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秋天的树叶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的们的世界,她让夏姑娘去休息,准备明年的花开。她轻轻地唱着优美的歌,让花儿们沉沉地睡去,又叫醒树叶孩子们换上华丽的金衣来开始秋天的舞会。
首先上场的是枫叶小姑娘们,她们穿着红艳艳的裙子,一步一步地爬上树枝,在上面一起荡秋千,玩的可开心了!可是,我看着看,发现有几个调皮的枫叶姑娘在玩火,她们点燃火,拿在手上,不停摇摆着。接着,他们几个带动了所有的枫叶姑娘,不一会儿,所有的小姑娘都拿起了火棒,看到这幅画面的我,不禁想起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它们又像红艳艳带点儿金黄色的皇冠,盛放着光芒,那幅场景是多么的热闹啊!
接着,银杏妹妹们也快速地奔跑了过来。看来连银杏妹妹们也不也来迟到呀!她们跟枫叶姑娘们一样也爱美,可她们穿的是金灿灿的裙子,她们有的在地上跑来跑去,有的在树上翩翩起舞,还有的不停从高空中慢慢地飘落下来。这场景,又令我想起了“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
姗姗来迟的是梧桐哥哥们,他们差一点就迟到了,他们一到场就赶紧站在树上,一动不动。他们身上披着的青黄花纹多么像森林中的羊肠小道啊!真是一幅大自然的神奇杰作!
秋天可真美啊!可秋叶让它变得更美,现在,我多么想每天都看到秋叶啊!因为它们是点缀秋日的精灵!
秋风送爽,硕果累累。在这金色泛滥的季节里,我却发现了火红的花朵——红枫树的叶子。
我在这片小林子里找啊找啊。在这里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找到一片红的就以为是最红的,可是还没走几步,又发现一片更红的。终于我找到了一棵红枫树,它已经开始枯萎了,我们这里不适合种红枫树。听管理员说这棵树是前年种的,去年还好好的今年就枯了。我觉得这棵树像一朵小小的花,还没有绽放过就要枯了。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不堪一击,不知为什么,此时我的心里漾起了一次小小的波浪,心里有一丝的同情。也许女孩子都是这么多愁善感吧!
我把这棵红枫树从头到脚扫了一遍。发现这棵树的树杆发白。到枝丫上就开始发黑,我从地上随便拾了一片观察着,这片枫叶形状好似“熊掌”,边上都是“锯齿”,叶子中间的叶脉清晰可见,轮廓分明,就是这片叶子太老了……最后我决定只拿着一片,其它的归还给大地母亲。让它留在这里为人们描绘着一副美丽的画卷,它们生命的最后一个篇章!落入土地,它又把自己所剩的营养奉献给大地,把自己最后的力量也奉献出来,这使我很感动。你是那么的无私!
哦!秋天的树叶啊!你没有牡丹的娇艳,也没有百合的芳香。但是你的内在美,谁又能否认呢?
星期六,我和妈妈正在小区里散步,突然,一只金黄色的“蝴蝶”飞到了我的面前。我定睛瞧去,原来是一片银杏叶。我伸出手去,轻轻地接住它,放在面前仔细端详起来。只见它颜色金黄,叶子的边缘微微卷起,像一把扇子,长长的叶柄就是扇子的把手。叶子上的叶脉清晰可见,就好似精心雕出来的。凑近鼻子,一股淡淡的清香扑来。银杏叶摸上去粗糙扎手,我想这一定是经过风风雨雨才会变成这个样子的,我不禁感慨万分。
正当我浮想联翩时,又有一片叶子慢悠悠地飘到了我的肩膀上。我小心翼翼地把那叶子从肩膀上拿下来一看,原来是枫叶!只见它火红火红的,像被拍红的小手掌。和别的叶子一样,它的叶脉也很清晰,摸一摸细腻光滑。我抬起头来,寻找它的来源,远处一片枫树林映入眼帘。那片枫树林远看像一片火红的朝霞从天边升起,又像一大团火焰正在燃烧,给人一种温暖。走进了,那一棵棵枫树,就像一个个火把,把秋天的荒凉和萧瑟一扫而光。一阵微风吹过,秋叶“沙沙”作响,似乎正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真让人陶醉其中。
突然,我耳边传来妈妈的声音:“快来看,这里还有好几棵树是绿色的!”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常青树——杨树。这些树的绿色,给人们一种活力,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我却认为一年之美在于秋。秋天是美的,秋天的树叶更美。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树叶!
秋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她的手里拿着一把魔法棒,无意间,你会发现许多树叶都穿上了新衣裳,唯有一些树叶依旧四季常青。
在四季常青的叶子中,枇杷叶算是最突出的一个,虽然没换新衣裳,但丝毫不减当年威风,你瞧它那圆圆的身子边缘布满了小锯齿,正面摸反面摸都非常光滑,就像在摸一张柔软的绸带一样,用鼻子闻一闻,你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中草药味。
哎呀!是什么落到了我头上,我用手一拿,原来是银杏叶,夏天银杏叶,是绿油油的,到了秋天,银杏叶穿上了金灿灿的衣裳,远远望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近看你会发现银杏叶有许多细细长长的纹理,仔细地看看,你甚至还会发现有一些银杏叶是爱心状,美丽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火红的枫叶是秋天的象征,提到秋天怎能不提到枫叶呢?枫叶那5条尖尖的叶片像一个小手,火红的枫叶不仅大,数量也很多,远望,像一片火海,令人非常震撼,仿佛要把整个秋天都给染红,给人一种非常热烈的感觉。
秋天的叶子千奇百怪,形态多变,我介绍的仅仅是沧海一粟,大家亲自去看看吧!
今天我去了公园,我看到了很多种的树叶。比如说:冬青树叶、银杏树叶、甜栗子树叶、枫树叶、山白蜡树叶等等……有很多的树叶,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枫树叶。
枫树叶它的颜色很奇特,因为它的颜色不止有绿色,也有红色。因为到秋天的时候,由于叶绿素转变为红色素而呈现红色。他绿色的时候绿油油的,红的时候红通通的。
枫树叶的形状是像一只手一样,五根手指头,它的根是胳膊,你们可以看一看。我摸了摸它风树叶是它有脉,都吐出来了,很容易看出来。
我又闻了闻它,它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我很喜欢他这个清香。我站在这棵树下,风吹过来的时候,都会有"沙沙沙”的声音,很动听,我特别喜欢这个声音,每一次我都会去那里听。
我在心里想:树也是要成长的,我就在想树应该也需要种子,浇水,肥料,阳光和保护。
枫树叶像一把太阳伞,郁郁葱葱的,枫树叶像一个个小孩子在一起,枫树叶像红蝴蝶,在风中自由的飞翔着,枫树叶像火一样的燃烧着。
我特别喜欢秋天,因为他有许许多多的树叶。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于碧沙岗公园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梧桐树,它的叶子周围有不规则的锯齿形状,叶脉中有一根最粗的,从叶子底部一直到顶部,其他叶脉都是往斜上方长的。梧桐树的叶子现在是黄色的,但以前是绿色的。我们继续往前走,见到了五棵银杏树,它的叶子已经变的黄灿灿的`,像一把把金色的扇子,银杏树叶叶脉不清晰,但还是有的,在银杏树下,有一片三叶草,它的叶子上有一道白色的弧形线,格外显眼,叶了的形状像瓜子一样,中间有一根最粗的叶脉,然后一些细小的叶脉向两边延伸,看着奔泻精细。草地对面有一片竹林,里面的竹子非常高大,竹子的叶子是下宽上窄,像一个长瓜子,竹子的叶子只有一根叶脉,而且还特别薄,看起来晶莹剔透。竹林傍边有几棵棕榈树,棕榈树的叶子是一条一条的。每一条树叶中间都有一根叶脉,看盐业起来十分整齐,风一吹,叶子就会随风舞蹈,像一位专业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好看极了!
