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果从西周(公元前1046)的“蓟”开始,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如果从金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1153)开始,北京有800多年建都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京有很多称谓。比如大家熟悉的燕京、幽州、北平、顺天等等,但是他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其中又有什么含义,小编今天就采用地图这种形式,和大家聊一聊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称谓的来龙去脉和地图中有代表性的地名。蓟城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北京地区封了两个国家,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燕国。我们先说蓟国,蓟国因为蓟丘得名,商代北京西北有一个土丘,上面长满了“蓟”这种植物,蓟又称大蓟,可以入药,主要用于止血。大蓟围绕这个土丘的形成的部落叫做蓟,部落发展起来的城市叫蓟城,蓟城所在的封国称蓟国。蓟国的都城就在今天北京的广安门一带今天西城区滨河公园立有“蓟城纪念柱”。纪念柱背面有历史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城记》,碑记上写“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意思是北京城的开始在这里,时间是在周朝,名字叫做蓟。蓟城纪念柱幽州到了春秋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幽州,《禹迹图》中“禹迹”字面上的意思是大禹足迹到过的地方,后来泛指中国的疆域。这幅地图刻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它是现存最早绘有“北京”的地图。《禹迹图》北京在这里要加引号,因为图中北京地区注记为“幽”,也就是幽州。北京为什么称幽州呢?其实上古时期,北京地区是非常偏僻的地方。《释名·释州国》载:“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史记正义》载“:北方幽州,阴聚之地。”幽昧是昏暗不明的意思,阴聚是阴气凝聚的意思。《尚书·舜典》中曾记载过一件事:(舜)流共工于幽州。意思就是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这个地方。共工是上古时期的水神,舜执政时,他乘洪水起兵叛乱,被舜囚禁到了幽州。可见北京地区在当时人们眼中是一个寒冷陌生的不毛之地。当然,舜流放共工这件事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幽州”这个地名却是真实存在的。共工西汉在此设立幽州刺史部,辖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大部以及朝鲜大部。但当时幽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势力范围。在幽州周围注记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怀柔)、儒(今北京延庆)、涿(今河北涿州)、妫(今河北怀来)、蓟(今天津蓟州)等州名,这些都是古地名。我们来说说其中三个在北京的地名。《禹迹图》局部顺州指今天的顺义怀柔,唐代这个地方称归顺州,因为这个地区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接地带,而帝王希望通过武力征伐与地方绥靖相结合的政策,使民众归顺自己,顺义意为顺从大义,怀柔之名也是如此,“怀柔”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意思是招安,大家听过一个成语叫做“怀柔远人”,指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自己。檀州指今天的密云,密云这个名字在北魏就出现了,当时的县城在今天河北省丰宁县境内,因为附近有一座山,常年云雾缭绕,人们给他起名密云山,由密云山又派生出密云郡和密云县,东魏农民起义战乱,县城整体南迁到了今天密云所在地,顺便也把密云这个地名带过来了。儒州指今天的延庆,延庆在唐代时也属于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接地带,儒字有宽柔之意,也体现出统治者的一种思想。延庆元代称龙庆,现在的龙庆峡就是因此得名,到了明代,改成隆庆,后因避讳明穆宗朱载坖隆庆的年号,改称延庆,取延续福祚之意。避讳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封建制度,为了显示对皇帝的尊重,避免说话直呼其名、行文直写其名,而用别的字来代替。避讳字在北京地名上体现很多,广宁门因避讳道光皇帝旻宁改称广安门,玄武门因避讳康熙玄烨改称神武门。延庆坂泉北京最早的地名出现在什么时间?出现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办法说清楚了,因为地名的产生是人类生产劳动和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结果。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他们知道哪里有野兽、哪里是危险的,哪里有水源、哪里是自己的家,在语言和文字没有出现的时候,他们只能通过特定的声音、手势、符号来记录和传递这些信息,这就是意识地名,等到语言出现后,人类可以说出地名,这是语言地名,等到文字出现后,人类可以写出地名,这是文字地名。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北京地名是北京延庆一个叫“阪泉”的村子。阪泉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意思是上古时代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阪泉这个地方,经过三次战斗,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组成统一强大的炎黄部落,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关于坂泉的位置说法比较多,河北涿鹿、山西运城、河南扶沟,还有我们刚才说的北京延庆,这几个地方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来。