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给孩子适宜爱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育随笔:给孩子适宜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周岁的宣宣刚来幼儿园,妈妈提醒我们,孩子由老人带大,脾气很大,不顺着他就要大发脾气。第一天,宣宣便展示了他的“与众不同”,让我们领教了他的“暴脾气”,如同经历“世界大战”:上午因为区域活动结束要收玩具,宣宣不想收拾,于是玩具柜里的玩具便被他秋风扫落叶一样,全部推到地上,小椅子也没幸免,要不是老师伸手快,玩具柜也险些被推倒;午饭没有他想吃的花卷,老师劝说其先吃个小馒头,便招致他拍胸跺脚,尖声大叫,还差一点掀翻了菜盆;午休不上床、不脱鞋,不光自己不睡,还要让小朋友都不睡,达不到要求又开始发脾气,枕头扔了、被褥从床上扯下来……以上种种行为,如果是在以前,我会很严厉地进行训斥,但现在,我知道他的社会性行为刚刚开始建立,不知道该怎样做,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教给他正确的方式。于是,我用平静的声音,但坚定的态度,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不可以摔玩具,摔坏了大家就都没有玩具玩了,你弄乱了的、扔了的、摔了的,就要自己把它收拾好……”“今天的午餐,阿姨很辛苦,给我们做了馒头,那么大家就都来吃馒头,不能因为你一个人想吃,就给你另做,明天的食谱有花卷,可以明天再吃也不晚……”“中午休息的时间,小朋友都要休息一下,因为小朋友正在长身体,而且这样下午也才有精神玩……”虽然刚开始他并不买账,一样儿也不干,坚持暴怒、喊叫,甚至一边捡玩具,一边接着摔,尽管老师的声音也一直是平静的、友好的,但由于老师的态度是坚决的,不妥协的,当他把所有的招数都用尽,所有破坏性的行为都使出来,所有的怒气、怨气都发泄出来之后,宣宣妥协了。于是,我们就一起“打扫战场”,终于恢复了“大战后的和平”,虽然这样的和平形势并不太稳定,随时还有可能“爆发战争”。但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开始了解孩子,我们离孩子近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便是与家长的沟通,我坚信: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问题,肯定他的家庭或者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要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家长,了解家长的观念、行为、家庭教育方式。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孩子从小跟着姥姥、姥爷,老人无原则的溺爱造成了孩子的霸道;父亲的观点正好与老人相反,看不惯孩子的行为,父亲便走了另一个极端,而父亲教育的急躁与简单粗暴并没有改变孩子,反而让孩子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粗暴,不同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是非标准、不同的行为要求,多重矛盾同时作用在一个三岁孩子的身上,造成了孩子今天的问题。了解了孩子,了解了孩子的家庭,基于对孩子共同的爱,我们与家长做了认真、严肃的沟通,使孩子的父母认识到:要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然后耐心做好老人的工作,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统一认识,步调一致。最后,老师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几点要求:第一,坚决不准打孩子,第二,凡是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不答应,再闹也不行,一定要坚持;第三,孩子犯错,一定要讲道理,最大的惩罚就是暂停他的玩耍,静坐想想对错,不可简单粗暴。家长表示一定做到。就这样,家长几天一个“汇报”——孩子吃饭有变化了;孩子遇事知道商量了;孩子发脾气的次数少了;孩子在家里表演故事了,这在以前,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啊。
几个星期过去了,家长激动地说:“我们终于看到希望了,真的,这之前我们上过幼儿园,但是都没几天,人家就说孩子太难带,拒绝接收,我们都快绝望了,没想到孩子今天会变回来,太感谢老师啦!”看着激动的父母,我们也由衷地欣慰。作为老师、家人,肯定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是有度的,爱是讲究方式的,怎样给孩子适宜的爱,前提是你要了解孩子。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而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适宜的爱则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幼小的心灵,每一天都要用微笑、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呵护,用激情和真诚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滋养、呵护幼儿,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精心地呵护和培养,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
爱是情感的交流。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热爱幼教这个岗位,把一颗火热的心捧出来去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让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
