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科学曹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詹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我决定重新做一遍。
星期六,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去买苏打粉。我们走了很多店都有没找到有卖苏打粉的,最后我们在菜场买到了苏打粉,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一到家,我就把苏打粉放在桌上,然后马上冲到厨房,向外婆要了白醋,想也没想,就准备开始下面的步骤。可是妈妈提醒我要看着书做。于是我把书拿过来,快速地看了一遍,就开始做了。我先倒了三勺白醋,然后,再倒一勺苏打粉,只听见“嗤--嗤”的声音,好像肉放进油锅里的声音。一眨眼的功夫,清澈的白醋马上变成牛奶一样的白色,立刻又变得很浑浊,而且这个液体越来越高,冒出了像肥皂泡一样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这时,我死死地用手蒙住玻璃杯口。慢慢的,液体开始下降,浑浊的液体变清澈了。这时我点燃一根火柴,放进杯口。当火柴放进杯口三厘米左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火熄灭了!我想这是因为白醋和苏打粉混合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缘故吧。
实验做完了,我突然看见,杯底还有一块一元大小的沉淀物,它还不停地冒气泡呢!从上面看下去,像旋涡,从侧面看,冒出的气泡像一股龙卷风。
原来自己做实验比看老师做实验更有意思。
在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奥秘,我曾经做过许许多多的小实验,但觉得最有趣的还是尺子在头发上摩擦过能吸小纸屑这个实验。下面就让我为你们介绍一下吧。
一天,我闲着没事干,突然想出了一个鬼点子。反正没事干,要不然我来做个小实验吧。首先我打开新买的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有没有有趣的实验。啊,一个引人注目的实验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尺子在头上摩擦后能吸小纸屑。心动不如行动,我开始动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把尺子在头发上擦呀擦呀,再把纸剪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接着把尺子放在纸屑旁边,可是发现尺子并没有靠到纸屑,而小纸屑却自觉地“跳”到尺子上,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苦思冥想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尺子与头发或皮革摩擦以后,上面带着许多看不见的电荷,这些电荷很喜欢吸引轻小的物体,所以带电荷的尺子就把小纸片吸起来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一定觉得做实验非常有趣吧!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去发现更多无人知晓的科学秘密吧!
我的外公是一名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他第一次让我做的化学实验是:明矾的结晶。
我们首先准备好实验用品。实验的用品有: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明矾、天平、烧杯、药匙、研钵、玻璃棒、纯净水和温度计。然后开始做实验。同时。我也憧憬着实验的成功。
在外公的指导下,我先用天平称出25克明矾,倒入研钵。我用研钵磨碎明矾,再把明矾分成两份,摆好三角架,在架子上放好石棉网,把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烧杯中倒入100毫升纯净水。然后在三角架下方放上酒精灯,点燃酒精灯。
接下来,在酒精灯加热水的同时,将明矾用药匙放入烧杯,一次两勺。每放一次就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直到杯中明矾融化。外公不断地用温度计测水温,让水温保持在摄氏90度左右,当所有明矾都融化在水中的时候,熄灭酒精灯。然后,外公让我拿出小手指肚那么大的一块明矾晶体,轻轻放在烧杯中的明矾溶液中,当做晶核。
晶核溶解了一点以后,就停止了溶解,这种现象叫做饱和。我们把烧杯送到窗外仔细观察。一小时后,我看见晶核上布满了小小的结晶,它们看起来像一根根尖锐的针。第二天我发现这些结晶迅速长大,外形和原来的晶核很像,而原来的晶核已经像整个大拇指般大小。如果把它横过来看的话,它的左边有一些平整的三角型,其他地方则凹凸不平,而且很容易碎。
第一次做实验我学到了许多十分重要的知识,例如:知道了明矾的熔点,知道了明矾的晶体是什么形状;还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真是收获颇丰。
今天早上,我正在睡梦中,突然传来几声急促的“叮铃铃”电话声,我只好喊妈妈来接听。
被电话吵醒的我,只好醒了。忽然,一排整齐的字浮现在我的眼前:为什么打电话时,尽管相隔千里,都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
吃过早餐后,我向妈妈问起了这个问题。妈妈给我讲了这个问题的道理,我听了半天也没听懂。妈妈说:“好吧,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你去找两个易拉罐和一根长线。”我一听要做小实验,便一下子来了精神,找出两个易拉罐和长线交给了妈妈。
妈妈从零件盒里找来一把锤子和一枚铁钉让我照着她的话去做。我先小心翼翼地把易拉罐的盖子去掉,用锤子和铁钉在易拉罐的底部凿两个小孔。然后把长线的两端分别穿进两个易拉罐的底部的小孔,最后将长线的两端各打一个小结,使之牢固。看着做好的“电话”,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来使用,让妈妈把易拉罐凑进耳朵听我说几句话,可是,妈妈总是说听不到,我垂头丧气地拿起“电话”翻来覆去地看几遍,再试了几次,可是,没错呀!妈妈见我无可奈何的样子,对我说:“你将绳子绷直再试一下。”我又试了一遍,果然,终于成功了。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恍然大悟,原来,对着话筒说话,使话筒底部的金属膜片随声音而振动,并带有磁性簧片振动,在电磁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电流经导线传至受话一方,使受话器上的膜片产生相应的振动,将话音还原。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我受益匪浅,真是实践出真知呀!