这就是美丽的秋天的树叶。
秋天是一个有个性的季节,它不像春天那样生机勃勃,不像夏天那样烈日炎炎,不像冬天那样冰若寒霜,它有自己独特的缤纷美。
瞧,那郁郁葱葱的一片。仔细一看,是冬青树,它树叶是圆形或椭圆形,两头尖尖的,像一条小船。叶子正面是绿色的,十分光滑,像婴儿的脸一样顺滑。茎从上往下逐渐变细,复茎如同一条条血管两侧伸去。叶子的反面就有些不同了,颜色呈浅绿色,所有的复茎都十分清晰可见。
看!那火红火红的枫叶正随风飘荡哩!我捡起一片枫叶,细细地看了起来,枫叶的形状像一片片小孩拍红了的小手,小手上的掌纹就像它的纹路一样,枫叶的两边有一排排细小的锯齿,像刚刚出生的新牙,可爱极了!那一片片枫叶,像奔放了整个秋日的热情。
从远处眺望,看见一排排樟树整整齐齐。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像一个昂首挺胸的士兵。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根据我的调查,樟树还永久拒虫哩,厉害吧。
这就是秋天的树叶,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秋天才能如此色彩缤纷,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秋天这些色彩缤纷,各有不同的树叶!
秋姑娘是一个魔法师,她用神奇的画笔描绘着秋天的美丽,她让漫天的秋叶在秋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独特的风姿。
每到秋天,我家的院子里就别有一番景致。各种树的叶子都变换着色彩,瞧,门前那棵枫树的叶子已由绿色变成火红色,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红得那么夺目,红得那么鲜艳。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千古绝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眼前的枫叶却比二月花还红。枫树的叶子像小手掌,可爱极了。
俗话说:一叶知秋。在第一片银杏树叶落下来时,已是初秋了。屋后那棵高大的银杏树叶黄中带绿,有的一半黄,一半绿,有趣极了。深秋时节,树叶变得金黄。一阵风吹过,像扇子一样的银杏树叶,便会打着旋儿落下来,像翩翩起舞的蝴蝶。
桂子飘香,这是秋的味道。闻着扑鼻的香气,可以看到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桂花树叶四季常青,叶子对称生长,叶面光滑,像打了蜡一样,永远闪烁着光泽。
碧云天,黄叶地。我爱这色彩斑斓的秋天,更爱这平凡无私的秋叶。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果实累累,树叶飘飞。
一阵风吹来,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像小鸟在展翅高飞;还有的像演员在跳芭蕾舞……。这些树叶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绿色,还有的是黄色……。
走进植物园,远远望去那一大片枫树林好像一把燃烧着的火,美丽极了!走进观看,只见一片片枫叶好像一个小手掌一样,这些“手掌”上都布满了锯齿,叶脉上连着许多“血管”,这些“血管”源源不断地给“手掌”输送营养。大片的红红的枫林,经风一吹,全都“沙沙”地响,有的飘落下来,落在你的手心,那粗糙的叶脉,显示出枫叶的特色。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那比房子低一点点的植物是什么啊!喔!原来是竹子啊!到了秋天,竹子的颜色逐渐由深绿变淡绿,淡绿变黄绿,黄绿变淡黄……。竹林之中,竹子不停晃动,有许多人在拍照,有时还能看到“竹子漫天飞”的景象,十分迷人……。
此外,我还看到淡黄的柳叶,深绿的松针,黄色的杨树叶……。
秋天,树叶飘飞,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外表的美,而是内心的美。
秋到了,秋到了,秋姑娘将各种树叶变成了黄色、红色。又让它们离开大树母亲,去参加秋天的舞会。
看,那河边的一片枫林,就像一条红色的绸带。秋风吹过,吹皱了河水,吹落了枫叶。那枫叶翻滚着来到地上,给自己的影子一个亲热的拥抱,又化为大树的养料,不过,那是春天的事情了。
那地毯上夹杂着金黄,更多的却是火红,那么高贵。那么奢华。有的枫叶落到水里,水面便浮现出一道道波纹,不禁让我想起了“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那一片片枫叶,如同一个个小巴掌,I热情地与大地、水面击掌。
而桂树不同,桂树四季常青,近看,桂树叶像倒着的降落伞。远看,桂树叶给桂树添上了一件绿衣裳,还有许多桂花夹杂在衣裳里,就像一件黄斑点绿衣裳。秋雨来了,桂树轻轻摆动,像喝了一壶雨花酒,衣裳晃动,如一位舞者,跳着轻盈的舞蹈。秋风也来了,两者结合,与桂树叶们合奏了一曲“第十三秋之交响乐”哗沙沙沙”还能闻到些许桂花香呢!真是丹桂枝头秋意闹”。
雨后,桂树叶被秋滴点缀上了珍珠,显得更华丽了。一只小鸟停在树上,抖下了几粒珍珠,“嗒嗒,嗒嗒。”一只小鸟带走了桂花的一丝香气,似乎要告诉它的朋友:桂树叶美,桂花香。
还有各种树叶,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绽放”着自己的美。
我爱金黄的秋天,更爱秋天的树叶!
骄阳似火的夏天已悄然逝去,秋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人们走来。她穿过树林,走过田野,来到我们的身边,整个大地变了样……
最让我心动的是秋天的树叶。瞧,那一片枫树林,前段日子还绿油油的,现在却被秋姑娘顽皮地用嘴一吹,枫叶就焕然一新,仿佛成了一片熊熊烈火燃烧在枝头,壮观极了; 走近一看,一片片枫叶象一个个小手掌,“叭叭叭"地拍着小手,欢迎秋姑娘的到来。我轻轻地捡起一片枫叶,仔细端详,只见枫叶上落满了晶莹剔透的秋霜,宛如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子,又仿佛一个戴着薄纱,等待出嫁的公主,美不胜收!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小心翼翼地擦去薄薄的秋霜,看,巴掌似的叶子边有一道精致的锯齿,摸着有些粗糙,仔细一瞧,树叶里还长着一道道细长的叶茎,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创造力啊!
秋天不仅是枫叶美,银杏叶也很动人。银杏叶有的绿中带黄,有的黄中带红,有的金黄金黄的,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是金光闪闪。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扇叶形的银杏叶,随风飘下,好像是一只只五彩缤纷蝴蝶,飞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啊,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树叶!