爱是行动的体验。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撒种爱心,用爱的行动点燃希望之火。当孩子拖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时,我会亲手用纸巾擦拭干净;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给他温暖和安慰……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教师是孩子们的榜样,一言一行孩子们都在模仿。于是,我在孩子们面前非常重视榜样作用。早上,幼儿来园时我都会站在班门口迎接,主动说:“小朋友早上好!”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每次在教室里。要坐下,我都会轻轻的移动板凳,轻轻的坐下;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我也总会说声:“谢谢!”孩子们在老师的影响下,也逐渐养成了好的品行。我还在孩子们中间找榜样,谁爱劳动?讲卫生?谁守纪律?谁讲文明?谁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时时关注,时时表扬给予肯定。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把“教”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变为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过于集中的教学分散给孩子们。记得在一次“动物过冬”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它们会冷吗?小动物吃什么呀?带着疑问我们分头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去感知这个神秘的世界,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小动物过冬的知识,和对动物的爱心,更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是理解和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犯错时,能多给一次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最好的帮手;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就是老师给予孩子们的“爱”的滋养,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我班制定的“值日生”制度,每天安排两个幼儿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让每个幼儿从事简单的事务并从中得到锻炼,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幼儿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强加和包办代替就会使幼儿失去自主能力,事事处处依赖成人或者出现逆反心理,影响幼儿健康成长。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潜力,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理解和尊重孩子,让爱的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愿所有的教师心中都充满真爱,让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当今的家庭中,地位最高的是孩子,不管孩子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做家长的如果不尽力满足他,就好像对不住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分的爱,真的好吗?
【事例】
小A是个性格热别内向的男孩子,每次和老师说话都是轻轻的,有什么需求,自己从来不会表达,经常是旁边的孩子发现了,替他表达。以前我总是听说,什么样的人,带出什么样的孩子。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带小A的人肯定也是内向不善言语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小A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听小A的奶奶说,不管的吃饭、睡觉、学习、都是她一手包办。“我们小A,真的很乖,做什么事情都会先问我,从来不会出去人家孩子一起疯,他喜欢待在家里。
在小A读小班的时候,奶奶每天早上送他来上学,都会帮他把椅子翻好,玩具选好,有时,还会指手画脚的告诉小A这个玩具怎么玩。由于孩子刚上幼儿园,小A奶奶的这种做法,作为老师的我,还不以为然。但如今小A已经是中班的大孩子了,每天早上,他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帮他把椅子翻好,然后问“小A,今天玩什么,我们玩这个吧。”小A拿起了魔术气球,用打气筒刚打了一下,小A的奶奶就一把拿过气球和打气筒,说“奶奶来帮你打”。只见他帮小A打完了气球,就心满意足的走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其他的孩子都开心地玩着这个玩具,一会又换了别的玩具,可是小A呢,从奶奶走后,拿着长长的气球条,坐在位置上,就不知道玩什么了,整个晨间活动都显得不所事事。
实例中的小A,在班级里只要遇到动手的事情,他就不能独立完成,比如画画、剪纸、自理能力等,特别是让小A自己选择玩什么活动,他就不知如何选择。他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奶奶给了他过度的爱和保护导致的吗?
