。有的人在高兴得意时哼哼,有的人在有不满或不服气的情绪时用一声“哼”来表达。歌唱中的哼与生活中的哼发声方式近似,借鉴生活中“哼”的感觉来体会歌唱中的“哼鸣”,是一条捷径。检验哼鸣方法正确与否,可用以下办法:在哼鸣时,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如张着嘴哼和闭着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时说明方法基本正确,声音已经进入高位置的面罩里。
二、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以上三个要素,是学习美声唱法的最基本的要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使我们的美声唱法进入新的境界,还有一些要领不可忽视,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声乐艺术修养与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如果说,把握三个要素可以提高美声唱法的技术水平,使我们的歌声更美;那么,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可以提高美声唱法的艺术水平,使我们能更美妙地歌唱。
(一)正确处理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
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又可促进形式发展,再好的形式脱离了内容就不会有发展前途。美声唱法也毫不例外。因此,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应注意三点:
首先,要消除误解。过去的一段时期,有不少人认为美声唱法是“唯声论”,认为美声唱法除了声音还是声音。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尽管在美声唱法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唯声论”的倾向,但这决不是美声唱法的美学原则,而且很快得到了纠正。美声学派的创始者弗罗伦萨小组提出的美学原则是“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是美声学派正宗的演唱原则和理论依据。
其二,要分清主次。在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这一组矛盾中,歌唱内容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发声技巧要为表现歌唱内容服务。李双江老师说得好:“声音的真谛还是要表现作品,用高度集中的情感来表现歌中的人物的情态和故事,而不是单纯地表现自己的声音。……不管是什么方法、什么学派,都不能做声音的奴隶,要做声音的主人,这样才能动人。”(《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2000年1月21日第3版)
其三,要注重结合。美妙地歌唱的状态应该是声情并茂。所谓声情并茂,其声是指发声技巧,其情则根源于歌曲的内容。一方面,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是感情表达的依据。歌者对词曲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获得感情表达的依据,才会懂得如何借助音乐的旋律去表达情感。也只有这样,所抒发的情感才比较贴切,塑造的音乐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任何深厚热烈的“情”终需“声”来体现,离开了“声”即失去了“情”的载体,也就无从传情达意。所以,在以歌唱内容为主导的同时,要求充分运用发声技巧表现歌唱内容,也就是首先要“以情带声”,同时又要“以声表情”,力求声与情的结合、统一、并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达到比较理想的艺术境界。
研究写诗的人说:要想写好诗,功夫在诗外。研究写对联的人说:要想写好联,功夫在联外。同样道理,要想把歌唱好,也可以说“功夫在歌外”。
所谓的“在歌外”,实质上讲的是要注重加强声乐艺术修养之外的艺术修养。下面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正确处理声乐艺术修养与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
美妙地歌唱需要丰富的艺术营养作保证。所以,真正有追求的歌唱者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声乐艺术、音乐艺术及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了解自己需要的各种艺术“食品”及相互关系,建立健全的艺术营养体系。
其一,音乐艺术修养是“主食”。由于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习声乐艺术的歌唱者必须全面加强音乐艺术修养,或者说,要把音乐艺术修养当“主食”。大家知道,所谓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和思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定水平。音乐艺术修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音乐理论知识的水平,包括音乐基本理论、中外音乐史、以及对音乐流派和风格特点的把握。二是音乐的审美能力,及歌者的艺术品质。三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即歌者对音乐语言的领悟力或感受力。四是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这是一个歌者音乐修养水平高低的集中表现。因为歌者要把纸面上的作品塑造成感人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善于理解和运用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语言,如旋律、节奏、节拍、音高、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并且恰当地把这些音乐要素,糅进我们美妙而运用自如的声音和清晰自然的语言中去,并以此表达作品的内涵、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其二,其他艺术修养是“副食”。歌者艺术修养的主食和副食是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蒋英教授说过:“历史上任何一位著名的声乐家都不只限于一门学识,他们往往都是在各门艺术中有修养的”,(《蒋英教我学声乐》,赵登营,《音乐周报》,1999年11月5日第2版)她总是要求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以此丰富音乐修养。从事音乐艺术的人,不但要听音乐会,听名家的演唱,听器乐乐演奏,看歌剧表演;还要经常看电影、电视,观赏书法、绘画,阅读小说、散文,参观各种艺术展览。因为一个人的直接生活经验是十分有限的,不断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不失为一条加强音乐修养的良好途径。一来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二来可以了解各类艺术家是如何体验生活、描述生活的,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理解和把握音乐语言和歌词的能力。
其三,千万不可吃“偏食”。有的歌唱者仅仅为学声乐而学声乐,只注重声乐艺术的修养;或者稍稍扩大到相关音乐知识的范围,对其他艺术则不愿涉足或不感兴趣。这样的歌唱者可比作“偏食”的人,会患营养缺乏症。其后果是根本做不到“美妙地歌唱”,最多也就是使自己的声音能漂亮一点,不可能有什么发展潜力。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作为一门艺术,以其永久的魅力在人类艺术长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关于美声唱法的要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共同规律可遵循,我们很赞赏大师皮埃尔· 贝尔纳克〔法〕的说法,他说:“怎样才能保证音乐和歌词的完美统一呢?这个问题歌唱家必须从技巧上去解决,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从心灵上去解决。”完美的演唱需要完美的技巧,更需要完美的心灵。让我们朝着这样的目标去不懈地追求吧!