有人喜欢春天姹紫嫣红的花儿;有人喜欢夏天生机勃勃的树木;有人喜欢冬天的大雪纷飞,但是我却喜欢秋天的树叶。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走出门外,发现我家门口的那几棵银杏树的叶子已由原先的翠绿变成了绿中带黄,我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开始变黄的。
也许是我一直忙于学业,没注意到它们,我便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回答道;“也许是因为秋天到了吧,它们纷纷变黄了。”看着这些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树叶,我想这应该是秋姑娘留给我们的信吧。我看见了落在地上的树叶,叶子大多数都变成了黄色,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叶子还顽强的保持着原有的色泽。
我捡起了一些树叶,近距离的观察了一下它们,发现它们身上都留着“成长的足迹”,银杏树的树叶边缘的颜色较深,越靠近根部的颜色就变成了浅黄色,而它们散发的味道有的是淡淡的清香,有的是干叶香,仿佛都弥漫着秋天的味道呢。
秋天的树叶落叶缤纷,看着这些落下的叶子,我很是惋惜,但是它们“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不禁令我感动,它们就跟我们人一样,迟早有一天会死掉,这也许就是生命的规律吧。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叶子。
今年的夏天好长啊!他很不情愿地走了,而秋姑娘却悄悄地、快快乐乐地飞来了。各种美丽的树叶跟着秋姑娘飘来飘去,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你瞧,法国梧桐树叶穿上了金黄色的外衣,在树上摇摇欲坠。一阵风吹来,黄叶就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忙着给秋姑娘送信。拿起一片看看,只见落叶很美,颜色黄里夹绿,这大概是秋姑娘特意给它化的妆,粗看,像人们张开的巴掌。再看叶子四周的“触角”,又像一簇刚冒起的火焰,也许在告诉人们:秋天来了,注意保暖!
你望,那枫树更加神奇。夏天的时候还穿着翠绿的衣裳,秋天一到,它就换上了红色的旗袍。那色彩:红的发亮,是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画出的。朝霞也无法与它攀比,火焰也显得逊色。看着枫叶,让人心里觉得温暖,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走近瞅一瞅,只见那一片片红色的枫叶,像一枚枚红色的印章。这分明是上帝送给它的,让枫树成为秋天王国里的主宰者,统领秋的世界。
再说松树叶,那真是独特。说它是叶,其实它像针。因为它像针一样又细又长。那怕是在深秋,它也永葆青春,直直的,挺立着,从不弯曲。摸着光滑而又顺畅。一阵秋风吹过,就会发出“沙沙,沙沙”的响声。
秋天的叶子是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本领在美着自己,打扮着世界。我爱秋天,更爱那些可爱的叶子。
秋天的叶子真是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有红中带绿,绿中带黄。有扇形。针形。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如果你细细观赏,就会发现它的独特之美。
收集的树叶中,最吸引我的是银杏树叶,它的颜色绿绿的,银杏树叶酷似一把绿色展开的小扇子,似乎一扇就能扇来秋天阵阵的凉意。如果把叶柄朝上,还真像小姑娘穿的裙子呢。它细细长长的叶柄就像小辫子似的拖在身后,从上往下看,只见一条条比针还细。十分清晰的叶脉,顺着主柄向四处展开,这真像节日时放的烟花。我想这一定是大自然和树妈妈精心雕上去的。叶子的边缘高低不平,好象大海中的波浪,‘一浪接一浪’,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我忍不住摸了摸,嗬,它那粗糙的手感挠得我手痒。闻一闻,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忽然一阵风吹来,树上的叶子‘沙沙’地作响,好象奏起了交响曲,在为秋天的到来而欢呼。不时,还有一把黄绿色的扇子从我眼前飘下来,像百灵鸟在轻盈飞翔。我收集的叶子还有很多——火红的枫叶,又短又小的决明子。
秋天的叶子真美,我爱秋天的叶子!
秋雨过后,我漫步在公园的羊肠小路上。
伴随着一路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菊花,我不知不觉的走到了湖边。湖水波光粼粼,小鱼时不时吐着小水泡。一滴水突然落在我手上,我抬头一看,一棵柳树在微风中展示着她婀娜的身姿,一片六柳叶随风落在我的肩头,这叶子边缘是密密麻麻的锯齿形,形状扁圆扁圆的,在水面上像给蚂蚁的小船,在阳光的映射下,小船荡着金色的闪闪发光。
绕过羊肠小路,我来到银杏树林,放眼望去,金灿灿的我走上前,俯下身,捡起一片像扇子一样的叶子,扇一扇,呵,还挺凉快,一阵风吹来,那无数的小扇子一下落了好多片,好似在下扇子雨。
接着我走到枫树林,叶子已经落了不少了,走在上面沙沙作响,听起来就很解压,突然我感觉头上直痒痒,我取下一看,原来是枫树叶,我把她捧在手心里就像巴掌一样,红和黄的渐变,真是好美,我捧着他看呀看,看不禁让我想到李白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走过枫树林,哎呀,那边着火了,正当我大脑转过要拨打119时,我才看清楚,那是火炬树,它一片叶子长长的,像火烈鸟身上的羽毛。刚下过雨,这椰子的顶尖有滴水在微风中颤动着
秋天的树叶千姿百态,美丽极了,我爱秋天。
参考 21.你给我滚,马不停蹄地滚。。。。。。。。。。。。。。。
1.因为鲁迅的杂文对当时社会的鞭策和批判力是最强的。他的散文、诗歌、小说大多是对中国不争社会的个人愤懑。且杂文内容精炼像把短刀,而小说和其他的文学形式大多太过婉转,还需要读者再去静下心来体会。而杂文就要直接的多,成文速度也比较快。韩寒对时事的批评也是靠杂文,价值不同但意义相近。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所周知,“曲笔”原是旧中国反动政治迫害的产物,鲁迅在《花边文学》的《序言》里,曾经这样说过:“那时可真厉害,这么说不可以,那么说又不成功……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和读者相见的,那么,非奴隶文章是什么呢?”知道这个情况,我们就了解鲁迅的一部分杂文,所以采用“曲笔”,原是迫不得已的。有人把“曲笔”当作鲁迅笔法,好像鲁迅一贯喜欢用这种方法写作似的,这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只要有可能,鲁迅总是竭力把文章写得明白晓畅的。“曲笔”既是政治迫害的产物,那么它就不是一种有成规可循的艺术手法,它需要适应不同的题材,对付不同的政治环境,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有全篇用隐喻的,如《现代史》。内容写变戏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观众榨钱,今日这班人走了,明日那班人又来。全文没有一句话涉及当时的政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现代史。有全篇用反语的,还有说故事,引古喻今等多种方法。对于这类杂文,我们主要认识它的战斗作用和意义,而不必去学习它的隐晦曲折的形式,因为今天已经根本不同于鲁迅所处的时代。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此外,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笔”。他曾这样说:“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值得如许花边,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很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它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①这种艰苦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让我们认真地学习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好地发挥杂文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吧。2. 提要: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在开始创作以前就有了丰富充实的准备,他作品的“时代病”的暴露、“自叙传”的形式、强烈的主观抒情都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他的早期小说真实地艺术地留下了异常复杂的时代侧影,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关键词:艺术风格 中外文学 熏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从1921年的《沉沦》发韧到1935年《出奔》的收笔,中间整整跨了15年。在这段悠悠的岁月里,郁达夫经过时代的洗礼与古今文化的过渡后,在创作上走过了三个阶段:早期,1926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成立了创造社,并决定出版《创造季刊》。从这一年开始郁达夫先后写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后来,他陆续写下了《茫茫夜》、《秋柳》、《风铃》、《茑萝行》等自叙传小说。《沉沦》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自叙传为主,强烈的主观抒情,感情忧郁的抒情笔调以及鲜明独特的现代色彩,表现了作者典型风格的成熟。中期,1922年郁达夫回国后,由于贫困事业的境遇,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开始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写出了最早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小说以“故事”面目出现,使早期强烈主观色彩被明显弱化,显出客观与现实的趋势。晚期,1926年郁达夫南下广州,辗转后迁居杭州。这一时期以《迟桂花》为代表作,对艺术境界的刻意追求,是这一阶段最大的艺术特色。郁达夫一生创作小说50多篇,大致可分为以上三个创作阶段两种艺术风格,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与矛盾的人格理想,这样的分期与作者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基本一致的。