从小小A就生活在奶奶温暖安全,无微不至的羽翼下,他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很顺利的长大,在这过程中遇到困难,都是奶奶挡在前面。只要看见每天小A来上学时候,粘着奶奶的样子,就能知道,他非常离不开他的奶奶。我经常试着和小A奶奶谈心,幸好她是一个人愿意倾听别人意见的奶奶,我告诉他,其实向搬椅子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让他自己做,这一点都不困难。如果每次选玩具,都是由奶奶替他,有困难都是奶奶挡在前面,那长大了,奶奶还能一直陪在他身边吗?听到这些话,小A的奶奶点点头,说她是应该适当放手。
有句老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是因为穷人能力有限,给予孩子的往往要比富人少很多很多,这些可能是玩具、可能是陪伴,每个人都有潜力,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时候,会激发自身的潜力,穷人的孩子在没有太多呵护的情况下,他拥有的是机会,各种自己尝试的机会,他会比富人的孩子更加努力。所以,孩子的成功,不再于你给予了他多少,而是你给了他多少尝试的机会,你让他努力了吗?人都是会越挫越勇的,所以家长们,给孩子适当的爱,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吧!
以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为契机,xx幼儿园幼儿园开展了以“给孩子适宜的爱”为主题的家长交流座谈会。6月23日丁丁一班的家长和欢欢三班的家长参加了座谈活动。
活动一开始,丁丁一班的王老师开场向父母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位父母都爱孩子,但大家是否想过,孩子是怎么看待您付出的爱呢?家长表达爱的行为和方式符合孩子的需要吗?怎样爱孩子才能让他们理解和接纳?这些问题有的家长意识到了,思考过了,其实有更多的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去衡量自己的爱是否“适宜”的问题,所以很感谢幼儿园组织的这次交流活动,给家长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大家把各自的经验晒一晒,沟通沟通,互相学习和借鉴,为进一步完善家园共育,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动中,大家结合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有关“适宜、不适宜的爱”的生动事例,用一个生活小片段,一小段亲子对话等方式,进一步阐述适宜的教育,适宜的爱。给我感触很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普遍认识到不能溺爱孩子。主要表现在很多家长认识到过分的让孩子干净,孩子反而更容易生病;过分的提醒孩子喝水、上厕所等细节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多分的担心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变得陌生胆怯……其实这里面很多问题都是家长在幼儿园的群里生活里对孩子更全面的认识,过去没有入园之前,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看的多,入园之后在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很多家长都在慢慢反思自己的爱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不适宜的。
二是认识到自身的过分的期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期待也是一种爱,一种心愿,但要是过度了也会事与愿违。有的家长提出孩子的学习、理解和表达总是慢节拍,与习惯了工作生活快节奏的家长往往不一致,这就要求家长们要有耐心,要做到更细心。不要动不动就要求孩子快一点,嫌孩子吃的慢、走得慢、学的慢,这样不但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错过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很多机会。我们能陪伴孩子的只有这短短的几年,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的陪伴、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长。
三是认识到我们给予的很多爱,孩子并不理解。很多家长反映自己不溺爱孩子,反而一味的拒绝和限制孩子,这种为孩子选择包办的过于严厉的爱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说起自己曾经拒绝自己孩子偶尔的小小要求,有个孩子甚至在妈妈的强压下向一个摔碎的碗道歉,回忆当时自己的坚决和孩子的无助潸然落泪,是呀,比起碗的价值,孩子的尊严和选择是不是更值得家长尊重。同时,也有家长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他表示有时候自己不违背原则的时候退一小步,问题会得到更圆满的解决,比如早上的起床问题,别一直催促孩子快起床,可以换成“你还可以再多睡一分钟”,这样大多数孩子到点能欣然接受要起床的实事。
四是认识到我们的爱降低了孩子的受挫力。有的家长提到,看到报纸新闻上很多孩子因为小小的挫折就跳楼自杀或者喝农药的,这些小小的生命还没有明白生的精彩就被死神夺走了,太可惜了。现在老师、家长、学校也正在探索一些活动、利用一些机会提升孩子的受挫能力,前段时间丁丁一班的小报童活动就很成功,孩子在活动中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光体验了献爱心的快乐,还有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对世事包容的心态以及抗挫折的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面对孩子们要求:“妈妈,你能对我好一点吗?”的时候,我们的家长不是回答:“我已经对你很好了!”而是在反思出现这种不一致的原因,都能认识到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都在思考镜子里自己的问题,尽管有很多思考还在路上。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情绪、追求和尊严,家长只是把孩子带到了人间,我们要做的是保持“适宜”的距离,远远地看着他们的精彩和历练,静静陪伴孩子长大,相信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给孩子适宜的爱,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并非难事。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自然需求,不强加意志,不掠夺兴趣,以身作则、因势利导,是前提;珍视生活和游戏对孩子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关键。美好的童年和金钱的多寡没有太大关联,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抱着爸爸的腰,去野外玩耍的孩子幸福,还是系着安全带,坐着宝马车去上补习班的孩子幸福?美好的童年与父母恩爱、家庭和睦紧密相连。父爱如山,父亲给孩子崇高的感觉,是孩子的守护神,是安全的象征,是孩子行为处事的导师;母爱似水,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是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每天多抽点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认真对待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与小伙伴友好相处。把这些适宜的爱给孩子,希望就会像发芽的种子,萌发无穷的力量!
