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举国为申博成功的上海骄傲自豪的时刻,一件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的“小事”却让人的喜悦心情被大大地冲淡了。创刊已43年、出刊374期、影响了整整数代棋迷的《(新民)围棋》在这百业俱兴的时节却不期然走到尽头。《围棋》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步,未能与时俱进自然难辞其咎,尽管有着40多年的金字招牌和为数众多的忠实读者,但翻开今年最后一期,无论是开本、版面还是栏目内容形式却仍然10年、20年前那张老面孔。在当今这样资讯爆炸、改版如换衣的时代,如此墨守陈规实为罕见。当然有人会说,杂志、特别是文化学术类杂志重要的是内容,并不在乎如何包装,比如《读书》杂志,但看到与《围棋》南北比肩的《围棋天地》穷则思变、锐意进取的改革气象时,当看到他们以自身努力实践为围棋媒体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天地时,方始领悟到此说的“大谬不然”。身处信息时代,因受电视、网络等实时媒体冲击,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由于围棋爱好者大多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网民比例高,如今的围棋大赛,网上直播随处可见,因此,这就对受出版周期所限、时效性先天不足的围棋平面媒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独家所有、他人所无的特色,谁还愿意花钱去看一些在网上随处可以下载的所谓“精彩回放”(《围棋》新辟的栏目之一)呢?在这方面,《围棋》与《围棋天地》一比高下立判,后者明年将改发半月刊,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同时在内容方面非技术性文字类稿件所占比例也日渐提高,棋谱更多地采用生动权威、原汁原味的“自战解说”形式,一些专栏也力求引人入胜,如程晓流的“吴清源之高级弃子”堪称字字珠玑的经典妙文,版面、用纸也用心考究,短短一年时间,改头换面后的《围棋天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让人充分体会到围棋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所以,《围棋》的停刊决非因为围棋媒体没有市场,没有读者,没有出路,而是看主其事者到底有无眼光,到底愿不愿意通过改版为杂志重新赢回一份生存空间。当听说有人已有意将其刊号转给新创的另一本据说年收益可达200万的杂志时,我的感觉已不只是失望,而是近乎愤怒了!上海,作为曾是引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传媒之都”,在这场与竞争对手重新分割21世纪媒体版图的“文化传媒大战”中已然落尽后手之际,难道还要再书败笔,再下败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