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0d0a15b0e3032701f0235a6bfb1003a23bafbbf2.jpg)
社区护理是以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因此,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培养社区护理人才非常重要,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护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出,人类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护士具有良好的语言交往艺术对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言交往的重要性
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沟通交流并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语言是护士对病人实施护理的基本手段。在社区护理中,良好的语言能够对患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而粗劣的语言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2、语言的交往艺术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护士通过良好的语言艺术,有利于将病人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语言交往的艺术性可以反映护士的职业素质。一个职业素质优良的护士,要能正确运用语言交往艺术来帮助 教育 病人,从而使备受病痛折磨的病人,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促进身体尽快康复。
二、护患语言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护士在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要准确,尽量用医学术语,并且要深入浅出,必要时作适当解释。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不仅能给病人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且使护理过程中体现了外在的形式美,能给病人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交流中要说普通话,使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都能听得懂,并注意说话的语调。
2、提高语言交往中的道德水准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士每天都面对着不同需求的病人,要注意语言的道德要求。一个 爱岗敬业 的护士,面对病人的种种要求,都会耐心解释,以诚相待。如:对于 医学知识 较缺乏的患者,应耐心听取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作详细解答,决不能怕麻烦、应付了事,更不能讥笑他们。俗话说“言为心声”。美好的语言是取得信任与支持的基础,语言可作为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目的。反之,恶语伤人,会造成纠纷。病人来社区就诊,决不能加重其心理负担,对病人要有同情心、爱心,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感情,做到任何情况下都不向病人发火,不以貌取人,不以权取人。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美好的语言,可使病人感到温暖,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在社区护理中得到温馨。
3、重视语言交往中的情感特点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仁。人的情感不同,所表现出的语言、语调、语气等也会截然不同,并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重视语言交往中的情感特点。通过自己的服务,体现出对病人的关心与尊重、同情与爱护,关怀与体贴,做到微笑服务在脸上,文明用语在嘴上,带给病人一种亲切感。如对初次来社区治疗的病员,护士应先介绍社区环境、作息时间、 规章制度 ,使病员很快熟悉环境, 消除紧张 和陌生感。在与病人交谈时,注意调节好和谐的气氛,注意称谓,应避免用“不”字,而用“为了您的健康请您……”、“请您注意。
4、注意语言交往的方式应用语言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与病人交谈时,保持合适的距离,维持松弛、舒适的体位姿势;在征求他人意见时不轻易打断对方谈话或转变话题。为表示在认真倾听,可用点头或“嗯”、“是”等表示你已接受对方内容,理解对方的意思,以鼓励对方继续谈下去。在阐述、声明自己观点的集体交流中,可加强语气,放慢语速并配合手势来强调其重点。对正在发怒的病人,首先向病人表示理解,尽可能转移注意力,这样既尊重和重视了病人的要求,也有效地处理了病人的意见;对哭泣的病人,待发泄后再耐心倾听哭泣的原因,使病人得到安慰;对感觉有缺陷的病人,如听力丧失则应更多地使用非语言交流;对视力不佳或丧失者应减少非语言信息,想方设法补充因看不见或听不见而遗漏的内容川。总之,社区护理工作离不开语言交往艺术,为了提高社区护理质量,护士必须充分认识语言交往艺术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社区护理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交往艺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 传统 文化 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 方法 。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 儿童 、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2]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浅谈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2.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3. 浅谈护理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4. 大学生护理论文范文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心理因素易引发面瘫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情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面神经麻痹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必须仔细寻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面神经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Guillian-Barre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下表显示面神经不同部位的体征及可能的病因。 病例1:患者男性,60岁。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查体:内科系统未见异常。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血、尿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女性,28岁。以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复视、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体验:BP14/8kpa,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内科查体正常。神经系统: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右侧,左侧,对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沟稍浅,伸舌轻偏右,右半身痛、触觉减退。右侧肌力Ⅳ级、腱反射(+),右巴氏征(+),头颅CT平扫见:左侧大脑脚片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高度影,内部散在钙化点。增强见不规则强化,边界仍不清,周围可见增粗的条状血管影像,延迟5分钟扫描见: 强化区密度减弱考虑左大脑脚脑血管畸形。8年后,上述症状再发复入院。