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也是目前为止,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北京地名。燕京我们刚才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北京地区封了两个国家,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燕国。燕国因地处燕山(房山区)而得名,商代北京地区有一个“匽”姓封国,匽在古代又通燕字,所以他旁边的山叫做燕山。燕山所在的封国称燕国,燕国的都城在今天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大约在西周的中晚期,燕国吞并了蓟国,把自己都城从董家林迁到了广安门。燕国的都城称燕京,而燕京这个地名一直跟随着北京,从历史上的燕京八景、燕京大学,到今天的燕京啤酒,都透露着这个地名的信息。《晋献契丹全燕之图》《晋献契丹全燕之图》绘制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收录在《契丹国志》中,是最早以北京为制图中心的地图,也是最早标注“燕京”的地图。大家看图中有一个黑色圆圈,里面写着燕京,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北京。石敬瑭这幅地图描绘的是五代时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图谋称帝,为取得契丹支援,所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图右有全燕地界的四至里程标注:东至榆关(山海关)九百余里,西至云中(山西大同)七百里,南至雄州(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安新)二百四十里,北至古北口(密云古北口)三百里。”包含了今天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区域。它的丢失,使中原王朝天险尽失、门户大开,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才被汉族政权重新收回。古北口除此之外,我们在图中还可以看到两个地名,一个是古北口,另一个是居庸关。先说古北口,古北口是中原通往东北和蒙古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名始于唐代,当时称“北口”,表示幽州北部长城的关口,后人为显示它悠久的历史,又加了一个“古”字。居庸关再说居庸关,居庸关的建设则始于汉代,到了北魏,才成为长城的一部分,“居庸”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周礼·夏官·司勋》一书中讲了一个人所立的功绩有若干等级:辅成王业曰勋、保全国家曰功、法施于民曰庸、以劳定国曰劳、克敌出奇曰多、制法成治曰力等等。所以“庸”就是有利于民众的功劳。居是担当的意思,居庸关就是为了保护百姓所建立的关口。这个地名也体现出对镇守关塞者的期望和赞美。北京在辽国时期被称为“南京”,《坠理图》的“坠”在古代又通“地”,我们也可以读作《地理图》。该图绘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地图详细描绘了辽五京和北宋四京等地区的情况。《坠理图》我们先说辽五京,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在建立政权后,他们依旧保持着这种“秋水春山,四时捺钵”的生活习惯,为了让辽帝避暑御寒,同时便于外出游猎,辽建立了五个都城,辽帝在这五个都城转圈办公生活。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在这幅地图里北京被称为南京,这是相对于上京的位置而言。《坠理图》局部除此之外,北宋还有四京,北宋立国之初,太祖赵匡胤熟知唐末藩镇割据的恶果,为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区域,设立四京: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河北邯郸)。大家都看过《水浒传》,青面兽杨志押送的生辰纲,就是从北京大名府出发的。是从河北邯郸出发的,不是从今天北京出发的。这幅地图完成时,辽国已被金国所灭,辽南京城也变成了金中都,但图中没有反映出最新的时局变化。地图的主要用意就是提醒宋人不要忘记北边丢失的半壁江山。金中都与燕山府我们刚才说,辽南京变为金中都。《中都图》(《燕京图》)绘制于南宋末年,收录在《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一书中,地图绘出了金中都大城、内城、宫城的建筑布局,是最早的北京市城市地图。《中都图》(《燕京图》)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位置大约在宣武丰台一带。金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巩固政权、向南拓展,登上皇位后决定迁都燕京,一般情况下的迁都就是放弃原有首都,另选新址建都,而海陵王的迁都十分彻底,他把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的宫殿毁弃,连祖坟都给迁过来,所以北京的皇家陵寝不止明十三陵一处,还有位于房山九龙山的金陵,只不过后来多次被破坏,完整程度和名气都没有十三陵大。完颜亮觉得“燕”只是先秦时期一个诸侯国,不足以支撑大国首都的名号,为了突出了这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改称中都,后人称金中都。房山金陵图中部有“燕山府”的注记,一是因为地图是宋人绘制的,二是北宋曾经在金人的帮助下从辽国的手中夺回过燕京,施行了短暂的统治,并将燕京更名为燕山府,但是好景不长,仅过了两年,燕山府又被金人所占,但是习惯上,宋人仍称金中都城为燕山府。北平与北京《北京城宫殿之图》绘制于嘉靖年间,原图现藏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是现存最早以“北京”二字命名的北京城市地图。洪武元年(1368),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后,朱元璋把大都改称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后来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因为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所以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燕京,以北平为北京,立为国都,南京改为留都。所以北京是相对于南京位置而言的。