不要宠溺,适当的爱……
给孩子适宜的爱随笔4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给孩子适宜的爱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听到部分家长说孩子越长越自私、任性、不会体贴人、都管不住了。我在想:是孩子生来就是这样任性、不会关爱别人吗?还是别的原因造就了孩子这样的性格呢?我想不是的,是我们的家长在“无私奉献”中,放纵、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和任性。
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除了要求孩子学习好,就再也没有另外要求了。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孩子要主动做一些家务,父母也总是急忙避免,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弄脏了衣服和地板、怕孩子磕着碰着等等。有些父母时常说:我只要孩子过得好,并不求他给我回报。这样的“关爱”,这样的“无私”,早就让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无形中造就了他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当我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初中生因为妈妈身怀二胎要去跳楼自杀,妈妈不得已含泪打掉腹中已经六个多月的婴儿时,我震惊了也愤怒了,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如此的自私,心里如此的敏感脆弱?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教育我们带给了孩子什么?造就了他怎样的心理?某位专家说“在全世界的妈妈中,中国的妈妈是最伟大、最无私也是最累的妈妈……”哪个国家的妈妈都没有中国的妈妈替孩子考虑的长远周到,中国的妈妈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孩子以后怎样怎样甚至连孙子孙女以后的路也铺垫好了,也要为他们做选择。中国妈妈似乎习惯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为孩子考虑、什么事情都为孩子选择,在这样的氛围中家长无形中绑住了孩子的手脚,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让孩子好似木偶般任人摆布任人支配,无形中杀死了孩子的精神生命。
其实,爱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交流。给孩子适宜的爱,把握好爱的温度和尺度,让本身的孩子也来爱本身吧,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父母献上一句祝福,端上一杯热茶……让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他的体贴。让渺小的体贴成为习气,让爱的交流成为时常,也让本身去享受孩子的体贴。
让本身的孩子来体贴本身,敬服本身吧,让这份爱也成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因为,一个人会爱本身的父母,未来才会更好地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现在的家长有的给孩子过度的爱,但是孩子就像种子,适宜的爱能帮助幼儿成长。孩子需要自己去自理,学习知识。如今很多家庭存在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于放任的现象。家长们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遵循孩子成长规律,陪伴他们快乐成长。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事事都由家长替他们做,往往失去了自己做事的机会,容易出现动作发展不协调、语言发展迟缓等问题,还会使他的能力低下,自卑退缩。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他们自己独立去尝试,做得慢、做得不对,都不要着急。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新鲜感,乐于去探索,过多的爱会使幼儿依赖家长,自理能力差,家长让幼儿学习各种特长,发展幼儿的能力,对孩子施加压力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因而,给孩子适宜的爱是很重要的,锻炼幼儿的独立能力,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参加丰富的活动。
我们要用爱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伙伴,做孩子的朋友,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而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适宜的爱则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幼小的心灵,每一天都要用微笑、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呵护,用激情和真诚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滋养、呵护幼儿,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精心地呵护和培养,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
爱是情感的交流。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热爱幼教这个岗位,把一颗火热的心捧出来去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让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
