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语言表达朴实、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是开启教师思维的一本佳作,也是一本新教师、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指导读本。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主要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主要是全国各地的老师在博客上问王晓春老师一些问题如何解决,王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语言通俗易懂又是那么的实在,平实的分析丝丝入扣,切中要害,令人信服。看完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四个观点,现在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提到, 我们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但是,一个老师,归根到底是以教育为目的的。 我们日常教学离不开管理,如作业怎么样上交,课堂秩序怎么维持。但是,过分注重管理,管理中毒的话,容易造成事半功倍的现象。教育是引导,是帮助学生成长,管理是手段,是起辅助作用的。
那么我们想,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把自己当一个教育者呢?是为了眼前还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呢?结合我们的实际,我想以下三点是值得我们探讨或学习的。
1。学生犯错误了停留在认错层面,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习惯,学生犯错了,批评一下,然后学生说,老师我错了。老师问,那你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了,学生说,我再也不会了。于是让学生回去了。过了几天,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同样认错一遍。周而复始。其实,我们可以帮他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会怎么样,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进入深层次的对话,把他的心理路程重新翻一遍,从而帮助学生少犯错,这跟魏书生的让犯错的学生写自己心理过程日记是一样的道理。
2。 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讲三个例子。每个老师在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可能或多或少会碰到对自己影响很深的老师。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位,那是我的一个中专语文老师,关于他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节语文课刚开始时,会给我们诵读《读者》,或《杂文选刊》上的文章,多年来从不间断。他其实没怎么管我们,只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非观念。那时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是最好的,班风民主融洽。受他的影响我们看书很多,班上同学看上去都比较文化。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个英语老师,就班级管理条例不知道有多少条,常常黑着脸训这个训那个,不是这个不对就是那个不对,据说班上男同学不服管,还跟他打了一架,他跳上桌子满教室追着那个男孩子,死命地要把班上的学生压下去。其实,我觉得,一个班,王晓春老师说的很对,班主任是什么样的,带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影子,尤其是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他模仿了。说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个观念很抽象,可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就是这么被老师影响下来的。
第二个是我们学校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每周的'主题都不一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
3。一个教师的心胸
现在当老师都很难,各校有各校的情况,我想说的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很辛苦!其实,社会大环境这样,我们看着我们的孩子天天被这么点分数折腾来折腾去,搞得两眼呆滞,也觉得不忍心。我们拼其一命,几十年如一日地干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小学就这么点知识,会了也就会了,不会的你压死也就这样,我们纠结来纠结去的是,这道题你会了吗?这个知识点你懂了吗?照这样看,我们工作一辈子,就追求了这些东西。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自私的,有没有变得无私一点?骄傲的,有没有变得谦虚一点?品德败坏的,有没有变得有品一点?学生的生活常识,我们有没有教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除了解题能力,我们有没有帮他们培养?乐观的心态,热情的性格,我们有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又比如我们学生现在近视情况这么严重,我们有没有从他们以后的方便出发来帮他们?我觉得,一个教育者的心胸,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