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1975年他2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来到历史文化古城----河北省保定参军,后调到保定市满城县,当时的他就特别爱好写作,稿件写好后边现象全国许多的报刊投稿,但数年间,他的投稿都被无情地退回。在1981年保定市当时的文学期刊《莲池》的编辑毛兆晃约见他,就他的一篇讲述一位军嫂在雨夜中对戍边丈夫思念的小说提出修改意见,并在1981年第五期《莲池》的头条位置刊发了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毛老师十分喜爱莫言,认为他的作品有一种水乡风格,与发源于保定并在文坛兴盛一时的“荷花淀”派风格相近。为了让莫言对水乡有深刻的体会,曾带着莫言到白洋淀体验生活,希望莫言将来能够传承“荷花淀”派的神韵。以至于后来毛老师去世后数年,不忘老师关心的莫言在博客上写下:“人生如梦幻,弹指三十年。恩师已作古,其情何以堪”,这是后话。 从1981到1983年,在毛老师精心帮助打磨下,莫言相继在《莲池》上发表《丑兵》、《因为孩子》、《售棉大路》三篇小说,直到《民间音乐》的出现,毛老师认为莫言变得陌生了,莫言的写作风格变得看不懂了。这时,同为编辑的钟恪民认为该文简直是天才之作,自此,钟老师便接替毛老师成为莫言的责任编辑。 《民间音乐》发表后,引发了保定乃至河北文学界的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孙犁读后撰文大加赞赏。一年后,正是因为这篇小说的帮助,莫言走进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