MRI扫描见:左大脑脚及桥脑中下部有一不规则异常信号,约××大小,T1加权相呈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相呈中心高信号,周边部位低信号,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动静脉血管显影良好,病灶区未见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示中脑及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3:患者男性,8岁。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著,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成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显效107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寸处。 (二)治法 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为~%。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二)治法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克,白胡椒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 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厘米。先令患者以%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 (三)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显效111例(%),有效6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15~1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9]。 温针 (一)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观察 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22]。 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 配穴:翳风、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显效188例(%),有效9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 (二)治法 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厘米,深~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9]。 苇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 (二)治法 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2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 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难治性重症面肌瘫痪患者。共治42 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结果痊愈26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31]。【主要参考文献】 [1]钱德全,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穴位和手法的筛选。江苏中医杂志 1986;7(3):1。 [2]叶成鹄,等。针灸为主治疗面瘫临床观察——附1014 疗效分析。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5,北京。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9。 [4]森川和宥(接令仪摘译)。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10(4):60。 [5]辛宣英。针刺治疗面瘫41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4;4(3):8。 [6]周志杰。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280例。陕西中医 1984;5(1):23。 [7]翟兴明,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5例。广西中医药 1983;6(4):24。 [8]王木琴,等。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中国针灸 1986;6(4):40。 [9]李枫,等。针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和体会。 中级医刊 1983;(12):45。 [10]侯子荣。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255例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6,北京。 [11]龙安民。电针治疗面部神经麻痹。河北医药 1981,(5):41。 [12]张福临。“透穴针尾加电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6;6(1):53。 [13]廖春华。电针治疗面瘫100例临床小结。湖南中医杂志 1986;(2):35。 [14]梅健寒。面神经麻痹定位诊断与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 1985;(4):12。 [15]蒋文诚,等。穴位割治敷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西中医药 1983;(5):38。 [16]新余镇卫生院。复方天牛膏穴位选贴治疗周围性面瘫315例疗效分析。江西中医药 1985;(1):25。 [17]王秀珊。挑刺多穴芥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7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1985;(6):19。 [18]许传勤。点刺加芥敷治疗单纯性面瘫127例小结。新中医 1986;18(4):37。 [19]赵蜜芬。多针透刺及拔火罐治疗面瘫80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1986;(5):32。 [20]李志明,等。针柄上烧艾治疗周围性面瘫17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3;3(5):9。 [21]张瑞英。温针治疗面神经麻痹57例。山东中医杂志 1982;(6):346。 [22]庄俊群。温针治疗面瘫10例。广西中医药 1985;8(4):42。 [23]周稚鹏。穴位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4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4;25(4):61。 [24]陶汲。针刺加近红外线照射治疗面瘫。吉林中医药 1985;(3):32。 [25]宋江友。针刺合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9例报告。新中医 1985;17(12):31。 [26]张鸣九。针灸治疗49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苏中医杂志 1980;1(1):53。 [27]梁振苍。针刺纠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1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 1980;1(6):29。 [28]赵颖。腕踝针治面瘫69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85;17(3):33。 [29]刘文斗。铍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248例临床分析。辽宁中医杂志 1984;8(12):43。 [30]李志明,等。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1982;23(12):47。 [31]虞成英。透剌滞针牵拉法治疗难治性重症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8):456。
89 浏览 4 回答
347 浏览 7 回答
259 浏览 4 回答
188 浏览 7 回答
95 浏览 2 回答
236 浏览 5 回答
258 浏览 1 回答
104 浏览 5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279 浏览 2 回答
177 浏览 5 回答
344 浏览 2 回答
265 浏览 6 回答
286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