在我国的声乐界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教学的两大主要唱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是声乐界一直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展开研究。主要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歌唱特点进行了比较。 1.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起源及演唱方式 美声唱法来源于闻名的意大利欧洲古国,其意大利文是“belcanto”,在中国汉字译为“美妙的歌唱”或“美好的歌唱”。 美声唱法在17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极有影响力的演唱唱法。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欧洲出现了两个辉煌时期:(一)是出现了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是基督教对宗教音乐统治的直接产物。为了保住男童的“女声”,教会的统治者便对男童进行阉割,使其声带停止发育,从而造就了阉人歌手。阉人歌手声带近似女,以及娴熟的歌唱技巧,唱出各种高难度花腔技巧,音域非常之宽广,音色非常之优美,“美声唱法”真正的就这么创造了。18世纪美声唱法广泛流传,但由于做法残酷,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二)到了19世纪达到了完美的阶段,以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和威尔第为代表,其唱法的要求很科学,它有一套完整的声乐系统训练。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科学,声音统一,音色穿透力强,音域宽广,音量控制自如,有科学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法国男高音歌唱家杜普雷在巴黎歌剧院的舞台上,以他宏大的音量、雄浑的胸腔共鸣、高超的演唱技巧震惊了整个欧洲,把美声唱法推上了世界舞台。 民族唱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唱法,是在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不同的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宽广、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朝代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以及我国的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都对我国的民族民间歌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我国民歌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诞生于春秋时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表明了民歌产生于我国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社会实践以及宗教活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公元前4世纪,《诗经》之后出现了《楚辞》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与相和歌在诗经、楚辞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是我国音乐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唐代的“曲子”被广泛地用于说唱和歌舞艺术之中。宋元时代声乐艺术有了重要发展,受唐朝“曲子”和唐诗影响而逐步确立的宋词、元曲都与歌唱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宋代杂剧艺术中的歌舞和杂戏,使歌唱艺术朝着戏剧化的方向演变。南宋时的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院本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明朝魏良辅的曲律、清朝王德晖、徐沉微的顾误录和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对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民族唱法,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2. 演唱风格和艺术处理之比较 美声唱法演唱的种类比较繁多,都有各自的演唱风格,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康塔塔等。美声唱法被认为是人声最大潜力的发挥,唱法很高亢,简直就是达到了境界,同一种民族语言结合起来,比较而言是最融洽、最完美的一种表达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情感的演唱技术和艺术形式。声音只是美声唱法歌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美、旋律美、表现风格美、演唱者以独创性表现音乐的自我展示的能力等等,都是美好的歌唱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做为举世公认的美声唱法,它首先是意大利的民族唱法,由于它科学的发展、完善和提高才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以后相继产生的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它们都是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科学发声的技术,融洽地容尽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完美地表达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也可以说是美声唱法,也称为“西洋唱法”。