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现代文学的人,没有谁不知道余华,不知道他写的《活着》。当年我看完这部小说后,内心充满了辛酸、悲凉、同情,以及种种难言的复杂。很少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如此强烈地调动我的情绪,让我长久地陷入对生命的深思而不可自拔。余华,这个名字也从此被我记住。在我心目中,余华是文学大师,他在文坛上拥有一席之地,在可望不可即的高处,值得所有文学爱好者尊敬。近日,余华受某教育机构邀请,登台给现场观众辅导高考作文,却引来不少嘲讽的声音。有人说,一个高考落榜生,有什么资格辅导别人写作文?网络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过,用高考落榜来否定余华在写作方面的能力,是不妥当的。余华的文学成就有多大?余华1977年参加高考,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很多人都不懂得该如何报考。甚至有人在报名表上填写哈佛和牛津,闹了不少笑话。余华也跟别人一样,直接冲着北大清华去报名。结果可想而知,也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成了落榜生。高考落榜后,余华读了卫生学校,成为一名牙医。业余时间,余华开始写作,很快便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1991年,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呐喊》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引起文坛轰动。从此正式跻身作家行列。《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道分水岭,是他从普通作家跨越到著名作家的重要标志。余华用过人的天赋完成了这篇伟大的作品。在这篇作品里,余华用冰冷的笔调叙说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引起我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深沉思索。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残忍的事实,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活着》在世界各类评奖中收获了十几个奖项,至今仍屹立图书销售榜单前五名,还衍生出了《活着》《福贵》等数部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