爱是行动的体验。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撒种爱心,用爱的行动点燃希望之火。当孩子拖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时,我会亲手用纸巾擦拭干净;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给他温暖和安慰……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教师是孩子们的榜样,一言一行孩子们都在模仿。于是,我在孩子们面前非常重视榜样作用。早上,幼儿来园时我都会站在班门口迎接,主动说:“小朋友早上好!”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每次在教室里。要坐下,我都会轻轻的移动板凳,轻轻的坐下;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我也总会说声:“谢谢!”孩子们在老师的影响下,也逐渐养成了好的品行。我还在孩子们中间找榜样,谁爱劳动?讲卫生?谁守纪律?谁讲文明?谁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时时关注,时时表扬给予肯定。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把“教”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变为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过于集中的教学分散给孩子们。记得在一次“动物过冬”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它们会冷吗?小动物吃什么呀?带着疑问我们分头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去感知这个神秘的世界,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小动物过冬的知识,和对动物的爱心,更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是理解和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犯错时,能多给一次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最好的帮手;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就是老师给予孩子们的“爱”的滋养,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我班制定的“值日生”制度,每天安排两个幼儿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让每个幼儿从事简单的事务并从中得到锻炼,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幼儿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强加和包办代替就会使幼儿失去自主能力,事事处处依赖成人或者出现逆反心理,影响幼儿健康成长。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潜力,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理解和尊重孩子,让爱的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愿所有的教师心中都充满真爱,让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往往爱的过分就成了溺爱,孩子的人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爱,讲究一个度。在孩子力所能及地想做一些事情时,我们却主动替孩子做,不让孩子自己动手,长期下来,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独立?爱孩子要不过度关爱,不过度保护,让孩子感受到爱也付出爱,懂得关心照顾别人,学会独立生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感恩,做力所能及的事,先爱小家,懂得关心其他的人,慢慢培养孩子去关爱“大家”。
应该如何爱孩子,相信不少父母都有过迷茫,不知所措。有的成为孩子的保姆,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做;有些成为“福尔摩斯”,总是去抓孩子每个小错误,强行干涉纠正;有的让孩子自己高兴就好,认为是给孩子自由,有些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做家长的有这几种类型:保护过度型、放任过度型、控制过度型,我仔细对照一下,不幸的发现我在过度控制的类型中。
发现自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我希望能和孩子做朋友;很多的事情却不是按照自己想象的发展,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总觉得妈妈不是那么好做的,经常会充满了挫败感,面对一个会质疑你,反驳你,用你的话反驳到你哑口无言的小孩,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和她沟通,帮她成长?和她冲突越多,挫败感越强,发现自己的能力微乎其微,控制力也越来越差。
都说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生活习惯和一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这点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们都很清楚,但是说到容易做到难,我希望我用的是一种柔和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是一个弱势妈妈,而不是我强行要求孩子完成的。弱势妈妈培养能力强的孩子,强势妈妈培养能力弱的孩子。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的努力也许孩子长大了会感谢我,现在也记住我的不近情理和说一不二。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环节我都不希望留下遗憾,可真的去做,才发现是两难的。