这种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同汉语语言融为一体,完美和谐,富于声乐艺术表现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同样“belcanto”一美好的歌唱,或叫做美声唱法。 一种科学的演唱技术,总是通过一定民族的演唱者,通过一定的语言、一定的声乐作品及表现风格来展现的。所以,由于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语言特点、审美观点、生长环境以及演唱者的专业基础、文化修养、人生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演唱技术的运用和表现风格上,总还是有差异的。事实上正是由于语言风格、旋律风格作品、演唱者自我表现能力学习声乐的目的等因素的综合展现,才赋予声乐艺术以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力、感染力和潜力。为了获得美声歌唱的技术,声乐训练过程就决不是单一的声音塑造,同时也包括了歌唱语言的学习、研究与运用,声乐作品的驾驶能力的培养,对音乐具有独创性表现能力的培养等因素组成,有机联系,缺一不可。我们应从发声、表现、风格、语言、民族、声乐发展史等多方面来了解、学习美声演唱技术,决不能以狭隘的观点、僵化的教条的做法来对待它。美声对人声给以了科学的分类,男声高音包括戏剧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有男中音,男低音女声有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这样的分类,给学习和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使学习者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声音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声部来进行学习,以免由于声部的不合适而走很大的弯路,毁坏了嗓音。对于美声唱法,我们要全面深刻地了解它,它是一套科学系统的演唱体系,正确地学习、合理地借鉴美声技法,对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也是有很大意义的。 民族唱法,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民歌唱法,各种说唱艺术唱法,各种戏曲唱法,民族新唱法等。民族新唱法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演唱传统基础上,在声音训练上,大胆向美声唱法学习,注意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的运用,同时也注意到真声色彩的发挥,充分发挥人声各腔体的共鸣效果,追求高位置共鸣和正确的呼吸支持咬字清晰,发声圆润通畅,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扩展了音域民族风格强,声音的可塑性强。多年来,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学习借鉴,继往开来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首先,从声乐观念上讲,未经过训练的自然嗓音的甜脆亮,与经过训练达到的甜脆亮就大不一样。从歌唱语言上讲,用平时自然质朴有些并带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来歌唱,与通过训练达到歌唱艺术语言的运用也是大不一样的。一种美好的歌唱方法是有懒于学习者努力学习逐步掌握的,而且技巧高低,水平等次也是高低不一的。由于对美声唱法的理解不正确,认为美声唱法靠后,声音暗,从心理上会同那些撑大喉咙,憋足力气搞假美声的对立起来,走向另一个极端,气浅胸紧,喉部紧锁,发出尖白的声音,盲目地追求明亮靠前的效果,失去正确的呼吸支持和高位置共鸣。民族唱法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非常熟悉它,也不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但要想学到真正的歌唱技能,必须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态度,不要停留在原始的水平去看待它。 3.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歌唱特点 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从歌唱方法来说,除了具备先天的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要经过科学的基本训练,正确掌握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方法及综合运用。 呼吸的综合运用 在《美妙的歌唱法的技术》一书里写道:“[3]艺术的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式,是横膈膜呼吸法,这是唯一能引导充分的气息安谧而不费力地从肺部直达发声器官的方法。身体的姿势一定要轻松自然,肩部稍向后倾,让胸部自然挺直而不要先提高它。”赖巴提还举例说,他相信在呼吸的过程中,不应该动及胸部,整个扩张和收缩的动作是在腰部。 美声唱法强调的就是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并对其研究了一系列针对的训练,歌唱的呼吸跟自然呼吸是有区别的,针对呼吸的重要性,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它的气息以“连贯”为宗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要求吸气深,横膈膜联合操纵,按歌唱的需要,使气息冲击声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的科学性在于以少量气息获得丰满的共鸣,达到最好的歌唱效果。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把呼吸的问题作为歌唱的首要问题,民族唱法也重视气息运用对歌唱发声的重要作用,真正有过训练的学者应当经常听到过这么一句话:“气沉丹田”,丹田位于肚脐这下三寸。