4月24日,我校举行了首届科技节,同学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看了飞机模型表演等各种各样精神的表演,看完后我们分小组动手做科学实验。
我也做了个科学实验,叫“蛋壳大力士”,我取来材料:蛋壳和几本厚厚的书,先把蛋壳放在桌子上,再把几本书放在蛋壳上,蛋壳竟然会没有碎,我脑中出现了一个个大问号,在一旁观看的同学们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了实验原理才明白:蛋壳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力士,秘密在于它的形状。当向蛋壳施重时,重量会弯曲的蛋壳被分散到宽广的底部,所以蛋壳随能令人惊讶的重量。
我还做了“冒着淡蓝色火焰的方糖”的实验,方糖的燃色较高,不易燃烧,如果把方糖放入蜡烛中燃烧,方糖会溶化,如果把方糖放进香灰中滚一滚,再用火燃烧,方糖就会燃烧起来,我试了一试,用夹了一块方糖,撒了一些香灰,放入蜡烛中燃烧,方糖烧了起来,我的脸颊上立即露出了胜利的喜悦,显得十分高兴。原来是因为香灰中含钾元素的化合物在糖块的燃烧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它降低了方糖可燃温度,所以方糖就燃烧起来,我还做了许多实验,有:柠檬电池、彩色喷泉等等。
时间可过得真快,科学实验结束了,这次科技节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呀!这次科技节即有趣,又难忘,我相信明年的科技节一定会更加精彩。
对于我们来说,小实验是能让我们玩,又能让我们增加知识的。而就在这个星期四中午,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做。
星期六,我拿出从实验包里拿出的针筒、牙签。首先我将针筒的针管往上拉,然后我再把跟针筒一样粗的牙签,塞进针筒里,之后,我把针筒我下按,牙签就飞了出去,飞的很远,我又将牙签我里面再塞进去一截,结果,牙签飞得并不是很远。我想不明白这是什么原理,我就通过和同学们讨论,又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气动式使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是最常见的`一种气动式装置类型是叫作多冲压式,
顾名思义,多冲压式每次只打进很少一点空气,但需要象打气筒一样泵好多次(2到10次不等)才能使将枪内的空气充到足够的压力,使牙签能射出象样的速度。决大多数的多次泵压式体积小,重量轻,无后座力,牙签射出威力属中等。这是我通过讨论和上网查找找到的资料。下星期,我要做的是吸管火箭,这个实验又会给我带来什么乐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小实验太有趣了,多做实验,多动脑,思维才会转得快。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一个科学夏令营。
夏令营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最有趣的就数制作彩虹水了。
彩虹水的材料有:1,盐一袋;2,试管1个;3,色素3勺;4,烧杯*3,5,搅拌棒1根。
第一步,准备三个标签,贴在烧杯上,依次写上1、2、3三个数字。
第二步,先把不同颜色的色素(红、黄、蓝)分别放进三个烧杯里,往每个烧杯里倒入20毫升的水。第三步,往1号烧杯里加入4勺盐,往2号烧杯里加入2勺盐,3号烧杯里不加盐。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第四步,把1号烧杯里的水倒入2毫升到试管里。
第五步,2号烧杯的水倒入到试管里。(在倒入2号烧杯的水时,必须沿着试管的边缘加入,以免和1号烧杯的水混在一起。)
第六步,把3号烧杯里的水倒入2毫升到试管里。倒入的方法和2号烧杯的水倒入一样。
这时,你就惊奇地发现试管里的水变成了三层,从下到上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彩虹水制作成功了!
老师跟我们解释了原理,1号烧杯里的水加了四勺盐,密度最大,沉在下面就不会和上面的水混在一起。3号烧杯的水没有加盐,密度很小,也不会和下面的水混在一起。因此,形成了分层的效果。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也可以试试哦!
“嗞嗞——”哦!电动机转起来喽!小小的“纯手工,无添加”小电动机,咕噜噜一转,可是让我们为之费尽心思呀!
不要说启动,光是拼装,啧,都是困难重重呀!