有次女儿做错了事,批评她以后,她小心翼翼问我,妈妈你还爱我吗?我反问她:你觉得我还爱你吗?她很难过的说,“不爱了。”“为什么?”我问她,她说:“因为我犯错误了。”我告诉她,妈妈爱你,因为你是妈妈的女儿,做错了,就改正,但妈妈爱你是永远不变的,因为你是妈妈的女儿,是妈妈的宝贝。妈妈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做错了,妈妈提醒你改正,但不是说你做错,就不爱你了。我爱你,在任何时候。
通过女儿的这个问题,我认识到自己在管教孩子的方面,很多的时候是错误的。当孩子犯错或者做家长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时,一定要小心自己冲口而出的“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不爱你了,不要你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爱的是她本身,事和人是分开的。让孩子明白不管做什么,父母都是爱她的,她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加强,做事也会更有自信
当然爱也不是放纵,爱是有责任,有规则的爱。但是,规则不是我说不行就不行。应该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根据孩子的需求来给孩子适度的爱。
有时候孩子犯错,心里很清楚自己是不对的,所以一定不要以为孩子不知道自己错了,实际上她在看你的态度。有时候孩子就是故意犯错来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的管教,会让孩子感觉是很在乎她,不仅不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反而会让孩子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有时孩子犯错了,自己也知道错了,但仍不服父母管教时,她会觉得心里受到伤害,感觉是不爱她,这时一定不要指责孩子,说“管你是因为爱你,你不知道吗!”这样孩子会更逆反,与父母心的距离会拉得更大。所以管教时怎样说是很重要的。
我经常对女儿说:你去把…。放好了。你去…。得不到回应时,气急败坏地冲她发火。女儿每次都会不情不愿的去做好,而且有时候会说:妈妈,你好好说行吗?妈妈,你刚才说话,声音那么大不好听。妈妈,你这样我害怕你。妈妈。你发火的样子好丑。
有次我训她,她只是傻傻的看着我,眼睛里充满恐惧。事后我很后悔很自责,我不知道我自己当时发了多大的脾气能把孩子吓成这样,总以为不动手打她,就是好家长。后来我留意到,怎样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会怎样的反馈给我。我希望她做怎样的小孩,我就要做一个怎样的妈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错了,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每次我都会对孩子无力的解释说:妈妈爱你,你无论什么样子,妈妈都是爱你的,但妈妈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你这样的做法,所以妈妈会控制不住情绪,因为爱你,妈妈才会对你这样要求,希望你长大了会明白!
以爱的名义犯错,我就这样在不断地反省,不断地犯错中和孩子一起成长,没有人教我怎么样去做一个合格的妈妈,甚至很多情况下,选择家庭遗传式的教育方法,就是我父母怎样教育我,就怎么去教育我的孩子,无论是否看得惯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形中模仿着父母,逃不脱。当有一天幡然醒悟时,却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没办法再回到从前,重新去做一次你想做的事想说的话。
爱,是理解,是尊重,是用心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学会关心她内心深处的需求。当孩子有情绪时,注意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浪费了困难或挫折带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答案,学会去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样孩子就能够体会到被尊重,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少说话,多观察,少建议,多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爱是有质量的陪伴,不仅是和孩子在一起。我们陪孩子时,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根本没有关注孩子,有品质的陪伴时是,每天设定一段时间,关掉电视,放下手机,专心,耐心地陪孩子读书,做游戏,分享今天不在一起的时间发生的事情!不是只督促做作业,不是拼命让孩子练习才艺,可以一起看看孩子感兴趣的电视,交流心得,一起散步,不是简单的陪孩子玩,而是在玩的时候,让孩子深深体会到“爱”,享受父母的关爱陪伴、在爱与陪伴中,让归属感,安全感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所以爱孩子,不是做孩子的保姆,也不是有求必应,更不是攀比,打造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小孩,也没有完美的父母,爱就是因为不完美才得以体现,爱是尊重,爱是接纳,爱是理解,爱是原谅,爱是在心中充满了温暖,让孩子有自信和力量。
不过度控制,不过度放任,不过度保护,虽然所谓过与不过,尺度很难拿捏。但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能竭尽所能,不断反思,不断进步。——送给所有爱孩子的家长!
346 浏览 2 回答
188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7 回答
87 浏览 8 回答
193 浏览 3 回答
341 浏览 4 回答
141 浏览 2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3 回答
248 浏览 3 回答
297 浏览 4 回答
220 浏览 7 回答
260 浏览 6 回答
321 浏览 6 回答
275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