目前我们所推崇的科学的以腹式为主导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综上所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呼吸的运用,它们各自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作用是相同的。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也是一致的。两种唱法即使有不同也是由于所演唱作品的格式、语言特点、唱腔风格、感情表现和对声音的要求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 正确的发声方法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声异同其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声区是客观存在的,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和假声两个机能存在,才得到宽广的音域。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和假声都用,是真假声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真假声相混的混合声这种声型整个声区自下而上均为真假声混合,声音统一连贯,没有明显的换声点,许多演唱者把这种声音效果称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也可以被称为“天籁之音”。 民族唱法用的真声比例较多,对喉咙不利,所以美声唱法这种声型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的特点在民族唱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声型演唱的作品范围广泛,除戏曲、曲艺、民歌外,对中国歌剧、近现代创作歌曲中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均适于演唱。因此,它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爱好者所采用,其优点是不受音域限制,又能保持民族风格特点,便于更多地吸收美声唱法的长处。 民族唱法在向美声唱法学习和借鉴中,怎么在既能遵循掌握和运用科学发声的客观规律,又可以保持民族语言特点和自身演唱风格中,寻找出更为科学实用的方法和规律,以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需要每一个民族声乐爱好者作出积极地探索。 重视共鸣的运用 歌唱时需要靠共鸣腔体的,每种唱法都包括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歌唱时的音色好听与不好听的决定者,都是关键在于共鸣的使用。得到过真正训练的学者,就能亲身体验,当吸气的时候就打开喉咙,很自然地我们的共鸣腔体也随之打开,就好像是一条长长的空荡荡的通道,当呼吸产生原动力,声音出现了,同时头部也会有一种振动的感觉,之后会觉得晕晕的,这就是用到了真正的共鸣,它使各个工作器官感到疲惫。 美声唱法是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根据音的高低来分布某些部分的共鸣多一些,这样发出来的声音色彩就很优美。美声唱法唱歌剧时后边咽腔和鼻咽腔用得多,到高音也不掩盖。这种唱法强调头腔共鸣,强调高位置的唱法,注重在演唱过程中三个声区的统一,在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这三种共鸣就是维持三个声区转换的基础,使其转换自然、自如、灵活、统一。 民族民间唱法头腔比较靠前,声音比较集中明亮,实际上,民族民间唱法是根据传统的声音美学观念偏爱这种嗓音色彩。民族民间唱法主要是按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总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歌唱共鸣理论和操作技术方法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共同点和现实差异,正是这些异同之处,构成了二者各具特色的唱法艺术风格特色和截然不同的歌唱艺术效果,使之领声乐艺术之风骚。 不同语言的区别 人类的语言是由两种音构成,就是元音和辅音。语言在声乐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与呼吸基本不相上下。不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歌唱中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歌唱的基础,歌曲的传神、动听一方面离不开旋律的感人、歌声的美妙,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歌词内容即语言的表达歌唱的语言实际上是将说话、朗诵的语言艺术化地在时值、共鸣、空间、音域等方面进行夸张民族、美声两种唱法因处理“字”与“腔”的关系上依据各自语言文化的特征,而各有侧重。 美声唱法对语言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视的,它对每一个元音都要求唱得清楚而圆润。每个语种都有它自己发音的规律,对于语言、语调都有严格的要求。从美声的嗓音训练体系及基本方法中得到证实。美声唱法训练通常都开始于单纯元音的练习,以a、e、i、o、u这五个基本元音作为发声练习的基础,解决的就是元音的乐音歌唱技术。美声唱法对不同音区的元音各有技术侧重,中、低音区强调纯母音,而在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则逐步采用母音转暗的方法,以确保声音的共鸣和音色美。 中国汉语比西欧各国的语言复杂得多,而发声和语言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族唱法汉字的基础元音也有a、e、i、o、u,如何唱好民族唱法其重要就是要将元音训练好,将元音唱好。字头比美声唱法咬得紧些、夸张些,“横”的感觉多些。民族唱法应该要取各家所长,补自家之短,便能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民族声乐。 咬字吐字的比较 正确的发声方法,吐字一定清晰。发声是决定吐字的重要基础。美声唱法的辅音咬字技术与我国民族民间唱法差别不大。