下面主要介绍其早期小说的艺术风格。一、早期小说的艺术风格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当时“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1]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之一。继《沉沦》以后,郁达夫写下的早期小说还有《茫茫夜》、《怀乡病者》、《秋柳》等等。这些作品的基本特色是通过青年的变态心理的刻画和情爱的苦闷与社会苦闷的描写,表现了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受到时代窒息的青年的内心的呼唤,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他用大胆的描写反映了“时代病”,即青年的烦躁与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⒈ “时代病”的暴露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出了“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号,个性解放和表现自我的思想席卷了整个中国,广大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奋起打倒旧传统,怀有浪漫主义的冲动去歌颂爱情、憧憬未来。但他们大多数人都脱离群众,那就必然导致这场运动的失败,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反动势力又猖獗起来,个性解放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但是又找不到反抗黑暗势力的有力武器和出路,于是苦闷和彷徨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时代病”。郁达夫对这种“时代病”的描写无疑是对旧制度、旧文化及反动势力的冲击,有其进步意义。郁达夫小说中描写的“时代病”多是由于理想的破灭导致的。比如《沉沦》中的主人公的忧郁症,造成他这种忧郁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以为他一个人和别的学生不同”[2]而且“心思太活”[3],所以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进入美国长老会捐款创办的H 大学的预科以后,不满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礼拜三晚上有祈祷会,礼拜日不准外出”[4]等等,严重束缚了他个性的发展,“他的心里总有些反抗的意思。”后来他终于不甘服从退了学,又几经周转换了学校,但终于还是不得不退学,同时还由于家道中落等原因,使他蛰居在书斋里,“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培养成功的”。这说明主人公的病态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敏感和灵活的天性受到了封建的束缚,被社会所不容造成的,而后来他的“忧郁症”愈加严重,则是由于他在日本是出于“弱国子民”的地位,被人瞧不起、饱受凌辱的结果,显然这种时代病的根源在于社会。郁达夫对于“时代病”的描写,往往和祖国的贫弱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作品中病态主人公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沉沦》的主人公在自杀前,还悲痛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呼声,是血与泪的结晶!是遭受了数不尽的屈辱和虐待后,发自肺腑的呼叫!主人公是一个悲剧,是由于国家的贫弱造成的悲剧。在郁达夫早期的小说《茫茫夜》、《风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把这祖国的贫弱作为造成青年时代病的原因。在表现个性解放得欲望时,也显示出了爱国反帝的精神。在20世纪20年代初,文学作品中直接表现出反帝意识的作品还不多,因此《沉沦》等篇章在这方面就显得格外可贵。⒉ 强烈的主观抒情传统小说的写法,故事是小说的内核、情节是故事的具体叙述形式。郁达夫的小说,完全改变了小说的传统审美特征,将一种主观抒情带入了小说当中,“情之所发,不怕山的高,海的深,就是拔山倒海,也有所不辞”[5]。他说他写小说的状态“正如人感受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着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6]他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情节完整与否、清晰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了;他的叙述目的,只是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被这种情调所感染,这导致他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散文化。他的小说无论叙述是以第一人称还是一第三人称进行,都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在“看”,以主人公的心灵去“体验”,以主人公的口吻去诉说的。因此小说对事件的叙述,基本上不是情节的客观展示,而是伴随着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的倾诉,小说所展示的一切场景、冲突、细节,都带着主人公浓厚的主观色彩。读者直接感受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强烈的情绪—读者是隔着主人公的主观情绪目睹事件与生活场景的。如《沉沦》中叙述的事件,都是主人公“他”以病态心理感受着的:“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因而“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病态的感受使他更加孤独和自卑,而不道德的行为加重了他的忧郁症,他常常在难以自拔的忧郁和绝望情绪中哭诉:“中国呀中国!你怎么就不强大起来”,“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里生出来的爱情!”郁达夫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在这样一种主观宣泄式的语言中叙事,因此他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方式。⒊ “自叙传”的形式郁达夫认为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叙传”的色彩。翻阅郁达夫的几十篇小说,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我”,郁达夫认为以第三人称写出来的作品,往往会使“文学的真实性消失”。后来,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进一步明确了他的文学主张,他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他再三强调:“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品艺术紧抱在一起,作品里的个性是绝对不能丧失的”。这里所指的个性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要保持独特的创作个性。读郁达夫早期小说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形式,同第一人称写“我”,即写作者,即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也仍是他自己的化身。于质夫、黄仲则等等无不是作者的影子。大部分小说都直接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写本人的经历、遭遇和见闻,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基本上就是他的一条生活轨迹,这种写法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受日本当最流行的“私小说”的影响,那些小说通常以个人的生活为素材,写身边的琐事,或一时的感想,带有浓厚的自传性。1923年他编《茑萝集》时就在后记中写道:社会“压榨机”造成了一代青年的苦闷,“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因此它“只要赤裸裸的把握的心境写出”,郁达夫之所以要采取自叙传的形式,市委了暴露自己,从而暴露出一代青年的苦闷,反映人生和社会。《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年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性格、心理、感情方式都极其相似,《沉沦》集中三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感伤青年的典型,而且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典型。这个人物一露面就显得软弱,但又不甘沉沦,拼命挣扎,欲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想洁身自好又苦于情欲,他在探索理想,又耽于伤感,在绝望时他只能自杀。这些作品中都有郁达夫的影子,在《沉沦》的第三章中,对于主人公家乡的描写,以及他在家乡上中学时的种种经历,那简直就是郁达夫自己。然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具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又超越自叙传,由个人向外,拓展到社会,具有时代、社会的典型意义。二、郁达夫早期作品风格的形成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在开始创作前就有了丰富充实的准备,在中小学时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到日本留学以后,阅读了近千部外国小说,在创作上受外国作家影响较大。郁达夫早期小说开创了“自叙传”的浪漫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成为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潮流。