首先,请上我们的支架先生——电线!将它分叉成大V,五花大绑在杯子上,“哼!别乱动!”我按住歪着头儿的电线,又重新固定大V字,另一头呢,再用小电线缠住。我笨手笨脚地绕来绕去,只恨手指不是镊子,无法把两根电线缠成大粽子,一路用电线充当铺路器,给一会儿的活泼电流铺通道。“上?哦,往下才对!嗯?又不行!”我还在纠结着着电线怎么缠,大眼珠都快被我瞪出来了。手指努力上上下下,为电线保驾护航,让它们稳稳搭出小支架。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不听使唤的电线们总算乖乖被我“制服”在杯子上。“呼——好家伙!”我喘口气,甩甩被弄大了的脑袋,又翻出重头戏——线圈小姐!为何说是小姐?可不,真比大小姐还大小姐,那支架间有1毫米偏差都不让,一副傲骄脾气。支架一倾,嘿!立即翻到罢工!我辛辛苦苦调整支架,小心扒开一点,又轻轻折下一点……“唔,上……”,我吐着舌头,歪着嘴巴,屏息凝神,把心思全部用在调整支架上。“试试!”我怀着砰砰乱跳的心,忐忑地摆上线圈,“不要倒,不要倒!”我暗暗祈祷,眯上眼,生怕不小心,线圈又倒下,“咦?”我睁开眼,哈!摆住了,成功喽!
那么,最终上场的磁铁大叔!带领线圈“飞跑”起来的关键!“嘻!好玩啦!”我迫不及待接上电,扭扭手臂,将磁铁“吊”在线圈头顶。“嗞——”果然,它先是缓缓转了几圈儿,又不紧不慢停下了脚步,像是跑累了困了,就是不肯再走一步。“喂!小东西!起床干活了!”我心急如焚,“总不能卡在最后关头吧?”我尝试着将磁铁靠近些,刚刚还安静的线圈忽然像三天三夜没吃饭的娃娃见到了白米饭,“嗞嗞”地就要扑上来。“唔!”我瞬间感到一股强大的吸力,赶紧抓紧磁铁,小心控制着距离,慢慢凑近。“嗞——”,哈!终于转起来喽!磁铁凑近一些,线圈转地飞快,移远一些,又慢了下来。小电动机成功!线圈飞快打起转转。就像只追火腿的小狗,晃着尾巴狂奔。小电动机合体完毕!转呀转!
小小电动机,又简单,又严谨,科学总是充满玄机,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每一次都带来新的惊喜!把科学用在生活中,会为我们带来许多便利。
有一天,我看到杂志上有一段话,说将鸡蛋泡入醋中两至三天,该鸡蛋便会变得柔韧并拥有乒乓球般的弹性。
我看完这段话后,觉得很不可思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便把实验的想法告诉了父母。
父母看着我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便答应了。
实验开始时一切顺利,然而两天后,我把鸡蛋拿出来,准备见证奇迹时,却发现鸡蛋坏了。激动、好奇都化为一肚子的灰心丧气。
一晃就是几年。
时光磨炼了我,让我懂得成功是用失败换取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决定重新实验。
现在的我比曾经更成熟,不再只是关心结果,而是对鸡蛋变化的过程更加好奇。实验开始后,我几乎一直守在盛放鸡蛋、白醋的杯子旁,观察着鸡蛋的变化。
起先,鸡蛋的体积慢慢地减少,蛋壳周围密密麻麻、参差不齐地布满了细小的、颜色接近透明的、形状接近球体的气泡。它们有的一动不动待在原地,好像等待着什么;有的则像鱼儿一样四处游荡,好像寻找着什么。我用手去摸了摸蛋壳,谁知这轻轻一划,就削掉了一层蛋壳,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我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时错过了最精彩的一幕。
第三天早晨,它已经失去了蛋壳,凝固了的蛋白质有着奇妙的颜色,白、灰、黄、橙融为一体。白色渗透着灰色,灰色蕴含着白色,黄色镶嵌着橙色,橙色映衬着黄色。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我心里装着一肚子问号请教百度,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白醋中含有的醋酸发生化学反应变为醋酸钙和二氧化碳。那些气泡就是二氧化碳,而体积减少的原因是碳酸钙的含量减少了。随着化学反应的不断进行,蛋壳就会越来越脆,最终消失。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今天放学回后,母亲带我一起到菜场买菜,顺便帮我买了半斤鸡蛋,还买了两包盐,因为我要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两个玻璃杯,把两个杯里的水都装满,其中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清水加入两勺盐。然后我开始用筷子慢慢地搅拌着这杯有盐的的水,等杯里的盐融化了,我把鸡蛋轻轻地放进有盐的杯子里,另一个鸡蛋放进没有盐的清水里,这时候,奇迹出现了,放盐水杯的鸡蛋居然浮了起来,而没有放盐的杯子鸡蛋却还是静静地沉在最底下。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查了电脑,原来盐水密比水大,盐子浓度与其密度成正比,当盐水密度达到鸡蛋密度时,鸡蛋就会浮起来了。
做了这个实验,使我明白了,当鸡蛋放入有盐的杯子里,鸡蛋没有浮力就会沉下去。我以后要经常动手做一些既好玩,又增长见识的小实验,因为它不仅有趣,而且还能使我动手又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