《北京城宫殿之图》这幅地图虽然被称之为宫殿之图,但绘图范围远远超出了紫禁城,因当时北京外城尚未修建或者还未建成,所以实际上这是一幅北京内城图。图中除街道、河道用线条表示外,其他如宫殿、衙署、坛庙、城门均用形象缩绘手法表现。《北京城宫殿之图》局部地图中有代表性的地名,东、西江米巷,就是今天的东、西交民巷,东西、江米巷在元代是连在一起的,在元大都南城墙的外面,称江米巷,关于它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当时这条胡同有控制南方粮米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二是因为漕运,这里行成一条以贩卖南方粮米为主的商业街,三是此地曾为囤储江米的粮仓,也许这三者兼而有之。北方人管江浙一带产的稻米叫江米,江米巷因此得名。到了明代,因扩建皇城东墙,江米巷被划入城内,修建棋盘街将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到了清朝,这里成为官署和王公大臣的府邸。1930年的东交民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根据《天津条约》规定,各国公使进驻北京,他们选中了东江米巷一带作为馆址,除了公使,外国侨民也可以到这里来常驻,他们不用向清政府衙门申请,清政府衙门也不敢过问,这里就成为外国侨民居住的地方,人称侨民巷,因为“侨”和“交”两个字音相近,又叫成了“交民巷”。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东郊民巷可以说,东交民巷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的耻辱,所以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时必须经过东交民巷,这张照片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景象。《北京城宫殿之图》局部此外,这幅地图上还标注了一条胡同,就是苏州胡同,这条胡同今天还在这个位置,还叫这个名字,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城时,同时迁来大批苏州的工匠和买卖人,他们就在这里驻扎了下来,形成了一条以苏州人聚集的街道。因为迁都、战乱、移民政策等因素,历史上北京地区的人口主体,一直是以外来移民为主的,本地居民比例不大,明代于慎行在其笔记《谷山笔麈》中记录到:都城之中,京兆之民,十得一二,卫营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明史》中记载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北京共进行了6次移民,每次都在万户以上。大批居民从地狭民稠的山西、山东、江南等地自愿或者不自愿的来到北京,因为怀念故土,他们用故乡的名字来命名新的居住地,北京就出现了很多像“陕西巷、四川营胡同、苏州胡同、镇江胡同”这样的移民地名。今日苏州胡同说到四川营名字的来历,网上有些文章称,是因为崇祯三年(1630),皇太极进围京都。女将秦良玉奉诏勤王,在此驻军,秦良玉是川妹子,她的兵也是川军,所以称四川营。其实并不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就记录了四川营这个地名。前后差着70年呢,《明史》中也并没有秦良玉在此驻兵的记载,所以这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史可法北京的史家胡同,很多文章里讲是因为史可法曾经在此居住,或是他的祠堂在这里而得名,《北京市地名志》与《东城区地名志》都没有这么描述过,嘉靖三十九年(1560)《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就记录了史家胡同这个地名。假定史可法(1602-1645)生下来就在这里。前后差着42年,如果按卒年算,差着85年呢。这是说不通的。《北京城宫殿之图》局部图中故宫三大殿的名称和现在不同,奉天是指皇帝是奉天之命行使权力,华盖本意是指皇家仪仗中的伞盖,在此意为护卫皇权,谨身就是提醒帝王加强自身修养,在此意为巩固皇权。这实际上体现着一种统治思想。这幅地图没有比例尺,属于示意性地图,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但该图仍为研究明代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北直隶直隶,在中国古代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可以理解为直接隶属中央的意思。洪武初年,朱元璋将由中央六部直辖的江南、江淮等地统称直隶。朱棣迁都北京后,改南京地区为南直隶,北京地区为北直隶。《北直隶舆图》绘制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收录在《广舆图》一书中。《北直隶舆图》明代北直隶的范围包括:顺天府(今北京市区)、保定府(今河北保定)、河间府(今河北河间)、真定府(今河北正定)、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广平府(今河北邯郸永年)、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延庆州(今北京延庆)、保安州(今河北涿鹿),以上说的是府衙所在地,而实际控制区域范围更广,包括今天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大部分地区,河南、山东小部分地区。地图中北京市区被标注为“京师”。京师京师在中国古代一般指国都、首都。为什么称京师?《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明清两代都称北京为京师,但是明用京师,把京师做为北京的别名,清朝用京师,却是以它为正式的名称,比如清末创办新学“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就证明了京师是清代国都的正式名称,这是明清两代使用京师的区别所在。《京师五城图》《京师五城图》绘制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收录在锦衣卫指挥使张爵编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是最早反映北京内外城结构的地图。明代京城的行政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每城之下有所属的坊,坊类似今天的街道或社区,这幅地图注记了明代北京城各个坊的名称,坊在城内,城外居庸关、卢沟桥、南海子、东岳庙名称至今没有改变,名字变化的有大教场、黄金台和郑村坝。教场口街大教场在今天的西城区德胜门外,是明代五军营和神枢营的训练场,今天西城区德外地区还有一个地名叫教场口街。