“时代病”的暴露,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都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真实地艺术地留下了异常复杂的时代侧影,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⒈ 郁达夫少儿时期性格的形成郁达夫于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他的家在他出生时就已经败落了。儿时的回忆在谁来说都是完美的一章,但对于郁达夫来说却尽是空洞,“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7]郁达夫在婴孩时期,母亲稀薄的乳汁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生长需要,然而,一个未曾发迹而又败落的家雇乳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终,郁达夫因为营养不良而常年生病,只是“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累得筋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死.”[8]他守寡的母亲不得不每天外出工作承担父亲的责任,两位兄长又在外地读书,而祖母则日夜“在动着那没有牙齿的扁嘴念佛念经”,在他孤独的童年里,日日和他在一起的、有时候也讲些故事给他听、非常疼爱她的、却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使婢翠花。这个有着可爱名字的翠花才比郁达夫达十岁。郁达夫回想他童年生活时,总要提起那时家境贫穷,似乎他的敏感、孤寂、多愁善感都直接因受尽贫穷折磨的童年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这种性格特征,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有所体现。如《沉沦》中的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于男女问题表现出敏感的反应都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⒉中小学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熏染郁达夫有着厚重的文学功底。郁达夫七岁进入私塾读书,在小学时就读过《四史》河许多唐诗而天性聪慧的他又很善于在其中汲取营养,郁达夫“九岁题诗四座惊”。小学毕业那年的夏天,又读了《红楼梦》和《六才子书》,在以后的学生时代古典文学给与郁达夫的几乎是精神上的支持。郁达夫第一次离家远行到杭州求学,由于前都花光在上酒楼和游览上只好转向收费比较便宜的学校。在那个学校的半年里,他很是寂寞,又由于是第一次离家远行,满怀思乡的情绪。只有用看书和写诗来消愁解闷。在自传中,郁达夫回想自己落落寡欢的孤独的中学时代时曾经写道:“真正指示我以做诗词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沧浪诗话》和《白香词谱》。《西湖佳话》中的每一篇短篇起码我总读了两遍以上,以后是流行本的各种传奇杂剧了,我当时虽则还不十分欣赏他们的好处,但不知怎么,读了之后的那种朦胧的回味,仿佛是当三春的天气喝醉了几十年的醇酒。”[9]很显然,这些古典诗集、传奇、杂剧中的情节使郁达夫陶醉,也给郁达夫以做诗的灵感,使郁达夫又独特的审美情趣。郭沫若曾经说过:“他似乎很喜欢清代的诗人黄仲则,它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在学他,他的短篇小说《采石矶》便是以黄仲则为主人公,而其实是‘夫子自道’”[10]。由此可见,郁达夫与古典作家的独异关系可见一斑,《采石矶》中黄仲则实际上有作者的影子,他这种对古典文学的深入学习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不仅滋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为其以后他入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留学日本,与达夫接受了东洋、西洋文化1913年郁达夫跟随其兄长郁华赴日本,考取了高等学校的预备班,会得了官费留学的资格。20世纪初的日本式中国学生的乐土,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及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为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上提供了素材。最初,郁达夫学的是文科,但由于兄长的劝告,又专为学医科,郁达夫与鲁迅及其他人一样,最初是被西方的科学所吸引了,但是他的兴趣很快便转向西方文学上去,又改学文科。他在名古屋读中学时,看了超过1000部的小说,同时还接触了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特别是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思潮和西方感伤主义的影响,在他的审美情趣中不排斥感伤主义,甚至把感伤主义作为“文学的酵母”予以肯定。郁达夫的早期小说处处浸润着的是一种浓浓的、挥不去抹不开的感伤氛围。在作品中善于以景写情,也善于以情写情,用感情来统一风景和心理,着意给作品渲染一种忧郁哀愁的氛围。如《怀乡病者》中:“在这样的消沉状态中的于质夫朝了窗,看看白云往来的残春的碧落,听听硬化小片无风坠落的微声,觉得眼前起了一层纱障……好像在做梦似的呆呆地不知坐了多久……”。这段描写有景有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哀景衬哀情,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哀愁的艺术氛围,作品中的感伤的呼号与叹息感染者同代青年。郁达夫的这种主观抒情以真实感染读者,颇能叩击人的心扉。其次,受19世纪强调主观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从18世纪浪漫主义的卢梭那获得的自我忏悔的道德资源,1921年至1926年风靡日本大胆暴露私生活的“私小说”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西方早期现代派的内心独白等学习的重视性心理的描写,使郁达夫轻易学会怎么样去描写本质上传统但表面颓废和衰落的传统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用强健大胆的文句去写别人不敢写的人生。直接促使郁达夫提笔的却是北方巨人屠格涅夫,“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这在我也许是和别人不同的一种特别的偏嗜,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的绕腮胡长的满满的北方巨人的影响。”[11]如果说,郁达夫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理解源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熏染的话,那么他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则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受到的影响,再加之郁达夫敏感及多愁善感的天性,很容易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感受顺利地写入他的文学作品,并且情感是自然、坦诚、率真的,是他心声的吐露。郁达夫一起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鲁迅并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的双峰”。如果说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开山,那郁达夫则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2]、[3]、[4] 郁达夫:《沉沦》,《郁达夫经典小说集》[5] 郁达夫:《文学概说》,《郁达夫文集》第5卷 花城出版社 1982年版,第82页[6] 郁达夫:《忏余独白》,《郁达夫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46页[7]、[8]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故都的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353页[9] 郁达夫:《自传之六》[10][11] 郁达夫:《屠格涅夫<罗亭>的问世以前》 ,《艺文私见》郁达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创作历程,也表现出“五四”以来一个复杂而不平常的现代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一种单纯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挞自己,使这些作品对读者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又同意李初梨所说,“达夫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并把郁达夫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概括为“卑以自牧”(《论郁达夫》、《再谈郁达夫》)。郁达夫才华洋溢,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虽身为“五四”新文学健将,思想上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但在文学创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纪末欧洲文学的影响,本人又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深沾染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处世态度。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富有才能、力求进步的知识分子艰苦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苦闷心理和关于人性解放的强烈的呼声。胡愈之曾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3.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下面请看实例--题目: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例文一:悠悠海峡情--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例文二:跳跃的乡愁--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例文三:想哭不一定有泪--评《乡愁》中的借代《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总评: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评论考试模式开头: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中间: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结尾: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2.发出感慨
