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探轶《癸酉本石头记》真假,两个细节抓住,张爱玲的话解开答案 《癸酉本石头记》或《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写“红评”这么久,几乎每天都有提起这个版本的读者。很多人奉为圭臬,也有人嗤之以鼻。本人看过癸酉本,不想说造假,或者真本去了台湾,藏家密不公布等原因。一本书而已,真要出现了,没有人会藏着掖着不拿出来。毕竟文学不同于珍宝,分享传播才有价值,否则一文不名。 癸酉本《红楼梦》只有二十八回。我本人特别赞同周汝昌先生研究认为《红楼梦》只有一百零八回的说法,并且对此也有一些看法,甚至有些与癸酉本也不谋而合。比方王熙凤在八十八回被休,我之前根据贾琏二十一回偷情多姑娘,四十四回厮混鲍二家的,六十五回偷娶尤二姐,到八十八回就应该与王熙凤决裂,休了王熙凤这个结论做过几篇文章,认为曹雪芹有意以间隔21/23/21/23回行文,把八十八回是王熙凤结局的关键。我能想到,显然很多朋友也可以想到。五十四回一过,老太妃生病,王熙凤流产,本就是贾元春失宠,贾家衰落的象征。一百零八回符合行文布局。抄检大观园后,《红楼梦》的情节进度也明显变的快速起来。 不过《癸酉本石头记》有很大问题,就是它有太多不符合常理,规矩,以及人物与前文性格不相符的描写,还有最不可弥补的文笔问题。经常读书的人对文笔会有特别敏感的认识。张爱玲曾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她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看法非常直接,她说: 张爱玲的感受,也是本人看《红楼梦》八十回后的观感。不是续书写的不好,而是人物的性格、语言、叙述的方式改变了,甚至完全不同了。只要多读书,就可以一眼看出来。《红楼梦》续书很多,程高本之所以这样流行,在于他们算是做的最好的了。当然,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程高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作者改为佚名,这个要知道。 阅读《癸酉本石头记》同样如此,就仿佛少年时阅读古龙小说《白玉老虎》一样,恨的人非常想摔了手中书,皆因哪怕线索前后对榫。可文字和意境已经完全不同了。张爱玲的话,对辨别癸酉本,借鉴意义非常高。多读书的人,容文笔意境一眼就知道! 还是以八十八回为例,开篇就写赵嬷嬷要见贾政,这在八十回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别说赵嬷嬷作为贾琏的奶妈,根本不能见贾政,就算能见,贾政也不会见一个老嬷嬷,她去找邢夫人才可能,皆因她是长房的奴才。这种不合规矩的漏洞,无疑有大问题。 随后,王熙凤和赵姨娘公然冲突,这又不对。赵姨娘无论如何是贾政的侍妾,贾政在家,王熙凤绝不可能与她起冲突。虽说王熙凤经常指桑骂槐,却从不会和赵姨娘发生正面冲突,赵姨娘也不敢。王家势力,王夫人在那里,哪有她一个侍妾说话的份。这种特别明显的不合规矩现象,绝不是曹雪芹能写出的。 王熙凤和赵姨娘吵架后,八十回前消失的小红突然又出现在王熙凤房中,这个漏洞很多人没注意。小红从被王熙凤叫去后,彻底销声匿迹。再没出场。而且,王熙凤绝不允许平儿以外大丫头进自己房中,只有丰儿这种小丫头才可以。所以小红这种登堂入室叫走贾琏,说贾政、邢夫人找他的描写,根本不可能。 至此就可以肯定《癸酉本》有问题了。这是一个对封建礼教,宗法家族规矩完全陌生的人写的续书。 现在一家人男女老少齐聚的事,在《红楼梦》时代根本不可能出现。别说曹雪芹,辛亥革命以前的人都不可能写出这种情节。这也是程高本续书为什么能被接受。虽然人物性格面目可憎,但该有的封建礼法问题,仍然一丝不苟。不像癸酉本这样最基本的常识都错了。 贾政、邢夫人是嫂子小叔子关系,二人不可能坐在一起,王熙凤更不可能站在贾政面前。七十七回中秋节,贾赦、贾政、贾珍与贾母一起过节。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都躲在了屏风后边的另一桌上,这才是规矩。而癸酉本直接写邢夫人和贾政坐在那里等贾琏,是打死也不可能的事。 类似的情况,癸酉本太多了。比方八十一回一开始就写藕官等一群被撵出去的小戏子们,莫名其妙的出现在大观园中,揪住了袭人叫哈巴狗。先不说,袭人根本不可能是抄检大观园的告密者,就算是,这些小戏子被撵出去,别说大观园,就算荣国府的大门也根本不可能再进来,如此不符合常理的情节,俯拾皆是。 《红楼梦》八十回前的故事情节,有非常多对八十回后的暗示。可以肯定《癸酉本》作者对《红楼梦》很熟悉,也阅读了很多“红学”或者“红评”文章。但传统文化积累,封建社会规矩、宗法礼教的知识储备明显露怯。这种情节换成巴金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包括张爱玲都不会写出如此情节,皆因他们对封建礼教,家族规矩了解。癸酉本的作者显然并不是。 当然,一定不可以说癸酉本是假的。而是作者假托癸酉或者“吴氏”所作的续书。还非常符合网络小说的很多特点,完全可以当成一部续书阅读。当然,所谓脂批就是完全作伪了,要区分对待。关于《癸酉本石头记》,官方已经盖棺定论,这里不做多的说法。只从文中随便找了两处不可能出现在清朝豪门大族最基本的不合规矩的事,以及老书虫用文笔这个奇妙的认知做个印证。这两个细节抓住,明眼人自知。其实原文中这种事例不可胜数,这也是很多老文化学者都不怎么对此发声的原因。皆因文笔两个人绝不肯能一模一样,而基本常识更不可能错。一错就露怯了。没什么好说的。您觉得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收藏: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新颖的红楼视角!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