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运动规律,其核心问题是回答国际贸易中为什么能够获利,获利的源泉何在。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一、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相适应的。其主要观点是:1、货币(金银)等同于财富,一国拥有的金银越多,财富的数量就越大。2、一国国内贸易只是改变了财富在国民间的分配,不能增加本国财富,只有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时,才能增加本国的货币量,即增加本国的财富。3、一国的财富增加是建立在另一国财富减少的基础上的。4、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限制进口,扩大出口,以增加本国财富。二、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其核心是阐明各国为什么要参加国际贸易。他认为,各国都应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亚当·斯密主张各国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对外贸易的干预。三、比较优势理论——西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他认为: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时,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时,应当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他也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四、要素禀赋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生产中投入的要素不仅包括劳动,还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考察一国比较优势时要把这些生产要素结合起来。2、不同国家的某种要素的丰裕情况是不同,即要素禀赋是不同的,而且,生产不同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也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要素比例决定了该国的比较优势。3、一国出口的是本国生产要素相对比较丰裕、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生产要素相对比较稀缺、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二战,西方又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部分市场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