《迟桂花》是郁达夫小说中的重要的一篇,小说中描写了“我”应邀到杭州满觉陇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的经历,赞美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
在那里“我”遇见新寡而回到娘家的朋友的妹妹莲,莲因哥哥结婚而触景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在陪莲游五云山时,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动心,不禁产生“一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纯洁,心灵得到了净化。
小说以“迟桂花”为篇名,用迟桂花浓郁的幽香渲染气氛,并在人物身上赋予了迟桂花的品质,寄托了一种精神。此文不仅在思想意识中有先进性,在语言艺术方面也可以说是郁达夫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典型代表。
众人皆知,郁达夫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抒情小说。这种小说,从表现方法上很接近散文,就本质而言却像诗。
而它终究塑造了人物形象,又无疑是小说,这一特点决定了他的小说语言的多样化。明确地说,他的小说熔散文、诗、小说三者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艺术,这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可以在对小说《迟桂花》的分析中略见一二。
一、优美的描写性语言 郁达夫出生在风景优美的富春江畔,故乡的山水伴随着他度过了孤独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特殊的感情和观察能力,因此郁达夫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总是把感情贯注于自然景物之中,用新鲜忸怩优美的语言营造出具有时代色彩、地方色彩,又具有景物的实际色彩的特殊情景,请看《迟桂花》中的描写。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翁家山,先是写下午的翁家山是“我”刚去时所见到“青葱的山,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些这儿几点,哪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继而又写到月光下的翁家山“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条万条的银线,像是在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远近一家一家看得见的几点煤油灯光,仿佛是大海湾里的渔火”。
作者紧抓着颜色的不同把翁家山不同时段的美都表现了出来。同时,郁达夫还运用了丰富神奇的想象,文中“若把西湖的山水,比作一只锁在铁笼子里的白熊看,那这五云山峰与钱塘江水,便是一只深山的野鹿,虽没有高原的狮虎那么健壮,但一股自由奔放之情,却可以从它那里摄取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郁达夫的小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语言相当细致优美。写景时,不仅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突出的地方色彩,还注意客观景物的实际色彩,这样多方融合使他的小说像画一样和谐,溢光流彩,从而形成了小说的诗意境界。
二、朴实自然的叙述性语言 郁达夫的小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优美清丽,而在叙事时却十分的朴实自然,他善于用一种近乎口语而又不加以雕琢的叙述性语言,几乎不渲染气氛,甚至于不运用形容词,这样直叙其事,就使其小说的叙述性语言十分朴实自然。 可以从《迟桂花》中看出,在文中描写:“我”和莲遇到知客僧以及轿夫时的事情时,在描写知客僧如何的一番嘴脸,知客僧如何轻视轿夫;“我”和莲当得到放生竹时如何兴奋……。
如此衍生一番,可以写出一段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可是郁达夫却把绘声绘色的情节都省略去了,只用了几句描写知客僧,也只用一两句写出了“莲”的高兴,文气畅达。 从中不难看出郁达夫对知客僧的不满和对轿夫的同情。
当然,语言朴实自然并不是意味着肤浅,粗俗。其实这正是作家风格成熟的一种标志,清人吴德旋说:“功夫成熟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澈中,自然古雅有风神,乃是一家数也。
”郁达夫使是这样一位成熟的语言艺术家。 三、率真、大胆的抒情性语言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浪漫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创作的最大特点是直率的自我暴露,主观色彩特别浓烈,这也就形成了他的纯真、大胆、酣畅的抒情的风格。
《迟桂花》的结尾:“则生!莲!再见,再见!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作者连续运用了四个感叹号,写出了自己深刻的情感,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精神。而作者郁达夫在抒情的过程中也绝不隐藏自己对一些人的憎恨,他在文中对知客僧不满,因而说他是“伶俐世俗”的知客僧,作者对劳动人民很是同情,可以说,小说中敢用如此直率,大胆的语言把自己的爱憎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当时恐怕是只有郁达夫一个人吧,郁达夫的这种纯真、大胆的抒情语言构成了其抒情小说的语言一大语言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一大艺术,每个作家,他们都拥有自己对文学语言的追求的目标。郭沫若,他所追求的是“简洁,和谐,熨贴,自然”,契诃夫他所追求的是“简练”,而莫泊桑所向往的却是“精确”,陶渊明向往的是“自由,自然”的语言的艺术,你们可知道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什么吗?从上面我们对《迟桂花》的语言艺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描写性语言的细腻、优美;叙述性语言的流畅、自然;抒情性语言的纯真、大胆,三者和谐、统一,这就形成了郁达夫小说的独特的语言的风格,她既具有阳刚之美,又具有阴柔之美,它是不拘一格的现代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更是一种独特的抒情小说的语言。
参考文献:04级高专学生优秀论文选。
那初开的桂花,真是年方十八的桂家女。跟所有不经事的少女一样,她是羞涩的。打懂事起,她就喜欢躲在那间竹帘半卷的阁楼里,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好奇的时候,只透过竹帘的间隙看看窗外发生的新鲜事儿。她的窗口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小伙子们经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而这个时候她就会慌里慌张的拉上窗帘。她是那样的羞涩的,但那股淡淡的香气却按捺不住地透过帘子溢出来。见过她的老人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矮矮胖胖的小姑娘罢了。可小伙子们怎么也不相信,对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和向往。
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予了叙述者"郁先生"强烈的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化为澄静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的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时至深秋,该是转冷的时候了。
可冷了没几日,忽又如初夏般温热了起来。朋友说杭州的桂花又开了一次。
那天她在草地上闲逛,闻到空气里依稀袭来一股清香。寻香而去,发现草叶间散落着一些零星的小黄点。
细一看,竟是二度开放的桂花!那些桂树,平时矮矮地蹲在那里,只有难看又笨倔的黑鸟才会在它上面筑巢。朋友抱怨说,八月桂花香的时候,怎么就没瞧她一眼呢? 而在我的记忆里,杭州城里的桂花,多是按时开谢的。
大概正因着她的乖巧规矩,老天爷对她倒是别有眷顾了。书上说,一般情况下,桂花开过二十日便没了,而杭城的桂花期却要长一些,总有一个月左右罢。
可象现在这样开在近冬时节的,在记忆里却找不出半点踪影。想是没有的吧,又不知是否记错了。
据说满觉陇的迟桂花开得颇有风味,但我未曾去过满觉陇,不好意思信口胡说。不过在这个时候开放的,即便是名满天下的满觉陇桂花,也算是开迟了的吧? 疑惑归疑惑,喜欢桂花的心里,却早想要欣然接受了,只可惜身不在斯,只有一味地遗憾和惊叹了。
可我终于还是翻出陈年皇历来,重温了几次心头余留的幸福感觉。 那时候我在杭城的大学里读书,每到中秋时节,空气里便会飘起淡淡的桂花香,那是令人陶醉的遥远的神秘花园的气息。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些什么,十有八九是听不进去的。趴在桌上,只需在恍惚之间,便走到桂花仙子的园子里去了。