郑村码头郑村坝就是今天的东坝,东坝在元代称郑村坝,是阜通河(今天的坝河)上七座坝闸之一。阜通河主要负责漕运,到了明初就荒废了。今天在坝河上还复原了一座郑村码头的石牌坊。燕王朱棣在靖难之时,曾经与中央军的李景隆在郑村坝多次激战,他的随行侍卫,太监马三保在郑村坝战役中立下战功,受到了朱棣赏识,以地名赐其姓郑,更名郑和,此外,朱棣看到此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马,就把此地改成了饲养战马的御马苑,今天这里还有马神庙、驹子房、草场地等和马有关的地名。到了明万历年间,郑村坝改称东坝。金台夕照碑黄金台我们可以理解为今天的金台夕照,金台夕照是燕京八景之一,关于黄金台的说法起源于战国时期,燕昭王曾放千两黄金于高台,以招揽天下才人,后人就把黄金台作为招贤纳士的象征,但金台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今天普遍的说法是朝阳门外东南的关东店苗家地教场(《长安客话》),传说这个教场中间有一个高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后,因为金台较高,所以最后一缕阳光还能照射到这上面,乾隆皇帝偶然经过看到看到这一景色,感叹称奇,改苗家地为金台夕照,并立一座石碑,2002年,在盖财富中心大厦的时候,挖地基时候挖到了这座石碑,金台夕照石碑已经扶正并树立在财富中心的庭院中,后来,经过此处的地铁10号线站名取作“金台夕照”。金门北京在明代还被称作过金门,金门是中国古代对首都在文学上的一种称呼,金门字面上是以黄金作为装饰的门。引申指天子之门。《金门图》绘制于明万历年间,收录在《顺天府志》一书中,地图反映了明北京外城、内城、皇城的轮廓。北京在文学上的称谓很多,比如宸垣、天咫、天府、长安等等。《金门图》顺天府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顺天府衙、大兴县衙、宛平县衙的标注,“顺天”从何而来?朱棣在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取“顺应天意”的意思,也粉饰了他的篡位夺权行为。“大兴”这个名字是金代出现的,取寓意疆域辽阔、兴旺发达。“宛平”之名出现在辽代,宛古同燕,所以宛平就是平坦广阔的燕京大地的意思。顺天府衙在鼓楼东大街东公街45号(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仅剩一座大堂建筑。大兴县衙在交道口南大街大兴胡同内,今已无存,原址现为东城公安分局办公楼。宛平县衙在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胡同内,原址现为中国妇女报社办公楼。顺天府大堂大兴、宛平县衙虽在城内,但管不了城内事务,只负责东郊、西郊事务,城内事务由五城兵马司、五城巡城御史共同管理,兵马司的上级主管是锦衣卫、巡城御史的上级主管是督察院,于是自明开始出现了中央机关对北京地区直接进行管理的格局。到了清代,北京分为“内八旗外五城”,内城民政事务由步军统领衙门和八旗都统衙门负责,外城由五城巡防御史负责。步军统领衙门又称九门提督,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主要是旗人大臣,而且都是皇帝的亲知近派,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说虽然北京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是顺天府尹,其次是大兴、宛平两县知县,但能管理的事情极其有限。有清一代,全国共有1358个县,知县都是正七品,相当于正处级领导。但是在这1358个县里面,有4个县是正六品,相当于正局级,大兴县、宛平县因为身处京师,“天下脚下、首善之区”给予正六品,其余两个是曲阜县和承德县,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圣人的地位至高,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都需要孔氏一门的支持和拥护。而承德由于地处两京(北京、盛京)咽喉要地,又是皇帝避暑围猎的圣地,也要给予高规格。首善除京师、金门外,北京还被称作首善,《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绘制于同治九年(1870),描绘了清代北京城内街道胡同的名称。首善在古代专指首都,首是最的意思,善是好的意思。首善之区就是最好的地方。《京师城内首善全图》京兆地方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京兆二字原来是西安的古称,后来指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京兆地方图》绘制于民国十一年(1922),图中包含了北京周边的十二个郊区县。这时候的京兆地方和今天北京市的范围比较接近了。《京兆地方图》京都市在京兆地方中,北京市区称“京都市”,京都指京师与国都。《京都市内外城地图》绘制于民国六年(1917),翔实反映了北京地形高程及其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变化。全图标出了以大沽口海平面为基点算起的北京水平石标82处,北京全城东南角标高37-39米之间,西北角标高49-51米之间,说明北京城的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北京现存的水平石标五块,分布在南锣鼓巷、新街口、正阳门、北长街(福佑寺)、皇史宬(西墙外)。《京都市内外城地图》北平特别市北伐结束后,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撤销原京兆地方,并将京都市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北平特别市区域略图》绘制于民国十七年(1928),图中对北平四郊的道路网绘制比较详细,铁道、大道、乡村道路等均有表现。《北平特别市区域略图》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国都定于北平,改名北平为北京。同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从此迎来了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新时代。194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地名不仅是一个称谓,它更意味着一个族群、地区、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地名中珍藏着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也是我们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