他们很注重辅音的咬字力度和喷口速度,两种唱法在咬字力度的紧张度和喷口速度的快慢上略有差异。由于美声唱法把元音位置放在口咽部位,因此对辅音的读法必须有所改变,以便实现辅音到元音的迅速过渡,把靠前的辅音转移到靠后的元音位置上,所以咬辅音力度相对松一点,咬合时间短一些,另外还需作相应的口型调整,强调牙关的开启和口腔的纵向打开,这种辅音咬字技术,既照顾到了辅音的形态和字音的准确、清晰,又可以兼顾到元音发声技术。美声唱法极为重视元音的歌唱技术,“如果母音不好,歌声就要受到不良影响”。母音是由发自声带的基音振动和发自共鸣器官的泛音混合而成的。 民族唱法的吐字一直被放在首要地位上,民间唱法极为重视吐字的技术。汉字的吐字咬字要收声归韵,严谨准确,真切清晰,强调“以字带声”,只有字“正”了才会“腔”圆的观点。根据咬字的过程及特点,一个汉字可分解成字头、字腹、字尾的不同结构。字头是有声母和介母组成,字腹是韵母组成,字尾是声音和韵母组成。民族唱法强调在歌唱中,字头要准确简练而清楚,字腹要圆润响亮和保持稳定状态,字尾要明确清晰和到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字正腔圆”。本文转自希望你采纳
浅谈歌唱中的呼吸问题论文
【摘 要】 美声唱法和风格之所以沿用至今,被世人奉为典范,是因为它在流变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着自身的歌唱呼吸法体系。歌唱的呼吸法就是所说的气息,是美声唱法的灵魂。以生理学为基点,明确呼吸法的生理机制,掌握和分析美声唱法的核心技巧——歌唱的呼吸法。
【 关键词】 呼吸;重要性
一、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
美声唱法亦可译为“美歌”和“美歌时代”。它不只是一种演唱风格,也标志着欧洲歌剧史的一个时代、一种音乐风格和一种声乐教学法。正如著名歌手帕基埃罗蒂(1740—1821)所言:“知道如何呼吸和如何发音的人,才知道如何歌唱。”美声唱法和风格之所以沿用至今,被世人奉为典范,是因为它在流变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着自身的歌唱呼吸法体系。
正确的呼吸方法,各国各家都有不同意见,但原则是一致的。伊丽莎白·舒曼说:“我不是反对人家的方法,但我喜欢自己的。”凭着自己的经验再慢慢地、谨慎的摸索,而获得成功者。马肯齐爵士是英国的喉科专家,他在《发声卫生学》中写着:“传统的意大利名师教导别人吸气时指出:前腹部应该稍微收缩。”这方法实行了一百五十多年。世界各国的权威专家都一致地说明了呼吸的重要性,其原则是一致的。
二、什么是歌唱中的呼吸
歌声,是运用人体内的气息,慢慢地震动着声带,按照所要求之音高而发出的声音。因此,在谈及声乐时,必须注意如何呼吸
人的呼吸过程是这样子的:当吸气时,肺叶充满了气,它迫使人的肋胄向外扩张,胸呼吸的同时,也迫使横膈膜以下的内脏组织也随之下移,气吸得越多,肺叶的体积也越大,而肋胄向外的扩张是有一定限度的,相反,内脏是软组织,它的伸缩性很大,因此,随着肺叶体积的增大,横膈膜下移的位置也越多,腹腔也变得越来越小,腹腔内各内脏组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此同时,横膈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它不但受到肺叶扩张往下的压力,同时也受到腹部内脏组织向上的反弹力,而横膈膜是胸腹腔内唯一能起主动性的内脏组织,也训是说,只有横膈膜才能控制腹腔内脏组织的反弹力,让肺部的气息缓缓呼出,从而达到歌唱时要求的气息悠长的效果。
三、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留学意大利的声乐艺术家吴其辉先生所讲:“意大利有句话:‘把气吸好了,打开喉咙唱,’这就是意大利唱法。”也就是说,美声唱法首先强调的是“要把呼吸掌握好”
(一)运用理论,采用想象教学的手段,强化歌唱呼吸的正确感觉。
呼吸的方法首先谈气息的.支持和流动:发声前先将气体快速吸入小腹(肚脐以下的丹田),然后向外呼出,注意气息一定要控制,让膈肌自然绷紧(先不要放松,待到气体呼出的末了在放松),慢慢向外呼气,就像你的办公桌上有土,要把他吹走,可是旁边又有一碗要喝的水,又怕把土吹到碗里,你就得慢慢吹,所以气体在你的嘴和膈肌的控制下形成了一绺细细的气柱。这就是歌唱发声的气流流动状态。只不过发声时气流不是直接由嘴吐出,而是贴着上口盖(软腭)转一下在吐出.
(二)在歌唱中,采用意念与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训练学生有气息控制的歌唱。
训练时先做无声吸气练习,之后加上“吹气”式的呼气动作进行练习,这样不容易走形,容易体会到正确位置。声乐老师在之前做出示范,让学生从外部状态来进行感受、模仿和体会。要从学习者声音的色彩来判断其喉颈部肌是否放松了,如果听到发音困难、音色不明亮、有喉音成分和上高音不轻松等情况,即可判定喉颈部和上胸背部用力紧张了,此时,立刻指导学生放松喉颈、上胸和背部即可。气息吸得越深越要提醒学生将声音放在越高的位置上,并把声音向外远送,喉咙越要放松。这样可避免声音偏低或在喉咙里出不去。
歌声是最美的音乐,歌唱时音高、音量的不同,声带的张力就不同,要求吸拢声带时通过的气息速度和流量也不同。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人的声带如果没有气息的作用,它是不会自行产生声音的。同理,一个人与生俱来一副金嗓子,如果他不具备正确的歌唱呼吸技能,他是不会唱出好的声音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音乐厅听大师演唱时,为什么会那么激动?为什么那么过瘾?就是因为大师具备了综合的歌唱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充分掌握了歌唱的呼吸技能,才能使他们动人的歌声灌满整个大厅,唱进每个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黄河之声/《黄河之声》编辑部·—双月刊·—ISSN1004-6127·—2005-2,总第221期,P15-16
[2]蓝晖.呼吸的方法——声乐教学中的气息训练
107 浏览 3 回答
148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4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224 浏览 3 回答
278 浏览 6 回答
222 浏览 5 回答
347 浏览 2 回答
269 浏览 6 回答
245 浏览 3 回答
82 浏览 4 回答
282 浏览 3 回答
14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