如有机会,我会偷偷溜到仙子的花床上躺上几分钟,又或者悄悄到园子里荡几下秋千;坐着硬板凳也不要紧,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就会变成软绵绵的小花瓣了。如果梦里刚好响起一曲古色古香的调子来,那种惬意就更无法消停了。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一年里也只有一个来月,终不能延至深秋的。而这个深秋,桂花竟然开了第二次。
我有些嫉妒起朋友的幸运来了。 朋友说,那些桂花香还是同第一次一样,仍是一贯的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香,一点也不在意这个时节里前后觊觎着的冷空气。
她说,这迟来的桂花香让她想起了小时母亲亲手做成的桂花炒饭。我想,那或许是小的时候母亲在寒风里拢过来的温暖的手臂吧。
那么,在八月里曾羞涩地开放过的,不就是初长成人的桂家女了吗?这或者又将是一个奇异的白日梦吧? 那初开的桂花,真是年方十八的桂家女。跟所有不经事的少女一样,她是羞涩的。
打懂事起,她就喜欢躲在那间竹帘半卷的阁楼里,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好奇的时候,只透过竹帘的间隙看看窗外发生的新鲜事儿。她的窗口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小伙子们经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而这个时候她就会慌里慌张的拉上窗帘。
她是那样的羞涩的,但那股淡淡的香气却按捺不住地透过帘子溢出来。见过她的老人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矮矮胖胖的小姑娘罢了。
可小伙子们怎么也不相信,对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和向往。 这一年,该是她出阁的时候了,经过炙热熬人的等待之后,小伙子们可以大胆地上门提亲了。
你瞧,他们提着各色各样的鲜花上了门。那些花儿不也是象他们一样明目张胆地开放着了吗?可她只微微一笑,似乎等不及听听小伙子们的奉承话,马上又跑上了阁楼里去。
她心里只记得一个人,就是那个曾闲坐在她的竹帘外,在桂花树旁若有所思的青年。可她是羞涩的,只是透着半卷的竹帘悄悄地看过他,碰巧隔着帘子与他目光相对,天地便也融了。
但她终于什么也没有说。接着花期就过去了。
后来桂花嫁了人,过起了和大伙一样的柴米油盐的日子,闲来没事也不靠着窗儿遐想了,她的窗子不知怎么地也没有了以往的香气。院里有一株从娘家转植过来的桂花树,桂花落下的时候,她就把它们收在一起晒干藏好,等着什么时候做一些可口的桂花香糕。
有几次,她也会拾起一些少时的记忆,但好象很快就又被她丢在一旁了。晒好桂花的时候,冬天就跟着来了。
她的脸慢慢失去了光彩,有时竟扳起来了。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一切都教她感到新鲜,就象小时候门前刚刚种下的桂花树。她成日地盯着那张小脸儿瞧呀瞧的,就盼着他快快长大。
那小脸儿倒是慢慢变大了,可她一点也没发觉。有一天晚上她梦到小的时候一边在桂树前做着引体伸腰的动作,一边对着月亮祈祷,桂花树一下子就长到五百丈高,高到月宫里去了。
过了这一夜,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知怎么的,院子里的桂树又开了一次花。
她很高兴,就用这些桂花连续做出可口的桂花炒饭,孩子爱吃极了。每一次递过热气腾腾的桂花炒饭去,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她的心里也充满了着桂花的清香。
孩子长大了,镜子里的容颜慢慢老了,皮肤粗糙了,腰也挺不直了,可她的桂花饭手艺越来越好了。孩子非常喜欢她的桂花饭,尤其在不开心的时候,只要闻到母亲递过来的桂花香,好象烦恼也没有了。
她做的桂花饭的香气,也慢慢起了变化。原来她在梦里得了一个神仙的指示,说是如果桂花太多太浓了,吃多了口舌会变得迟钝。
但孩子太喜欢了,于是她改用桂花蒸饭了。蒸饭的时候,底下一层水,中间是桂花,最上层才放上米,分别用筷子架着一层薄纱隔开,这样蒸出的桂花饭香味更加均匀清淡,但饭里就没有一点桂花了。
桂花的一辈子,就。
1从上文看房前的桂花具有哪些特点
答:作者起先误以为它只长叶子不开花,后来发现其实她也是年年开花的,花儿掩藏在枝叶里,属于内敛型的,任凭风雨吹打,花期持久,花香浓郁。
2作者在写房前的桂花前,为什么要写房后的桂花
答:从时间表看,屋后的桂花树花繁叶茂,开得热火朝天,首先引起作者注意。另外先写屋前的桂花开得好,对比屋后的桂花树不开花,迟开花,形成了对屋前的桂花树先扬后抑,对屋后的桂花树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真的瞠目结舌,看到了油光油光的桂花叶子下面开满了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虽然开的小巧玲珑的,但香气浓郁,沁人心扉。
答:细描后院的桂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桂花的外貌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迟开的桂花的喜欢和惊喜之情。
4作者由房前的桂花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答:联想到其他的花儿,金子和人才。“世间有多少花儿,金子,人才,是因为人们粗心急躁和不深入的了解,不但没有欣赏到他们开花的美丽,还把他们统统误判了“。
5无论是屋后的花,还是房前的花,都有他的存在价值,都有绽放的时机。你喜欢哪一种花?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喜欢后院的花。因为她把花儿掩藏在枝叶里,属于内敛型的,任凭风雨吹打,花期持久,花香浓郁。
老郁接到翁则生的信,信中邀请他到翁家山参加婚礼。
翁则生年过而立,曾经的病痛和爱情的失败,使他“百事原都看得很穿”,“落得随随便便”地活着。这位受“五四”风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只因为顺从母意,便被一桩本无所谓的婚姻摆布着。
女方是一位老处女,在时光的流逝中等闲。 这一迟来的婚姻的确有悲悲喜喜的味道。
老郁启程赴翁家山,翁家山的色彩清雅丰富:“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有听觉的幽远凄清:“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有触觉上的爽快怡人:“早晨的空气,实在鲜澄得可爱……小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闻了好像是宿梦也能摇醒的样子”。 景物的摇曳多姿,声色交加,正是天高日晴,远山绿黛,清风幽香,晚钟夕阳以至澄鲜的朝晖,触目的山野景致等一系列山乡风物,幻化出翁莲生活的环境。
在这里,老郁和翁莲不期而遇。老郁、翁莲与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的地方在于: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青春已经逝去,但老郁和翁莲没有翁则生似的颓唐,青年的精神仍然在他们身上闪光。 老郁是一位作家,留学期间曾救过翁则生的命,少年时却有“预备将来为国为人民致大用”的抱负,世道沧桑并没有消磨去他的品性。
翁莲是年轻守寡、遭受到生活折磨的少妇,婚姻的创伤使她一度失去了天真的笑意,但好似山间未凋的野花,她依旧保存着“永久的孩子的天性”。 她也有副热心肠,非常热心地陪老郁游山。
此情、此景、此地,一对男女结伴上路。老郁首先为她纯朴的举止、天真的习性、浸染着乡土气息的山野知识以及体态的丰满窈窕而动心,“恍恍惚惚像回到了青春时代”。
他忘了本来使命是驱人愁忧,反而沉耽于自我感想之中,不可自拔。 率真的翁莲不知道老郁的心思,反而反辅为主去宽慰他,老郁因奢想她而伤心,她却天真地为他的悲戚而动容。
于是在这一对男女之间就发生了一场似乎是意外的误解,感情的丝网在双方心里互相交织着。青山绿水,已经怡人眼目,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使老郁陶然自乐,加之翁莲用极为朴质、舒缓清澈的笑语介绍山野知识,老郁倾心不已,仿佛草木山石虫鱼鸟兽都渗透着翁莲那特有的山间清野的芬芳。
这位多愁善感的作家不由想起了外国小说中可爱女子的命运,触目伤怀,感极而悲。正当这时,翁莲把一只肥软的右手搭在他肩上,感情激荡,区分卑俗与纯真的界碑也就在这里,这里感情的升华是微妙自然的。
微妙指老郁的感情纯化过程。“我就伸上手去把她的肥手捏住了,又默默地与之对视一分钟,但她的眼里脸上却丝毫也没有羞怯兴奋的痕迹出现,她的微笑,还依旧同平时一点儿也没有什么的笑容一样,看了我这一奇怪的形状,反又很自然的问我说:‘你究竟在那里想什么?’翁莲那率直自然的反问,使我眼里酸溜溜的,‘啊,我自己倒并没有想得什么伤心,为什么,你,你却反而为我流起眼泪了呢?’一边是欲言难言但又按捺不住的激情,一边是毫无所知坦然无邪的个性,哑谜似的交锋着,终于老郁在经过心理斗争之后,挣扎出来。
”老郁的羞愧难当使我们猛然醒悟了,任何世间的卑俗邪念都荡然无存。实际上这是人性返朴归真的一种写照,是人性的一种复活,而导致这一重大转变的,是翁莲那纯洁同“高山深雪似的心”。
此后,随着郁、莲兄妹相称,小说便转人悠远清澈的境界,人物情感的畅快和自然景物浑然天成,正如小说所描写的“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
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予了叙述者“郁先生”强烈的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化为澄静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的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迟桂花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篇,给灵秀的翁家山抹上一层独特的风韵。作者几次写到迟桂花,第一次,老郁伫立在半山亭中,微风中竟含满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借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后者的花香沁脾,喜爱之意显而易见;第二次,喝桂花茶的时,以翁则生之口,盛赞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第三次,在祝婚词上,老郁将迟桂花与翁则生迟来的婚姻并论;最后,与翁家兄妹分别的时刻,“我”发自内心地喊出“但愿我都是迟桂花”。迟桂花是和谐与清新的音符,是青春与幸福的代言词,是天真自然的莲妹的化身,在作家的笔下,迟桂花,每一点,每一瓣,都在言美!
景美 人美 情美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生出来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在郁达夫中年以后的力作《迟桂花》中,“我”——老郁正是别林斯基所说的“那个人”! 品尝《迟桂花》,我们似乎也幸运地同老郁在一起,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茶,浸醉在翁家山那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里。作品中的“我”,是到翁家山喝老同学翁则生的喜酒,然而,在行文的过程中,却故意淡化了这一有实在意义的情节走向,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和渲染了翁家山美丽清新的自然环境,组成了一幅景美、人美、情美的飘逸自然画。
郁达夫的散文,最擅长于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你读《迟桂花》,作家追求的是一种时空的转换和时间、立脚点的推移,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将暮晴天下的翁家山、西下夕阳东上月的翁家山、屋前屋后的翁家山、月光下的翁家山,以及翁家山的清晓、翁家山的早晨”这样一幅全面而跳跃的翁家山全貌来与读者分享。翁家山清幽宜人,变化多姿,你看吧,“青葱的山,如云的树,绿树丛中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你听呀,“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东嗡嗡地,这种声实在真来得缓慢而凄清”;你嗅哦,“早晨的空气,实在鲜澄得可爱……小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的香味之中,闻了好像是宿梦也能摇醒的一样子。”
作家调动我们的各种器官,将摇曳多姿、声色交汇的翁家山摆在我们的面前,无论是美景幽境,还是香风晚烟,如此一个翁家山,怎一个“美”字了得? 钟灵毓秀,这样的山乡美景,正是幻化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我”的老同学翁则生一家,在这俨然是世外仙境的山乡,过的是恬静的日子,本来,翁则生是疾病缠身、学业中辍、感情受挫、灰心丧气的一个人,却在这样的灵秀山水中奇迹般地康复,并为人师表,且即将成家;而翁则生的妹妹——莲,也是一位历尽丈夫放荡凶暴、婆姑百般挑剔,待丈夫去世后,下决心搬回娘家,与母亲、哥哥一起,过上温馨的生活。这与当时三十年代的中国,似乎是格格不入,翁家地产、房产皆有,翁则生教书育人,母亲与莲妹料理家事,一切是那么的和美。
“我”在迟桂花开的季节来到翁家山,感受到翁家山抑不住的甜美,除了一开始便体会到美不胜收的美景外,人与情之中洋溢出来的美,更是让我们感叹不已,尤其是在莲妹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老郁与来年游五云山的路上,有那么一段描写: 莲妹:“你一声不呼的在那里什么?” 老郁误解的盯着她,然而她依旧同平日一般的笑着。 “是在想我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吗?” 老郁眼睛酸溜溜的,泪水流了下来。
“啊,我自己倒并没有想得什么伤心,为什么,你,你却反而为我流起眼泪来了呢?” “她好像吃了一惊似的立了起来问我,同时我也站了起来,且在将身体起立的行动当中,乘机拭去了我的眼泪,我的心地开朗了,欲情也净化了……” 在这里,卑念与纯洁相撞,前者在后者的“高山深雪”似的心面前,暗淡无光,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随着老郁与莲妹以兄妹相称,作品便转入一个清澈无暇的境界,是“一种有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人美、情美,境界全出! 作品取名《迟桂花》。
迟桂花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篇,给灵秀的翁家山抹上一层独特的风韵。作者几次写到迟桂花,第一次,老郁伫立在半山亭中,微风中竟含满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借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后者的花香沁脾,喜爱之意显而易见;第二次,喝桂花茶的时,以翁则生之口,盛赞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第三次,在祝婚词上,老郁将迟桂花与翁则生迟来的婚姻并论;最后,与翁家兄妹分别的时刻,“我”发自内心地喊出“但愿我都是迟桂花”。
迟桂花是和谐与清新的音符,是青春与幸福的代言词,是天真自然的莲妹的化身,在作家的笔下,迟桂花,每一点,每一瓣,都在言美! 在《迟桂花》的世界里,是清丽婉约的自然风光,揉入淡淡的忧思,添进朦胧的美,再倾注对美的眷恋,酿成一种淳朴祥和的意境,让人毫无戒备与隔膜。在醉人的桂花香里,我愿做“绿莹莹的茶水里散点着有一粒一粒的金黄的花瓣”中的一粒。
美的翁家山,美的人,美的情,美的是那一簇簇迟开的桂花! -----------------------情伤情心。
冒昧的回答,据我所知郁达夫的《迟桂花》应该是这个版本的
现代短篇小说。郁达夫著。最初发表于1932年12月1日《现代》2卷2期。后收入1933年2月上海天马书店版《忏余集》。 小说以“我”应邀到杭州满觉垅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为线索,歌颂了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在此“我”遇见新寡而被迫回到娘家的年轻女子莲。莲是朋友的妹妹,因哥哥结婚而触景 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在陪莲游五云山时,竟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动心,不禁产生“一 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纯洁,心就得到了净化。小说构思精巧,富有诗意,是作者 后期的代表作品。
由于内容和字数的限制,未能贴出全文,建议您自己搜一下,全文应该不是一楼所回答的那样
259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6 回答
229 浏览 2 回答
272 浏览 2 回答
81 浏览 6 回答
181 浏览 5 回答
143 浏览 5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108 浏览 4 回答
144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4 回答
254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5 回答
91 浏览 4 回答
30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